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靈公第十五
衛靈公尊賢重才但又荒**無道,孔子周遊列國,多次到衛國,又多次離開,和這位國君打過多次交道。這次孔子又氣呼呼地離開了,這是為什麽呢?
衛靈公問陳①於孔子。
孔子對曰:“俎豆②之事,則嚐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
①陳:同“陣”,軍隊作戰時,排列的陣勢。
②俎(zǔ)豆:俎、豆都是古代盛食物的器皿,被用作祭祀時的禮器。
譯文
衛靈公向孔子問軍隊列陣之法。
孔子回答說:“祭祀禮儀方麵的事情,我還聽說過;用兵打仗的事,從來沒學過。”第二天,孔子便離開了衛國。
衛靈公向孔子詢問有關軍事方麵的問題,孔子主張以禮治國、禮讓為國,反對用戰爭的方式解決國與國之間的爭端,否決了這個問題。我們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矛盾,不也應該是這樣嗎?不要和同學爭吵、打架,而是明辨道理,以理服人,對人禮讓。
子曰:“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①以成仁。”
①殺身:犧牲自己。
譯文
孔子說:“誌士仁人,沒有因為貪生怕死而損害仁的,隻有犧牲自己的生命來成全仁義的。”
生命對每個人來講都是十分寶貴的。很多仁人誌士為我們做出了榜樣。他們不會為了生命的安全,而去做違背仁義的事情,他們追求仁,追求美好的品德,因為這關係到一個人的修養以及人生價值,它使生命變得更加重要!
子貢問為仁。
子曰:“工欲善①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②,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①善:便……完善。
②居是邦也:居住在這個國家。
譯文
子貢問怎樣實行仁德。
孔子說:“做工的人想把活兒做好,一定要先使他的工具精良。住在這個國家,就要敬奉大夫中的那些賢者,與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
一個工匠要想把活兒做好,首先要打磨好他的工具,正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同樣的道理,我們要想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就要選擇與品德高尚的人交往。受他們的影響和熏陶,自己的思想境界就會提高。
子曰:“不曰‘如之何①,如之何’者,吾末②如之何也已矣。”
①如之何:怎麽辦的意思。
②末:這裏指沒有辦法。
譯文
孔子說:“遇事從來不想想‘怎麽辦,怎麽辦’的人,我對他也不知怎麽辦才好。”
我們遇到問題不能搪塞應付,要努力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學習過程中,要多動腦筋思考問題。不然,老師教得再好,也無濟於事。
子曰:“君子求①諸己,小人求諸②人。”
①求:要求。
②諸:之於。
譯文
孔子說:“君子嚴格要求自己,小人苛求於別人。”
當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我們要從自身找原因,不應責備別人,而不檢討自己。如果眼睛總是盯著別人的缺點,而不去正視自己的問題,身邊的人也會厭惡你。
子曰:“巧言亂①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①亂:敗壞。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會敗壞人的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會敗壞大事情。”
有誌向、有理想的人,遇事不會斤斤計較,更不會在小事上糾纏不清,“小不忍”,不僅是不忍耐小事情,也包括貪求小惠小利。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譯文
孔子說:“有了過錯而不改正,這才叫真過錯。”
犯錯是任何人都不可避免的,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知道自己錯了卻不想去改正。我們隻有做到有錯就改,才能避免再犯類似的錯誤。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①在其中矣;學也,祿②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①餒(něi):饑餓。
②祿:做官的俸祿。
譯文
孔子說:“君子隻謀求治世之道而不謀求衣食。耕田,也有挨餓的時候;學習治世之道,則可以獲得俸祿。君子隻憂慮治世之道(不能得到推行)而不憂慮貧困。”
作為祖國未來的希望,我們應該追求精神上的富足,而不是物質上的享受。要從小就懂得安貧樂道,不貪求錦衣玉食,我們要以那些“憂道不憂貧,謀道不謀食”的高尚的人為榜樣。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①而可大受②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①小知:做小事情。知,作為的意思。
②大受:承擔大任。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可以用小事情來考驗他,但可以讓他承擔重大的使命。小人不能讓他承擔重大的使命,卻可以用小事情來考驗他。”
“天生我材必有用”,每個人都有他的用處,隻不過有的人可以承擔大的責任,而有的人隻能做小事情而已。我們每個人都要相信自己身上有別人沒有的優點,讓自己的長處得到更大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