02

抗戰時蘇聯塔斯社重慶分社,是當時國外在渝新聞單位通訊設備最棒的,駐地在栆子嵐埡一座類似上海石庫門建築內,與“軍統”機關辦公地相鄰。陪都時特別是1942年1月,美英中蘇等26國代表在華盛頓白宮簽署《聯合國家宣言》,結成世界反法西斯聯盟,中蘇關係互信合作增強。塔斯社重慶分社增加人手、增強報道力度,及時將蘇聯抗擊德國法西斯的戰況,莫斯科、列寧格勒、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勝利,盟軍攻克柏林,蘇聯紅軍出兵東北殲滅日本關東軍的消息告訴中國人民,同時將揭露日本轟炸重慶無辜平民、中國軍民同仇敵愾抗擊日本法西斯等情況傳遞回蘇聯和向世界傳播。

塔斯社駐重慶分社社長、著名記者和作家羅果夫,非常敬重我國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鬥士——魯迅,他把魯迅看作與蘇聯高爾基一樣偉大的人。羅果夫費了不少周折找到漂泊在重慶,魯迅生前提攜過的小友和忘年交——蕭紅,請她將魯迅與瞿秋白、錢玄同、林語堂、俞平伯、劉半農、瑞木蕻良等的故事講給他聽。每周一次的漫談持續了兩個多月,毎次都是羅果夫派車前往蕭紅“精神堡壘”旁的住處米花街接送,談完後羅果夫都會給身體極差孑然一人的蕭紅,準備一個裝奶粉、巧克力、肉罐頭、水果等的袋子和一定的生活費。羅果夫與老舍、茅盾等私交甚好,回國後寫了多部關於中國和抗戰的書,其中一本《回憶我搜集魯迅材料的時候》,此書成為蘇聯學者研究魯迅極其重要的參考資料。

現在的重慶市勞動人民文化宮位於中山二路174號,原名“石馬崗”,其前身是川東師範學校。抗戰時國民政府教育部和國民政府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簡稱“中統”——隸屬黨務機構入駐。陳立夫既是中統創始者掌門人,又是國民政府教育部長,因此他把兩個機構安排在一個大院裏辦公。中統沒有軍銜,中山裝、左上衣袋口青天白日徽章是標配,中統僅限於黨務調查,輿論控製和機關思想監督,蔣介石為防止中統權力過大訂了條規矩,不幹預軍事任務和軍隊事務。但是,戴笠死後,“中統”迅速膨脹越位。直至今日,文化宮內中統、國民政府教育部等舊樓依然保持著原樣。

1943年5月3日下午3時,川東師範學校大操場,而今的文化宮廣場人山人海、盛況空前,以“保衛中國同盟”和孫夫人發起賑濟河南災民的“國際足球義賽”隆重開幕,宋慶齡在英國駐華大使薛穆爵士、重慶市市長賀耀祖陪同下,滿含笑意親臨開幕式並致辭,上萬觀眾起立表示敬意,“滬星”“東平”等多支足球隊參與。陪都的《大公報》《新華日報》《中央日報》等紙媒和電台紛紛發文和廣播,盛讚這一義舉,義賽共收到善款12.5萬元,全部用於賑濟河南災民。這次“足球義賽”,經重慶高級足球教練黃振惇證實,這一中國足球史上名垂千古的大事,每每憶及就讓人無比震撼和崇敬。

解放後,為豐富廣大人民群眾文化生活,鄧小平說:重慶解放了,人民生活有了改善,打上了肉牙祭,這還不夠,還要讓人民打上精神牙祭。在鄧小平、劉伯承、賀龍等西南局領導關懷下,西南局和重慶市政府撥款一百三十億元,這是當時的幣值,對於剛奪取政權,百廢待興的國家來說,已經是相當大的投入了。文化宮1951年7月正式動工,時任重慶市市長曹荻秋、市總工會主席王維剛出席奠基典禮。文化宮占地一百三十餘畝,禮堂、廣場、花園、亭榭、教舍、歌舞廳、籃球場、遊泳池、圖書館、動物園等一應俱全,文化宮1952年8月建成開放,鄧小平題寫“重慶市勞動人民文化宮”銘牌。文化宮成為全市舉辦各種大型活動的場所,充分發揮學校、陣地和樂園作用,向文化藝術體育單位輸送了大批骨幹和英才,卓有建樹的有:唐澤民、商德倫、李華生、雷著華、武輝夏、吳顯林、郭顯中、彭明羹、蘇民福、夏克慧、朱文萱、林德文、張穀亭、代光甫等。

文化宮旁的鐵路局,最初是為修建成渝鐵路,而成立的重慶鐵路工程局,也是西南地區第一個鐵路局。四川人民企盼鐵路曆經大清和民國,曾經掀起聲勢浩大的清末“保路運動”,這次運動的“死事紀念碑”至今屹立在成都人民公園,當權者多次許諾都放了空,四十年一寸鋼軌未鋪。解放後黨中央為解決蜀道難,新政權第一條鐵路就放在四川和重慶,1950年6月15日,鄧小平在開工典禮上講話,“大西南的經濟建設就從交通開始”。隨後十萬軍民,在沒有大型機械化設備,施工條件極其艱苦的情況下沐風櫛雨、日夜苦戰,重鋼軋製出新中國第一根鋼軌,成渝鐵路所有鋼軌都是重鋼生產。人們以革命加拚命的精神,僅用兩年時間建成505公裏的成渝鐵路,1952年7月1日通車營運,毛主席、朱總司令、政務院總理周恩來,國家副主席、“四川保路”帶頭人張瀾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發來賀電。

鐵路局旁邊原來沒有公路,隻有一條深溝名叫“養花溪”,兩路口一直是通向市區繁華路段的嚴重堵點。為緩解擁堵,20世紀80年代中期,市裏下決心從市第三人民醫院路口直對門、鐵路局外則在養花溪上架橋,從中二路建一條45度左右坡度的公路直插中山三路中段體育館勞動大道路口,建成兩路口環線,讓國際村方向來車去上清寺的不再在山城寬銀幕左拐,觀音岩來車去大坪方向、上清寺方向皆走中山二路支路單行道分流,從此兩路**通擁堵得到改觀。

(三)中山三路:從兩路口到上清寺

中山三路,從兩路口到上清寺這是一個大概念,準確而言,起於南區路口電業局,止於上清寺原重慶市工業展覽館、郵電所,現在的人行天橋梯坎。中山三路全長大略一公裏,路不長但變化大內容多,下麵我分三段來講。

第一段,南區路口到山城寬銀幕電影院。南區路口出來左邊的電業局地址,曾是專門為美軍和國民黨校級以上軍官,洗熨服裝的“任記大中華洗染房”,有做垮了的“台北石頭火鍋城”,修菜元壩長江大橋而拆的兩路口百貨商店布匹服裝門市部、四五六特色餐廳,沙坪壩開過來的2路電車兩路口站在此,車站後麵鍾表行、綠葉茶莊、裁縫鋪、喜相逢食店中間的坎下“官毛房”,每天流動人口上下出“恭”者川流不息。這裏是重慶最具特色的吊腳樓集聚區之一,“山城棒棒軍”廉價租賃棲身的取景地建興坡。1935年,重慶母城最早、校舍狹窄,占地僅一千多平方米的公立“肖家溝小學”就在此,這裏還有一座,1952年6月2日,麵對疾馳駛來的火車,黃沙溪派出所民警奮不顧身,救出被驚呆站在鋼軌中央,不知所措的小女孩,光榮犧牲的張國富烈士紀念碑。

緊鄰的兩路口纜車,是成渝鐵路通車後重慶菜元壩火車站的配套工程,為解旅客和上下半城市民長距離爬坡下坎之苦,於1953年春節前開行,這是重慶主城先後建成的望龍門、朝天門、臨江門、儲奇門、龍門浩等纜車效率最高、客流量最大,開班最早、收班最晚,也是效益最好的纜車站。改革開放後,重慶經濟快速増長,為讓城市交通適應長江上遊中心城市發展需要,1992年2月動工,1996年2月竣工,曆時四年建成由三台長達一百餘米,全國第一長度和坡度的皇冠大扶梯又叫兩路口大扶梯。

南區公園口斜對麵,也就是公路左邊,是煙草專賣、兩路口派出所,巷口有小麵油茶攤、四喜湯圓醪糟雞蛋、街邊火鍋涼粉麻辣雞塊,順著小巷走進去是菜市場和下不了腳,奇臭難聞的“官茅房”。轉出來,順街是重慶市第四招待所、兩路口新華書店、紅岩照相館、山城副食品商場、原兩路口小學就在商場後坡。全國金牌廚師1982年,一道“百花江團”、一碟“鹹菜十錦”,讓小平同誌讚不絕口的李躍華,曾主理兩路口餐廳,更名“躍華飯店”。1994年外資拿下山城副食品商場,建成富安百貨,引入全新商業經營模式,紅火不到兩年便顯疲態,兩路口似乎是商家“滑鐵盧”,大生意在這裏幾乎沒有一家做得走,富安幾度改弦易轍皆無力回天,2010年底富安變身文圖大廈,渝中區文化館和圖書館入駐。

重慶“山城寬銀幕電影院”,是老一輩重慶人引以驕傲和自豪,給外地人“吹牛”,能像解放碑、人民大禮堂一樣,拿得出手、提得起勁、獨具地標性的特色建築。“山城寬銀幕電影院”,是在兩路口原國民政府糧食部舊址和“紅星電影院”基礎上重建,開工於1959年3月,用的是“大躍進”速度和幹勁,此刻正值“三年自然災害”,數以萬計的工農商學兵強忍饑餓,輪流參加義務勞動,開山運土、夯基平地,建築設計施工人員夜以繼日,隻用了短短一年時間,於1960年3月16日建成,首演影片是中蘇合拍的中國第一部寬銀幕故事片《風從東方來》。

“山城寬銀幕電影院”,在國內創下了多個第一。當時,它是全國單體電影院,占地麵積、建築麵積全國第一;它是全國唯一,為放映寬銀幕電影而專門修建;它前麵五拱後麵三拱“蛋殼形屋頂”,全球領先全國唯一,被世界譽為“建築結構紀念碑”;它與全國同類建築相比,建築造價最低、建築周期最短;它那高達20米的花崗岩石柱和玻璃幕牆,當時也是全國電影院壯觀之最;電影放映前,別具一格打開罩住銀幕的棗紅金絲絨幕布,動人心旌的三聲宏闊渾厚的鍾聲,至今讓人記憶猶新。這樣多殊榮和優點集於一身的山城最美景觀、深深鐫刻在人世間,1996年1月被拆除,人民惋惜、心裏作痛,它雖然已經被拆毀25年,但它卻像一座豐碑永遠屹立在山城人民心坎。

原來站在“山城寬銀幕電影院”酷似觀禮台的壩子上,稍往前看,朝鵝嶺方向200米處公路左側,是1938年10日動工,1941年1月建成的兩路口中央圖書館。1943年3月,盛況空前的徐悲鴻油畫、國畫、素描大型個人畫展在此開幕。抗戰勝利後,為紀念戰勝德意日法西斯作出重大貢獻的美國總統羅斯福,1946年1月,“羅斯福圖書館”在中央圖書館原此籌建,籌委由陳立夫、胡適、傅思年、蔣延黻等組成,朱家驊出任主委、嚴文鬱是秘書。

在公路右側的健康路口,1942年4月4日,中國滑翔協會常務理事長陳立夫致辭,白崇禧、張治中、穀正剛、於右任等各界人士出席的中國首座跳傘塔——“陪都跳傘塔”落成慶典。這座三個鋼臂、高38米、跳距28米的傘塔,當時為培養空軍飛行員,此後為培養跳傘運動愛好者發揮了重要作用,我戰友寇繼卿就是重慶跳傘俱樂部教練。2006年就此塔原地不動或是拆遷異地重建,幾經反複論證,輿情參與、文物保護誌願者總動員八方呼籲,職能部門終於作出妥協,原地加固不動的決定,山城人民懸著的心終於放下。

健康路1號,有始建於1942年的美國駐華大使館,在抗戰歲月曾有高斯、赫爾利兩任美國大使入住於此,美國大使館新聞處就設在街口老重慶市教育局傍重慶村。美大使館背後曾是中正醫院、西南工人醫院,此後的第四人民醫院、急救中心。健康路4號,長江上遊水文站裏有國民政府陸軍中將、國民黨軍事委員會辦公廳主任、西康省政府主席,在任時間僅隻短短半年的重慶市第五任市長賀國光的官邸。

中山三路第二段,從山城寬銀幕電影院到勞動大道路口。山城寬銀幕電影院右側的兩路口百貨公司,是推倒原重慶市工人醫院門診部而建。工人醫院的前身叫“中正醫院”,是1939年5月建成開業的平民醫院,解放後改名為西南工業部工人醫院門診部,醫院標牌為時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工業部部長萬理手書。1955年初,更名重慶市工人醫院門診部,1984年5月更名重慶市第四人民醫院,右邊是長江測繪公司,拐進巷口是藥品監理中心,醫院和鐵路局職工宿舍。

工人醫院公路對過,是“宋慶齡故居”。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中華民族在麵臨抗擊日本法西斯最艱難困苦的時刻,宋慶齡決心與自己的祖國和人民戰鬥在一起,當月底便毅然從香港來渝定居。為有利工作、方便與各方人士交流會晤,她把宅邸選擇在交通方便,附近社會賢達、國府機關密集的兩路口新村5號,為重振“保衛中國大同盟”,辦事機構就設在自己寓所裏。

周恩來安排廖夢醒協助她工作,但孫夫人卻堅持事必躬親,他親筆給斯諾、艾黎、愛潑斯坦、史沫特萊、陳嘉庚、莊世平、司徒美堂等名人、社會活動家、僑領寫信,懇請撰文在輿論上支持,在醫藥、物資及資金上募集、優秀人才輸送等獻策出力。孫夫人穿戴樸素、生活從儉,她發動各界募捐支前,親筆開收據以示尊重,她深入抗戰遺孤教養院過問關心,親臨大轟炸現場與宋靄齡、宋美齡、李德全等一塊救護傷員……麵對困難、寸步不退,她是旗幟、她是信心,團結抗戰的象征,她在國際國內贏得了尊重愛戴和崇高聲譽。

緊鄰“宋慶齡故居”是重慶市文聯,作家大樓裏英才薈萃。最著名的是,1949年11月27日,從國民黨反動派渣滓洞——人間魔窟大屠殺中逃出的幸存者,羅廣斌、劉德彬、楊益言以他們親身經曆寫出《在烈火中永生》,引起全國反響。羅廣斌、楊益言在此基礎上創作出一個多甲子暢銷不衰、數十次再版的重大題材、革命傳統教育經典《紅岩》。

著名的多產作家、重慶市作協主席黃濟人創作的《將軍決戰豈止在戰場》《重慶談判》等多部作品改編成電影、電視劇;作為多屆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他以作家的敏銳、職業的嚴謹所撰《重慶直轄市成立前前後後》,既是極具可讀性的長篇報告文學,又是難能可貴的史料。與我亦師亦友,人稱“老頑童”,生性耿介、敢於仗義執言、鞭笞醜惡的餘薇野,他的“諷刺詩”居全國前三名。文學評論家殷白、兒童詩人張繼樓、擅抒情詩的楊山,作家王群生、藍錫麟、李耀國等等,還有一位少年成名,書畫藝術享譽全國的才俊盧德龍。

從兩路口新村出來,走上正街左側,現在的希爾頓酒店,是20世紀90年代初,拆除二輕大廈及周邊房屋,新建的當時兩路口地區第一高樓、五星級酒店。二輕大廈又是在推倒原國民政府水利部、國民政府行政院善後救急總署、傷殘軍人遣送站、川劇票友聚會的群益茶社等老建築,於20世紀60年代初新建的,我曾聽川劇名角許倩雲說,她應追捧者誠邀,好幾次去群益茶社與川劇迷見麵。

中山三路中段左手拐進去那條不長,但很寬闊壯觀、整潔漂亮,通向大田灣體育場的路叫勞動大道,道路中央紅色花崗岩雕塑《賀龍與運動員》,係四川美術學院雕塑係主任餘誌強創作。左邊的體委辦公樓係原巴縣中學校址,陪都時國民黨中央組織部、美國合眾國際新聞社重慶分社入駐,右邊的體育館曾是國民黨“內二警”中將總隊長、起義將領彭斌官邸,屬下住宅和義勇消防隊訓練營。

解放初,時任西南局領導鄧小平、劉伯承、賀龍,在國家百廢待興時,便十分關心人民身體健康,重視發展體育運動。體委辦公大樓、體育館與大田灣體育場同期開工,要求半個世紀不落後,陸續建成的體育館和體委辦公樓,地處中軸、琉璃瓦頂、仿古造型、花團錦簇、遙相呼應,雄踞體育場大門口。1950年11月16日,重慶大田灣體育場動工,通過搬山填溝,每天上千機關幹部和部隊官兵輪流參加義務勞動,占地十二萬平方米、可容納五萬人的中國第一個甲級體育場1956年元旦竣工暨重慶市首屆工人運動會開幕,時任國家體委主任的賀龍元帥,專門來渝為第一場足球比賽開球。

出勞動大道左行,陪都時這一帶直到中山四路機關要員多,晝夜有軍警巡邏,街道整潔、治安秩序良好、曾是文明模範區,中山三路雙號以西餐、茶社、客棧、浴室為主,單號以飯館、麵莊、火鍋、食雜為主。在原嘉陵餐廳、《現代工人報》社之間,“洞亭火鍋”高坎子上,中山三路153號,曾是中國銀行職員公寓。1946年1月,“舊政協會議”在重慶召開,國民政府將這棟兩樓一底二十餘間房的小樓,撥給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代表團使用,董必武、吳玉章、王若飛、葉劍英、鄧穎超、李維漢等在此下榻參加會議、辦公和會見各方人士。1月31日,中國國民黨、中國共產黨、中國民主同盟、中國青年黨、無黨派人士代表,達成“和平建國綱領”,統稱《政協決議》。葉挺、廖承誌出獄後的歡迎會,葉挺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入黨儀式都曾在此樓舉行。

公認的國民黨“領袖文膽”“總裁智囊”的陳布雷,國民黨元老中常委兼秘書長、人稱“國府酒仙”、無酒不成文的“中樞健筆”葉楚傖,他們官邸就在中山三路157號,重慶市總工會、《現代工人報》社背後的“三益村”。陪都時期一些身揣巨款的紳糧寓翁、埋名商梟,隨西遷避敵的大潮漂泊到重慶,他們不顯山不露水,並不急於出手買地築房建屋,而是佃房居住,反複走訪、比較踩點,探到中山三路國府軍政機關密集,居此高官要員多,是安家置業的理想地段。於是聯袂買下中山三路中段雙號坎下春色濃鬱、綠意森森的地塊,一下建成十餘棟小巧玲瓏,款式新穎的一戶一式、一家一景的單宅獨院。

這條路原名“養花溪”,之所以更名為“春森路”與葉楚傖不無關係。一次“酒仙”提前下班從“德安裏”後門出來,到國民政府公幹,他叫勤務提著公文包先回官邸,他待會回家。事辦完便沿著學田灣、養花溪爬坡上坎回家,一陣酒香飄來,酒仙饞蟲難忍,於是打住回家念頭,進店便是狂飲,酒喝舒服了,放在公文包的錢被提回了家,酒館認錢不認人,他平時穿著也甚是隨意,人家看不出他來頭,他也不便說,見走不脫索性把瓦斯針手表退下來作抵押,於是再整兩碗,酩酊大醉鼾聲大作被困在酒家。

二更已過尚不見“酒仙”落屋,家人和勤務一路著急好找,終於在一家叫“春華”的酒家才把人找到。酒醒後家人把找他的經過告訴他,頓時信口成詩“春華酒好酩酊醉、森森宅院難覓人、路人詢之皆不曉、好在杜康是指引”,“中樞健筆”這詩傳出,人們在前三句各取一字,人人皆覺寓意甚好,從此“春森路”揚名。住在“春森路”的人家不少都有些背景來頭,解放前夕害怕遭打擊清算,十有七八都逃之夭夭,人去樓空、宅院陰森,因此才派生出況浩文《一雙繡花鞋》的素材。解放後大多宅院分配給西南區總工會使用,大區撤銷轉重慶市總工會,1985年底,著名攝影師商德倫主政重慶市勞動人民文化宮時,在春森路修建職工宿舍,大部分院落被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