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黨第十

本篇主要講的是孔子的容色言動、衣食住行,頌揚孔子是一個一舉一動都符合“禮”的正人君子。這些孔子日常生活的一些側麵,為人們全麵了解孔子、研究孔子,提供了生動的素材。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聖人的日常生活吧!

孔子於鄉黨,恂恂①,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②言,唯謹爾。

①恂恂(xún):溫和恭順。

②便便(pián):辯,善於辭令。

譯文

孔子在本鄉的地方上顯得很溫和恭敬,像是不會說話的樣子。但他在宗廟裏、朝廷上,卻很善於言辭,隻是說得比較謹慎而已。

孔子在鄉間和在朝廷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表現,這並不是說孔子是個兩麵派,而是孔子不以虛偽的態度來對待本來就不同的場合,正是這種雙重標準,才表現出孔子是一個言行如一、表裏如一的君子。

祭於公,不宿肉①。祭肉②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①不宿肉:不使肉過夜。

②祭肉:祭祀用的肉。

譯文

孔子參加國君祭祀典禮時分到的肉,不留到第二天。祭祀用過的肉不超過三天;超過三天,就不吃了。

國君祭祀分給孔子祭肉,孔子不讓肉過夜,這是孔子貪吃嗎?孔子其實是依禮而行。祭祀活動一般要持續兩三天,所以這些肉已經不新鮮,不能再過夜了。超過三天,就不能吃了。“禮”中關於日常生活的部分,基本上是生活經驗的總結,這樣才能植根於人們心中。孔子提倡“禮治”,也是在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

問①人於他邦,再拜而送之②。

①問:問候。古代人在問候時往往要送禮物。

②再拜而送之:在送別客人時,兩次拜別。

譯文

孔子托人向在其他諸侯國的朋友問候送禮,便向受托者拜兩次送行。

孔子時時刻刻以君子的標準來要求自己,讓自己的言行盡量符合禮節的規定,這是孔子所倡導的君子在個人修養上的行為準則。作為學生,學會友善待人,講文明、懂禮貌,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連自己平時的言行都不能規範,長大後又怎能與別人融洽相處呢?

朋友死,無所歸,曰:“於我殯①。”

①殯:停放靈柩和埋葬都可以叫殯,這裏泛指喪葬事務。

譯文

孔子的朋友死了,沒有親屬負責殮埋,孔子說:“喪事由我來辦吧。”

如果說朋友在世時,互相之間的交往還多少帶有功利目的,那麽朋友去世了,能夠像孔子那樣一如既往,不計功利,並主動為朋友料理後事的,確實是難能可貴。這裏充分體現了孔子“仁”的思想,同時啟示我們要將“仁”的理念落實到實際行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