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三、你不該讀這本書
加拿大提倡多元文化,鼓勵孩子們學習本民族語言,密西沙加市就有好幾所中文學校。每個星期六,兩個孫子都去上半天中文課。課本是中國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委托暨南大學為海外華僑、華人子弟學習中文編寫的。在家裏,我們也堅持讓他們說中文,所以他們能用中文交流,也讀一些簡單的中文書籍。特別是11歲上6年級的老大,中文就學得更好一些,前年他就能夠通讀凡爾納的《神秘島》中文縮寫本全書。
為了鼓勵兩兄弟多學一點中文,也多了解一點中華文化,我從國內為他們買了一些中文書籍,包括近幾年國內非常流行,出版社競相出版的少兒版四大古典文學名著。
我知道,在家裏這哥兒倆一有時間就愛玩打打鬥鬥的電腦遊戲,讀書也是英文兒童書籍,如《樹上的小屋》《哈利·波特》等等,並不喜歡讀中文書。為了吸引他們,我提議為他們朗讀中文小說。聽故事不費勁,他們同意了。於是,每天晚飯後,我就給他們讀20來分鍾書。
先讀《西遊記》。他們聽得津津有味,當聽到孫悟空大鬧天宮,取經路上打死妖怪時,哈哈大笑,有時還要求我重讀一遍。
《西遊記》讀完,我給他們讀《水滸傳》。先讀了“武鬆打虎”,他們饒有興趣。接下來,我按書的回目,一天讀一回。每天他們聽完就走開了,我感覺他們興趣不如聽《西遊記》大。
大約一個星期後,晚上,我又召集他們聽我繼續讀梁山好漢們的故事。這時,大孫子陶陶走過來,很認真地對我說:“爺爺,你不該給我們讀這本書。我已經把它讀完了。這本書裏殺了很多人,後來那些人也全都被殺死了。”
孩子的話,使我很震動。很明顯,陶陶反對讀《水滸傳》是因為書中充滿了“暴力”——“殺了很多人,那些人也全都被殺死了”。“那些人”是指的梁山好漢們——他們殺了很多人,後來他們也全都被殺了。
繼而,我也感到很欣慰。因為,第一,不論正確與否,他對這本書有自己的價值評價;第二,他能坦然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哪怕是對爺爺的好意提出批評。
加拿大的電影、電視是分級的,不允許兒童觀看有色情、暴力內容的影視片。他們也不提倡“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替天行道”的俠肝義膽,這類事兒由警察、法院解決。
雖然,他們也愛玩兒打打殺殺的電子遊戲,看機器人打仗,聽孫悟空殺妖怪,但他們很清楚,那不是真實的。而《水滸傳》卻說的是活生生的人類的生活,所以他們不能接受。
對加拿大的兒童教育,我了解甚少。不過每學期末看看兩個孫子的成績單,感到與國內還是有很大的差異。
安大略省小學生成績單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學習技能與工作習慣”;第二部分是“學科”,包括英語、法語(選修)、數學、科學與技術(可能相當於物理、化學)、社會學、體育、藝術(包括音樂、舞蹈、戲劇和視覺藝術)。
第二部分與國內應該比較相近,在前麵《學有校》已提到。我們來看看第一部分。
“學習技能與工作習慣”包括6項內容:責任感、獨立工作能力、主動性、組織能力、協作能力和自我監督能力。
? 責任感——要求在學習環境中有令人滿意的責任心;按時完成和提交課堂作業、家庭作業和老師布置的任務;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並管好自己。
? 獨立工作能力——為完成任務和達到目標,獨立地監控、評估和修改計劃;用課堂時間恰當地完成任務;不需監督地依照指導進行工作。
? 主動性——尋找和應用新主意和機會來學習;表現出創新能力和樂於冒險;在學習中表現出有求知欲和興趣;以積極的態度接受新任務;理解和尊重自己和別人的權利。
? 組織能力——策劃和遵循計劃、步驟來完成工作和任務;確定優先事項和管理時間來完成任務和達到目標;識別、收集、評估和使用信息、技術和各種資源來完成任務;
? 協作性——在小組中能接受不同的角色和公平合理地分配工作;積極回應別人的想法、評論;建立直接與人,或通過媒體與人互相協作和共享的關係;與他人一起解決衝突、達成一致以實現集體的目標;與他人分享信息、資源、專長,並改進重要的思路來解決難題和做出決定。
? 自我監督能力——設定自己的個人目標並監測進展情況最終實現目標;在需要時尋求澄清或援助;認真地評估和考慮自己的長處、需求和利益;識別學習機會、選擇和策略以滿足個人需求和達到目標;在應對挑戰時堅持不懈和做出努力。
老師給每一項都有評分:優秀、良好、合格或需要改進,然後是很詳細的評語和改進意見。他們認為,這些“軟技能”更重要。
勇敢向前走
有人說,中國的基礎教育比發達國家的好,各種考試中國學生都名列前茅。書讀得多、題做得多、會考試,確實是中國學生的長項。但是在對學生“能力”的培訓方麵就有欠缺。一個在加拿大獲得藥物學和生理學雙博士學位的中國學者說,在加拿大,教授鼓勵學生更獨立地思考和研究,而在中國則隻是按導師指示去做。
安大略省高中實行學分製,9-12年級4年中必須獲得18個必修科學分和12個選修課學分,還要在社區做40小時義工,才能獲得畢業文憑,有資格申請上大學。這與國內應試教育,隻重視對考試有用的書本知識,一考定終生的確大相徑庭。
一次,與一位退休後來加拿大居住了多年的中國中學校長聊天。他說,據他觀察,加拿大人對小孩安全上照顧得無微不至,但生活上絕不嬌慣,從小培養他們的責任感。他說,你注意觀察一下,一個剛會走路的幼兒,他們就會讓他自己捧著瓶子喝牛奶。孩子把牛奶瓶打翻了,流了一地,他們不會責備孩子,但會給小孩一塊抹布,讓他去打掃。孩子甚至會弄得更亂更髒,沒關係,最後他們會收拾。但一定要孩子自己先幹。目的是讓孩子從小知道,自己的事自己幹,要對自己的行為造成的後果負責。
這裏的西人對華人培育小孩的理念和方法就很不理解。他們說,中國人對小孩從小百般嗬護,嬌生慣養,該小孩做的事大人也完全包攬了。但一上學,又要求門門功課得滿分。在他們看來,養成孩子獨立生活能力、良好生活習慣是第一位的。對功課,每個孩子有不同的興趣愛好,不同的智力水平,努力學了也就行了,不應要求孩子任何學科都第一。他們對孩子拿到高學位也很自豪,但如果盡力了雖結果不理想也欣然接受,誇獎“Good job(幹得好)!”
這可能由於他們沒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傳統觀念,另一方麵,除醫生、律師等職業外,高學曆與低學曆在經濟收入上差異並不懸殊,隻要有職業,生活都可以過得不錯。所以,他們更看重個人愛好、興趣。
許多移民也認可西人的觀念做法。但是觀念的改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生活在加拿大,並不意味著別人的長處就能自然學會。小孫子丁丁在剛會說話的時候,我去探親。他有一句口頭禪——我自己。小子身體好,精力旺,好動,什麽事兒都要摸一摸,動一動,自己幹。大人要幫助他,他就會說:“我自己!”意思是自己幹,不要大人插手。可過了幾年,我移民過來,發現他什麽也不幹了。我問他父母,他怎麽改變的?他們說,外公、外婆和奶奶輪流住在這裏,心疼他,大人們常常見他做不好,就幫他做,免得他弄得一團糟,收拾起來更麻煩。久而久之,他就不幹了。現在,你要他做點什麽家務事兒,他會問你:“Why me(為什麽該我幹)?”
(2010-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