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一個美國記者眼中的中國

一九三九年四月來重慶擔任美國《時代》周刊駐中國戰時首都重慶的遠東版主編的白修德,本名叫西奧多·H.懷特,因為熱愛中國,所以來到重慶後不久,便給自己取了一個頗具儒家傳統文化的中國名字——不僅強調修養,而且注重德行。

白修德是美國著名漢學家費正清在哈佛大學的第一位弟子。他本來想研究中國曆史,但費正清卻認為白修德身上具有與斯諾相同的記者素質,便建議他與其當一名曆史學者,還不如做一名出色的記者。於是,帶著費正清的推薦信,白修德於一九三九年走進重慶,開始了他的新聞生涯。他在中國的事業極為成功,一九四二年六月一日《時代》周刊上的封麵人物蔣介石,就是白修德一手運作的。

毫無疑問,能夠成為蔣介石夫婦的座上之賓讓年輕的白修德在中國辦任何事情都方便了許多。

但非常不幸的是,因為關於河南大饑荒的報道,白修德與蔣氏夫婦鬧得很不愉快。白修德對中國的如實報道也引發了國民黨的強烈不滿。

首先勃然大怒的是當時正在美國訪問的宋美齡。

一九四三年二月十八日至四月四日,宋美齡先後在美國眾議院、參議院、紐約市政廳、紐約麥迪遜廣場、威斯裏安大學、芝加哥運動場、舊金山市政廳、洛杉磯好萊塢等處正式發表了七次演講。宋美齡的演說通過無線電廣播、報紙雜誌傳遍美國,引起強烈反響。一時之間,全美掀起一場讚美宋美齡的風暴。美國報紙讚揚她:

“蔣夫人舉止端莊,說一口地道的英語,聲音柔美。”

“議員們被她的優雅風度、嫵媚和智慧迷住了,驚愕萬分,完全傾倒,起立歡呼長達四分鍾。”

“宋美齡在國會發表的講話像一篇加以修飾的散文,發表的材料同樣富麗堂皇,但她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當無數的鎂光燈追逐著這位容貌美麗舉止優雅的中國第一夫人的時候,白修德和英國《泰晤士報》駐華記者哈裏森·福爾曼兩人正在洛陽一帶采訪。在這之前,他們聽說重慶《大公報》因為報道有關河南饑荒的慘狀和賑災中的腐敗,曾被勒令停刊四天。白修德得知此事後,決定利用自己外國人的身份,進行一次冒險。他日夜兼程前往災區,他要履行自己記者的天職,目擊現場披露真相。

白修德來到洛陽,在美國傳教士梅根神父的帶領下進行采訪。很多年後,他在回憶錄中這樣描述他當時看到的情景:

“我們所看到的,我現在已不敢信以為真。首先是屍體。第一次見到是在離開洛陽後不足一小時的地方,躺在雪堆裏,死去一兩天的一具屍體。她的臉已經萎縮,可以看見頭蓋骨。她一定還很年輕。大雪覆蓋著她的眼睛,直到小鳥和狗來吃光她身上的肉,也不會有人來掩埋她。沿途的狗在恢複狼的野性,一條條吃得油光光的。我停下來拍攝了一條狗從沙堆裏扒屍體的照片。還沒有調整好相機,狗已經把一個腦袋上的肉吃得精光。有半數的村子都廢棄了……”(4)

最讓白修德感到震驚的是地方官員和軍方的腐敗,五月份他在給一個朋友的信中寫道:

“自從回來後我的精神便有了病——神經緊張,壓抑,難受。那些事情讓我至今也難以相信,哪怕戰爭結束後我也不能原原本本告訴別人。軍隊從農民那裏搶走糧食;饑民賣掉孩子來交稅;路上到處都是屍體;我看到狗從土裏扒出屍體;狗群撕開鐵路上死去的饑民。省政府在當地軍隊威脅下封鎖消息,不讓任何人走漏風聲。重慶政府根本沒派人到災區的中心鄭州進行獨立的實地調查。中央政府為河南提供的賑災款是兩億元,我試圖了解其下落——實際上它們根本沒有到達災民手中。”(5)

為期兩個星期的采訪後,白修德寫好稿件,在洛陽的電報局把稿件發向美國。當時,從各省發往海外的所有文章,都要先傳到重慶檢查。讓白修德感到驚喜的是,這篇稿件居然繞過重慶,從洛陽經成都的商業無線電係統直接發到紐約《時代》周刊總部。他分析,如果不是審查係統出了問題,就是那位電報員受良心感召,希望世界了解真相,哪怕事後會受到迫害。

我們看看這個高鼻子究竟跑到河南災區去幹了些什麽,以至於影響了他和中國最高權力者的私人交情。

美國《時代》周刊一九四三年三月二十二日文章(節選)寫道:

中國的麻煩持續不斷,這個國家痛苦的曆史更是循環反複地出現戰爭、洪災、饑荒。本刊記者白修德上周根據他的第一手材料予以報道。他剛剛結束為期兩周的、對河南饑荒地區的采訪。他報道說:我的筆記告訴我,我隻是在報道親眼見到的、所證實的事實,但至今我還難以相信它們是真的:狗在路上啃人的屍體,農民趁夜色降臨後尋找人肉,荒蕪的村莊望不到邊,乞丐在各個城門的門洞裏擠成一團,每條公路上都有棄嬰在號哭,在死去……(6)

從一滴水可以看到一條江、一條河的顏色。筆者展現在讀者朋友麵前的,不過是白修德所寫的許許多多類似文章中的一段。

而且,白修德還不僅僅限於報道真相,他回到重慶後難以平靜,他去找所有能找到的人反映情況,其中包括宋慶齡和孔祥熙。他在和軍政部長何應欽見麵時大吵。何應欽不承認運去賑災的糧食被軍隊從農民那裏搶走,白修德堅持說他和被搶的農民談過話,將軍們的匯報都是假的。

最後白修德見到了蔣介石,但已經沒有了請他吃親手炒的揚州蛋炒飯時的氣氛,而且給他限定了談話時間。

白修德帶著強烈的個人情緒,描述了他與蔣的這次會麵:

這個老家夥隻給我二十分鍾時間。他坐在昏暗房間的大椅子上一直一聲不吭,隻是表示同意或不同意。開始他不相信我所報道的狗從土裏扒出屍體的事情,於是我拿出拍攝的照片給他看。接著我告訴他,軍隊搶老百姓的糧食,這個老家夥說不可能。我說真的是這樣。他開始相信了,動筆記下我們旅程的時間、地點。他把這些記在他的小本子上。(7)

白修德披露河南災荒的文章於三月二十二日在《時代》周刊發表,距宋美齡成為《時代》周刊封麵人物的日子不到一個月,距《時代》周刊報道她重返母校衣錦榮歸僅僅相隔一個星期。

白修德就像將一把把標槍,不停地向著正在美國出盡風頭的中國第一夫人擲去。

他的文章中寫道:

一般的辯解是,肉是從死人身上割下來的。我們所報道的一些例子便屬於這種情況。在一個村子裏,發現有一個母親正把她兩歲的孩子煮了吃肉。另一個例子是一個父親被指控勒死了他的兩個兒子吃肉,他的托詞是這兩個兒子都已經死掉了。最可怕的一例是軍隊報告的:有些農民專門收留那些食不果腹的孩子,有個八歲的男孩被騙到農民家就不見了蹤影。經過調查,在農民的小草棚裏發現孩子的骨頭被裝在一隻大瓦罐裏。問題隻在於這個孩子是死後被吃掉的,還是被殺死後被吃掉的。我們在這個村子裏滯留了兩個小時,最後也無法判斷此事的真相,隻好策馬趕路。

鄭州是這場饑餓的中心。我們進入鄭州市區時,天正下著大雪。雪是粉末狀的,覆蓋在睡在教堂院子裏的正在遭受饑餓打擊的人們身上。第二天,當我們在市裏進行徒步考察時,雪又繼續下了一天。戰前的鄭州有十二萬人,現在已下降到三萬人。每天的死亡人數都在一百五到一百八十人之間。還活著的人都是骨瘦如柴,蜷縮在麻袋片裏在大街上遊**。有的啼饑號寒,有的默默無言蹣跚而行。(8)

白修德的報道引發了一場政治大動**。一時間,美國甚至包括整個西方輿論界對待蔣氏夫婦的態度急轉直下,使宋美齡頭上的光環片刻之間黯然失色。

以創作中國題材的小說《大地》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賽珍珠也隆重出場了。她受到羅斯福夫人的邀請到白宮共進晚餐,羅斯福夫人打算訪問中國,作為對宋美齡訪美的回訪,她要通過自小生活在中國江西的廬山上的賽珍珠進一步了解一下中國的情況。這位在抗戰初期曾經讚揚過蔣氏夫婦,並積極參加為中國抗戰的募捐活動的作家,此時態度有了顯著的變化,她向總統夫人提醒道,“沒有美國的高壓監督,無論是蔣介石還是宋美齡都不可能給中國帶來民主。蔣委員長和夫人領導下的國民黨政府正被自身帶來的無能和腐敗所吞噬”。

五月十九日,賽珍珠在一份雜誌中發表《對中國前景的警告》。文章指出,蔣介石在中國被視為牢牢掌握著軍權的實力人物,不過,鎮壓自由的聲音使他正在逐漸喪失民心。他的成功,或者說他的生路取決於國民黨及其核心的改組。如果蔣介石不相信人民,人民也不會信任他。

或許正是白修德的報道引發了來自美國的壓力,很快,河南的災民們享受到了打西邊出來的太陽的溫暖。五月,白修德收到了梅根神父的來信:

你們回去以後,電話就開始響個不斷。從陝西來的貨車裝的全是糧食,以後就不斷開來。在洛陽,糧食簡直到了裝不完的地步。省政府忙起來,開設的粥棚遍布全省。軍隊也拿出了他們存糧的一部分,幫了很大的忙。全國到處都在為災民募捐,錢紛紛湧進河南。

前麵所說的四點都是我親眼所見,也是切中時弊的四點。同時也證明了我以前的判斷,即這場災就是人為的,整個過程的任何時候當局都有控製的能力,如果他們有這樣的願望和意誌。你的來訪及對他們的規勸獲得了成功,使他們從昏迷狀態中猛醒過來,使他們忠於職守。總而言之,威力歸功於《時代》雜誌。平靜了!奇跡!你將被河南人民長期銘記。有的人以愉快的心情把你記憶,也有人咬牙切齒。(9)

白修德確實不應當被忘記。特別是中國人不應當忘記他。不僅僅因為一篇獨家報道,更因為他的冒險之行,把一個封建專製政權的新聞檢查製度撕開了一個缺口,從而影響著中國乃至世界曆史的演變。

三月十九日,宋美齡在羅斯福的陪同下,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舉行有近二百名記者參加的招待會。她那機智的辭令,更令人津津樂道,難以忘懷。當記者問她怎樣才能得到大量美援時,她把一頂高帽送給了美國總統羅斯福:“尊敬的羅斯福總統曾經解決了那些難題,渡過了那些難關,我很放心地把這個問題繼續交給他來處理。”

羅斯福幽默地補充說:“上帝叫我多快就多快。”

當記者問及她對於加快美國對華援助有何建議時,宋美齡站起來,兩眼向前直視,然後轉向羅斯福:“閣下剛剛說過,上帝叫我多快就多快。我深信,上帝樂意幫助自助者。”

宋美齡訪美獲得極大成功。她所受到的接待有許多在美國接待外賓史上是破例的,她得到了許多外國元首都得不到的禮遇和殊榮。她使美國公眾進一步了解中國的抗戰事業,促進美國政府的對華援助,這些對中國的抗戰事業,都是有益的;同時也提高了宋美齡在美國和世界的知名度。

然而就在宋美齡春風得意的時候,白修德在《時代》周刊上發表的關於河南大饑荒的報道讓宋美齡十分惱怒。可以想象正在美國風光十足的宋美齡,看到白修德關於河南災情報道時的惱怒表情。更何況《時代》周刊老板盧斯是美國輿論界最支持蔣介石的代表,宋美齡在美國訪問期間的許多活動都是由盧斯具體操辦的。

宋美齡當即要求盧斯解雇白修德,但,盧斯斷然拒絕了中國第一夫人的要求。

作為一個名聲卓著的出色記者,白修德相信耳聽為虛,包括蔣介石親口向他作出的解釋,看重眼見為實,他前一年年末和這年的春天兩次去過河南災區,手中握有大量來自河南大饑荒現場的圖文資料。他已經預感到他這些曆經千辛萬苦采集來的、彌足珍貴的照片和文字,將會變成一枚枚炸彈,將他和蔣氏夫婦以及國民黨政權的友好情誼炸得千瘡百孔,但是,他還是義無反顧地按照一個職業新聞人的要求去做了。尤其是一年後他和《時代》周刊的同事賈安娜不顧蔣氏夫婦的勸阻,衝破國民黨設置的重重阻攔,深入延安采訪了毛澤東朱德等中共領袖,並於一九四六年以他和賈安娜的名義在美國出版了《中國的驚雷》一書後,他和蔣氏夫婦的友誼便**然無存了。

(1) 中國遠征軍司令部駐地。

(2) 蔡曉濱:《大變局中的轉折點:1940年代的新聞事件背後》,金城出版社2012年3月版。

(3) 戴前鋒:《典藏重慶》,重慶出版社2011年6月版。

(4) 蔡曉濱:《大變局中的轉折點:1940年代的新聞事件背後》,金城出版社2012年3月版。

(5) 蔡曉濱:《大變局中的轉折點:1940年代的新聞事件背後》,金城出版社2012年3月版。

(6) 蔡曉濱:《大變局中的轉折點:1940年代的新聞事件背後》,金城出版社2012年3月版。

(7) 蔡曉濱:《大變局中的轉折點:1940年代的新聞事件背後》,金城出版社2012年3月版。

(8) 蔡曉濱:《大變局中的轉折點:1940年代的新聞事件背後》,金城出版社2012年3月版。

(9) 蔡曉濱:《大變局中的轉折點:1940年代的新聞事件背後》,金城出版社2012年3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