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佾第三
本篇主要內容涉及“禮”的問題,孔子主張維護禮在製度上、禮節上的種種規定,並提出了“繪事後素”的命題,表達了他的倫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張。
孔子謂季氏①,“八佾②舞於庭,是可忍③,孰不可忍也?”
①季氏:魯國正卿季孫氏,即季平子。
②八佾(yì):古時舞蹈隊列一佾八人,八佾就是六十四人。佾,行列的意思。據《周禮》規定,隻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諸侯為六佾,卿大夫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隻能用四佾。
③忍:忍心、狠心。一說容忍。
譯文
孔子談到季孫氏說,“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樂舞蹈,這樣的事他都忍心去做,還有什麽事情不能狠心做出來呢?”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自覺地維護社會規則,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社會規則的受益者。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①?人而不仁,如樂何?”
①如禮何:意思是說,禮儀製度對他又有什麽用呢?
譯文
孔子說:“作為一個人卻沒有仁德之心,禮儀對他又有什麽用處呢?作為一個人卻沒有仁德之心,樂對他又有什麽用處呢?”
如果一個人內心不夠溫和、強大,就算他的藝術天賦和文化修養都很高,也很難為社會做出貢獻。所以,我們一定要葆有一顆仁厚之心!
林放①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②也,寧戚③。”
①林放:姓林,名放,字子丘,魯國人。
②易:治理,置辦,這裏指把事情辦大辦好。
③戚:心中悲哀憂傷的意思。
譯文
魯國人林放詢問禮的本質。孔子說:“這個問題意義重大啊!一般的禮儀與其求形式的奢華,寧可節儉;就辦喪事來說,與其大操大辦,不如內心真正悲痛。”
我們生活中的一切規範和禮儀,若沒有真實情感在其中,規範也就難以規範,禮儀也就難為禮儀了。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①乎!揖②讓而升③,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①射:射箭。
②揖:拱手行禮,表示尊敬。
③升:登堂。
譯文
孔子說:“君子沒有什麽可與別人相爭的事情。如果一定有所爭,那就是射箭比賽吧!但是當射箭的時候,先相互作揖謙讓,然後上場;比賽完了再相互作揖,退出場外,一起喝酒。這樣的爭,可算是君子之爭了。”
人類社會的發展其實離不開競爭。孔子所推崇的君子之爭,其實質即是當代奧林匹克精神:每個競爭者都要尊重對手,謙虛謹慎,勝不驕,敗不餒。我們每個人都應當學習這種精神。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①不足征②也;殷禮吾能言之,宋③不足征也。文獻④不足故⑤也。足,則吾能征之矣。”
①杞:國名,是夏禹的後代。在今河南杞縣一帶。
②征:即“證”,證明。
③宋:國名,宋君是商湯的後代,故城在今河南商丘市南。
④文獻:文,典籍;獻,賢人,包括曆代的曆史文件和當時的賢者。
⑤故:原因。
譯文
孔子說:“夏朝的禮,我能說出來,但它的後代杞國不足以作為考據的證明;殷朝的禮,我能說出來,但它的後代宋國不足以作為考據的證明。這是他們的文獻資料和懂得禮儀的賢人都不夠的緣故。如果有足夠的典籍和賢人,那麽我就可以引來作證了。”
任何民族,如果不重視自己文化傳統和曆史傳承,無異於自取滅亡,使後代無法繼承和發揚。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①祭,如不祭。”
①與:參與。
譯文
祭祀祖先就像祖先真的在麵前,祭神就像神真的在麵前。孔子說:“我如果不親自參加祭祀或參加了卻心不在焉,那就和沒有舉行祭祀一樣。”
心不在焉地做事,往往事倍功半,花費了力氣,卻得不到好的效果。與其這樣,還不如一開始就用心做事。
子曰:“周監①於二代②,鬱鬱③乎文④哉!吾從周。”
①監(jiàn):同“鑒”,借鑒的意思。
②二代:這裏指夏代和周代。
③鬱鬱:文采華麗、濃鬱的意思。
④文:指禮樂製度。
譯文
孔子說:“周朝的禮儀製度借鑒於夏商兩個朝代,是多麽豐富多彩啊!我讚同周朝的製度。”
我們偉大的祖國擁有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史。作為新世紀的學生,我們更應該繼承和發揚我們的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從中學到做人的道理。
子入太廟①,每事問。
或曰:“孰謂鄹人②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
子聞之,曰:“是禮也。”
①太廟:帝王的祖廟。
②鄹(z4u)人:鄹,春秋時魯國地名,又寫作“陬”,在今山東曲阜附近。孔子的父親叔梁紇曾在這裏做過大夫。古代原把某地的大夫叫作某人。
譯文
孔子進入周公廟,每件事情都發問。
有人說:“誰說叔梁紇的兒子懂得禮呢?他進入太廟,每件事都要問。”
孔子聽到這話,說:“這才是禮啊。”
作為一名學生,我們從小就應該養成虛心向別人請教的好品格,不懂的就要多問。不管是做事還是學習知識,誠懇地向別人請教,這就是禮節的精神,也是做人的道理。
子曰:“射不主皮①,為②力不同科③,古之道也。”
①皮:用獸皮做成的箭靶子。
②為:因為。
③科:等級。
譯文
孔子說:“比箭時,主要不在於射穿箭靶子,因為個人的力氣大小不一樣,這是自古以來的規矩啊。”
射箭以射中為目的,而不以射穿為目的。做事情也是一樣,以合不合道理為目的,而不是去看成就的大小。人與人的能力是有區別的,所以,隻要我們努力付出過,不論成就大小,結果都是成功的。
子曰:“事君盡①禮,人以為諂②也。”
①盡:完完全全。
②諂:諂媚。
譯文
孔子說:“我完完全全按照周禮的規定去侍奉君主,別人卻以為這是諂媚呢。”
不守規矩的人往往將守規矩的行為當作怪事,如果整個社會都把守規矩當作怪事,那就是個社會問題了。
子曰:“《關雎》①,樂而不**②,哀而不傷。”
①《關雎》:《詩經》的第一篇。此篇寫一君子“追求”淑女,思念時輾轉反側,寤寐思之的憂思,以及結婚時鍾鼓樂之、琴瑟友之的歡樂。
②**:過分,過度。
譯文
孔子說:“《關雎》這篇詩,快樂而不**,有些哀婉而不哀傷。”
無論哀與樂都不可過分,要適度,這樣有益於健康,是表現“中庸”之德的典範。
子語魯大師①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②也;從③之,純④如也,皦⑤如也,繹⑥如也,以成。”
①大(tài)師:樂官名。
②翕(xī)如:翕,意為合、聚、協調。
③從:同“縱”,意為放縱、展開。
④純:美好、和諧。
⑤皦(jiǎo):音節分明。
⑥繹:連續不斷。
譯文
孔子對魯國的樂官說:“音樂的演奏規律是可以掌握的:開始時音律和諧;繼而展開,美好流暢,連綿不絕。這就是一部好的樂章。”
音樂可以陶冶情操,抒**感,一支美好的樂曲能幫助我們提高自身修養,愉悅人的身心,改變人的心情。
子謂韶①:“盡美②矣,又盡善③也。”謂武④:“盡美矣,未盡善也。”
①韶:相傳是古代歌頌虞舜的一種樂舞。
②美:指樂曲的音調、舞蹈的形式而言。
③善:指樂舞的思想內容而言。
④武:相傳是歌頌周武王的一種樂舞。
譯文
孔子講到“韶”這一樂舞時說:“藝術形式美極了,內容也很好。”談到“武”這一樂舞時說:“藝術形式很美,但內容卻差一些。”
古時候的人不僅重視音樂的美,更重視音樂中的善,這也體現了音樂的心理教育功能。所以我們在學習音樂的時候,要注意它的形式美,更要重視音樂的內涵。最動聽的音樂應該是發自內心的,所謂“聽其音便知其人”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子曰:“居上不寬①,為禮不敬,臨喪②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①寬:寬宏大度。
②臨喪:參加喪禮。
譯文
孔子說:“居於執政地位的人,不能寬厚待人,行禮的時候不嚴肅,參加喪禮時也不悲痛哀傷,這種情況我怎能看得下去呢?”
居於上位的人的確擁有許多權力,但同時也要有相應的另一種素質,那就是包容屬下的雅量。一旦我們處於上位,就應該常常反省自己,是否做到了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