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從解放碑到較場口

打銅街口到解放碑這段街道說完,下麵再說解放碑到較場口,這條街民國前後分別叫“督郵街”和“都郵街”,陪都時更名為民權路至今。靠近解放碑這段右側陪都時聚集著“渝蓉飯店”“西大公司”“寶元通”“國貨公司”“皇後照相館”等商家,建國後在這裏建起“三八商店”(重慶百貨大樓前生)、新華書店、民生服裝店,唯隻王延鬆在抗戰時創立並倡導“華人穿華服、抵製日貨”,重慶經營絲綢布匹最大的“華華公司”,“文革”期間曾更名“紅旗棉布商店”,其招牌和營運一直保留到新千年之後。這條街在抗戰時,是遭日機狂轟濫炸,受損最嚴重的街區。

同為南岸下浩人,比我年長近二十歲的重百美工董仁遠,眼界寬、老“龍門陣”多。他說重百這地塊,陪都時不知是民國軍伐範紹增那房姨太太所出,一個叫範武,人稱“武少”的紈絝,曾在南京、上海見過世麵,在此開了家裝修豪華時尚的“月光穀酒吧”,經營牛奶咖啡、西餐洋酒、音樂伴餐、承接派對。光顧者多係富家闊少千金,金發碧眼洋人,出入者非富即貴,幾乎都有背景後台,打架鬧事頻出,三天兩頭把警察局整得焦頭爛額,一次孔二小姐在此會友遭受非禮,市長吳國禎聞訊,借整肅治安將酒吧取締。

重百美工董仁遠,思維超前、眼光獨到,他充分發揮藝術智慧,把重百四個臨街櫥窗打造成一道引領都市時尚的靚麗景觀,無數次在全國性商業櫥窗布置評比中折桂。董仁遠是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商部授予的全國十佳櫥窗設計師之一,被譽為商業櫥窗“教父”,全市各區縣商業櫥窗布置,幾乎都恭請他前去指導,四川美術學院曾多次邀請他講造型藝術課。

這條街的左側是郵電局,國泰鍾表店,1937年上海淪陷,冼冠生把生產西點、經營西餐的“冠生園”遷到重慶,選址市中心民權路,“大白兔奶糖”“魚皮花生”“花生占”“陳皮梅”“軟糖”等這些中國人吃了幾代人的零食,就是冼冠生的原創。這條街上有重慶市衛生教育館,1991年,《現代工人報》下屬大地廣告公司總經理熊雄受命領銜,率西南之先把60平方米彩色電視牆鑲嵌在衛教館外牆上。

緊鄰是副市長餘遠牧書寫招牌的“長江文具店”,20世紀60年代初,它是獲國家金獎“紅岩”墨水的專賣店,依次數過去是重慶市第一商業局機關、重慶外文書店、重慶市土產公司、日雜公司高檔瓷器專營店。巷內有始建於明,原納佛、儒、道一堂的“三教堂”,20世紀20年代初更名“能仁寺”,禮送儒、道出觀,改製為重慶唯一的尼姑寺廟,寺裏“大雄寶殿”四個大字是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親書,靠邊臨近中華路端頭是重慶人民廣播電台器材營銷部。

這中華路曾經是充滿明末起義軍張獻忠傳奇色彩的“楊柳街”,與其交叉的保安路,因有成都軍區重慶物資轉運站,又曾叫過“兵站”。若是追溯更遠些這裏曾是重慶建市後的保安司令部,所以這條路叫保安路,母城最大,條石欄杆上刻有“有備無患、小心火燭”,能蓄200噸水的消防池就在“兵站”大門前,這條街上還有解放軍劇院,“文革”時改名“八一”路,兩條交叉路上,很有點說頭。重慶老字號“吳抄手”,是一個多甲子前,當時沒有商標和侵權概念,借用成都青石橋已經很有名氣的“吳抄手”而做紅走強的。中華路上有一個財貿職工文藝活動中心——重慶財貿職工俱樂部。

財貿職工俱樂部的前身叫“重慶店員工會俱樂部”,解放初期,重慶店員工會隊伍龐大,在支持政府“恢複經濟”“抗美援朝”“三反五反”等運動中,工作出色、成就顯著。時任市長曹荻秋,把罰沒不法資本家位於中華路千餘平方米的房子,獎勵給店員工會,店員工會將這棟樓房改建成,文化娛樂中心,取名重慶店員工會俱樂部,1956年10月更名為重慶財貿職工俱樂部。俱樂部充分發揮陣地作用,培養和吸引了一大批業餘文藝骨幹。1958年3月,在餘躍澤、周炳林的建議下,得到時任中共重慶市委副書記辛易之的首肯和大力支持,將財貿海孔農場業餘文工團、商業職工業餘文工團合並,組成“重慶財貿職工業餘文工團”,利用節假把文藝節目送到商店、市場、車間、倉庫、碼頭、鄉鎮,受到商業職工和廣大顧客讚揚。

20世紀50年代末,中央財經委副主任姚依林來渝視察,聽取商業工作匯報時對財貿職工業餘文工團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下到基層用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深入淺出宣傳國家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方針予以高度肯定和讚揚。回京後建議國務院財貿辦公室邀請“重慶財貿職工業餘文工團”進京匯報演出,在重慶市財辦主任餘躍澤、重慶財貿工會主席潘岱忠率領下,“重慶財貿職工業餘文工團”不僅三進中南海懷仁堂,還深入到商學院、王府井、西單商場匯報演出,時任國務院分管財金的副總理李先念,親自設宴答謝並逐席向演員們敬酒。當時湖南省分管農業和財金的副省長華國鋒,在懷仁堂觀看演出後,熱情邀請“重慶財貿職工業餘文工團”,到湖南在長沙作了為期一周的演出。

來自飲食公司的楊戈、人民銀行的趙同聲、留真相館的侯邦平、山城飯店的李世敏男聲四重唱《肩挑背扛送貨忙》,食品公司的夏克惠、和平公寓的林仰蓮、銀行分理處的屈慶瑚、長江文具店的劉莉科、蔬菜公司的馬遠薔(兼文工團出納)等女演員表演的歌舞劇《生命接力》,王民壽、張錫慶的雙人舞《趕場天》等,重慶百貨站運輸科調度楊再金的大提琴、飲食公司熊四智的小提琴,他們的藝術水平 絲毫不遜色專業演員。華山玉糖果公司的樂代玉負責聲樂兼指揮、 糕點公司的王洪泰等負責語言節目主創,演出內容編排由黃文謙、王紹川統籌,通過深入調研,搜集來自基層真實素材提煉創作,反映財貿職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保障經濟建設,接地氣的節目特別受歡迎。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重慶市財貿職工俱樂部在市級局行、站司募集資金、職工參加義務勞動,禮堂重建、活動室倍增、從而獲得新生,選拔優秀人才劉雲華負責歌舞、蘇明富負責體育、何宗生負責曲藝,職工業餘文藝、體育活動豐富多彩蓬勃開展。20世紀80年代初,我曾作為領隊、劉雲華作為藝術總監,應自貢、成都、樂山等市政府財辦邀請,帶領第二代、三代“重慶財貿職工業餘文工團”成員,葉光遠、朱文萱、沈思虹、張慶蓉、周明亮、龐士榮、張邁、徐偉、李秀琳、白富誌、周益倫、饒忠和、劉華富、許建國、黃理科、劉聲宏、王玉梅、張常芬、蒙明玉、蔡令鳴、汪勇等前往慰問演出,這個團隊還經常化整為零,深入基層演出和參與外事活動。以蘇明富、林德文為領軍人物的財貿職工業餘籃球隊,在青年路體育場盡展風華。在實踐鍛煉中積累增長才幹的劉雲華,勇於吃螃蟹,組建起中國第一個不吃皇糧的民營演藝團體——“華樺舞蹈團”,他率團幾乎走遍了全國所有省市自治區,向國家級藝術團體輸送了不少“藝尖”,參加了1999年澳門回歸、2008年北京奧運開幕式等重要演出。

保安路接磁器街這段,重慶歌舞團總部曾經是民國時期,愛國企業家、重慶市總商會會長汪雲鬆的生意場和辦公地,斜對麵是專門上演過了檔期老影片,票價較低的昇平電影院,轉過街口就是唯一影劇場,“文革”中改名勞動電影院。正對麵以甜食、冷點為主的老字號“德元”,民國以來酸梅湯、涼糕、涼蝦、倫教糕、四喜湯圓、八寶稀飯等一直價廉物美、色香味形俱佳,最適合中低收入者光顧,因此生意從早到晚一直打擁堂。

德元旁是“重慶市大轟炸慘案遺址”,1941年6月5日下午6時,日本飛機來襲,頓時全城警報長鳴,人們拖家帶口潮水般湧進隧道內,多批次轟炸從傍晚持續到深夜,繁華市區變成廢墟。由於較場口周邊人口稠密,擁入人多、天氣炎熱、隧道窄小、洞口緊閉、時間太長、空氣匱乏,直到次日6時才解除警報,近萬人窒息身亡、一百五十餘人重傷,這就是震驚中外的較場口大隧道慘案。由於天氣酷熱,死難者遺體被裝船運至江北黑石子集中掩埋。

回過頭來我們再說,在中華路接大同路口子上的“得勝大舞台”,曾是勝利川劇團、光明越劇團常年演出的地方,1952年更名“勝利劇場”。在一次有市委副秘書長徐雄、市文化局局長郭汝魁、重慶劇場經理張世德、人民劇場經理魏功欽、重慶話劇團石曼等參加的飯局海侃中。談到西南局主要負責同誌陪同援建成渝鐵路的蘇聯專家在“一川大戲院”看“厲家班”演出,蘇聯專家對劇情不太了解,但對舞台、燈光、音效提出了意見。此刻位於中華路的“陪都青年館”改建己提上日程,時任常務副市長曹荻秋了解情況後指示,專門為“厲家班”量身定製舞台、改進燈光和劇場音效,一錘定音把新建劇場定名“實驗劇場”,要求今後劇場無論是改造和新建都要特別注重演出效果,他說這是對演員和觀眾的最大尊重。

跨過中華路,華華公司和中華路小學對麵,雖是磚木結構,可外觀卻十分精致時尚的四樓一底房子,就是著名實業家、民建創始人、建國初期曾任過重慶市副市長、後出任全國政協副主席的胡子昂,當年籌措資金發展實業支持抗戰,於1941年7月組建的“華康銀行”,已經九十多歲高齡的原《現代工人報》總編輯舒文雲,大學畢業後曾在此當見習生,解放後重慶機電公司就在此辦公。順著右麵街區延伸,依次是醫療器械商店、建設公寓、“關嶽廟”、重慶百貨公司四鞋商店、秦記稻香村酒家、紅宮理發室、洗染織補老字號“裕和彩”。前些年,台灣國民黨原中央主席吳伯雄為“日月光廣場”題字的地標處,就是重慶市少兒圖書館舊址。

這裏要重點說說建設公寓內的“關嶽廟”,始建年代不詳,據說明末毀於張獻忠之手,清康熙三年,四川總督李國英重建(現在這所“關嶽廟”已遷至嘉華大橋一側的虎頭岩下),顧名思義,先人把義薄雲天的關羽,精忠報國的嶽飛共廟敬祀自有其深意。1942年3月29日,以熱血學生為主的中國遠征軍新一軍上萬將士在關嶽廟前**氣回腸宣誓,聲震五街八市:學關羽視戰友如手足、像嶽飛精忠報國滅倭冦。祭拜完畢軍長孫立人給出征的官兵每人頒發一枚民國30年,中央造幣廠昆明分廠製造,刻有“還我河山”的徽章,直接奔赴印緬對日作戰,重慶各界數萬人夾道灑淚送行,殷殷期盼凱旋。

在小米市附近有家陪都時就有的重慶冰廠,這家用英國設備製出的食用冰磚要供應整個主城,每逢酷暑來臨購冰的人和車排起長龍。莫小覷這家重慶市飲食服務公司麾下冰廠,為適應業務拓展需要,“文革”結束後遷址九龍坡石坪橋,取名重慶飲料廠。在張誌誠、李培全兩代廠長努力下,與重慶中藥研究所合作研製成功蜚聲中外的民族品牌、一代國飲——“天府可樂”。

街左側有慶元堂、郭沫若題寫招牌收購拍賣、字畫裝裱的“淳輝閣”、小百貨門市,渝中區工商局就建在清中後期川東道演武廳,旁邊是美國傳教士1900年修建的基督教“聖愛堂”,餐飲名店“小洞天”、重慶花木公司等。其實這一帶才是重慶母城延續數百年經久不衰的“平民鬧市”。從先民以交易貨物取名的木貨街、鐵器街、磁器街、炒房街、魚市街、草藥街、被服街、棉絮街、小米市、石灰市等街名便可見一斑。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向世界謝罪,宣布無條件投降,國民政府宣布1945年9月3日為中國抗戰勝利日。當日9時,各界人士興奮異常匯聚較場口,隆重召開“陪都慶祝抗戰勝利大會”,會場高懸中英美蘇四國領導人巨幅畫像。國民政府秘書長吳鐵城致辭,國民參政會主席團主席莫德惠宣讀蔣介石《勝利日文告》。會後十萬人沿著民權路、民族路舉行了旌旗如林、聲勢浩大、鞭炮齊鳴、鼓樂喧天的遊行。

重慶較場口真正馳名中外,一是前麵說的“大轟炸隧道慘案”,二是“較場口血案”。1946年2月10日,陪都各界為慶祝政協會議成功,在較場口舉行萬人集會,敦促政府貫徹實施五項決議,和平建國。沈君儒、李公樸、施複亮、郭沫若、章乃器、馬寅初等六十餘名流、學人和參加集會的群眾遭到軍警、特務毒打,周恩來、馮玉祥聞訊及時趕到,正義凜然、怒斥暴行,迅速把受傷者送到醫院救治,此乃震驚中外的“較場口血案”梗概。

麵對時代大變局和民族遭遇亡國滅種的危難時刻,為宣傳主張、鼓舞人民團結戰鬥,便是新聞最為活躍的時候。筆者較長時間從事紙媒工作,對報紙的前世今生尤為關注,僅限重慶主城,清末至抗戰前夕(1897-1937年),以 1897年10月宋育仁興辦《渝報》為開端,1898年5月潘清蔭創辦《渝州新報》,1903年4月朱蘊章、楊庶堪創辦《廣益從報》,1904年10月卞小吾創辦《重慶日報》為起始,四十餘年時間裏共有二百三十餘家報紙誕生和關張。

抗日戰爭時期至重慶解放(1937年7月7日-1949年11月30日),自1938年10月《新華日報》西撤遷渝,《大公報》《時事新報》《西南日報》《新民報》《中央日報》等兩百多家左中右報紙陸續在渝出版發行,占當時全國公開發行報刊的一半還多。僅解放碑周邊就有《大陸晩報》較場口、《掃**報》小較場、《商務日報》羅漢寺、《中國晚報》左營街、《天地戲劇報》鄒容路、《民主日報》《重慶人報》中華路、《民眾小報》磁器街、《民主報》《中國時報》《陪都晚報》民生路、《新華時報》石灰市、《強者之報》民國路、《中國農村周報》民族路、《國際新聞畫報》民權路等四十餘家各類報紙和《中國》《群力》《全民》《四川》《青年》《重慶》《民意》《長江》《公正》等二十餘家畫報雜誌社駐足十字金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