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從公園路到解放碑

寫完橫向通過解放碑這條街,下麵繼續寫縱向通過解放碑的鄒容路,我就從鄒容路端頭的人民公園說起。但我們首先要弄清這條街為什麽叫鄒容路。

鄒容,巴縣人,中國近代著名資產階級革命家、宣傳家,中國同盟會發起人,1902年撰著名《革命軍》一書,倡言反清革命、創建中華共和國,自稱“革命軍中馬前卒”,遭清廷和上海租界拘捕,1905年4月3日病死於獄中,年僅20歲。1912年3月,孫中山以臨時大總統名義,追授鄒容為“陸軍大將軍”。1943年1月2日,重慶市政府將新生路更名為鄒容路,1946年6月,在市區兩路囗下南區公園建立由時任市長張篤倫敬題的“鄒容烈士紀念碑”,紀念碑座基上刻有清末民初革命家、國學家、史學家、書法家章太炎先生,1922年為營建上海鄒容墓所撰《贈大將軍鄒君墓表》。

人民公園下連川東道、重慶府、巴縣三級封建社會的政權衙門,這三級衙門都在老巴縣土地上,因此重慶人往往說自己是巴縣人,其實這樣講是很對無錯的。這裏是巴渝12景之首“金碧流香”所在地,清雍正年間巴縣縣令王爾鑒,從縣衙爬上後山,極目遠眺,遠山如黛、近水含煙,詩興大發,留下:巴山聳秀處、金碧有高台,何處天香至、疑從月窟來,江環千嶂合、雲度九門開,每一憑欄眺、清芬拂草萊。這一人間瑰麗詩篇數百年來經久不衰。

1921年5月,川軍第二軍軍長楊森兼任重慶商埠公署督辦時,既為體現他崇尚洋派和新潮,又體現署政新政績,也為給市民提供一個休憩娛樂、觀景暢懷之地。於是將巴縣縣衙後麵瀕山府第劃入大半,整修了這條聯係上下半城可直達西三街的盤旋石梯,半山上隨形就勢建起花壇、悠然亭、金碧山堂、江天煙雨閣。其間重慶的政權,楊森、劉湘幾易其手,公園建設修修停停,成了胡子和爛尾工程。1929年2月,重慶建市後,終於在軍伐、四川省主席劉湘愛將,首任市長潘文華的督促下,半年後的1929年8月正式竣工,取名中央公園,這也是重慶市第一個正兒八百的公園,從開建到迄今已近百年。

國府抗戰避敵遷都重慶,1939年塑中山先生像後更名為中山公園,郭沫若曾在此做過抗日演講,馬思聰在此演奏過《思鄉曲》,葉淺予在此舉辦過畫展,馮玉祥在這裏組織書畫義賣,向各界募捐賑濟災民和支援前線,1938年底《新華日報》發起的抗戰“義賣獻金”活動更是盛況空前。1946年修建辛亥革命廣州黃岡起義犧牲的三位川籍人士紀念碑,1947年修建日本對重慶大轟炸期間,為保護人民生命財產而獻身的81位消防人員殉職紀念碑,陸續還建起中央戲院、中央茶舍、圖書館、閱報欄、噴水池、射擊處。

1950年7月,新政權對破敗、荒蕪的公園完善設施、精心維護,更名後的人民公園,成為市民前望南岸連綿山巒,後覽都市繁華街景,遛鳥、品茗、讀書、賽詩、手談的好去處。讓我記憶猶新的是解放初期,公園有一位兩米多高的巨人——龔大漢,旱冰場收票、維持秩序和負責清潔,還有一侏儒——葉矮人,負責飼養獅、虎、豹、熊、大象、蠎蛇、孔雀和鸚鵡等動物。

從公園路踏上鄒容路,左邊的左營街曾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重慶軍分區、重慶警備區機關,若追溯更早一些,軍閥劉湘在此設四川善後督辦處、省政府、國民革命軍21軍軍部等。右邊是人民公園9號,原國民政府中央信托局辦公大樓,這棟兩樓一底磚木結構的大院子,解放後作為西南貿易部幹部宿舍,住在這院裏的兩百餘戶人家,大多吃“供給製”拿“折式單位”,都在財貿係統就職。院子裏設有門房、公用電話、食堂、公共廁所、自來水房、開水屋、消防水池,院子裏絕大多數人陸續成為財貿係統的各級領導,三年自然災害時,院裏大約有五分之一的幹部,享受縣團或行政13、17級以上,每月煙、酒、糖、油、肉、豆等特供。

走出街口有條左接較場口右通朝天門的中正路,解放後更名為新華路,但這條路更具影響力的名字叫“大梁子”。“梁”者,山脊也。經考證這“大梁子”之源,是昆侖山延伸的大巴山、華鎣山,大巴山、華鎣山餘脈歌樂山又蜿蜒至小龍坎平頂山,一路高低起伏經虎頭岩、鵝嶺,抵達枇杷山,收尾在揚子、嘉陵匯流處的“大梁子”。百年前母城還無公路,從大梁子山脊俯瞰江城、飲虹攬翠,一襲陡峭曲折的石梯與下半城連為一體,山在城中、城在山中,“金碧流香”俊俏無比。

1932年端午,磁器街至小什字公路修通,1938年陪都時,才將過街樓、神仙口、打鐵街、字水街、半邊街、蒼坪街、頂子街、大梁子、三層土地等街名廢除,統一取名中正路,解放後更名為新華路。這條與民族路、民權路平行的街道極不平凡,從磁器街細數過來,有重慶接骨鬥榫最具名氣的骨科醫院、淩湯圓“鈺合祥”分號、重慶美術公司工藝場等。

1938年初著名畫家武輝夏父親,拋家棄產從南京逃難避敵,拖家帶口顛沛流離徒步來到重慶,在中正路482號由小作坊,慢慢做大做強,抗戰末期武家生產的“堅固”牌肥皂,已經是重慶城家喻戶曉的名牌。解放後公私合營武家生意由國家兼並整合,在美術公司供職的著名畫家孫洪住進了武家大院,孩提時的武輝夏,就是在亦師亦友孫洪的引導下拿起畫筆、熱衷繪畫,逐步走向畫壇的。

“堅固”肥皂廠旁,是按滿族風格建造,住有好幾十戶人家的“旗人居”、軍政機關、銀錫象牙製品作坊、宜昌煨罐夜壺陶器店等,陝西人馬振祥開的,擁有狼豺狐、虎豹貂等各色皮貨的馬記北疆皮貨行等。跨過鄒容路往朝天門方向,依次是渝中區人民醫院、人民劇場、化工油漆商店係國民政府交通部電報局、青年宮、群眾藝術館、重慶製鏡廠、長安寺、著名的“雅蘭”電子城、二十五中、1987年10月長江索道開張、改革開放最先衝破禁錮的新華路小商品市場一條街.

這條路上的“人民劇場”很有些來頭,曾聽著名書法家、人民劇場經理魏功欽老先生說過,此處的原“華章大舞台”是1915年創建,1925年改為專演京劇的“乾坤大舞台”,後因電線短路毀於火災。1929年範紹曾為喜歡京劇的姨太太殷園買下這地塊,在“乾坤”舊址上重建,“一姨”同音,建築風格上又無處不體現“圓”,為此取名“一園大戲院”。解放後“人民”二字最吃香走紅,政府接管更名“人民劇場”,先後由西南人民藝術劇院、重慶市歌舞團、重慶市歌劇團管理和駐場演出。

跨過新華路,進入商家連綿的鄒容路,右側是賣花圈喪葬品的明器店、售賣定製戲曲服裝及行頭的工藝商店、無線電維修部等。“重慶劇場”在民國路既後更名五一路而之前又曾叫機房街,與鄒容路交叉的十字路口,1953年在又新大戲院原址新建,宮庭式門廳、回廊、影壁、休息廳甚是豪華,它曾是原西南川劇院、四川川劇院、重慶川劇院主要演出場地。當時川劇名角金震雷、周企何、袁玉昆、陳書舫、許倩雲(1953年被評為全國勞模、重慶川劇團團長)等身懷絕技,他們的名頭家喻戶曉,代表劇目有《評雪辨蹤》《杜十娘》《櫃中緣》《做文章》等。

重慶劇場側邊曾是專演新聞紀錄片的五一電影院,再往前走有被譽為“最佳川菜”的百樂門飯店。這條街位於大梁子段的“一川大戲院”,是馳名中外的“厲家班”抗戰避禍,輾轉湘、鄂、黔、滇、蓉皆不如意,最後選定陪都在此落腳走紅,並牢牢紮下深根。厲慧良的武生、厲慧斌的淨行、厲慧森的醜行、厲慧敏的旦行、厲慧蘭的老生。“厲家班”的當家戲“大鬧天宮”“霸王別姬”“四郎探母”演出經久不衰,當時的重慶人皆耳熟能詳,“厲家班”為西南地區京劇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培訓出骨幹,作出了重要貢獻,重慶人以有“厲家班”而驕傲自豪。1955年後,“一川大戲院”成為重慶京劇團的演出排練場和劇團辦公地。

鄒容路口左側,端頭的“紹興酒家”曾是一在清末衙門當過差的周師爺開的,重慶成為戰時首都和大後方,大批下江人湧入,深諳江浙人極其喜好黃酒這一口,於是專門與在下半城儲奇門生產黃酒的重慶老字號“允豐正”合作售賣黃酒。再加上這裏商業興旺、交通暢達、演藝人員和看客眾多,因此生意很是紅火,尤其是一些落泊的“冬烘”,兜裏隻要有了兩子,便要一壺燙了的黃酒,點一碟鹹菜或豆豆,消磨半天時光。

著名畫家、國立藝專繪畫係教授兼教務主任豐子愷是浙江桐鄉人,與周師爺貴為同鄉甚是交好,隻要進城便一定來酒家與老板敘舊或約上三五摯友來此品酒談藝。周師爺與豐子愷有個約定,隻“出”故事,不給酒錢,豐子愷不過意,送了老板一幅《隨意》繪畫和題款“一碟鹹菜可下酒、兩杯淡茶伴讀書”,老板把畫掛在大堂,觀者如鯽,無不嘖嘖稱讚,故而許多年後尚有人還記得。這則軼聞我不僅聽建國前“允豐正”會計部主任劉榮燦老先生講過,我陪重慶日報老革命、老總編王古澤去桂林開會,路上閑聊時他也給我講了這則故事。

順路下去是借豐子愷畫作“隨意”二字取名的麵館,賣熨鬥糕、三角粑、衝衝糕、醪糟雞蛋的“喜相逢”甜食店,旁邊是出售毛線兼織毛衣的“舒適毛線鋪”。再下去的鄒容路37號,是抗戰時經大韓民國重慶臨時政府決定,自願交中國政府管轄,統一調度指揮,唯一的外國軍隊——韓國光複軍總司令部。

緊鄰的“味苑”餐廳,是中國商業部定點川菜培訓中心,寫到這裏,勾起我四十年前的一段往事。當時改革初啟,對出國出境人員紀律要求甚嚴,當時市裏某局的兩位領導幹部去香港考察,因作風不檢,接受港商宴請、應邀參觀紅燈區、觀看大尺度表演、購買奢侈品等,定性向往資產階級生活方式而受到政紀處分並通報全市。恰好此時從二商業局朱維新局長處,了解到由“味苑”領銜派到香港位於軒尼詩道“重慶飯店”的姚紅陽等特級廚師,遵守紀律、嚴於克己、不踩紅線的事跡,於是寫出《重慶八廚師,在港千日、一塵不染》的報道,刊發在《四川工人日報》頭版頭條,此稿曾榮獲1983年度四川省好新聞一等獎。

“味苑”餐廳左側的自由巷,有愛國將領、外號“傻兒師長”範紹增兩樓一底帶小花園按上海愚園路石庫門風格,用磚石木建成的公館,在那個特殊的歲月,範紹增有錢有權又有槍杆子,因此妻妾成群。他說自己身在行伍,居“丘八”之頭,戎馬倥傯駐地不定,任務突至戰事瞬息萬變,逃生自保尋常事,無暇顧及兒女教育,為此他納妾有五標準:年輕貌美、身體健碩、知書達理、拒娶名門、不要纏足。

範紹增每娶一房便置業一處,因此他在五四路來龍巷內,一次就修了建築風格一致的多棟“範宅”小院。他最大也是最有名的一處官邸,便是緊臨上清寺、電信局旁、消防隊正對麵的“範莊”。抗戰時範紹增率部出川,擊斃日軍第十五師團長酒井直次中將、擊傷日軍第十師團長少將團長河野,獲“青天白日”等多枚勳章。1949年底反蔣起義,解放後政務院根據其愛好,安排他出任河南省體委副主任。範紹增是一個敢作敢為,不甘屍位素餐的人,他身在其位謀其政,為河南省體育場館建設、人才培養作出了傑出貢獻。

邁過民國路也叫五一路,往下是賣豆花、蒸菜、冒耳頭的“渝香村飯館”,建國前後叫“皇家照相館”,“文革”時更名的“新藝照相館”,再往下是重慶最具名氣的“精益眼鏡行”,繼續往下便是有坐堂先生的“保安堂藥店”。街對門是重慶百貨站文具紙張批發部、重慶搪瓷廠營業部,重慶百貨采購供站辦公樓,著名的橫跨三個街區,改革開放前重慶最大、條件最好,有遮陽棚、統一建築格式、固定攤位的“大陽溝菜市場”,其招牌是著名書法家張健的墨痕。

走過大陽溝菜市場鄒容路出口,第一家是出售日用雜品的商店,緊挨著“陸稿薦”,這“陸稿薦”本是蘇州百年老字號,抗戰時期,蘇州人孫雲飛引進重慶,後由榮昌人郭誌煊結合川味改良,其醬鴨、叉燒肉、五香熏魚、鹵汁豆幹等特色獨具,深受歡迎。緊挨著的是古舊書店,掌櫃老先生眼光獨到,專門收購和出售古籍真善本線裝書,重慶書協原副主席毛錫雄的父親,就是該店頗有眼力的鑒定師。隔壁是郵局報刊門市部、再隔壁是珠寶玉石商店。

大陽溝口子正對保安路,又曾叫過米花街,繼後又叫八一路,現在冠名“好吃街”,這條街一家挨一家都是特色名小吃,王鴨子、串串香、羊肉籠籠、雞絲涼麵、正東擔擔麵、山城小湯圓、“一四一”火鍋、湖北味“四象村”等等,那妙不可言的色香味形,讓人難以抵擋這些美食的**。不過早些年重慶百貨公司旁邊的“官茅司”,人多蹲位少成天排長隊,外麵錦繡江山、漂亮門麵,裏麵臭氣熏天,難聞半條街,若碰上掏糞車一堵街口就是半天,再好食欲也沒有了。中國近代女作家、魯迅提攜的小友蕭紅、成名作《生死場》發表後,被譽為20世紀“30年代的文學洛神”,抗戰時顛沛流離輾轉來到重慶,就寄居在解放軍劇院對門的一個大雜院裏。

出街口第一家便是重慶茶廠茶葉門市部,隔壁曾是天天打擁堂的“漢宮毛肚火鍋”、二輕工藝美術品商店,樓上是解放前的紅旗茶社,據說這裏曾是中共重慶市地下黨高層的聯絡點。1963年夏,電影《在烈火中的永生》來重慶實地取景,由於甫誌高被捕叛變,李敬源與許雲峰急於在新生市場茶樓碰麵交換情況商量對策,這場戲就在此拍攝。再過去一個門麵,就是麵對解放碑當年渝中區品種最齊,營業麵積最大的大眾糖果商店。

“解放碑”,這是重慶孩子成長、外地人來渝必定“朝聖”的心儀之地,下麵扼要談談“解放碑”的誕生和變遷。1939年3月12日,國民政府在紀念孫中山先生逝世14周年的紀念日,頒布了國民精神總動員綱領,決定在都郵街廣場建一座激勵全國工農商學兵,命運與共抗戰到底的“精神堡壘”。堡壘為四方形炮樓木質結構,共五層通高七丈七,含紀念“七七”抗戰之意。“精神堡壘”建成後,多次被日機炸毀,對這抗倭精神支柱、團結不屈向征,山城人民屢炸屢建,從木質結構到鋼筋水泥,這裏一直是陪都各界舉行抗日動員、慶典、集會的重要場所。日本戰敗投降後,為讓全國人民永遠牢記寧死不屈的愛國抗戰精神,1945年10月,重慶市臨時參議會決定重建“精神堡壘”,1946年10月奠基,1947年8月完工。

1947年10月10日,重慶市政當局召開各界參與的萬人集會,慶祝“紀功碑”落成。市長張篤倫主持並致辭,介紹了紀功碑為柱體盔頂鋼筋混凝土結構,碑身通高27.5米、直徑6米、共八層、八棱形內空,內有鋼製螺旋式樓梯141步,碑內珍藏著美國總統羅斯福在二戰勝利時寫給重慶人民的信等文物。麵向民族路的“抗戰勝利紀功碑”七個鎏金大字,落款“中華民國三十五年十月三十一日,重慶市市長張篤倫”。碑座八麵石碑上銘刻有國府“明定重慶為陪都令”,國府文官長吳鼎昌、重慶行營主任張群等撰寫的“抗戰勝利紀功碑銘”等辭章。

重慶解放後,大型集會、重大紀念日也都選擇於此,主席台就設在高出馬路1.6米,直徑20米的水磨石基座上,1950年10月,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劉伯承改題此碑為“人民解放紀念碑”。近年來,文史專家、不少市民強烈呼籲,還原曆史本真,恢複“抗戰勝利紀功碑”名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