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第一
《學而》是《論語》第一篇的篇名。《論語》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兩三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本篇主要以論述個人內在修養為主。南宋思想家朱熹認為,此篇所記都是“務本”的內容,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學者之先務”。我們來看一看,這些個人修養我們自己具備嗎?
子①曰②:“學而時習③之,不亦④說⑤乎?有朋⑥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⑦而不慍⑧,不亦君子⑨乎?”
①子:古代對男子的尊稱。《論語》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②曰:說。
③習:溫習、複習。
④亦:也。
⑤說:通“悅”,愉快、高興的意思。
⑥有朋:一說即“友朋”,泛指誌同道合的人。
⑦知:知道、了解。
⑧慍(yùn):怨恨。
⑨君子:古代指有道德的人或有身份有地位的人。這裏指有道德的人。
譯文
孔子說:“學到知識(或技能)以後,在一定的時候溫習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嗎?有誌同道合的人從遠方而來,不也是很高興的嗎?別人不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修養很高的人嗎?”
如果我們把所學的知識經常在實踐中印證,學習起來就會很愉快;交朋友不分遠近,隻要誌同道合,一定其樂融融;做了該做的事,雖然得不到別人的理解,內心依然坦**。隻要我們做到這三條,將來必然會有所成就。
有子①曰:“其為人也孝弟②,而好③犯④上者,鮮⑤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⑥也。君子務本⑦,本立而道⑧生。孝弟也者,其為仁⑨之本與⑩!”
①有子:孔子的學生,姓有,名若。
②孝弟:孝,子女對待父母的正確態度——順從孝敬;弟,讀音和意義與“悌”(tì)相同,指弟弟對待兄長的正確態度——恭謹善事。
③好(hào):喜歡。
④犯:對長者無禮。
⑤鮮(xiǎn):少的意思。
⑥未之有:“未有之”的倒裝形式。古代語法中代詞作賓語時,賓語放在動詞之前。
⑦務本:務,專心致力於某事;本,根本。
⑧道:在中國古代思想裏,道有多種含義,此處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為核心的整個道德思想體係及其在實際生活中的體現。
⑨仁:仁愛。
⑩與:同“歟”,表示疑問、感歎的助詞。
譯文
有子說:“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的人,卻喜歡冒犯長輩和上級,是很少見的;不喜歡犯上,卻喜歡造反作亂,這種人從來沒有過。君子專心致力於基礎工作,基礎樹立了,‘道’也就產生了。孝順父母,敬愛兄長,這就是‘仁’的基礎吧!”
“孝”與“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一個人如果能夠善待自己的親人,一般來說也就不會以惡意來對待他人;再進一步看,他也不會做出大逆不道的事情來。所以我們從小就要懂得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做一個有禮貌的好孩子。
子曰:“巧言令色①,鮮②矣仁。”
①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語;令色,偽善的麵貌。以好話和裝出來的和善麵色來討好別人。
②鮮(xiǎn):少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一副偽善的麵貌,這種人,很少有仁德的。”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我們要懂得,能向你表達逆耳之言的,才是真正關心你的人。
曾子①曰:“吾日三②省③吾身:為人謀④而不忠⑤乎?與朋友交而不信⑥乎?傳⑦不習⑧乎?”
①曾子:孔子的學生,名參(shēn),字子輿。
②三:約數,表示多次。
③省(xǐng):反省、檢查。
④謀:出謀劃策。
⑤忠:對人盡心竭力。
⑥信:誠信、誠實。
⑦傳(chuán):動詞作名詞用,老師傳授的知識。
⑧習:溫習。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守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知識是不是溫習了呢?”
“三省吾身”是古人正心修身,不斷提高自己的做人準則。作為一名學生,我們每天做完作業,臨上床之前,想想今天的功課和事情,也是一個良好的習慣。把自己一天做的事“過過電影”,糾正不足,才能不斷進步。
子曰:“弟子①,入②則孝,出③則悌,謹④而信,汎⑤愛眾,而親仁⑥。行有餘力⑦,則以學文。”
①弟子:這裏指年紀幼小的人。
②入:在家。
③出:外出學習交往。
④謹:謹言慎行。
⑤汎:同“泛”,廣泛。
⑥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⑦行有餘力:指有閑暇時間。
譯文
孔子說:“年輕人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離開家,要敬愛兄長;謹慎而誠信,要博愛眾人,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親自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化知識。”
知識就是力量,但卻是一種沒有方向的力量。它可以推動曆史進步,也可以給人類帶來苦難。所以,在大規模地學習自然科學和人文知識之前,我們一定要先培養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質。
子曰:“君子不重①,則不威;學則不固②。主忠信③。無④友不如己者。過⑤,則勿憚⑥改。”
①重:莊重,自持。
②固:固陋,頑固。
③主忠信:以忠和信兩種道德為主。
④無:通“毋”,“不要”的意思。
⑤過:這裏用作動詞,有過錯。
⑥憚(dàn):畏懼。
譯文
孔子說:“君子如果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可以使人擺脫固陋閉塞。應當把忠和信兩種道德放在主要位置。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我們要重視學習,不自我封閉,交友要慎重,要有錯必改。這樣,久而久之,就能塑造高尚的人格。
有子曰:“信①近②於義③,言可複④也。恭近於禮,遠⑤恥辱也。因⑥不失其親,亦可宗⑦也。”
①信:誠實,不欺。
②近:符合的意思。
③義:指思想和行為符合一定的標準。這個標準就是“禮”。
④複:實踐諾言的意思。
⑤遠:動詞,使之遠離、避免的意思。
⑥因:依靠、憑借。
⑦宗:尊崇、尊奉。
譯文
有子說:“為人信守諾言,行為符合道義,那麽說的話就能兌現。待人符合禮,就不會遭受侮辱。依靠恭敬的人確實可親,也就可以尊崇、歸向他了。”
我們不要隨便對人做出承諾,因為不義的承諾會使自己陷入尷尬的境地,也不要對別人表示過分的謙恭,因為那樣會失去自我,遭受恥辱。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①於事而慎於言,就②有道③而正④焉,可謂好學也矣。”
①敏:奮勉,勤奮努力。
②就:靠近,看齊。
③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④正:動詞,匡正。
譯文
孔子說:“君子,在飲食方麵不要求飽足,在居住方麵不要求過分舒適,工作勤勞努力,說話卻小心謹慎,能夠向道德修養高尚的人看齊,時時糾正自己的缺點和錯誤,這樣,就可以稱得上是好學了。”
我們要養成艱苦樸素的好習慣,不過多地追求物質享受,多幹實事,戒除誇誇其談的惡習。
子曰:“不患①人之不己知②,患不知人也。”
①患:憂慮,擔憂。
②不己知:“不知己”的倒裝形式。
譯文
孔子說:“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隻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我們希望別人發現自己的長處,同時也要想想,自己是否發現了別人的優點?你周圍每個人都有某一方麵的長處,我們應該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就是要經常看到並誇獎別人的長處,而且真誠地向他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