裏仁第四

本篇是對《論語》核心思想“仁”的重點闡述。“仁”最基本的存在範圍,是如何去做一個有仁德的人,君子與小人之別,都是圍繞“仁”這一是非判斷標準進行的。“仁”是一種真正的智慧,修養達到“仁”的境界,無論是處於貧富之際,還是得意失意之間,都會樂天知命,安之若素。但是,“仁”,說起來很容易,而實施起來任重而道遠。每個人都能做,但是很少有人能真正完全地做到。

子曰:“裏①仁為美,擇不處②仁,焉得知③?”

①裏:動詞,居住。

②處:居住。

③知(zhì):同“智”。

譯文

孔子說:“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是美好的,如果選擇遠離仁德的地方來居住,哪裏算得上是聰明呢?”

我們在與人交往中,要廣泛結交品德高尚的人,這樣,耳濡目染,自己的品德也會得到提升。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①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②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③違仁,造次④必於是,顛沛⑤必於是。”

①惡(wú):通“烏”,怎麽,何處。

②去:去掉。

③終食之間:吃完一頓飯的時間。形容時間很短。

④造次:倉促。

⑤顛沛:狼狽困頓。

譯文

孔子說:“發財和做官,這是人人都向往的,但如果不是從正當途徑去獲得,君子是不會接受的。窮困和下賤,這是人人都厭惡的,但如果不是用正當的方法去擺脫,君子是不會拋棄的。君子如果拋棄了仁德,如何去成就他的名聲呢?君子哪怕是一頓飯的工夫也不會違背仁德,即使在倉促緊迫的時候也一定與仁德同在,即使在流離困頓的時候也一定與仁德同在。”

人生之旅中,我們總會麵對許多**,但在選擇之前一定要想想,突然而來的好處是否逆於公理,是否違背良心?如果是,就要義無反顧地拋開,因為不義的選擇會傷害我們生命的意義。一時糊塗,將終身後悔。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①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②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③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①尚:通“上”,超過的意思。

②加:影響。

③蓋:大概。

譯文

孔子說:“我沒有見過愛好仁德的人和厭惡不仁德的人。愛好仁德的人,是無法超過的;厭惡不仁德的人,他實行仁德,隻是為了不讓不仁德的名聲影響自己。有誰能在某一天用自己的全部力量去真正實行仁德嗎?我沒有見過力量不夠(實行仁德)的人。或許這樣的人是有的,但我沒有見過。”

一個人,隻要真心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高尚的、有利於他人的人,那就不必擔心力量是否足夠。因為人的力量即使有大有小,也可以做出同樣的貢獻。古語雲:“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我們要從小事做起,以真心來行動。這樣日積月累,終會成為真正的仁者。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①。觀過,斯知仁矣。”

①黨:類別。

譯文

孔子說:“什麽樣的錯誤就是由什麽樣的人犯的。通過考察某人所犯的錯誤,就可以推知他是什麽樣的人了。”

人之所以犯錯誤,從根本上講是因為他沒有好的品德修養;有好品德的人往往會自我約束,避免錯誤,沒有好品德的人就無法避免錯誤。所以從這一點上來說,沒有好品德的人所犯錯誤的性質是相似的。我們一定要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從各方麵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做一名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譯文

孔子說:“早晨得知了‘道’,就是當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人活在世上不要計較做了多少善事,要計較的是你的心有沒有轉向光明這一麵,如果你的心沒有轉向光明,還是自私自利,你再怎麽樣思考、學習,或者行善也沒有用。

子曰:“士誌於道,而恥①惡②衣惡食者,未足③與議也。”

①恥:以……為恥。

②惡:壞,粗陋。

③足:值得。

譯文

孔子說:“士有誌於(學習和實行聖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為恥辱,對這種人,是不值得與他談論道的。”

一個人斤斤計較個人的吃穿等生活瑣事,他是不會有遠大的誌向的。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①也,無莫②也,義③之與比④。”

①適:正好,恰好。

②莫:不肯。

③義:道義。

④比:靠攏。

譯文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事情的處理,沒有一定要做的,也沒有一定不要做的,怎樣合乎正義和情理就怎樣去做。”

一個真正的君子對於世間的人和事是不存親厚、疏薄之念的。日常生活中,無論是跟同學、老師、家人、朋友,還是跟陌生人,我們都要與人為善,一視同仁,平等對待。

子曰:“君子懷①德,小人懷土②;君子懷刑③,小人懷惠。”

①懷:思念關心,致力於。

②土:鄉土。

③刑:法令製度。

譯文

孔子說:“君子致力於道德修養,小人關心的是鄉土;君子想的是法製,小人想的是恩惠利益。”

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們胸懷遠大,視野開闊,考慮的是國家和社會的事情,而小人則隻知道思戀鄉土、小恩小惠,考慮的隻有個人和家庭的生計。這是君子與小人之間的區別之一。做君子還是小人,不言而喻。

子曰:“不患無位①,患所以立②。不患莫己知③,求為可知也。”

①位:職位。

②立:指能夠任職的才能。

③己知:“知己”的倒裝,即了解自己。

譯文

孔子說:“不發愁沒有職位,應該擔心的是自己沒有任職的才能。不怕沒有人知道自己,使自己成為值得別人了解的人。”

我們要想長大後有所成就,就必須對自己的學習、品德、修養、才能等各個方麵進行培養,具備足以成為人才的各方麵的素質。

子曰:“君子喻①於義,小人喻於利。”

①喻:明白。

譯文

孔子說:“君子明白大義,小人隻知道小利。”

仁人誌士能夠為了大義而義無反顧,蠅營狗苟的小人卻因為利益而患得患失。

子曰:“見賢思齊①焉,見不賢而內自省②也。”

①齊:與……一致,靠攏。

②自省:自我反省。

譯文

孔子說:“見到賢人,就應該向他學習、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自我反省(自己有沒有與他相類似的錯誤)。”

不管好的還是壞的東西,都可以成為我們的教材。取別人之長補己之短,同時又以別人的過失為鑒,不重蹈別人的覆轍,這是一種理性主義的態度。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①,遊必有方②。”

①遊:指遊學、做官、經商等外出活動。

②方:一定的地方。

譯文

孔子說:“父母在世,不遠離家鄉;如果不得已而要出遠門,也必須有一定的去處。”

遠遊則離父母久遠,不能侍奉父母,而且會讓父母掛念。為人子女的,要讓父母省心,不要老讓父母擔心,要關心父母、侍奉父母,不要反過來讓父母伺候。

子曰:“父母之年①,不可不知②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①年:年齡。

②知:記住。

譯文

孔子說:“父母的年紀不能不記在心上,並且要常常記在心裏。一方麵為他們的長壽而高興,另一方麵又為他們的衰老而恐懼。”

父母為子女的付出是無法計量的,我們應該在父母的有生之年更加孝順,體貼關懷,切莫留下“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

子曰:“君子欲訥①於言而敏②於行。”

①訥:遲鈍。這裏指說話要謹慎。

②敏:敏捷、快速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君子說話要謹慎,而行動要敏捷。”

說話沉穩、行動敏捷的“老實人”才是人們青睞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