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以“道”為美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又稱老聃。春秋時期楚國人,是中國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曾到周朝學習,並做過周朝的史官,在此期間,遍覽詩書,天文、地理、人倫等無所不學,後來學問越來越深,名氣越來越大,孔子曾向老子請教問題,以老子為自己的老師。
傳說老子一出生就白發、白眉、白胡須,而且活了一百六十多歲。關於老子去世,還有一個小故事。故事中說老子去世時,鄰居都來吊唁,而且老人、孩子都十分悲痛。後來,老子的一個好朋友秦佚也來吊唁,但是秦佚在老子的靈旁,不跪不拜,拱手致意,哭泣三聲就停止了。鄰居們都十分不解,但秦佚解釋說:“老子曾說過,生不必喜,死不必悲。生是從無到有,聚氣而成,死是從有到無,散氣而滅,這都是合乎自然之理的,不能強求。為死而悲痛的人,是以自己的意願來強求生死,這是違背自然、違背天理、違背道的。”鄰居們聽了,都有所感悟,認為秦佚是老子真正的朋友,並推秦佚為主葬之人。
從這個小故事中可以看出,老子是十分推崇自然無為之道的。老子的哲學和美學思想的起點是“道”,核心也是“道”,被後世推崇為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的思想集中體現在《道德經》一書中。
在《道德經》中,老子提出了“道”“氣”“自然”“味”等一係列的概念,要了解這些概念,首先要了解最核心的“道”。老子所說的“道”是混沌的,在天地產生之前就存在,是世界的本原,它產生萬物。著名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如果說西方世界中普遍認為是上帝創造世界的話,那在老子的理論中,“道”就相當於上帝的角色,它創造萬物。
“道”包含著“氣”,這種混沌的“氣”分化為“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相互交通融合,就產生了萬物。人們常說的,事物都包含著陰、陽的屬性,月亮為陰,太陽為陽;黑夜為陰,白天為陽,此類說法就是從這一思想延伸出來的。氣形成萬物,而物的形象就是“象”。“象”是體現“氣”、體現“道”的。如果說人的精神是“氣”的話,人的身體就是“象”,沒有了精神,身體就是皮囊而已,同樣,沒有了“氣”和“道”,“象”就是沒有意義的東西。人們對於美的探索,受到了這種思想的影響,人們在判斷一個事物美不美時,大多時候並不是隻看事物的外在形象,也就是“象”,而是會透過“象”去品味事物更內在的東西。對於一個人來說,我們會去看他的品質,對於一件物品來講,我們還會去考慮它的用途,就是這個道理。
從“道”引申開來,老子還提出了“有”“無”和“虛”“實”的相互關係。他認為,世間萬物都是“無”和“有”的統一,“虛”和“實”的統一,有了這種統一,萬物才能運動,生生不息。這種思想在後來的繪畫和詩歌中也得到了很好的運用,逐漸形成了留白的手法,這使得中國畫等具有了一種特別的意蘊。
老子也直接談論到了“美”,但這種美學思想也是與“道”密切相關的。他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在老子的時代,也有音樂等藝術,但是隻有奴隸主貴族才可以享受,因此,老子將美說成是“惡”。老子並不是否定一切美感,他說過“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無味”就是一種平淡的趣味,這是老子所提倡的。另外,現在經常和“美”一起用的“妙”,也是由老子第一次提出來的。但老子的“妙”是和“道”聯係在一起的,是指“道”的無限性的一麵,“妙”出於“自然”。到了漢代,“妙”已經成為常用的形容美的詞語,例如“妙句”“妙音”等。我們現在也經常將美的事物或感覺形容為“美妙”,這也可以說是源出老子。
總而言之,“道”是老子關於“美”思想的起點,也是落腳點,一句話,符合“道”的就是美的。
老死不相往來
在老子的思想體係中,“無為而治”的基礎是小國寡民,國家小到什麽程度呢?小到“雞犬之聲相聞”。雖然小,但老子不主張百姓之間頻繁的往來,甚至最好是“老死不相往來”。老子認為這樣可以減少社會矛盾,利於社會穩定,但這實際上是違背經濟發展規律的,屬於比較消極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