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罕第九
孔子有他的行為準則和處事原則,其中很多都足以成為我們的座右銘。在本篇中,我們可以從孔子的語言和行動以及孔子的弟子對孔子的議論中,深深地感受到孔子人格的力量。你想知道在孔子身上都發生了哪些事情嗎?他的學生又是怎麽評論他的呢?下麵,我們來看看吧!
子絕四:毋意①,毋必②,毋固③,毋我。
①意:通“臆”,主觀猜想、猜疑。
②必:絕對肯定。
③固:固執。
譯文
孔子一點兒也沒有四種毛病:沒有主觀猜疑,沒有定要實現的期望,沒有固執己見之舉,沒有自私之心。
在上麵這些缺點中,“自以為是”最有繁殖力。它是許多缺點的根源,也最難被發現,或者發現了也最難改正。所以我們應該提高警惕,平常遇事要多聽取別人的意見。如果自己與別人想的不同,不要急於下定論,而要把雙方的看法放在一個點上客觀地考察,以排除個人的情感因素。隻有形成這樣的習慣,我們才會更加客觀地認識自己。
顏淵喟①然歎曰:“仰之彌②高,鑽③之彌堅。瞻④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⑤。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①喟(kuì):歎息的樣子。
②彌:更加,越發。
③鑽:深入鑽研。
④瞻(zhān):視、看。
⑤卓爾:高大超群的樣子。
譯文
顏淵感歎地說:“對於老師的學問與道德,我抬頭仰望,越仰望越覺得高;我努力鑽研,越鑽研越覺得不可窮盡。看著它好像在前麵,忽然又像在後麵。老師善於一步一步地誘導我,用各種典籍來豐富我的知識,又用一定的禮節來約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學習都不可能。直到我用盡了我的全力,好像有一個十分高大的東西立在我前麵。雖然我想要追隨上去,卻沒有前進的路徑。”
一個人如果淺嚐輒止,是無法體會到真理的高妙之處的。如果人們都能像顏淵那樣,以恭敬的心態對待生活,靜下心來學習知識,那麽也就能切身體驗到生活中真理的玄妙高深了。
子欲居九夷①。
或曰:“陋②,如之何?”
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①九夷:指淮夷。
②陋:鄙野,文化閉塞,不開化。
譯文
孔子想要到九夷去住。
有人說:“那裏非常落後閉塞,不開化,怎麽能住呢?”
孔子說:“有君子去住,那裏就不閉塞落後了。”
一個有理想、有追求的人不會隻注重外在條件的好壞,隻要自己覺得充實,覺得可以實現理想就行。外在條件的好壞,都是由人的心態決定的,若內心堅毅,對目標矢誌不渝,充滿追求的動力,那麽條件再簡陋也不會影響自己的心情。更何況在生活中還會有這樣的情況,即有的時候別人條件比你好,自己會很羨慕,如果心態不好的話,羨慕會變成嫉妒,這樣就不利於學習了。所以,我們不應該過於關注這些外在條件,再簡陋的條件也不應該成為求學的障礙。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①,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①簣(kuì):土筐。
譯文
孔子說:“好比用土堆山,隻差一筐土便成了,可是停止了,這是我自己停止的。好比填平坑窪的地麵,雖然剛剛倒下一筐土,但倒土還在繼續下去,那是我自己要堅持向前的。”
孔子用堆土成山這個比喻,說明了功虧一簣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這對於立誌有所作為的人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因此,無論在學習或品德修養上,都應該堅持不懈、自覺自願地從點滴開始積累。
子曰:“後生①可畏,焉②知來者③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①後生:年輕人。
②焉:怎麽。
③來者:後輩。
譯文
孔子說:“年輕人是值得敬畏的,怎麽知道他們將來不如現在的人呢?但如果到了四五十歲仍然沒有什麽名望,那也就不值得敬畏了。”
孔子的這種“今勝於昔”的觀念是正確的,正所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我們的社會在不斷地發展,人類也從來沒有停止過前進的腳步,後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斷地開拓積累,自然會超過前人。不過,“今勝於昔”的首要條件是要樂於學習,有創新精神;年長者對後生的培養也很重要,不應該禁錮其思想和創造力。
子曰:“三軍①可奪帥也,匹夫②不可奪誌也。”
①三軍:周朝的一種製度,諸侯中的大國可以擁有軍隊三軍。現用“三軍”作為軍隊的通稱。
②匹夫:平民百姓,主要指男子。
譯文
孔子說:“一國的軍隊,可以奪去它的主帥;但一個男子漢,他的誌向是不能強迫改變的。”
所謂“士可殺不可辱”,一個堅毅節烈的人,他的氣節是不會因威逼利誘而改變的。誌向的確立和堅守,是儒家倡導的修身的基本內容之一。
子曰:“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凋①也。”
①凋:凋零。
譯文
孔子說:“到了寒冷的季節,才知道鬆柏是最後凋零的。”
一個人是要有骨氣的,作為有遠大理想的君子,要像鬆柏那樣,能夠經受各種各樣的嚴峻考驗。人的一生,總是要經曆無數次的挫折與考驗,經曆一次,方能成熟一點;體會一次,方能通達一點;戰勝一次,方能自信一點。我們要像鬆柏一樣禁得住嚴寒,去戰勝那些洶湧而至的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