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學有校

兒子在密西沙加安頓下來後,兒媳帶著剛滿一歲的大孫子陶陶來到加拿大。時間過得很快,轉眼三年過去,陶陶要上學了。兒子他們去學校給他報了名,9月初開學,校車到小區接送學生,陶陶背上書包,乘上校車,上學去了。

4歲的陶陶上的實際上是小學校辦的學前班,或者說托兒班。

加拿大並無全國統一的教育管理機構,也就是國家沒有“教育部”,教育由各省自行管理,學製由各省自行決定。但是,初等及中等教育的標準是全國統一的,都是義務教育。公民的孩子免費,永久居民(就是移民到加拿大獲得永久居住權的人,有“永久居民身份證”——因上麵印有楓樹葉,我們華人簡稱為“楓葉卡”。)的孩子也免費,完全享受同等待遇。

一些沒有移民的中國家長把孩子送到加拿大上學,那是要交學費的。但是,如果孩子的父親或母親是留學生,哪怕是讀社區學院(大專)的留學生,孩子都可以享受免學費。

對小學、初中、高中的稱謂,英語中有許多詞匯,所以有時讓人犯糊塗。我在密西沙加見到的就有以下這些名稱。“Primary School, Elementary School, Public School”三個都是指小學。“Middle School, Senior Public School”是初中。高中也有兩個名稱:“High School和 Secondary School”。

在密西沙加,小孩4歲開始上學前班,小學是5年——一年級到五年級,學生年齡6歲到10歲;初中3年——六年級到八年級,學生年齡11到13歲;高中4年——九年級到十二年級,學生年齡14到17歲。

安大略省許多地方小學與初中是在同一個學校,從學前班開始,然後一年級到八年級。高中九年級到十二年級。這都不關緊要,緊要的是與中國一樣,小學一年級到高中畢業一共12年。

與中國不一樣的地方也很多。

例如,每個班的學生人數少一些。小學、初中每個班級最多25名學生。小學有班主任,初中就沒有了。到了高中實行學分製,隻有年級沒有班了。因為有選修課,上課時,修同樣課程的學生在一起上課,課程不同,一起上課的同學也不同。兩個孫子所上的高中一個年級有約450名學生,每堂課學生仍然是最多25人。

學什麽?怎麽學?

我以前查看過兩個孫子的書包。丁丁4歲上托兒班小班時,哥哥陶陶上一年級。哥哥的書包隻有一本練習冊和一個午飯盒子。弟弟書包裏有一個活頁夾子,裏麵是幾頁印有歌曲或短文的A4紙。還有一個飯盒,裏麵是糖果餅幹。

他們三年級以前是沒有教科書的。由教師根據要求自行選擇材料。雖然沒有教科書,小學生學的東西並不少。練習本上,內容繁多,五花八門。一年級學生的成績單上,有6個學科,14個項目的成績和評語。6個學科是:

——英語,包括“口語交流,讀,寫”3項。

——數學,包括“數字及計算、度量、幾何及空間感、圖形和代數、數據管理和概率”,5項。

——科學與技術

——社會學

——體育

——藝術,包括“音樂、視覺藝術、戲劇及舞蹈”。

成績單上,每一個項目都給了分數(A、B、C等)和評語。我們來讀兩條評語:

——“科學與技術”學科:“該生較好地學習了如何用時間單位來描述地球的周期運行(即天、月、季);能識別人類某些戶外活動受季節和天氣的影響;逐漸學習了一些與自己日常生活有關的詞匯。”

——“社會學”學科:“該生在有限的協助下,能識別和描述在各種典型社區裏的各種工作人員(醫生、消防員、警察等)的職業及他們的工作場所。”

小學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都沒有考試,直接去家庭所在地的高一級學校就行了。當然學校也有教學水平的差異,如果想讓孩子讀你所認為的好學校,也簡單,租房或買房把家搬到那所學校的區域。

那麽,考大學呢?實際上大學不是“考”上的,是“學”上的。此話怎講?

因為加拿大沒有“高考”,大學是根據學生的平時成績錄取的。申請大學時,要提供12年級或11年級的6門科目的成績。申請任何專業,英語成績都是必需的。其他5門根據申請的專業的要求提供。

丁丁申請的是數學係計算機科學專業。他提供的成績是英語、高等函數、微積分學、數據管理、計算機科學和化學6科。前5門科目是必需的。提供化學是因為與其他選修科目相比較,化學成績好一些,分數高一些。總之,提供分數最高的。他收到5份錄取通知書,最後決定去滑鐵盧大學上學。如果在中國讀完高中申請加拿大的大學,那就複雜得多。

還有一個不一樣是,申請大學必須在高中階段做義工40小時以上。兩個孫子都是去滑雪學校學滑雪,水平不斷提高之後,在滑雪學校做義工,就是給教練做助理。這樣既回饋了社會,又豐富了自己的經驗。義工結束後順利考得滑雪教練執照,高中業餘時間就在滑雪學校執教(並領取了他們的第一份工資)。

“因材施教”是我們中國教育的一個傳統觀念。加拿大也因材施教,一個例子就是所謂“天才班”。在小學階段,他們有一次考試,測試學生的智力水平。得分前3 % 的學生可以上天才班。天才班有兩種,一種是幾個學校的天才學生集中到一個學校的天才班,一起學習通常的課程,再加上更多、更廣、更深的知識。另一種留在原學校原班級,但課後天才學生集中,開小灶,學習更多、更廣、更深的知識。

這裏公立學校有英語學校、教會學校和法語學校之分,都由政府出錢。教會學校的小學、初中必須是天主教家庭的孩子才能上,高中則對所有的學生開放。

這邊還有私立學校。上私立學校的目標就是上好大學。私立學校除了學習比公立學校更嚴格外,每個學生都有專門的顧問。顧問的職責是了解學生的長處、短處、愛好等,為學生量身設計一個學習計劃和升學計劃,並與學生一起實施。當然,私立學校是要經過嚴格的考試才能進入的,不是有錢就能讀的。(注意,它與專門吸引外國小留學生補習強化英語的私立國際學校不同。)

匪夷所思的是加拿大(還有美國)都允許“非學校教育”。即兒童不去學校,在家裏由父母教或請人輔導,自學。采用這個方式的人數不多,一般都是體育或藝術尖子生,因為他們經常外出比賽、演出,不能正常上課。有研究人員調查說,采用這種方式的人成年後大都不錯。也有人認為有風險。總之有褒有貶。

中國學校重視學生排名,宣傳高考狀元等熱火朝天,這邊不管哪一級學校都從來不公開成績分數,或者排名次。甚至也不鼓動學生一定要上大學。我問過陶陶,他說學校說上大學,上社區學院(大專),或直接工作,是一樣的。你想上大學,就去上。不想上,去工作,都一樣的。高中畢業後,陶陶,丁丁的同學中有上大學的,有上社區學院的,也有直接工作的。周末、放假回來與老同學一起玩兒,同樣高興。

我觀察,他們是讓既聰明又努力的上大學。聰明但不努力學的,或努力學習卻不夠聰明的,並不鼓勵他們一定要上大學,能上則上。至於既不聰明又不努力學的,社會上適合他們的,需要他們的工作有的是。沒有必要趕鴨子上架,把能學的、不能學的,想學的、不想學的通通弄去上大學,培養出一批既無足夠知識,又無足夠技能,卻有很高期望值的人。

我的感覺是這裏“讀書有學校,引導勝管教。滿足社會需,不走獨木橋。”

回國探親旅遊的時候,常有親戚朋友問,這邊小孩們英語是怎麽學的?英語不好怎麽辦?

英語的確重要。日常交流天天要用,申請大學也是必須提供成績的科目。

如果從小過來,比如我們家的孩子,雖然在家裏說中文,上托兒所、小學幾個月就英語流利自如了。需要擔心的是他們中文不會說了。

如果是在國內上了幾年學再過來,就會有一些問題,不過不是什麽大問題。如果是在小學階段過來,學校有專門的老師給補習英語,直到趕上同班同學的水平。初中以上過來的,就要自己解決。我知道好幾家是孩子在初中,直接轉入同年級學習,幾個月下來也沒問題了。有高中時過來多學一年的。過來時國內初中畢業,已經上完了9年級,該上高中了。這邊高中一年級是9年級。他是可以上10年級的,但考慮到語言問題,學習環境,方式方法都有較大差異,家長給他選擇了再讀一個9年級,很輕鬆過渡。因為數理化中國學的多很多,沒有壓力。英語語法也學得多,隻是口語(聽,說)薄弱,學習幾個月下來,便輕鬆自如。當然,如果是在國內成績就不好,家裏有錢,來混個洋文憑的,這種小孩也不少,在後麵我會談談這個問題。

中國孩子學英語的一個障礙是口語,即聽和說——自己聽不懂別人說的,別人聽不懂自己說的。原因在發音不準——老師發音不準,影響了孩子的耳朵;模仿老師的不準的發音說出去,別人自然聽不懂。一個辦法可以試試。就是讓孩子聽標準英語朗讀的故事。開始聽不懂沒關係,有事無事時,吃飯玩耍時反複放。不專心聽也沒關係,聽的次數多了,慢慢就懂了。然後邊聽邊跟著說,說得多了,口音就準了。

還有一點想說一下,就是對病童(身體有疾病的孩子)的教育。

早晨和下午,都有校車開來,免費接送學生上學或回家。校車都是統一模樣,像20世紀50年代的公共汽車。校車都是黃顏色,非常醒目。一般都是可坐五六十人的長車,也有小短一些,可坐三四十人的。我剛來就發現有一輛最小的校車,隻能坐十來人。也是每天早上,下午與大校車前後來兩次,卻從來不在路口校車站停車。時間長了我注意到了車裏乘客總是一個小孩、一個大人。一打聽才知道,那個小孩是祝教授的孫子。

祝教授我認識,還去他家串過門。他是國內一所大學的教授,與太太退休後來加拿大與兒子一家團聚。兒子是工程師,兒媳在保險公司工作。這個小區華人不多,隻有十來家,互相都認識、交往。隻是我以前來探親來去匆匆,這次登陸後時間不長,所以與他們不熟悉。

第一次去串門是上次來加拿大時。記得那天,我和祝教授天南海北地聊天。他稱讚加拿大福利好,說對身體不好的小孩,竟有專車接送上學。當時我並沒有怎麽在意他的話,倒是他的孫子我還有些印象。小孩有六七歲的樣子,不說話,在屋裏到處亂跑。突然爬上沙發,到我背後,緊緊抓住我的頭發,弄得我很疼。他奶奶趕緊過來,把他帶到樓上去了。這次登陸以後又去過一次,祝教授回國去了,我們也隻待了一會兒就告辭了。那個抓我頭發的小孩長大了不少,不亂跑了,安安靜靜地玩兒電腦去了。有時在小區小公園的兒童樂園遇見,他也打打招呼,玩兒自己的。

那一輛小校車就是這個小孩的專車。

問問才了解到,那個小孩在國內時就患有“自閉症”,來加拿大後,得到免費治療,當時狀況已經好了許多。政府還為病童家長辦培訓班,學習如何正確對待這一類病孩,幫助他們康複。小孩上學了,擔心他與其他學生在校車上發生衝突,於是安排專車到家門口接送,車上還有一個教師助理監護。在學校,這個教師助理專職照料、指導他;上課時,坐在他後麵。一有情況,這位專職教師助理就立即處理。難怪祝教授發出那樣的感慨。

祝教授的那個孫子2017已經大學畢業,現在在一家銀行工作。

(2007-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