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政第二
本篇所說的主要內容是學問的運用。我們不僅要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把這些知識運用到我們的實際生活、工作中去。孔子強調個人的社會作用和社會責任感,要求每個有誌於有所作為的人都應該發揮自己的社會作用,承擔自己的社會責任,特別是個人在社會倫理道德上的責任。這些道理即使在當今社會也沒有過時。但是,我們做到了嗎?
子曰:“為政以德①,譬如北辰②,居③其所④而眾星共⑤之。”
①為政以德:此句是說統治者應以道德進行統治,即“德治”。以,用的意思。
②北辰:北極星。
③居:位於。
④所:處所,位置。
⑤共:通“拱”,環繞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用道德來治理國家,自己就會像北極星那樣,在一定的位置上,別的星辰都環繞著它。”
治理國家的核心不是鎮壓與欺騙,而是以高尚的道德來教化民眾。
子曰:“吾十有①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順⑤,七十而從⑥心所欲不逾矩⑦。”
①有:通“又”。
②立:自立。
③不惑:指對立身處世的原則心中有數,不再疑惑。
④天命:上天的旨意,引申為人世間事物的發展規律。
⑤耳順:對此有多種解釋。一般而言,指對那些於己不利的意見也能正確對待。
⑥從:遵從。
⑦逾矩:越過規矩的意思。逾,越過;矩,規矩。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誌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夠參透上天的意誌順應事物發展的規律;五十歲對立身處世的原則心中有數;六十歲能正確地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過規矩。”
道德修養的培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擊,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煉,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地遵守道德規範,而不是勉強去做。
孟武伯①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②。”
①孟武伯:孟懿子的兒子,名彘。武是他的諡號。
②父母唯其疾之憂:這句話的意思是子女品行端正,父母隻為他們的疾病擔憂。唯,隻;疾,病。
譯文
孟武伯向孔子請教孝道,孔子說:“父母隻為子女的疾病發愁,而不為他們的品行不端擔憂。(這樣做就可以算是盡孝了。)”
父母對子女的愛無微不至,唯恐子女有什麽疾病,而子女能體會到父母的苦心,在日常生活中品行端正,謹慎小心。父母隻需為子女的疾病這種無法人為控製的事憂慮,而不必擔心因子女的品行不端從而招致禍患,這就是孝。而作為子女,隻要為父母的身體健康而擔憂,其他方麵不必過多擔憂。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①。有事,弟子②服其勞③;有酒食,先生④饌⑤,曾⑥是以為乎!”
①色難:色,指和顏悅色;難,不容易的意思。
②弟子:年輕人,這裏指子女。
③服其勞:服勞即服侍。服,從事。
④先生:指長者或父母。
⑤饌:吃喝。
⑥曾(zēng):竟然、難道。
譯文
子夏向孔子問孝道。孔子說:“兒女侍奉父母能經常保持和顏悅色,是件不容易的事情。有事情,兒女去操勞;有酒有菜,讓父母去享受,難道僅僅做到這些,就可以算是孝了嗎?”
盡孝不僅僅是奉養父母,恭敬才是“孝”之本。我們侍奉父母要恭順、自願。
子曰:“吾與回①言終日,不違②,如愚。退而省③其私④,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①回:孔子的得意門生,姓顏名回,字子淵。
②不違:不提相反的意見和問題。
③省(xǐng):觀察。
④私:指顏回離開孔子後的言行。
譯文
孔子說:“我整天給顏回講學,他從來不提不同的看法,像個愚笨的人。等他退下,我觀察他與別人的言談,發現他對我的見解也能充分發揮,可見顏回其實並不愚笨。”
觀察一個人,不僅要聽其言,最重要的還要觀其行,並將其言與行加以對比。隻有這樣,我們才有可能對別人有全麵的認識。
子曰:“溫故①而知新②,可以為師矣。”
①故:已經過去的。這裏指舊知識。
②新:新的知識。
譯文
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的體會,就可以做別人的老師了。”
知識是無窮的,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以有涯之生而求無涯之知,就必須獲得一種從舊學中啟發新知的能力。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①,思而不學則殆②。”
①罔:通“惘”,迷惘。
②殆:迷惑、懷疑。
譯文
孔子說:“隻是學習而不深入思考,就會迷惘;隻是冥思苦想而不去讀書,就會疑而不決。”
我們要培養自己在學習中獨立思考的能力,把學與思結合起來。學習中遇到不懂的地方,要自己先獨立思考,實在解決不了再去向老師、同學請教,不要一遇到難題就依賴別人。
子曰:“由①,誨②女③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④。”
①由:孔子的學生,姓仲名由,字子路。
②誨:教誨。
③女:同“汝”,你。
④是知也:這種態度是聰明的。知,同“智”,明智,聰明。
譯文
孔子說:“仲由,我告訴你的求知的正確態度你明白了嗎?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
在老師、同學、親人麵前,不要掩飾自己的無知。如果有人為我們指出,我們應該感謝他。因為無知並不可怕——知道了自己的無知就可以通過學習來消除它;最可怕的是無知於自己的無知,因為你可能永遠不會知道自己知識上的缺陷。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①也。大車無輗②,小車無軏③,其何以行之哉?”
①不知其可:不知道什麽是行得通的,即什麽都辦不成。可,合適。
②輗(ní):車轅前端橫木上的活銷,都是套牲口駕車必備的器件。
③軏(yu-):與“輗”類似。
譯文
孔子說:“人不講信用,就什麽都辦不成。就好比大車上沒有,小車上沒有,靠什麽走起來呢?”
不僅治理國家要言而有信,一個人也必須講信譽,否則將會寸步難行。
子曰:“非其鬼①而祭之,諂也。見義②不為,無勇也。”
①鬼:古代人死都叫“鬼”,一般指已死的祖先而言,但也偶有泛指的。
②義:正義,人應該做的事就是義。
譯文
孔子說:“不是你應該祭的鬼神,你卻去祭它,這是獻媚。眼見正義的事情,應該挺身而出時,你卻袖手旁觀,這是怯懦的表現。”
我們與人相處,應以誠相待,不應諂媚他人。遇事要勇敢,不應畏縮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