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旁觀市政工人大罷工

2009年6月22日午夜一點鍾,多倫多“加拿大公共雇員工會”416分會主席弗格森憤怒地宣布,“工會和工人忍無可忍”,已於一個小時前,也就是22日零點開始罷工了。同時開始罷工的79分會的代表賓斯基女士說,“政府簡直就是用刀子要挾工會”,“工會隻有兩個選擇:躺下任人宰割,或者起來反抗”。

事情終於發生了。

好多天前就傳出市政工人要罷工的消息。原來,市政工人工會與市政府的工作合約(大約相當於中國企業的集體勞動合同)到期了,工會與市政府當局進行新合約的談判,談了5個多月卻無法達成協議。於是工人們奮起反抗,開始罷工。

參加罷工的416分會有6000多名工人。他們的主要工作是收集垃圾。在多倫多垃圾收集的方式是,居民把家裏的垃圾按“可回收垃圾(紙張,塑料,金屬等)”“有機垃圾(主要是果皮菜葉,剩飯剩菜)”及“其他廢棄物”分類,分裝在不同的桶或袋子裏,每周固定一天放在家門口的馬路旁,由清潔工人上門收集。79分會18000多名室內工人,則包括了政府辦的托兒所、社區中心、圖書館、遊泳池和球場等體育場所,以及其他服務設施的市政工作人員。

在人口本來就不多的加拿大,兩萬四千多人不是一個小數目。我想象,這麽多人罷工,一定像在電影上看到過的“二·七”大罷工一樣:大街上,罷工工人隊伍雄赳赳、氣昂昂,揮舞著標語,喊著口號,高唱著“起來,饑寒交迫的奴隸……”,然後,政府派來警察、軍隊,水龍、棍棒……

可是,這一切都沒發生。到處安安靜靜,隻是那些活動場所關門了,垃圾沒人收了。如此而已。

不過,罷工還是對市民的生活產生了影響。

小孩們不能上托兒所了。對當地西方人來說問題不大,他們的婦女生小孩後一般都不再外出工作,而是在家做全職主婦、照料小孩。但是對新移民卻是一個大問題,特別是華人技術移民。一般講,技術移民夫妻二人都有較高學曆,又都不願意放棄自己的專業工作。並且來加拿大時間不長,收入不高,若一人回家帶孩子,生活水平立馬下降一大截。在銀行工作的華人王女士對記者說,請假一兩個星期帶小孩還行。如果罷工一直拖下去,她可能隻有辭職了。

時值暑假剛好開始,放了假的中小學生沒有了活動場所:沒地方遊泳,沒地方打球,沒地方滑冰……連警察都頭痛:這些小孩子,特別是十幾歲的小青年(teenager),精力充沛,平時就愛惹是生非,現在沒有了消耗精力的地方,難免打架鬥毆,社會治安如何維持?

去多倫多島的輪渡工人也在罷工之列。他們這一罷工,想去島上遊玩、休閑,從島上眺望多倫多市區高樓大廈風景的遊客也隻能望湖興歎。

最要命的還是垃圾。他們一罷工,垃圾就沒人收了。市政府倒是采取了應急措施,開辟了幾塊空地作為臨時垃圾收集場,由居民自己把垃圾送去。垃圾也不再分類,統統裝入平時專門收集其他廢棄物的黑色大塑料袋。原來隻需把垃圾放在家門口,現在得送去垃圾場。雖然不方便,市民倒也配合。但是罷工工人來搗亂了,他們在每個垃圾場都設置了糾察崗。糾察員們倒也不敢不讓市民去扔垃圾,隻是拖延時間,好幾分鍾甚至十幾分鍾才放一個人去扔。垃圾場外排起了長隊,有時要等一個鍾頭以上,惹得市民怨聲載道。市政府趕快派警察去充當“和事佬”,維持秩序。一次,一個婦女去扔垃圾,三個人高馬大的男糾察員故意找茬為難她,發生了衝突。糾察員惡人先告狀,打電話招來了警察,說那婦女的車壓了他的腳。警察檢查發現,汽車並沒有壓他的腳,反而是那個糾察員用他的鐵頭皮鞋(鞋頭裝有鐵皮,是從事建築、搬運、裝卸等工作的人必備的勞動保護鞋)踢了那個婦女的車,使車上出現了凹痕,漆也掉了。警察馬上給那個糾察員開了罰單,一場風波才告平息。

人們天天關注著罷工何時結束。市政府發言人總是表示樂觀:很快就有進展。但工會方麵卻總是責罵政府沒有誠意。一個星期過去了,罷工沒有停止。又一個星期過去了,罷工還在繼續。

進入七月,天氣熱起來。堆積的垃圾發臭了。老鼠和其他小動物被吸引來,在垃圾袋堆裏到處翻騰,垃圾袋被咬破,垃圾被拖出來,弄得垃圾場及周圍一片狼藉。街道上的垃圾箱早就塞滿了,但是還有人硬往裏塞。政府趕快派人把街邊的所有垃圾箱封閉起來,並對亂扔垃圾者嚴厲罰款。

比較慘的是那些垃圾大戶,比如餐館、超市。他們隻好花錢雇私人公司每天為他們運垃圾去扔。

也有趁火打劫“發國難財”的。有一個年輕人利用空閑時間開著車挨家去收垃圾,美其名曰:“為人民服務”,隻是每袋收費5元,生意還很興隆。幹了幾天,有人提醒他,你這樣幹是違法的。這小子倒也豁達,不能幹,那就不幹了,見好就收。他得意地說,這幾天賺的錢也夠我到歐洲玩兒一趟了,拜拜,咱度假去囉!

夏季是多倫多最好的季節,當然也是旅遊旺季。但是罷工引起了一些旅行社對可能造成的衛生環境惡化問題表示擔憂。美國一些旅行社就發出警告,要遊人暫緩考慮到多倫多旅遊。但我觀察,除了街道上的公共垃圾箱大多塞滿了,並被貼上了封條,個別垃圾箱外散落了少許咖啡紙杯或果皮以外,情況與往常一樣,並沒有垃圾遍地的情況。即使在平時就比較“髒,亂,差”的唐人街,也看不出什麽異樣。

究竟是什麽分歧使得政府和工會達不成協議,非要鬧到罷工,弄得市民怨聲載道,城市聲譽受損這一步不可呢?

主要是兩條:一是工會要求每年工資增長3%,政府不答應;二是政府要求取消工人的一個叫作“病假累積”的福利,工會不同意。

在中國,清潔工屬於工作髒、累、工資低,不到不得已無人願意幹的工作。在多倫多,市政工人崗位卻是搶手貨。他們工作穩定,工資高於平均水平,福利更是許多私企、特別是小公司不能企及的。“病假累積”就是高福利的一個例子。市政工人們每年有18天帶薪病假的機會,如果一年沒有休完,餘下的天數可以留到第二年,並且可以一直累積下去,直到退休。退休時按幾十年(當然也會有十幾年或者幾年的)所累積的總天數乘上退休時的日工資額(通常這可是一個人工資最高的時候),一次性發放。這可是一大筆錢,工人們固然歡天喜地,政府卻感到力不從心。

現在,市政府說,市裏財政預算緊張,無力承擔如此高的年工資增長,更無力每年拿出幾個億來發放“病假累積”補貼,特別是處於目前全球金融危機的情況下。並且,市政工人工會的這些要求對其他工作人員來講也不公平。政府隻能答應給一個合理的,承擔得起的工資和福利。

市民們可沒有市政府那麽溫柔。有人說,他們拿那麽高的工資和那麽好的福利,在許多企業裏根本不可能,還不知足。有人說,他們要加薪,要高福利,可這些錢都是我們納稅人交的,答應了他們,我們就要為他們交更多的稅了。還有人說,幹脆把他們全炒掉,有的是想幹的人。

也有人批評政府花納稅人的錢卻管不好城市,讓市民的垃圾沒有人收。

三個星期過去了,四個星期過去了。罷工結束還遙遙無期。人們開始失去耐心。要求市政府采取措施,命令工人複工的呼聲高起來。有人去找省長麥堅迪,要求他出麵解決問題。2002年,多倫多市政工人也罷過一次工,隻持續了兩個星期省長就下命令複工了。可是這次麥堅迪卻說,這是市裏的事兒,他們還沒有要求我幫助,並且,衛生部門還沒有認為垃圾問題已經影響到市民的健康。還是他們自己處理吧。

其實,省長下複工令強製工人複工並不隻是說一句話,或簽署一紙命令那麽簡單。用行政法令強製罷工工人複工時,工人必須複工,但勞資雙方的分歧也要解決。這種情況下,解決的辦法既不是談判,也不是由省長做什麽決定,而是仲裁。也就是說,如果這次要用法令強製工人複工,就得請一個市政府和工會雙方都認可的獨立、中立的第三方機構進行仲裁,分歧如何解決由它說了算,雙方都得遵守。

在加拿大,有些行業被列為“必要服務”行業,例如警察、消防和救護。“必要服務”行業的員工是沒有罷工權的。一旦員工工會與管理層在諸如加薪、福利等利益上發生矛盾又達不成協議時,就隻能通過仲裁解決。雖然仲裁官的立場是中立的,但是考慮到“必要服務”行業的工會會員已經被剝奪了罷工權力,因而往往會參照比較高的標準來作出決定。多倫多公共交通局管理著公共汽車、地鐵等市內交通服務,對城市運轉至關重要,是否把公共交通局列入“必要服務”行業在多倫多也已經討論了多年。因為其服務質量常遭市民非議,而交通局工會卻動輒以罷工相威脅,市民大為不滿。許多人要求將其列入“必要服務”行業。但是,如果將其列入了“必要服務”行業,罷工威脅固然可以結束,但在發生利益衝突時,政府就可能因仲裁而支付更多的錢,也就意味著市民要交更多的稅。利弊難以權衡,至今懸而未決。

所以這一次罷工如果采用仲裁,誰知道仲裁者會做出什麽樣的決定?也許它會給工會更多的利益,市民就要交更多的稅。2002年那一次是因為教皇馬上要來多倫多訪問,沒有人想以一個肮髒的、臭氣熏天的城市來迎接這一曆史性盛事,所以被迫使用了複工令。

那麽,把罷工工人解雇了,另招新人呢?現在失業人員正多,許多人在引頸眺望市政工人的空缺職位呢。

市長是無權解雇市政工人的,解雇權在市議會。有的議員是親工會的(他們的大量選票來自工會會員),所以市議會能否通過一個解雇工人的決議就是一個問題。況且,即使通過了,工會還可以向法院上訴,拖延時間,甚至還有可能勝訴。此外,還有一個難題,就是招聘、培訓新工人所需要的時間、人力、物力和財力,市政府承擔得了嗎?合算嗎?最後,如果罷工工人阻止應聘人員(比如在招聘大廳前設置糾察線,不準應聘人員進入),或者阻止新雇傭人員上班等等,矛盾反而越演越烈。

看來隻有談下去一條路。

雙方頂牛,看誰能挺到最後!

就市政府來說,隻要老百姓忍受得了就沒問題。況且,還有利益在裏麵:工人罷工,工資停發,罷工時間越長,市政府省下的錢就越多。所以,慢慢談吧!

倒是罷工工人中有一些人挺不住了。罷工期間沒有了工資,雖然工會發給一些生活補貼(那也來自他們自己交的會費),短期可以扛一扛,時間一長,就熬不下去了。雖然在我們看來也不過幾個星期,但是要知道,加拿大人是從不存錢的,隨時花得口袋空空。到7月22日,罷工剛好一個月,已經有500多名罷工工人複了工。

終於,7月27日,雙方達成了協議。

416分會主席弗格森宣布,協商得到了滿意的結果,工會獲得了引以為傲的協議,罷工結束了。79分會也宣布會很快複工。

市政府方麵,市長也說,已達到預期目標,是綜合現在和衡量未來長遠計劃下的最好結果。

隨著兩個工會分別投票通過協議和市議會批準協議,罷工至此才全麵結束。

雙方都聲稱自己取得了勝利,那麽究竟達成了什麽協議呢?

在協議被雙方通過後,內容公布出來了。主要兩項是:一,關於工資增長,協議為3年6%,低於工會要求的每年3%。二,關於“病假累積”,采用已有10年以上工齡的繼續享受原待遇,低於10年及以後加入的不得享受這個待遇。也就是“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

原來互有收獲,互有退讓。工人們得到增加工資的好處,老工人還保留了“病假累積”福利。市政府節省了開支,維護了公平。

市民呢?罷工使市民的利益受到損害,市政府決定給予補償——把罷工期間未發給工人從而節省下來的工資,在明年用降低消費稅的方式,退還給每一個市民。

風波過去了。多倫多恢複了往日的幹淨、整齊與寧靜。

加拿大和美國都有強大的工會組織,在保護工人權益方麵發揮了作用。但是,如果有時隻強調一方麵的利益而忽視整個社會的平衡,則會給社會的穩定和發展,也給自身的利益帶來損害。有人認為,這些年美國、加拿大經濟不景氣,工會也是原因之一。對工人工資福利的高要求,使得企業無利可圖,於是企業外遷、工作外包到中國、印度等國家。其結果,企業主仍然賺錢,但國內產業空心化,經濟滑坡,失業率上升,一些工人不僅沒有了高工資高福利,甚至連工作也丟了。這次市政工人罷工就基本上沒有得到社會輿論的支持。好在工會和政府通過談判協商,各自退一步,解決了問題。這又使我想起了那句話:“加拿大注定成為一個折中的國家。求同存異是加拿大的座右銘。溫和與容忍是加拿大聯邦的特色,也是其得以生存的基礎。”

(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