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且聽“劉神仙”如此演繹

劉湘是清明節前一天由重慶出發,經成都回大邑安仁老家的。此行,他輕車簡從。除親信副官張波帶了兩個精幹衛士負責保衛外,隻帶了兩個人,一是高參張斯可、二是他的模範師師長,綽號“劉神仙”的劉從雲。

當天一早離開重慶,上東大路,下午到了成都。不過,劉湘沒有進城,而是去了與成都近在咫尺的川西名刹昭覺寺,在這裏借宿一夜,住持大師清雲極表歡迎。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的成都,與今天已經成為國際化大都市的成都完全不同。那時的成都是一座古城,整個九裏三分的成都市被高牆堅牆環衛,樹木遮天蔽日。整個四川省,也全都是這樣,縣城大都有城牆環衛,且被濃蔭掩蔽其中,一直要到進城了,抵攏了才看清,原來已到城門洞下。當年,法國著名遊曆家馬尼愛遊覽成都後,在其著述中對這座城市有一番很生動記敘:“惟於曉色朦朧之際,遙望其間,尚有峨峨氣象……其時城堙暗淡,景色清幽,若隱若見,如龍盤,如虎踞,扼峙於曠土平原;而河道縱橫,亦複綺交脈注;諸河上流沲西八十法裏,有瀑布自懸崖出,凡菜畦稻田及罌栗花地,俱藉以灌輸暢茂;但覺連陌如雲,鼓風成浪……寬衢華廈,綢轎錦輿,金碧輝煌,陸離光怪……”

不用說,與成都近在咫尺的川西名寺昭覺寺,像是沉進這派綠色大海中的一塊瑰玉。

劉湘不進城原因有三:一是不想同幺伯劉文輝見麵。一見麵,幺伯就會纏住他說那批軍火過境事。他能躲就躲,能避就避,回老家祭祖是沒有辦法的事。二是昭覺寺主持清雲大法師與他有故,彼此之間也還有話可談。清雲大法師本是軍人出身,蔣介石蔣委員長身邊紅人,他是浙江人,大學哲學係畢業,少將。不意正一路順風順水時忽然隱退。他家世代信佛。據清雲說,他父親仙逝那晚,他夢見父親騎鶴西去,騎鶴西去的父親將手中佛塵一甩對他說:兒呀,人生無涯,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你的塵緣已了,去普陀出家去吧!他果真激流湧退,掛冠而去,到普陀寺出家了。那年年關將近,妻希望他能回到南京家中看看尚年幼的孩子們,作個了別。

在背依秀奇群峰,麵臨碧澄大海的普陀寺,看過妻的信後,他表麵平靜,心情卻是表麵平靜下大海洶湧的波濤。長老看披上黃色袈裟的他,一邊是學法之心似鐵,一邊是被思家之心牽扯得肝腸過斷。

“阿彌陀佛!”主持大師端起手來對他說:“此處不是你久留之地,為了拋開塵緣,你還是到西蜀昭覺寺去吧!”好在這時,他收到他的好友張發奎將軍來信,張發奎要他放心而去,家中妻兒的全部費用,全給他管了、包了。於是他放了心。到了西蜀名寺昭覺寺,不幾年間,潛心事佛的清雲很快就做到主持大師位置。劉湘他對清雲大師很是尊敬,總希望能聽他談談。三是朱德將軍在這裏避過難。當年護法戰爭中,時為滇軍將領的四川儀隴人、素稱能戰的朱德有次遇險,被北洋軍緊追不舍躲進該寺,寺中眾僧對將他保護起來化險為夷。現在,朱德成了蔣介石的死對頭,成了共產黨的領軍人物,與毛澤東拉起隊伍上了井岡山,蔣介石多次調兵征剿全部失敗。朱毛朱毛,朱德成了名人。該寺僧眾將朱德住過的房間以及請朱德提寫的牌匾等,一應作了很好的原封不動的保存。他也想看看。

當晚,清雲大法師安排劉湘住在朱德曾經住過的很簡潔的小屋裏,兩人對著一盞孤燈作了一番長談。大師勸劉湘要以天下為重,以當今受苦受難的蒼生為重,劉湘都答應下來。

第二天天未亮明,劉湘辭別清雲大師,不聲不響地過了成都。到了雙流縣境,天才亮明。一副川西平原上特別絢麗的圖景展現眼前:一輪金色的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迅即光芒萬道。放眼望去,車窗外一壩壩金黃色的油菜花,就像是在眼前急速旋轉的質地高貴的綠色鑲就的碩大的金色花毯。一個個分布在田野深處的林盤,被濃陰翠竹遮蓋得嚴嚴實實。林盤裏炊煙嫋嫋,清新微甜空氣中**漾著熟悉好聞的柴草味。田野上小橋流水,田塍上有三三兩兩騎在水牯牛上的牧童,挑聲夭夭地唱著兒歌。

公路左邊忽地兀起一座清秀連綿的山巒,這叫牧馬山,像一條突然從大海中騰起的青龍,又像一匹揚鬃奮蹄的青驄駿馬,與他們車行的川藏公路一起向西並行不悖,一直到“走遍天下路,難過五津渡”,隔三條大河與萬瓦鱗鱗的新津縣城相望的五津鎮,才龍入大江,駿馬嘶鳴止蹄,好一番雄勁。

“神仙!”劉湘笑笑,用手指著從窗外一掠而去的牧馬山,對劉從雲說:“這是你的強項,你發揮發揮吧!”

坐在同一輛轎車上的劉神仙,長得驢頭馬麵,鷹鼻鷂眼。人屆中年的他,雖身著黃呢將校軍裝,舉手投足間總是不脫封建會道門頭子意韻。聽甫帥此說,劉從雲就像一道被擰開了水龍頭,一個勁傾瀉。

劉神仙指著牧馬山說,這山,從平原上看這是山,而上得山來卻又很平。山上人家大都單門獨戶,有山下人家不可比的藏而不露的富裕。當劉備帶著他桃園結義的關羽、張飛兩個兄弟,拉著一隻隊伍,在河南新野一帶打遊擊,打爛仗時,藏軍勢力,已經伸過康藏間最大的城市雨城雅安,一直到成都平原上西部要津臨邛(今天邛崍市)城下。臨邛,因為有司馬相如與卓文君在這裏上演了一出月下彈琴,鳳求凰的風流韻事而天下聞名。藏軍前鋒部隊繞過臨邛,直抵成都咽喉部位,上了這座很清秀、戰略地位極為重要的山。當神機妙算天下第一的諸葛亮輔助劉備,進駐西蜀立國,設成都為京城,與北方的魏國、長江中下遊吳國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之勢後,諸葛亮很客氣地請來占領了這座山的藏軍前鋒,請他退一箭之地!蜀相諸葛亮大名威震天下,這讓原先心懷揣揣的藏軍前鋒大喜過望,認為得了便宜,暗中思忖,“一箭之地”再遠能有多遠!這就爽快答應下來。雙方約定了射箭日期。之間,諸葛亮打了一個時間差,派人快人快馬給駐守爐城(現康定)的守將郭達送去一錦囊妙計,吩咐他如此辦理。

約定射箭那天,五虎上將趙雲出馬。彎弓搭箭,嗖的一聲,神箭穿雲破霧而去。雙方尋箭。尋過了雅安、尋過了二郎山下的滬定城……最終一直尋到跑馬山與折多山前擁後抱的爐城才尋到。趙雲射出的那隻神箭,在與跑馬山遙遙相對的山之最高處,插進一尊青灰色巨石,箭翎直指藍天,威風凜凜。這山後來改名郭達山。藏軍前鋒認輸,這就率軍退,一直退。這隻藏軍一退,踞邛崍橋西的藏軍大部隊也不敢不退。他們一直退出爐城,退過折多山止――這就是今天習慣意義上的關內關外。

這座從藏軍前鋒手中收複的山,山上水草豐美,風光秀麗,且碩大綿延婉轉,成了蜀帝劉備及靡下五虎上將等諸將的跑馬地、休閑地,也是最好的練兵擺陣處;同時也是一處最好的軍馬飼養場。蜀帝劉備請諸葛亮給此山取一個名字。羽扇綸巾,思維敏捷的蜀相諸葛亮隨口就來:牧馬山!這個山名取得好。於是,這個山名就固定下來並且一直沿襲至今。

說時,車到新津五津鎮,五津鎮又稱舊縣,意為這個鎮原先是新津縣城。五津與萬瓦鱗鱗的新津之間隔三條大河相望。多少年來,南來北往的旅客,車輛到了這個要津,都要連過三水,因此,有“走遍天下路,難過五津渡”之說。他們的三輛車停在渡口,等那種專門載車的碩大的平底船來時,劉神仙指著三水下遊匯合處的茫茫江天說:王勃詩中“城闕輔三秦,烽煙望五津”就是指的這裏。王勃是大詩人,有初唐四傑之冠,年僅27歲去逝。他的詩不算多,但都精,都是名作,他曾經說過,他的詩不是做出來的,而是上天借他手中那隻筆傳達出來的。這是王勃生前第一次入川,也是最後一次入川到了這裏寫成的。他指著那一派江天汪洋間,金瓶似矗立的寶資山介紹,這是個神奇的坐標。向左,行不過百來裏,到眉山。眉山出了在唐宋八大家中占了三席的蘇洵、蘇軾、蘇轍父子。向右,溯南河而去,就在馬上就要走到水陸碼頭重鎮永興,快要走出新津時,長煙一空的青山下,有個地方凹進去,叫梨花溝。溝中有聞名遐邇的觀音寺,寺中有明代壁畫長軸,氣勢磅礴,如詩如畫的飄海觀音等珍品。寺後是張商英、張唐英兄弟故居。張商英在北宋時期作過宰相,是王安石變法支持者,張唐英是大學問家。過了新津永興進入蒲江,又是與寶資山相距百裏地,蒲江出了宋代大理學家魏了翁。魏了翁是南宋著名學者。在魏了翁故居處,進入邛崍,也是與寶資山相距百裏出了嚴君平。嚴君平是西漢時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學家,精通《老子》、《易經》八卦。特別是,他為人預卜吉凶禍福如有神助。當時,他在成都那條瀕臨錦江的一條幽靜街巷裏,開館每天替人摸卦看命算相,每天來求他摸卦看命算相的人絡驛不絕,上至王公貴族,下至黎民百姓,他一視同仁。他每天隻工作兩個小時,然後閉門謝客,做他的學問。在他生命的最後二十年裏,他閉館尋遍了巴蜀大地的山山水水,最後在現老灌公路旁,原崇寧縣境現郫縣的新勝鎮橫山選了一個最後最好的歸隱地。他在生命的歸隱地寫出了《老子指歸》,這部書是所有研究老子著作中最有份量的一部,對中國的道教和禪宗文化都產生了重要作用。同時他在橫山開館辦學,教出了揚雄這樣在詩、賦等等方麵空前絕後的一代大才。

以寶資山為坐標,向左向右各走百裏都出名人,這有多麽神奇,是蜀中的好山好水水蘊育出來的。從新津龍馬進入大邑韓場,劉神仙更是就地緣學說起了之所以大邑。劉湘一邊聽,一邊閉上眼睛將頭靠在車後墊上假寐,劉神仙這個人的過去在他腦海中一一閃現。

劉神仙本名劉從雲,本質上是一個來路不正的遊方術士。他原是川省威遠縣鄉下的一個窮小子。清末年間,已經長大成人入了會的他,對該縣一貫道掌門人劉永寬呼風喚雨般的號召力,特別是采取替人卜相、算命、禳災,超度亡靈等封建迷信手段騙得錢財,不勞而獲豔羨不己。他在一貫道中慢慢爬上去,爬到一定地位,遠比師傅劉永寬厲害陰毒得多的他,打了師傅的翻天印,劉永寬被他逼死。順理成章當了本縣一貫道掌門人的劉從雲,花樣翻新,聳人聽聞地對道眾們宣布:現在大難將至;惟有將儒、道、釋三家融於一貫道中,統由他掌門,才能趨利避害,普渡眾生、普利眾生!他的伎倆在當時民智不開的威遠,很是麻倒一批人。他廣招門徒,大肆傳道,他的一貫道滾雪球似的越滾越大,很快波及到附近的榮縣、自貢、富順、內江、資陽、資中甚至更遠。信徒入道,他是要收費的,富者多交,貧者少交。但他申明,多交或是少交,可見信徒入道感情的深淺,也直接決定了道徒以後的發展,因此,每個信徒入道時都是盡量多交。生活在痛苦無望中的百姓,是需要精神鴉片麻醉的。十年後,劉從雲的勢力擴大得驚人,他在全省各地設壇開館達108個,門徒近萬人。然後,他將目光投向了軍界。從1926年開始,他先到省會成都,把鄧錫侯28軍麾下團長黃石子拉來入門,再由黃團長不斷引薦中層軍官入門。很快,他的手上就有了七、八十個入道軍官。他在成都開壇設了個德靜館,供軍官們活動。接著,把眼光轉向了重慶。他先是攀上劉湘親信將領,21軍機關槍司令劉佛澄,再經劉佛澄介紹,攀上了劉湘這棵大樹。劉湘是何等樣人?甫帥甫公都入了了的門,立即產生連鎖反應。四川幾乎所有有影響的軍閥都陸續入了他的門;他趁機給甫帥提出,願自費帶著他精選出的幾千信徒加入劉湘的21軍,本著互相利用,劉湘同意了,將劉從雲那指人馬編為他的21軍模範師,劉從雲為模範師師長。劉湘之所以看上劉從雲,是因為他在蜀中的影響。所謂“千萬人的習慣勢力,是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在蜀中,劉從雲被稱為“劉神仙”而且,幾乎所有的軍閥都入了他的門,被他賜於了法號。劉湘叫玉憲,劉文輝:玉猷,鄧錫侯:玉齋,楊森:玉勇,潘文華:玉羽,王陵基:玉道等等。

劉神仙說,川西平原上,惟大邑虎踞龍盤,不同凡響!

大邑位於川西平原西部邊陲。境內,大部分是富庶的川西平原,而西部卻是連綿起伏的清秀山巒,而且越往西,山勢越發峭撥奇峻。出了大邑縣城往西,過十來裏地就到了灌口鎮。這個鎮不大,卻是平原與山地的分水嶺。一條由西向東的河流繞鎮而去,過了灌口鎮,山勢陡然抬高,有如一條青龍在碧波**漾的海洋中猛然抬起頭來。一條飄帶般的山路,一直向西,向西,蜿蜒起伏於連綿蔥翠的山巒間;如絲如縷的白色煙霧在路邊升起、蒸騰;路邊小溪,流水淙淙聲不斷。過灌口不到十裏,到了鶴鳴山,這山不高,卻是澗鎖林深,綠得墨染似的。山中,有臨崖而建的老君殿,終日雲遮霧鎖,一群群精靈似的白鶴盤旋舞蹈其上。暮鼓晨鍾,清韻悠然,這就是道教祖師張天師最初的得道發仞地了。再一直往西朝裏走,到了大飛水,那是山的深處;高山上覆蓋著茫茫的原始森林,也覆蓋著一個久遠的傳奇。裏麵有個唐王壩。這名字的得來是,唐朝,安(祿山)史(思明)之亂時,那個因為一心寵愛楊貴妃,“從此君王不早朝”,引得漁陽戰鼓動地來的唐玄宗李隆基,倉惶中帶著楊玉環、楊國忠兄妹及一大群嬪妃,在六軍簇擁下剛出長安之時,遠在千裏之外,在李白詩中“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大後方的蜀地大邑縣大飛水原始森林裏,蜀地官員就已經預先為逃難的唐玄宗李隆基準備了一處行宮。

唐玄宗帶著楊玉環、楊國忠兄妹及一大群嬪妃出長安到了馬嵬坡,六軍鼓噪不前,要求誅殺楊貴妃、楊國忠兄妹以謝天下。沒有辦法,“君王掩麵救不得”,楊國忠當然隻有死了。而唐玄宗最為鍾愛,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楊貴妃在將士們憤怒的鼓噪聲中,款款而出,上吊自盡,唐玄宗心疼欲裂,轉身掩麵不忍卒看。楊貴妃死後,心痛欲裂,夢裏尋她千萬度的唐玄宗,忍悲飲泣好容易過了“難於上青天”的蜀道,到達成都附近的一個小鎮時,忽接長安捷報,大將郭子儀已率軍平息了“安、史”之亂,唐玄宗聞訊立刻就打道回京,連成都都沒有進,更不要說去大飛水為他準備的行宮了。從此,與成都近在咫尺的小鎮以“天回鎮”,同深處大邑大飛水中的那座行宮“唐王壩”一起,作為曆史的刻痕,穿越了時間,一直沿用下來。總而言之,大邑既有川西平原的清潤,又有大飛水峭撥的神韻;這中間有一個相互間的浸潤、積澱和轉換。從唐玄宗入川留下的“唐王壩”起,經過了這麽多代這麽多年,如同一缸好酒,已經釀成,必然出奇才奇人。

特別是古鎮安仁。

安仁古鎮,同平原上別的地方比較起來,小橋流水,煙村人家,表麵上看不出有什麽特別處。但是,其實很有些特別。安仁這個地方要比別地稍微低一點,是個龍脈,難怪出了軍長這樣的大才。

劉神仙這樣露骨的鼓吹,連劉湘都不好意思起來,反駁道:“哪有你說的這樣神啊!安仁之所以在三個軍長中出了我和幺伯兩個軍長,那是因為最先有劉成勳帶頭。就像一群羊,劉成勳就是領頭羊。我們都是跟著他走的,就這樣走出來的。”看高參張斯可連連點頭,“劉神仙”不服,就要爭時,前麵的車停下了。這時走到一個十字路口,坐在前麵一輛車上的副官張波上來請示軍長,是先回家,還是繞過縣城,繞過安仁鎮,去子龍廟?

“我不是讓你之前與子龍廟聯係過了嗎?”劉湘問。

“是的。我聯係好了的。”

“就那直接去子龍廟!”

“是!”副官張 波給劉湘敬了個軍禮,回到前麵那輛車上帶路。子龍廟又叫趙雲廟、將軍廟,在離城僅二華裏地的錦屏山麓。趙雲是三國蜀漢五虎上將之一,一代名將。子龍廟是趙雲骸骨所葬地,故此又稱子龍墳,順平侯廟。年前,劉湘接家鄉父母官冷縣長函,得知縣裏準備募款培修子龍廟,極表讚成,並捐了一大筆錢。劉湘生性儉樸,但遇上這樣造福鄉梓的事,也舍得花錢。

兩輛轎車前後相跟,駛進了一條翠雲廓般的綠蔭道中。這條長達兩華裏地的標準公路,是冷縣長上任後整治的形象工程之一。大馬路平坦如砥,公路兩邊,綠樹排列成陣。而九座大小相同,濃綠蔥翠,形似古代營壘的山巒,從錦屏山向東展開,蔚為壯觀,綿綿延延達二十裏地,這是本縣八大景之一的“九寨連營”。

劉神仙看見“九寨連營”大驚小怪開來,他像耍雜技似地不知從哪裏摸出羅盤,東比西劃,說是如此山勢,大氣磅礴,虎踞龍盤,我們甫帥還要大升而特升!

劉湘沒有理他,指著前麵的子龍廟對張斯可說,這九寨連營,據說是當年趙子龍為了抵禦西南蠻夷入侵而修建的。劉湘說時,噓了一聲,訝然道,不對呀!這個時節,本該是子龍廟開廟會,最熱鬧的時節。錦屏山下,菜花一壩壩金黃,山前淺草如茵,遊人如織。沿線搭棚擺攤的小吃、飯館、茶坊酒肆,醫卜星相、諸般雜耍,處處人滿為患。然而,咋今天這些都不見了?顯而易見,為了他,縣裏提前作了布置,清場了,劉湘有點生氣。

車過一座氣象莊嚴的石牌坊後,嘎地一聲停在大照壁前,子龍廟到了。先一步下車的張波副官,捷步上前,伸出手來,為甫帥輕輕拉開車門,再一手護著車頂。劉湘伸出一隻腳,先在地上一點,這才下了車。接著,張斯可,劉神仙也相繼下車。張副官帶來的兩個衛士四周注意警衛。身材高大,身著藍袍黑馬褂,頭戴博士帽的劉湘抬起頭來,很親切地細細打量這座經過培修後顯得格外巍峨壯觀的子龍廟。

早候在裏麵的冷縣長聞訊,帶著一幹人急急迎了出來,將劉湘一行迎了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