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認識焦慮 第一章 生活在“完全獨立的今天”

1871年的春天,一個年輕人隨手拿起一本書,讀到了足以影響他一生的二十一個字。他是蒙特利爾綜合醫院的一個醫科學生,當時的他憂心忡忡:如何通過期末考試?畢業後該做些什麽?該去何處?怎樣開創自己的事業?怎樣才能謀生?

這個年輕的醫科學生在1871年讀到的二十一個字使他成為當時最負盛名的醫生。他創建了享譽世界的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並成為牛津大學醫學院的欽定講座教授——這是大英帝國內醫務工作者所能獲得的最高榮譽。他還被英國國王賜予爵位。在他去世後,人們用長達1466頁的兩大卷書來講述他的人生經曆。

他就是威廉·奧斯勒爵士。下麵就是他在1871年春天讀到的二十一個字,這使他輕鬆度過一生的二十一個字出自托馬斯·卡萊爾之口:“吾等要務非著眼縹緲之遠方,而應著手實在之近處。”

42年後,在一個和煦春日的夜晚,威廉·奧斯勒爵士在耶魯大學開滿鬱金花的校園裏發表了演講。他對耶魯的學生們說,像他這樣曾在四所大學任職教授並創作了一本暢銷書的人,似乎應該有著“非凡的頭腦”,但事實並非如此。他說,他的親朋好友都知道他隻是個“智力平平”的人。

那麽,他的成功秘訣是什麽?他認為,原因就在於他生活在“完全獨立的今天”。他這麽說是什麽意思呢?在耶魯發表演講的幾個月前,他乘坐一艘巨大的遠洋輪船橫渡大西洋,發現船長在駕駛台上,隻要按下一個按鈕,很快就會聽到一陣機器叮當作響的聲音,輪船各部分立刻被分成幾個彼此隔絕的空間——分割成幾個獨立的防水艙。奧斯勒博士對耶魯大學的那些學生說道:“你們每個人都是一個遠比那條遠洋海輪神奇得多的機體,要走的航程也遠得多。我想告誡各位的是,要學會控製這個機體,活在一個“完全獨立的今天”,這是確保航程安全的最佳途徑。最起碼,你得到駕駛台上看看巨大的艙壁是否正常運轉。對於生活中的每個方麵,按下一個按鈕,讓鐵門隔斷過去,隔斷已逝的昨天;按下另一個按鈕, 用鐵幕隔斷將來,隔斷尚未到來的明天。這樣你就安全了,擁有了穩妥的今天!…隔斷過去,讓逝去的過往銷聲匿跡,割斷那為傻瓜照亮了死亡之路的昨天……在承載了昨天的負擔之後,如果再加上明天的負擔,那麽再強大的人也會步履蹣跚。要把未來如同過去一樣緊緊地關在門外。未來就在於今天……明天根本不存在。人類的救贖就在當下。如果一個人為未來而焦慮,則緊隨他的隻會是精力浪費、心理壓抑、緊張焦慮。那麽就把前後的船艙都切斷吧,著手培養良好的習慣,生活在“完全獨立的今天”。

奧斯勒博士的意思是不是讓我們不用努力為明天做準備呢?不,根本不是。但他確實在那次演講中強調說,為明天做準備,最好的方法就是集中所有的才智和熱情去完成今天的工作。這也是唯一可行的為未來做準備的方法。

威廉·奧斯勒爵士建議耶魯大學的學生們吟誦基督的這句禱告來迎接每一天:“請賜給我們今天的麵包。”

記住,這句禱告隻是祈求今天的麵包,並沒有抱怨昨天我們咽下的變味的麵包,也沒有說:“噢,上帝,最近生產小麥的地區遭遇幹旱,我們可能將麵臨又一次的旱災,那麽來年秋天我們哪還有麵包吃呢?或者,如果我失業了,哦,上帝呀,那時我哪有錢去買麵包呢?”

這句禱告隻是教我們祈求今天的麵包。隻有今天的麵包才是唯一可以吃到的麵包。

很久以前,一個身無分文的哲人流浪到一處山區,那兒的人們過著非常艱苦的生活。一天,他在山頂上對周圍的人群演講了一段也許是有史以來在各個場合被引用最多的名言。這次演講包含著流傳百世的幾十個字:“不要為明天操心,因為明天自有明天要操的心,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

很多人反對耶穌的這句箴言:“不要為明天操心”。他們將這句話斥為不切實際的理想,帶有東方神秘主義的色彩。他們說:“我必須得為明天操心,我必須辦理保險,為我的家庭提供保障,我必須存錢養老,我必須未雨綢繆。”

不錯,我們當然得這麽做。但事實上耶穌的那句箴言是在三百多年前翻譯的,現在的含義和當年詹姆斯王朝時的含義已大相徑庭。三百年前,“操心”一詞常常有“焦慮”的意思,現代版本的《聖經》在引述耶穌的這句話時采用了更加明確的說法:“別為明天的事焦慮。”

我們的確需要盡一切可能為明天操心,做細致的打算、精心的安排,但不要焦慮。

戰爭時期,我們的軍事將領要為將來製定計劃,但是他們絕不能有絲毫的焦慮。美國海軍指揮官歐內斯特·金上將說:“我把我們最精良的裝備提供給最優秀的士兵,再交給他們精心策劃的任務。我所能做的僅此而已。”

他接著說道:“如果一條船已經沉沒,我無法將它撈起;如果它將要沉沒,我也無法阻止。與其為昨天的事情懊惱,不如花時間去解決明天的問題。而且,如果總是糾纏於那些事情,我的生命也不會長久。”

無論是戰爭年代還是和平時期,積極的思維和消極的思維最大的區別在於:積極的思維考慮的是事情的因果關係,從而得出合乎邏輯的、建設性的計劃;而消極的思維往往會導致心理緊張和精神崩潰。

我最近有幸采訪了亞瑟·海斯·蘇茲伯格,他是世界著名報刊《紐約時報》的發行人。蘇茲伯格先生告訴我,當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蔓延整個歐洲時,他感到非常恐懼,對前途無比憂慮,幾乎無法入睡。他常常在夜半時分起床,拿出畫布和幾管顏料,看著鏡子,試圖畫一幅自畫像。他對繪畫一無所知,但他還是畫了,借此平複焦躁不安的心情。蘇茲伯格告訴我,他一直無法消除焦慮、覓得安寧,直到有一天,他從一首教堂讚美詩中聽到了五個字:所需僅一步。這成了他的座右銘。

仁慈的燈光,指引我……

願你照亮我的腳步,不求

看到遙遠的路途,

所需僅一步。

大約與此同時,一個遠在歐洲的年輕士兵也學會了同樣的道理。他叫泰德·本傑米諾,家住馬裏蘭州的巴爾的摩,他曾經極度焦慮,患上了一級作戰疲勞症。

泰德·本傑米諾寫道:“1945年4月,我因焦慮而患了被醫生稱作‘橫結腸**’的病,這種病會讓人極度痛苦。如果戰爭不適時結束的話,我想我整個人就會垮了。

“當時我已經精疲力竭,我那時在第94步兵師陣亡善後登記處擔任士官。我的任務是幫助建立並維護所有在戰鬥中陣亡、失蹤和送醫人員的檔案,還要幫助挖掘在激戰中陣亡並被草草掩埋的盟軍和敵軍士兵。我要收集他們的遺物,確保送還到他們的父母或至親的手中,因為他們對此無比珍視。我總在擔心我們會犯一些尷尬而嚴重的錯誤,擔心能否挺過這段日子,擔心自己能否活著回去抱一抱我那唯一的孩子——他16個月大了,而我還沒見過他。我憂心忡忡、疲憊不堪,瘦了整整34磅。我狂暴異常,幾乎發瘋。我看著自己的雙手,它們幾乎變成了皮包骨頭。一想到自己回家時可能隻剩下一具軀殼,我就惶恐不已。我崩潰了,像個孩子一樣哭泣。我極度不安,一旦獨處就會流淚。在凸出部戰役開始不久的那段時間,我常常淚流滿麵,幾乎對是否能恢複正常失去了信心。

“最後,我被送進了部隊醫務室。一位軍醫給我提出了一些忠告,徹底改變了我的人生。在為我做完全麵體檢後,他告訴我,我的問題是精神上的。他對我說:‘泰德,我希望你把生活看成一個沙漏。你知道,在沙漏的上半部有成千上萬顆沙粒,它們都緩慢有序地從中間那個窄窄的頸口通過。你或我都無法讓超過一顆的沙粒同時通過那個頸口,卻又不弄破沙漏。你我和其他所有人一樣,就像這沙漏。每天一起床,我們就覺得有成百上千的任務要在這一天內完成。但如果我們不是一件一件去做,讓它們如同沙粒通過頸口一樣緩慢均衡地度過這一天,我們必將破壞自己的身心健康。’

“自那以後,我將軍醫的話銘記在心,並一直奉行著這種人生哲學:‘一次隻通過一顆沙粒,一次隻做好一件事。’這個忠告在戰爭期間拯救了我的身體和靈魂,現如今,我在Adcrafters Printing & Off-set公司公關及廣告部擔任主任職務,也從其中得到了幫助。我發現,戰爭中湧現的問題同樣會出現在商務活動中,許多事情要同時處理,但時間卻不夠用。庫存量不夠,新報表要處理,新增庫存要安排,地址的變更,分公司的設立或關閉,諸如此類的事務。但我不再慌亂不安,而是記住軍醫說過的話,‘一次隻通過一顆沙粒,一次隻做好一件事情’。通過反複記誦這句話,我完成工作的效率更高了,再沒有那種在戰場上幾乎讓我崩潰的迷亂的感覺。”

我們現在的生活方式帶來的最嚴重後果之一,就是醫院裏半數的床位都留給了精神緊張或出現心理問題的人。這些人既有對過去日積月累的負罪感,又有對將來的恐懼,雙重負擔將他們壓垮了。可是,這些病人中的大部分其實本可以逛逛街,過著快樂而有意義的生活,隻要他們能聽從耶穌的話語,“不要為明天焦慮”,或者信奉奧斯勒博士的名言,“生活在一個完全獨立的今天”。

此時此刻,你我正站在兩個永恒的交點上——綿延至今的過去和通向時間盡頭的未來。我們不可能生活在這任一永恒之中,哪怕一秒也不行,這樣的企圖隻會摧毀我們的身心。所以,就讓我們滿足於生活在可以把握的此刻吧:從現在直至入睡。羅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寫道:“無論壓力有多大,每個人都能堅持到夜晚的到來;無論有多艱難,每個人都能完成一天的工作。每個人都能開心、閑適地生活,滿懷愛心,簡簡單單,直到太陽落下。這就是生命的真諦。”

是的,這就是生活對我們的全部要求。可是,住在密歇根州薩吉諾市考特街815號的E. K. 希爾茲太太,在學會這些之前已經陷入絕望,甚至瀕臨自殺的邊緣。希爾茲太太向我講述了她的故事:

“1937年,我失去了丈夫,情緒極度低落,而且幾乎身無分文。我給我以前的雇主、堪薩斯市羅奇-福勒公司的老板利昂·羅奇先生寫了封信,做回了我原來的工作。我之前的謀生手段是向鄉鎮地區的學校推銷《世界百科全書》,此前兩年在我丈夫生病時,我已經把汽車賣了,但是我想辦法湊夠了首付,分期付款買了一輛舊車,又開始出去賣書。

“我原以為,重回正軌也許可以幫我消除低落的情緒。可是,獨自駕車、獨自吃飯的生活讓我幾乎難以忍受。某些地區銷路不好,盡管汽車分期付款的那點錢並不多,可我卻發現很難還得上。

“1938年春天,我以密蘇裏州的凡爾賽為中心出去推銷。那裏的學校都很貧困,路況也很差。我孤獨而沮喪,甚至一度想到了自殺。成功似乎遙不可及,我失去了生活的目標。我害怕每天早上起來麵對生活。我對一切都感到恐懼:擔心還不清分期付款的車錢,擔心付不起房租,擔心沒錢吃飯。我還擔心身體越來越差卻沒錢看病。我之所以沒有自殺,原因就在於擔心姐姐會悲痛萬分,況且也沒有足夠的錢去支付喪葬費。

“後來有一天,我讀到了一篇文章,使我徹底從消沉中振作起來,給了我繼續生活下去的勇氣。我對其中那句令我振奮的話永遠都心存感激。它是這樣寫的:‘對一個聰明人來說,每一天都是嶄新的。’我把這句話打印下來,貼在汽車的前擋風玻璃上,這樣,在我開車的每一分鍾都可以看見它。我發現每次隻活一天並不困難,我學會了忘記過去,也不去空想未來。每天早晨我都會對自己說:‘今天是全新的一天。’

“我成功地克服了恐懼心理,不再害怕孤獨和貧困。現在的我非常快樂,事業有成,對生活充滿了熱情與愛意。現在我知道,不管生活帶給我的是什麽,我都不會再擔心,我不用懼怕未來,我會坦然過好每一天,因為‘對一個聰明人來說,每一天都是嶄新的。’”

猜猜是誰寫下了這樣的詩句:

隻有把握今天,

才會感覺幸福;

明朝狂風暴雨,

任它摧朽拉枯。

內心若要安逸,

今日不可虛度。

這些詩句有點現代氣息,是不是?但它們是古羅馬詩人賀拉斯在基督降生的30年前寫下的。

據我所知,人類天性中最悲哀的一點就在於,我們往往漠視眼前的生活。我們都幻想著天邊有一處魅力無窮的玫瑰花園,卻無暇欣賞今天盛開於窗外的玫瑰花。

我們為什麽這麽傻?這麽可悲呢?

斯蒂芬·李科克曾寫道:“我們生命的小小曆程是多麽奇怪啊!幼童會說:‘等我長成個大孩子的時候……’但那又怎麽樣呢?大孩子會說:“等我長大了……”長大以後,他又說:‘等我結婚後……’可結了婚,又能如何呢?想法又變成‘等我退休後……’接著,等到真的退休了,他回首走過的曆程,心中似乎有一陣寒意掠過;不知不覺地,他就錯過了一切,所有的都一去不返了。人生就在於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小時裏,但我們知道得太晚了。”

“人生就在於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小時裏”,底特律已故的愛德華·伊文思先生在理解這個道理之前,差點兒因焦慮而送命。他出身貧寒,起初以賣報為生,接著在一家雜貨店做店員。後來,為了養活一家七口,他找了一份圖書館管理員的工作。盡管工資微薄,他也不敢辭職。8年之後,他才鼓起勇氣開創自己的事業。他用借來的55美元作為啟動資金,發展到年收入兩萬美元。接著,厄運降臨,還差點要了他的命。他幫朋友簽了一大筆錢的單子,但是朋友卻破產了。這場災難之後,又一場災難接踵而來:他存入全部資產的銀行倒閉了。他不但分文不剩,還欠下了16000美元的債。他的神經無法承受這一切。“我當時寢食難安”,他告訴我說,“我得了一場怪病,純粹是因為焦慮。有一天我走在街上,突然暈倒在路邊,從此就無法行走了。我躺在**,渾身長滿了腫塊。這些腫塊向體內發展,讓我連翻身都是一種痛苦。我日益虛弱下去。最終醫生告訴我說,我隻剩下兩周時間了。我驚呆了,寫好遺書,然後躺回**等著自己末日的到來。此刻,掙紮或焦慮已沒有用處。我放棄了治療,讓自己鬆弛下來,沉沉睡去。幾個星期以來,我從沒能連續睡上兩小時。可現在,當世俗的事務即將終了,我竟能像嬰兒般地入睡。讓我精疲力竭的疲憊感開始消失,胃口好了起來,體重也在增加。

“幾周之後,我能拄著拐杖走路了。六周後我已能夠返回工作崗位了。過去我每年能賺兩萬美元,但現在,能找到每周三十美元的工作我就心滿意足了。我現在的工作是推銷一種運輸汽車時放在車輪後麵的墊板。我吸取了教訓,不再焦慮,不再為過去發生的一切懊悔,也不再恐懼未來。我把全部的時間、精力和熱情都用在推銷墊板中。”

愛德華·伊文思的事業蒸蒸日上,短短幾年,他便成了伊文思產品公司的董事長。這家公司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已有多年。到1945年愛德華·伊文思去世時,他已經成為美國最有進取精神的商業人士。如果你有機會乘飛機到格陵蘭島,可能會降落在伊文思機場——一座為紀念他而命名的小型機場。

這個故事的關鍵在於:如果愛德華·伊文思沒有認識到焦慮是愚蠢的行為,沒有學會“生活在完全獨立的今天”,那麽他絕對體會不到在生意上獲得成功的巨大樂趣。

耶穌誕生前五百年,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告訴他的學生:“萬物都在變,唯有變化這個法則不會變。” 他說:“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

河流每秒都在變化著,踏入其中的人也是如此。生活中總是充滿變數,唯一可以確定的就是今天。我們為什麽要破壞今天的美好生活,卻試圖去解決未來那些變幻莫測、不可預知的事情?

古羅馬人對此有一個說法,確切地說是兩個拉丁單詞——Carpe diem,即“享受今天”,或者說“把握今天”。是的,要把握今天,加以充分利用。

這也是洛威爾·托馬斯的人生哲學。最近我在他的農場度過了一個周末,看到他把《詩篇》第118首中的詩句裝裱起來,掛在播音室的牆壁上,這樣他就可以經常看到它們了:

上帝創造了今天,

我們要樂享其間。

約翰·羅斯金則在他的桌子上放了一塊簡簡單單的石頭,上麵刻著“今天”兩個字。我沒有在書桌上擺放石頭,不過我在鏡子上貼了一首詩,每天早晨刮胡子的時候都能看見它。這首詩一直被奧斯勒博士置於案頭,其作者是印度著名劇作家迦梨陀娑:

致黎明

珍惜今天吧!

因為它就是生活,生活的要務

它短暫的路途

涵蓋了生存的全部

成長的喜悅

奮鬥的榮光

成就的壯圖

昨日不過一夢

明朝似幻如霧

今日不虛度,才能

體會昨日夢境的幸福

踏上明天希望的旅途

珍惜今天吧!

這是對黎明的傾訴

所以,關於焦慮你該知道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想把焦慮拒之生活的門外,你就該像奧斯勒爵士所做的那樣:

關上通往過去和將來的鐵門,生活在完全獨立的今天。

何不問問自己下麵幾個問題,並寫下答案呢?

1、我是否漠視眼前的生活,卻為將來憂心忡忡?或者對“天邊魅力無窮的玫瑰花園”念念不忘?

2、我會不會糾結於那些木已成舟的往事,從而讓今天愈加痛苦?

3、每天早晨起床時,我是否決心要“把握今天”——充分利用這二十四小時?

4、我能否通過“生活在完全獨立的今天”讓生活更加充實?

5、我應該從什麽時候開始這樣做?下周?明天?還是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