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章內容提要

緒 言

作者首先在“緒言”中回顧了迄今為止中外學者對魏晉清談所做的研究,並指出存在的問題。而本書之作,則是彌補這些缺陷的一個努力。

上篇 清談的名義、形式及其內容

第一章 清談名義考辨

此章討論“清談”一詞的原義與今義之起源及其演變,指出把魏晉談玄之風稱為清談其實是後世學者的誤用,若不考慮約定俗成的原則,“魏晉清談”實應正名為“魏晉清言”。作者同時指出現在為學術界廣泛接受的“初期清談與清議可以互稱”“清談開始以人物批評為主,晉以後則專指玄虛之談”“清談從清議的互稱轉變為玄談,就是玄學形成的過程”等論點都是值得商榷的。在第一章的最後一節,作者嚐試為魏晉清談下一個現代定義,使我們對魏晉清談的研究與討論有一個大家可以接受的科學基礎,而不至各言所是,互不交集。

在第一章的附錄“‘清議’詞義考”中,作者討論了“清議”一詞的起源,指出以清議指漢末議論朝政之風也是後世學者的誤用。這種誤用對研究清談與清議的關係、清談的起源等問題也起了某種誤導的作用。

第二章 參與清談的形式

此章討論魏晉清談在形式方麵的特征和要素。這是清談研究中最困難的部分,因為記載最少,也很少有前人的研究可資憑借。作者在這一章裏利用《世說新語》裏的材料,嚐試從參與方式、程序、術語、準備、理想境界、遊戲與社交色彩等方麵來勾畫出魏晉清談在形式方麵的大致輪廓,指出清談雖不是很嚴肅的學術活動,但也絕非如一般所想象的那樣輕鬆與隨便。

第三章 清談的內容

此章討論清談的內容或說清談的主題。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把這些主題做了新的分類與整理,使讀者對魏晉清談所涉及的內容有清楚而正確的了解。作者指出,魏晉清談固然以“三玄”為主要談資,但它決不僅限於“三玄”。在清談中,當時的學者對儒、道、名、佛各家的理論進行了廣泛的研究與討論。更重要的是,在這些研究、討論的基礎上,他們提出了許多有理論價值的新的哲學命題,顯示他們對宇宙、社會、人生的哲理進行了廣泛的探索。

下篇 清談的起源、發展及其演變

第四章 清談的興起與成形

此章敘述魏晉清談的起源和早期發展。作者指出,魏晉清談起源於東漢末太學裏的“遊談”之風,而非如目前學術界公認的起源於漢末的人物批評或議論時政(即所謂“清議”)。“遊談”的內容雖然也有人物批評與議論時政的部分,但其中討論學理的成分才是後來清談的主要源頭。魏晉清談的成形在太和初,關鍵人物是荀粲;它在正始年間形成第一個**,領袖人物是何晏與王弼。王弼的作用尤其重要,作者從十個方麵分析了他答裴徽關於孔、老對“無”的不同態度那段話,認為可視作整個魏晉玄學的思想策略與總綱領。以王、何為代表的“正始之音”成為後世清談的典範。

第五章 清談的將絕而複興

此章敘述魏末至西晉的清談。作者指出,竹林七賢隻是清談中的變調,並非典型。竹林之後,莊學特別發達起來,而清談與**合流之風亦由此肇端。清談在西晉初年幾乎歇絕,太康後經由樂廣而複興,在元康年間達到它的第二個**,王衍、裴、郭象等是其代表人物。

第六章 清談的重振與衰落

此章敘述清談在東晉及南朝的發展。作者指出清談在西晉末與東晉初因中原禍亂又經曆一次低穀而至鹹康永和間卻又達到第三個**。在東西晉的清談傳統之間起承續作用的人物是王導,代表東晉清談最高成就的則是殷浩、孫盛、支遁等人。作者同時指出,名僧之加入談坐和佛理之進入清談是東晉清談的一大特色,也是整個清談發展中的一件大事,對後世學術影響甚大。清談至東晉太和以後漸趨式微,南朝雖然還有清談,但已是強弩之末,沒有什麽生命力了。

餘 論

作者最後在“餘論”中指出研究魏晉清談對研究魏晉學術及整個中國學術的重要意義。曆來對魏晉清談的忽視蓋來源於一種由來已久的誤解,即所謂“清談誤國”。作者在檢討“清談誤國”論後提出:政治的歸政治,學術的歸學術,現在是恢複魏晉清談之本來麵目及其在學術史上的應有地位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