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鬱金香與流浪貓

——渥太華印象

加拿大首都渥太華位於安大略省的東北部。清澈湍急的渥太華河從渥太華城的北邊流過,河對岸是魁北克省的赫爾市。從赫爾市著名的文明博物館向南望,一座綠色尖頂石頭牆的哥特式風格的巍峨宮殿屹立於河邊小山頂上。那就是加拿大的議會大廈,又稱國會山。

議會大廈由主樓、東樓和西樓三個樓群組成。主樓中部是一座高聳的鍾樓,高92米,尖頂上飄揚著加拿大的楓葉國旗。它是為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為國奉獻和犧牲的人們而修建的,名叫和平塔。主樓背後,麵向渥太華河的是圓形尖頂的國會圖書館。

從正麵去國會山並沒有上山的感覺,相對附近的市區隻是略微有一點坡度而已。主樓前,東、西兩樓之間,是一個寬闊的綠色草坪廣場,逢節日會有軍隊操練表演,群眾圍觀,熱鬧非常。

參觀議會大廈是免費的。我們到主樓入口處排上隊,經過安檢,就進入了大樓。先是乘電梯直上和平塔。四麵望去,北麵的渥太華河及河對麵的赫爾市,東麵的華麗的飯店、街道和美國大使館,南麵和西麵鱗次櫛比的、古色古香的高樓和現代的藍色玻璃大廈,還有無處不在的有著高高尖頂的教堂,都盡收眼底。

和平塔底層是烈士紀念堂,陳列著從1866年以來,在加拿大國內外戰爭中為國捐軀的軍人的名冊。在大樓外,還有一麵紀念牆,上麵鐫刻著以身殉職的警察和消防員的名字。在加拿大,警察和消防員是孩子們心目中的英雄。

參觀參議院和眾議院會議廳由一位穿製服的先生引導和介紹。他聲如洪鍾,口若懸河,加拿大的曆史、議會製度,會議室的功能以及趣事逸聞一邊走一邊娓娓道來。整個建築讓人感覺莊嚴、華麗而不奢侈,特別是門廊、窗戶上的雕塑,散發出古老歐洲文化的氣息。

加拿大最早的居民是3萬多年前從亞洲來的人(現在稱為“第一民族” )和愛斯基摩人(現在稱“因紐特人”)。到17世紀,先是法國人,接著是英國人來到了現在的加拿大地區。18世紀中葉,經過長期戰爭,英國奪取了法屬殖民地,整個加拿大地區被英國占領,建立了加拿大、新斯科舍、新不倫瑞克、愛德華王子島和紐芬蘭等幾個殖民地。那時的“加拿大”隻包括現在的安大略省(稱為上加拿大)和魁北克省(稱為下加拿大)。

1775年,當現在美國東北部的13個英國殖民地(所謂新英格蘭)鬧革命爭獨立時,同樣為英國殖民地的現加拿大地區,卻成了效忠英國的人士的聚集地——願意獨立的到南邊去,要保皇的到北邊來。獨立後的美國原指望北邊的這幾個殖民地逐步加入美國,然而事情卻使他們失望。

但是這些殖民地各種利益糾結,很不穩定。新興的資產階級及農場主不滿大洋彼岸的英國的統治,而且還要承受獨立後的美國的騷擾和欺淩。魁北克的法裔擔憂自己的地位不保。1864年9月,愛德華王子島、新不倫瑞克、新斯科舍和加拿大省的領導人在愛德華王子島的夏洛特敦聚會,共商對策。加拿大省代表們帶來了大量香檳和一個“主意”——“建立一個從海(大西洋)到海(太平洋)的國家。”他們白天開會,晚上喝香檳、跳舞,建立一個新國家的構想就這樣被大家認同了。一個月以後,他們在魁北克城開了第二次會議,通過了建立國家的《魁北克決議》並上報英國國王。

但是這些殖民地的頭頭們,必須去說服人們接受建立一個國家的計劃。例如愛德華王子島就拒絕加入。

1866年,英國議會根據《魁北克決議》製定了《英屬北美法案》。1867年春,《英屬北美法案》獲得英國上、下議院通過,成為加拿大的憲法。1867年7月1日,加拿大成為一個聯邦國家。

這個聯邦國家隻有4個省:新斯科舍省、新不倫瑞克省、魁北克省和安大略省。

為什麽他們想到要建立一個國家,而且英國很快就批準了。曆史學家給出了5個原因:

1.從1861到1865年的美國南北戰爭,英國是支持南方的。現在北方勝利了,忠於英國的現加拿大地區的幾個英國殖民地害怕美國報複,拿他們出氣。本來美國就渴望控製整個北美大陸。

2.愛爾蘭裔美國人意圖侵略它們,以此作為交換讓英國放棄對愛爾蘭的統治。

3.建國後在與英國、美國的貿易中能獲得更多的商業利益。

4.1860年開始建設的把各殖民地連接起來的太平洋鐵路對這些殖民地的發展和安全都極其重要,但當時已經破產。隻有聯合起來建立一個國家,才有可能完成。

5.英國對其殖民地的態度也在改變。因為防禦費用太過沉重,英國有放棄它們的想法。

接下來,1870年,西北地區加入加拿大。當時的西北地區包括了除北冰洋島嶼以外的大部分北方土地和現在的阿爾伯塔、薩斯喀沏溫。也在這一年,馬尼托巴加入。不列顛·哥倫比亞在1871年加入,愛德華王子島在1873年加入了聯邦。1898年,育空地區從西北地區分出加入聯邦。阿爾伯塔和薩斯喀切萬在1905年變成省。1949年紐芬蘭放棄獨立加入。1999年,努納武特加入,成為加拿大的第三個地區。

現在,加拿大是一個從海(大西洋)到海(太平洋)到海(北冰洋)的疆域廣袤的國度。

1870年5月,不列顛·哥倫比亞表示願意加入聯邦,但要求建設一條馬車道路,越過山脈,跨過草原,把它與加拿大連接在一起。加拿大總理麥當勞同意了,並更進一步表示,要在兩年內開工,十年內建成一條鐵路。麥當勞擔心,沒有便捷緊密的聯係,不列顛·哥倫比亞有可能加入美國。此外,他也希望鐵路能把農夫們帶到草原省份,能為東部生產更多的糧食。但是鐵路的建設受到政治幹擾和資金困難等因素影響,進展緩慢。中國勞工的參與為項目建設帶來了活力,尤其是在建設最困難、最危險的落基山段時,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為加拿大國家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貢獻。

1982年,英國女王宣布加拿大在立法上正式脫離英國獨立,並簽訂了“加拿大法案”,標誌著加拿大最終獲得全麵完整的主權,消除了殘存的殖民地痕跡,正式成為真正獨立自主的國家。

加拿大一個官方網站對他們國家的特色有一段這樣的表述:“由英、法兩個一直是對立的民族所創建,融合了多種外來文化、語言和宗教,以及原先的土著居民,加之本身地理環境的多樣性,加拿大注定成為一個折中的國家。求同存異是加拿大的座右銘。溫和與容忍是加拿大聯邦的特色,也是其得以生存的基礎。”

渥太華作為首都,是在1857年由英國維多利亞女王選定的。她沒有選擇基礎較好的蒙特利爾、多倫多等城市,卻選上了當時隻是一個簡陋木材小鎮的渥太華,除了其他因素外,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折中:渥太華地處以說英語為主,人口又最多的安大略省,而與以說法語為主的魁北克省又隻有一江之隔,兩方麵都照顧到了。

國會山是加拿大議會和政府的所在地。參觀遊覽國會山的點滴見聞,也許可以作為這個國家性格的一個注腳。

我們一到國會山就看見廣場上有許多盛開的鬱金香。五月初正好是渥太華一年一度的鬱金香節,國會山和旁邊的公園都種了許多鬱金香,更多的大片種植的鬱金香是在渥太華運河河岸上,大紅、金黃、白色、粉紅等等各色鮮花連綿數裏,遊人如織,流連忘返。整個城市有超過300萬株鬱金香。

鬱金香本是荷蘭國花,為什麽在寒冷的渥太華會有那麽多的鬱金香,並且辦起了號稱世界上最大的鬱金香節呢?這就與荷蘭有關。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荷蘭被法西斯德國占領,荷蘭王室流亡到了加拿大,住在加拿大政府提供的建築物裏。1943年朱莉安娜公主即將臨產。根據荷蘭法律,如果她生下女兒,那麽這個小公主以後就會成為荷蘭女王。但是,法律又規定,女王必須出生在荷蘭的國土上。為了幫助荷蘭王室解決這個無法解決的難題,加拿大政府宣布,朱莉安娜公主在渥太華市民醫院的產房為“荷蘭領土”,國會山和平塔上掛上了荷蘭國旗。這樣,嬰兒瑪格麗特公主出生在了“荷蘭領土”上,繼承了她母親的荷蘭國籍。

戰後,1945年秋,朱莉安娜公主贈送給加拿大10萬株鬱金香對加拿大在戰爭期間為荷蘭皇室提供安全港及加拿大軍隊為解放荷蘭所作的貢獻表示感謝。1953年渥太華舉辦了第一屆鬱金香節。鬱金香成了和平和友誼的象征。

還有一件有趣的事兒。

在國會山東北角路邊山坡上,有幾棟像動畫片裏米老鼠住的小房子。 那就是有名的流浪貓之家。

國會山沒有高大堅固的圍牆、沒有站崗的警衛,人們隨意在廣場上、大樓之間的路上和圖書館周圍的雕塑前散步、遊覽、照相,甚至遊行示威,隻要不進入大樓就沒有人管。但是想不到還有20多隻貓在這兒過日子。竟然還有人給它們造了房子,門前擺上飯盒,讓它們吃飽住好。為了健康穩定,還給貓們作了結紮手術,接種了狂犬病疫苗等等,長期在這山上駐紮下去。

做這些好事的自稱“貓人”的老先生,還在貓舍前用英法兩種官方文字立了一個大牌子。說,他的前任是一個婦女。在她1987年去世後,他這位拿退休金的誌願者,就盡義務飼養著貓群。甚至在他心愛的太太去時,他也盡心盡責地照料貓們。老先生抱怨聯邦政府沒有為這項人道主義事業在資金上做出貢獻,因此,每年6000多加元的費用要靠他自己去募集。這塊牌子就那樣立在議會和聯邦政府的辦公樓旁。

在官方介紹國會山的小冊子的地圖上,與維多利亞女王、伊麗莎白女王、眾多總理和曆史名人的塑像並列一起,標注了這個貓屋的位置,並配了說明:

貓避難所

通過誌願者的善良和公眾的慷慨捐贈,這個“貓收容所”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一直在照顧國會山的動物。今天,它是貓、浣熊、土撥鼠、鬆鼠、鴿子、山雀和麻雀的家。在華麗的議會大廈的陰影下,這個樸素的避難所創造了一種慈善與誠摯並列的盛典和儀式。

在廣場中軸線上,正對著和平塔,有一個直徑大約5米的圓形水池。水池中央燃燒著一團火焰,紅藍色的火苗在微風中閃動,而火焰下是不斷向四周流淌的水流。在技術上作這樣一個水上火炬是很簡單的事,走到近處就能聞到飄逸出來的煤氣味兒。但在這裏卻被賦予了很深刻的含義——“水火相容”,表征著加拿大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從各國來到這裏的移民都能和睦相處,絕非“水火不容”。

當然,加拿大也不是沒有民族問題。所謂魁北克“獨立”就是一個全世界都知道的事兒。但是,對這種“分裂國家”的行為,他們沒有派兵鎮壓,而是用公民投票來作決定。1980年和1995年魁北克省兩次公民投票表決,多數魁北克人投票反對有關魁北克擁有更多政治自主權的決議,表明了多數人仍然希望保持國家的完整。

我在加拿大參加一所小學校的活動時,聽到過一首非常優美的歌曲,記得中間有一句的意思是,那天上的彩虹,就是我們的麵容。是啊,這個由移民組成和建設起來的國家,白、黃、黑各種膚色的人們融合在一起,像彩虹一樣美麗,而他們的生活,也像彩虹一樣絢麗多姿。

(2007-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