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而第七

本篇講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學習態度。教學方式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填鴨式”教學,另一種就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啟發式”教學。一代功夫巨星李小龍曾說過:“一位真正的老師……不應是一位真理的施舍者,他應該是一位領路人,一位通向真理之路的引導者,而真理必須由學生自己來發現。”這說的不正是孔子嗎?

子曰:“默而識①之,學而不厭②,誨③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①識:通“誌”,記住的意思。

②厭:通“饜”,滿足。

③誨:教誨。

譯文

孔子說:“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滿足,教導別人不會疲倦,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人類之所以為萬物之靈長,學習是關鍵的因素之一,隻有人類才擁有自覺的、永無止境的學習活動。也隻有如此,人類的文化才會得到傳承,才會進一步發揚光大。所以說,一個人永遠不應當滿足於他所學到的東西,而要時刻對未知的知識充滿渴求。

子之燕居①,申申②如也,夭夭③如也。

①燕居:安閑無事的時候。

②申申:安詳舒適。

③夭夭:體貌安舒,容色和悅的樣子。

譯文

孔子閑居在家裏的時候,總是安詳舒適,儀態溫和舒暢,悠閑自在。

一個人的行為、儀態不能人前一套,背後又是一套。我們要努力地做到言行一致,切勿表裏不一。因此,不管是在大家麵前,還是一個人獨處的時候,都要做到持身嚴謹。

子曰:“不憤①不啟,不悱②不發。舉一隅③不以三隅反④,則不複也。”

①憤:苦思冥想而仍然想不通的樣子。

②悱(fěi):想說又不能明確說出來的樣子。

③隅(yú):角落。

④反:類推。

譯文

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冥思苦想仍然不明白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教給他一個方麵的東西,他卻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個方麵的東西,那就不要再教他了。”

一個老師一言堂式的給學生灌輸知識,並不會有好的教學效果,關鍵在於怎樣啟發學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作為學生,不能讓老師替自己去反複列舉,而應該開動腦筋,試著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遇到難題時,不要立刻向他人求助,自己實在解決不了再去谘詢別人。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

子曰:“飯①疏食飲水,曲肱②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①飯:飯,這裏是“吃”的意思,作動詞。

②曲肱(gōng):彎著胳膊。肱,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

譯文

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把彎著的胳膊當枕頭,這樣的生活中也有著樂趣。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

一個有理想、有誌向的君子,會視錢財如糞土,視富貴如浮雲,就算是吃粗糧、喝白水、睡破房子,同樣樂在其中。這種“安貧樂道”的精神不僅深深地影響了古代的文人,也值得我們學習。

子所①雅言②,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①所:用在做主謂結構的謂詞前,相當於“之”

“的”。

②雅言:周王朝的京畿之地在今陝西地區,以陝西語音為標準音的周王朝的官話,在當時被稱作“雅言”。孔子平時談話時用魯國的方言,但在誦讀《詩》《書》和讚禮時,則以當時陝西語音為準。

譯文

孔子有時講雅言,讀《詩經》,念《尚書》,讚禮時,用的都是雅言。

語言是我們日常交流的一個有效工具,曆史上任何時代都會對其進行規範化,這樣就保證了不同地域的人在交流過程中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也有利於我們的文化傳承。當今中國的“雅言”,也就是我們的普通話了,學好普通話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一項對我們有益的事情。

子曰:“三人①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②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①三人:這裏的“三人”不一定是實數。

②從:學習。

譯文

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肯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我選擇他的優點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為借鑒,改正自己的缺點。”

這句千年以來幾乎是家喻戶曉的話,表現出孔子自覺修身、虛心好學的精神。從這句意味雋永的話中可以看出,如果我們真正具備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和一顆勤學奮進的心,那麽生活中的任何人、諸多點滴小事都會成為我們學習的對象、進步的來源。同時,分清對象身上的優點與不足之處,訓練自己的選擇與辨別能力,也是很重要的。

子以四教:文①、行②、忠③、信④。

①文:文獻、古籍等。

②行:指社會實踐方麵的內容。

③忠:盡己之謂忠,對人盡心竭力的意思。

④信:以實之謂信,誠實的意思。

譯文

孔子用四種內容來教育自己的學生:曆代文獻、社會生活實踐、對待別人的忠心、與人交際的信實。

學習文化、修養德行、忠誠不渝、言行一致這四個方麵是互相補充的,我們要想擁有一個完整的人格,任何一方麵都不可或缺,少了任何一樣,所形成的人格都是缺損的。

子曰:“蓋①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②也。”

①蓋:大概。

②次:次一等、差一點。

譯文

孔子說:“也許有這樣一種人,可能他什麽都不懂卻在那裏憑空創造,我卻沒有這樣的本事。多聽,選擇其中好的來學習;多看,然後記在心裏,這是比‘生而知之’次一等的智慧。”

遇事不懂裝懂、誇誇其談是很不好的行為,所以,我們對自己所不知道的東西,應該多聽、多問、多學習,而不要學那種本來什麽都不懂,卻敢任意憑空捏造、自吹自擂的浮誇心態。

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①為之②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雲爾③已矣。”

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①抑:“隻不過是”的意思。

②之:指聖與仁。

③雲爾:這樣說。

譯文

孔子說:“如果說到聖與仁,那我怎麽敢當?不過是學習和工作總不厭倦,教誨別人也從不感覺疲倦,就是如此罷了。”

公西華說:“這正是我們學不到的地方。”

“為之不厭,誨人不倦”是與“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相一致的。成聖、成仁並非掛在嘴上的口號,而是要付諸行動,通過踏實學習、銳意進取才能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