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自由最美

莊子與老子並稱“老莊”,是道家學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如果說老子的以“道”為美稍顯高深而難以把握的話,莊子的自由之美的思想則更加具體、更加形象,他讓我們明白怎樣才能體會到“美”。莊子也因為他的自由之美而被聞一多先生評價為“最真實的詩人”。

莊子,名周,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因崇尚自由、無為而幾乎一生退隱。莊子的哲學思想和美學思想都是以追求“自由”為核心的。這種對自由的追求,啟示後人怎樣才能有一顆發現美的眼睛和感悟美的心。

莊子繼承了老子的思想,也認為“道”是最高的、絕對的美。因此,他說對於“道”的追求與感悟是人生最大的快樂。但是如何才能把握“道”,並進而把握“美”呢?莊子首先給出了兩個美學名詞——“心齋”“坐忘”。“心齋”就是指空虛的心境,“坐忘”就是指人要從生理欲望和是非得失的計較中解脫出來。如果一個人醉心於權力、利益等,必然將自己的大部分甚至是全部目光和心力放在對這些東西的追求上,這樣他就不容易甚至不會發現生活中的美。因此,人們如果不能保持一顆平靜、單純的心,就無法發現生活中的美。而莊子的“心齋”“坐忘”就是要人們從自己內心徹底排除利害觀念,老子認為,做到這些,才能不受束縛,達到自由,才能發現並把握“道”和“美”。

和這一點相似,老子也曾提出要“滌除玄鑒”,“玄”指“道”,“鑒”是看見、感悟、把握的意思。這就是說人們要排除主觀欲念和成見,保持內心虛靜,才能把握“道”。老子的這一思想與莊子的“心齋”“坐忘”,在美學研究中,屬於審美心胸的理論,也就是告訴人們隻有心靈純淨並且熱愛生活,看到鮮花、草地,看到細雨、飛雪,才會感到自然生命之美。

莊子對美還有一種認識也值得我們借鑒,那就是“美”與“醜”是相對的,是可以轉化的。在莊子看來,作為宇宙本體的“道”,是最高的美,而現實的物質世界的“美”和“醜”在本質上是沒有差別的。在《莊子·秋水》篇中,莊子講述了這樣一則寓言故事:河伯水量很大,以為自己是最美的,但到了北海,看到了北海的浩渺,便發現自己醜的一麵。因此,莊子認為,“美”與“醜”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它們的本質都是“氣”,是相同的。莊子在他的文章中,描寫了很多外貌醜陋或者身體殘疾的人,以此告訴人們,美與醜、得與失都是一樣的,因為他們都表現了生命的“氣”,一個懂得“道”的人不應該去計較這些。人們在欣賞繪畫作品的時候可能也有過這樣的感覺,一幅畫有一個揮舞著鐮刀在金黃的麥田裏豐收莊稼的普通農民的畫,和一幅畫著五彩鮮花的畫相比較,前者更容易給人以心靈的觸動和力量,讓人看到生機,看到生命的“氣”,因而也會覺得更美。

受莊子這一思想的啟示,後世許多藝術家創作出很多以醜為美的作品,但是,以醜為美並不是一味地追求以“醜”來表現新奇和個性。醜在某些情況下也是美的,這需要一個前提,就是它包含著一種內在精神和品質,在莊子看來,這才是一個東西之所以美的最重要的原因。因此,用一顆虛靜之心去體會事物中所包含的真諦,才會發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