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看病易?看病難?
一天,我接到一封安大略省癌症預防和管理中心副總裁的簽名信。信上說,“兩年前,你做過一次結腸癌糞便隱血檢查,現在到複查的時候了。定期檢查是早期發現結腸癌的最好方法。結腸癌如果及早發現,十人中有九人能治愈。”然後寫道,要求我去見我的家庭醫生,由他/她安排複查。如果我還沒有家庭醫生,則可直接與中心聯係,還留下了詳細的聯絡方式和時間。
可能擔心收信人不重視或怕麻煩,在簽名下麵的空白處,還附上了一些有關結腸癌的情況和說明:
——結腸癌是安大略省第二最常見的導致死亡的癌症;
——結腸癌可能沒有任何早期預兆;
——定期檢查是早期發現結腸癌的最好方法;
——結腸癌如果及早發現,十人中有九人能治愈;
——糞便隱血測試很簡單,在家裏就能完成取樣。
“想了解更多信息,可以訪問XX 網站。” 真是苦口婆心啊。
我想起來以前我是做過一次糞便檢測,是家庭醫生安排的老年人的例行檢查。但是,如果不是這封信,我早忘了。
加拿大人對疾病預防很重視。有段時間我大半年沒去看病。後來去看病時,一見麵家庭醫生問我:“又回中國啦?”我回答,沒有呀,一直在這裏。他說:“為什麽這麽長時間沒有來看病?”我說,沒生病呀。他說:“你是60多歲的人了,沒病至少每半年也要來一次,我給你檢查一下。不要等到有病才來。”
還有一件事我印象很深。那是剛來不久,家庭醫生要我去做肺部X光檢查,然後又安排我去見專科醫生。專科醫生是一位年紀挺大的白人老醫生(還找了翻譯)。他說,從病曆上了解到我在1980年初曾患過肺結核病,希望我介紹一下當時治療的詳細過程。我告訴他,當時並無症狀,是例行體檢時發現有小陰影。經過九個月的連續服藥治療,痊愈了。後來再沒有發現問題。移民體檢時照過X光片,還做過痰液培養檢驗,都正常。他又仔細詢問了服藥的情況,什麽藥、每天服多少、服了多長時間、當時身體情況等等。我都盡量回憶回答了。最後他解釋說,我們發現你有這個病史, 80年代那個時候中國經濟還不好,醫療條件可能也比現在差,所以擔心你的病沒有徹底治愈。經過檢查和了解你當時治病的情況,可以肯定,你的病已經痊愈了,不用擔心了。謝謝你能來配合我們的工作。
加拿大的醫療體係與中國很不一樣,它實行家庭醫生製度。家庭醫生是全科醫生,自己開診所。居民們根據住所的遠近、交通是否方便等考慮選擇自己的家庭醫生。對語言不通的移民來說,考慮的第一因素是語言。中國大陸學校的醫學文憑在這邊不被承認,所以華人家庭醫生基本上是香港同胞。
選好家庭醫生後,還須得到這位醫生的認可,成為他/她的長期客戶。有的家庭醫生已經收治了足夠多的客戶,會拒絕接受新病人。找不到家庭醫生的病人可以直接去小診所治病。在人口比較密集的商業中心等地方,都會有一些免預約診所,起臨時家庭醫生的作用。
通常看病需要先與家庭醫生預約,再按時前往就診。這種方法好處是避免了在診所長時間等候,缺點是如果病人較多,醫生日程已滿,就不能及時得到診治,有時會拖好幾天。當然,如果是發高燒等急診,可以隨時前往任何醫療機構看病。
一般疾病,由家庭醫生診治。若需進一步檢查、診斷和治療,就由家庭醫生為病人聯係安排專科醫生。病人隻需等候家庭醫生的通知,按時去指定醫院就診。我去過幾次專科醫院做檢查。醫院地方都不大,因為都有預定的時間,提前10分鍾到達即可,所以等候的人很少,非常安靜整潔,絕無國內醫院成天門庭若市的景象。
加拿大實行全民醫療福利製度。全國居民,包括像我這樣有合法居留身份卻對加國無半點貢獻的外國人,都享受免費診病、檢查(包括用各種醫療儀器)和住院治療。這些費用由政府向家庭醫生、專科醫生和醫院撥付。醫生診治病人越多,收入也就越高。曾經發生過少數醫生為增加收入,超量收治病人及超時工作的情況。現在規定了每日最高診治限額,以保證醫療質量,也限製醫生收入超高,影響社會公平。不過,醫生仍然是收入最高的階層之一。
看病不花錢,但吃藥要錢。診所都沒有藥品,醫生開處方後病人要到藥房買藥,藥費由病人自己承擔。但是如果是在職人員,一般公司都會為員工及其家屬買保險,由保險公司報銷藥費。老年人到了65周歲(加拿大的法定退休年齡),可以在任何一個藥店領取一張申請表,填寫後寄給醫療福利管理部門,一到兩周即可獲得批準。此後持醫生處方買藥時,無論藥價是多少,(除規定的自費藥外)都隻需付2加元。
如果住院,則無論何人一切費用全免:診斷、檢查、治療、藥品、床位、護理,甚至夥食費,通通不用繳。也不需家人去醫院護理。
享受著這樣的醫療福利,可是我們從中國大陸來的人卻常有怨言。
一是“有病不給治”。
例如一般感冒,隻要不發燒、不劇烈咳嗽,醫生就不會給藥,甚至在預約時就拒絕你去就診。他們說,多喝水,多待在空氣新鮮的地方,就行了。
我兒子說過他的一次遭遇。一天他上班時突然肚子疼,開始還忍著,可是越來越厲害,於是去了附近一個小診所。護士問了疼痛的情況,又問是否嘔吐、腹瀉?他答,沒有。於是護士讓他坐下等候。過一會兒,護士就來問一下,如是者再。而他慢慢感覺疼痛減輕了。近一個小時後,護士又來詢問,這時,他已經感覺不疼了。護士說,既然不疼了,你可以回去了。連醫生也沒有見著。
還有更震撼的事例。一個華人老年婦女感覺頭疼,以為是感冒了,去醫院看病。經過一係列檢查後,醫生直接告訴她本人,她患了癌症,是肺癌轉移到了大腦,已經無藥可治,大約還有3個月生命期。然後,他們告訴家屬,不用再治療,隻是盡可能減輕她的疼痛,讓她舒服一些。家屬不死心,趕快送她回國。回國後,費盡心機,西醫中醫,驗方偏方,到處治療。最終,她活了6個月。
其實,這是理念上的不同導致的差異。許多種感冒本來無藥可治,要靠病人本身產生抗體戰勝病毒,所以他們“不給治”,因為“治不了”“不用治”。但國內習慣哪怕隻是安慰性的也要開一堆藥,其實對治療並無作用。對晚期癌症病人,是盡力拖著多受痛苦,還是讓其少受罪?道理大家都明白,但是不同的社會、家庭倫理導致不同的處理方式。
二是一些檢查、檢驗特別是手術等候時間過長。聽到過有人查出癌症需要動手術,可是隊還沒排到人卻去世了的事情。
加拿大醫生、護士短缺。這一點我們不大容易想明白:既然醫生工作好、收入高,那麽學醫的人肯定會多。幾年工夫不就補上了嗎?
在加拿大學醫可不是那麽容易。
在大學裏要學8年(4年預醫學本科、4年醫學本科),才能拿到醫學學位。 所謂“預醫學本科”實際上就是學一個別的專業的本科,如生物,也有學化學、物理等的。
有了學位還不能馬上當上醫生。若要做家庭醫生,還須經過2年住院醫生培訓;做專科醫生,則須要5—7年培訓。
培訓完成還是不能立即當醫生,還須考醫生證書:家庭醫生由加拿大家庭醫生協會考試;專科醫生由加拿大皇家醫生及外科醫生協會考試。據說考試極其嚴格,因為醫生協會要保證醫生的質量和協會的聲譽。
拿到醫生證書後,還要到所在省(地區)注冊,取得醫生執照,這才能開業行醫。從入大學算起,已經十好幾年了。
學醫雖然趨之者眾,但時間長、學費高、要求嚴、淘汰率高,所以仍然不能滿足需求,成了一個社會問題。
還有一個值得一提的事是加拿大社會對殘疾人士和一些特殊病人的照顧。
在任何公共停車場(除了隻能停幾輛車的特別小的停車場),最方便的位置總是殘疾人的專用停車位。這些車位其他人不能占用,即使其他車位全滿了,這裏全空著,也不能占用。公共汽車前門可以升降,方便殘疾人及老年人上下,殘疾人的輪椅可以上公共汽車。
我們一家中國鄰居的孩子患有“自閉症”。他上小學、中學時,有免費的專車接送,專人監護。到他滿18歲,如果疾病仍未治愈,而且他也沒有靠自己工作養活自己的能力,就可以享受社會福利,不需家庭為他的生活費用擔憂。
(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