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也第六

本篇涉及“中庸之道”“恕”的學說,“文質”的思想,同時還包括如何培養“仁德”的一些主張。本篇有數章談到顏回,孔子對他評價甚高,讓我們來看看顏回到底有哪些值得稱道的地方。

仲弓問子桑伯子①。

子曰:“可也,簡②。”

仲弓曰:“居敬③而行簡,以臨④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⑤大⑥簡乎?”

子曰:“雍之言然。”

①子桑伯子:人名,此人生平不可考。

②簡:不煩瑣。

③居敬:為人嚴肅認真,依禮嚴格要求自己。

④臨:麵臨。此處有治理的意思。

⑤無乃:豈不是。

⑥大:同“太”。

譯文

仲弓問孔子,子桑伯子這個人怎麽樣?

孔子說:“此人還可以,辦事簡要而不煩瑣。”

仲弓說:“居心恭敬嚴肅而行事簡要,用這樣的方式來治理百姓,不是也可以嗎?自己馬馬虎虎,又以簡要的方法辦事,這豈不是太簡單了嗎?”

孔子說:“冉雍,這話你說得對。”

辦一件事需要簡明扼要,不煩瑣、不拖拉,果斷利落。不過,任何事都不是絕對的,如果在辦事時,一味地追求簡要,卻馬馬虎虎不計後果,就會適得其反。因此,我們在做事時,不能光想著求快,還要仔細地考慮過程和結果,思考的時候要細致全麵,做事的時候要簡單明了。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①不違仁,其餘則日月②至焉而已矣。”

①三月:指較長的時間。

②日月:指較短的時間。

譯文

孔子說:“顏回這個人,他的本心可以在長時間內不違背仁德,其餘的學生則隻能在短時間內做到仁而已。”

行“仁”必須要發自內心,由內而外,由思想轉化為行為,或直接把“仁”化為自己的本性,隻有這樣,才能做到時時處處不違背“仁”。我們要從小嚴格要求自己,做到言行一致,心口合一,處處不忘為他人著想,做到仁心仁德。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①食,一瓢飲,在陋巷②,人不堪③其憂,回也不改其樂④。賢哉,回也!”

①簞(dān):古代盛飯用的一種圓形竹器。

②巷:此處指顏回的住處。

③堪:忍受。

④樂:樂於學。

譯文

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麽高尚啊!一籃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裏,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自有的快樂。顏回多麽賢德啊!”

人總是要有一點精神追求的,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斷努力,即使生活清苦困頓也能自得其樂。

冉求曰:“非不說①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②畫③。”

①說:通“悅”。

②女:通“汝”。

③畫:劃定界限,停止前進。

譯文

冉求說:“我不是不喜歡您的學說,是我力量不足。”

孔子說:“如果真是力量不夠,走到半路走不動了停下來。現在你是自己劃定了一個界限並沒有向前進啊!”

冉求認為自己能力不夠,在學習過程中感到非常吃力。但孔子認為,冉求並不是能力問題,而是他思想上的畏難情緒在作怪,所以對他提出批評。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可不能像冉求那樣前怕狼後怕虎,什麽事情隻有先去做了才知道能不能做好,在做事之前不要瞻前顧後、自我設限,更不要為自己找借口。

子曰:“不有祝①之佞,而有宋朝②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

①祝(tuó):字子魚,衛國大夫,有口才,以能言善辯受到衛靈公的重用。

②宋朝:宋國的公子朝,《左傳》中曾記載他因美貌而惹起禍亂的事情。

譯文

孔子說:“假使沒有祝那樣的口才,而僅有宋國公子朝的美貌,那在今天的社會上怕不宜避免禍害了。”

孔子感歎當時的人隻崇拜口才與外表而不注重真才實學的社會狀況。我們可不能做那種外表華麗卻沒有內涵的人,而要做腳踏實地、有真才實學的人。同時,了解一個人也要看內在,不能隻看表麵。

子曰:“質①勝文②則野③,文勝質則史④。文質彬彬⑤,然後君子。”

①質:質地、樸實、自然,無修飾的內容。

②文:文雅,外在的修飾。

③野:此處指粗魯、鄙野。

④史:言詞華麗,這裏有虛偽、浮誇的意思。

⑤彬彬:指文與質的配合很恰當。

譯文

孔子說:“質樸多於文采,就會流於粗俗;文采多於質樸,就流於虛偽、浮誇。隻有質樸和文采配合恰當,才是個君子。”

隻有“文”和“質”兼備,兩者平衡,互相和諧,才是最佳形象,才能算真正有道德的人。外表的美麗和心靈的美麗是不衝突的,風度翩翩又有著良好修養的人怎能不被大家喜愛呢?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①之生也幸而免。”

①罔:誣罔,指不正直的人。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的生存是由於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隻是他僥幸地避免了災禍。”

正直、坦率的人是沒有那麽多壞心眼的,正直符合“仁”的品德。但是在社會生活中也有一些不正直的人,他們也能生存,甚至活得更好,這隻是因為他們僥幸地避免了災禍,並不能說明他們的不正直值得我們效法。我們一定要學會分辨美醜善惡,做個正直坦率、光明磊落的人。

子曰:“知①之者不如好②之者,好之者不如樂③之者。”

①知:懂得。

②好:愛好。

③樂:以之為樂。

譯文

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了解”“喜好”“以之為樂”是三種不同的學習方式,它們各有程度的區別,對學習所起的促進作用也有所不同。我們學習知識,就要由了解自覺地上升到喜好,甚至以之為樂,把學習當作自己最大的興趣和愛好,隻有這樣,才能學得開心、學得紮實,學習效果才會更好。

樊遲問知①。子曰:“務②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問仁。曰:“仁者先難③而後獲④,可謂仁矣。”

①知:通“智”。

②務:致力於。

③難:艱苦困難。

④獲:收獲。

譯文

樊遲問孔子怎樣才算有智慧。孔子說:“專心致力於提倡老百姓應該遵從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遠離它,就可以說是有智慧的了。”

樊遲又問怎樣才是仁。孔子說:“仁德的人先搶艱難的事做,而有收獲時卻退居於別人後麵,這可以說是仁了。”

孔子雖然講究祭祀的禮節,但他認為應當“敬鬼神而遠之”。我們要摒棄迷信思想,遠離鬼神之說,要相信科學、實事求是,做一個崇尚科學的人。

子曰:“知者樂①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①樂(yào):喜愛,喜好。

譯文

孔子說:“聰明智慧的人愛水,有仁德的人愛山。聰明智慧的人活躍,有仁德的人沉靜。聰明智慧的人達觀快樂,有仁德的人健康長壽。”

古代的人認為人和自然是一體的,直到現在,愛山、愛水,以山水為自己人生的楷模,仍然是許多中國人的最高追求。像水一樣勇往直前,像山一樣堅忍不拔,做一個有智慧、有仁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