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1

一九七六年是中國人民大悲大喜、死去活來的一年,唐山地震,幾十萬人名喪黃泉,緊跟著周恩來、毛澤東、朱德三大領袖相繼駕鶴西去,就在老百姓淚灑長安街不久,“四人幫”被粉碎,驚濤駭浪中一艘眼看就要沉沒的破船,終於艱難地駛進了風平浪靜的港灣。

毛主席去世那年,正華已經畢業回到了省團校宣傳部長的位置上。他經受了那痛徹心扉,迷惘彷徨的時刻。對於早已習慣了個人祟拜的中國老百姓來說,毛主席的去世,用如喪考妣,天塌地陷來形容絕不為過。所有人都痛不欲生,都在想:中國死了毛主席,就像一個大家庭中死了老漢,丟下這麽大個爛攤子,咋個辦?

隨著毛主席逝世,把無數中國老百姓折騰得死去活來的“**總”算是結束了,各行各業忙忙碌碌撥亂反正,許許多多的冤假錯案也得到了平反昭雪,連“黑五類”也眨眼之間成了曆史名詞,過去麵目可憎的階級敵人一下子全都成了同一陣營中的勞動人民。沒有了敵人,人們眼中的殺氣自然也就少了。

已經白發蒼然的聶昆鶴這些日子對報紙著了迷,而過去許多年,她對中國的報紙是最憎惡的,不管牌子多響亮的報紙,全都是蒙著眼睛哄鼻子,百句裏難得找著一句真話。可現在不同了,“撥亂反正”“平反冤假錯案”“落實政策”,聶昆鶴天天看報,讓這些與她的生活有著緊密聯係的詞兒弄得血壓陡升,夜不成眠。光有報紙還不夠,她還買了個半導體收音機,每天一閑下來就聽新聞。對她刺激最大也令她最振奮的是,隨著全國右派大揭帽,野三關的幾百號右派的黑帽兒也被一風吹了,全都落實了政策,安排了工作。

聶昆鶴沒想到還會有這樣一天,她再也沉不住氣了。她現在什麽也不需要,母親給她的兩百萬足以使她陡然間便超脫了人對物質的渴求。有了這樣多的錢,她和她的已經長大成人的五個“兒女”的生活讓旁人看上去並沒有絲毫的變化,穿的依然是樸素整潔,吃的依然是普通老百姓的飯菜。這麽多年來,她心底一直深藏著一個永不泯滅的願望,她要讓組織把剝奪了的“中國共產黨黨員”這個光榮的稱號重新還給她,雖然組織剝奪了她幹一翻轟轟烈烈的事業的資格,但是,她從來就沒有懷疑過自己是一名忠誠的共產黨員!

聶昆鶴這些年來已經養成了習慣,遇到大事難事,她第一個找的人,就是麻山。對麻山,她有著一種說不清楚的感情,昔日的家仆,後來的戰友,如今則同為天涯淪落人,主仆情,戰友情,難友情混糅一團,使她實難分清孰輕孰重。但有一點則是確鑿無疑的,她覺得麻山是這個世界上最值得自己信任的人。

她把自己準備到北京去找吳大姐,落實自己的黨籍的事一說,麻山馬上支持她的行動,還說現在中組部是胡耀邦同誌在主事,許多老同誌的冤假錯案都落實了,現在去北京,正是時候。麻山甚至想得比她還細致,說:“你要是找不到吳大姐咋個辦?再把問題想嚴重一點,她丈夫前些年就已經過世了,吳大姐也離休了,要是找到了吳大姐她幫不上忙又咋個辦?我當然曉得你在北京有很多的老戰友,胡秋萍和沈鶯不就在北京城裏麽?可是,這麽多年了你和他們從來沒有聯係過,真到了叫天不應叫地不靈的地步,北京城又不是野三關,你上哪兒去找人來幫你?”

麻山不僅熱心而且還能想出好主意,他到郵電局給成都的關平打了一個電話,從關平那裏輕輕鬆鬆地就拿到了胡秋萍的電話號碼。

昆鶴覺得麻山的估計有一定道理。雖然她極不願意去找任何一位戰友,但無論如何不能辜負麻山的這份熱心,所以還是收下了這張寫有電話號碼的紙條。

但是,即便是對麻山,她也沒有對他完全敞開心扉。這次去北京,除了衝著恢複自己的黨籍,她心裏還揣著一個完全屬於自己的秘密。

一九七八年初春一個陽光明媚風沙彌天的日子,曾昆鶴一個人千裏迢迢來到了北京。她隨著湧湧****的人流走出車站,招手叫來了一輛三輪車。她注意到當她說出“去中南海”時,車夫看她的目光中明顯地多了一絲驚訝。

聶昆鶴不是一個未見過世麵的農村婦女,也不是一個囊中羞澀的普通老百姓,而是中國最早富起來的百萬富婆。可是,她仍穿著雙排扣的藍卡嘰列寧裝,梳的是齊耳的幹部頭,腳下是黃色的解放鞋,典型的一身革命女幹部的打扮。可是這位來自老區的紅軍老太婆卻在新華門前走來走去猶豫了足足有二十分鍾時間,也沒有勇氣向著大門走去。她看到高大的門樓上高懸著令她肅然起敬的國徽。寬闊石階上並排著三道紅漆大門,中間一道開著,左右兩道關著,關著的門上布滿了一排排碗大鋥亮的銅釘。不時有一輛輛小轎車從中門進進出出。中門兩側,肅立著手持鋼槍站得筆挺的士兵。隻有中門裏麵一堵巨大的照壁上寫著的“為人民服務”五個毛體大字,拉近了她與這所大宅院裏的主人心理上的距離。

迄今為止沒有任何信息告訴她吳大姐住在這中南海裏,可是,聶昆鶴一開始就認為以吳大姐和她的丈夫的資曆威望理所當然地應該住在這裏麵。聶昆鶴長時間的走動觀望引起了哨兵的警惕,沒過一會兒,一位身材魁梧的軍官大步迎著她走來,向她敬了個軍禮,然後客氣地問道:“同誌,你有什麽事情需要我幫忙嗎?”

昆鶴滿臉湧著感謝地說:“解放軍同誌,我是來找一個人的,她住在裏麵。”

軍官問:“你知道他叫什麽名字嗎?”

昆鶴說了吳大姐的名字,又急中生智補充說她要找的吳大姐是已經辭世的某某國家領導人的夫人。

軍官說:“我知道,首長以前住在裏麵,不過,半年前她已經搬出去了。”

“搬到什麽地方去了?”

軍官充滿警惕地看著她:“你和首長是什麽關係?”

昆鶴趕緊說:“我和她是老戰友,我們一起走完了二萬五千裏長征。”

軍官臉上頓時**漾開燦爛的敬意,熱情地說:“你是革命老前輩,那我完全可以信任你。首長住在南池子四十三號,是一所獨家小院。”軍官還走到街邊給她指點方向:“你看,從這兒沿著長安街一直往前走,過了與中南海一牆之隔的中山公園,過了天安門,再過了勞動人民文化宮,你就能看見南池子三個字了。”

昆鶴感激不盡地說:“謝謝,解放軍同誌,太謝謝你了!”

昆鶴一直往前走,過了中山公園,過了天安門,過了勞動人民文化宮,她看到路邊一堵高大的紅牆上出現了一個大窟窿,窟窿頂上橫著的一道大匾上果真寫著“南池子”三個字。

她順著窟窿走了進去,裏麵是一條幽深狹長的古老巷子。她挨著門牌號數一路尋去。四十三號深灰色的院門緊閉,也沒有衛兵。她上下打量了一下,發現大門一側有個按鈕,她上前小心翼翼地一按,聽見院裏發出的響聲後才知道那玩意兒是電鈴。馬上,側門開了,出來一位腰杆上挎著手槍顯得很精神的戰士,問她找誰。她告訴戰士她要找吳大姐,戰士請她等一下,就轉身進去了。過了一會兒,出來了一位幹部模樣的人,上下打量了一下昆鶴,然後說他是首長的秘書,首長身體不太好,如果要送什麽上訪材料,他可以轉交。

昆鶴聽到這樣的回答心中就有些不快,但她還是把不快的情緒強壓下去了,她不能圖一時之快弄得吳大姐不高興而誤了自己的大事。於是她客氣而又不失威儀地說道:“請你馬上轉告你的首長,我是一九六二年她特地到四川省大巴山野三關看望過的聶昆鶴。當年和她在毛兒蓋住了一個多月的聶昆鶴。”

秘書詫異地看了看她,神情整個兒就變了,熱情且殷勤地說:“哦,好好,請你……哦,請老前輩稍等一下。我馬上去通報。”

片刻後,兩名衛兵“嘩啦”一聲把大門打開了。人未露麵,一串響亮爽朗的聲音飛了出來:“昆鶴!是野三關來的聶昆鶴嗎——在哪兒呐?”

昆鶴讓這親切萬分的叫喊聲弄得激動起來,緊走幾步,一眼就看見了手裏提著隻噴壺的吳大姐。

“大姐!”昆鶴叫著大步上前,剛把手伸出去,吳大姐卻不和她握手,陡地扔下噴壺,一把將她摟進懷裏,親熱得不行,也高興得不行,嘴裏吐出的話,卻是不中聽。“你這賊妮子啊,怎麽那年在野三關見了一麵,就再不露頭了?多久,大概又有十幾年沒見了吧?你要再不冒出來,我還以為你早就在埋在大巴山了哩。”

畢竟是一起走過長征路的老戰友,感情真摯,親如姐妹,吳大姐喜淚盈盈,昆鶴也鼻梁發酸。

在進入客廳的路上,昆鶴注意到吳大姐和孩子們住著一個古色古香的獨家四合院,庭院寬敞,有花有樹有草,還有好幾位工作人員和武裝警衛。

坐下後,昆鶴這次才把此行來京的目的告訴了吳大姐。她說人活七十古來稀,留給她的日子已經不多了,她年輕時參加革命的目標正在實現或已經實現。她現在隻剩下一個要求,在她閉眼之前,組織上能把黨籍給恢複了。下麵解決不了她的問題,她隻好抱著最後的一線希望,來找吳大姐幫忙。當然,如果有可能的話,也順便想看看王賢昭。

吳大姐拍著膝頭叫了起來:“不像話!太不像話嘍!你聶昆鶴這樣的老紅軍居然被共產黨拒之門外,這不是共產黨在拿自己人開玩笑麽?這樣好了,你就住在我家裏,今晚趕著寫一個材料,我明天親自到中組部跑一趟。反正,你聶昆鶴的事,大姐我就承包了。”

夜裏,姐妹倆在閑談時昆鶴假裝隨意地問起了胡秋萍。

吳大姐說:“你和胡秋萍認識?嗨,對了,秋萍不也是從你們野三關出來的麽?”

昆鶴趕緊說:“不不,我不認識。我隻是聽說過這個名字,隨便問問。”

吳大姐說:“長征時我並不知道胡秋萍這個人,是進京後才認識的。她很有能力呀,五七年就從中組部調總參外事局當局長,她的女兒叫沈鶯吧,也替她爭臉兒,哈軍工畢業還不到一年,就被派到莫斯科一個什麽軍事學院學習了四年,現在已經是國防科工委的一個負責人了。”

吳大姐還把當初在毛兒蓋為聶昆鶴和王賢昭熱心搭橋的幾位老姐妹全邀到家裏來了。她們的丈夫,大都是中國社會中極為顯赫的人物,其中兩位大姐,本身也可以進入國家領導人的行列了。

吳大姐出門去邀請老姐妹的時候,聶昆鶴把胡秋萍的電話號碼拿了出來,她緊張地思忖了片刻,終於撥通了電話。可是,當對方傳出一個她已經完全不熟悉的老年女人的“川普”聲音時,她屏住呼吸,最終放下了話筒。

當年在毛兒蓋認識的老姐妹們見了聶昆鶴,親切得不得了。大家在一起沒拉上一會兒話,一聲輕輕的喇叭聲響過不久,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身影向著聶昆鶴緩緩地走過來了。

……是他,個子還是那樣高,但清瘦的麵容已經變成了老年人的富態,一頭黑發也染上了斑斑銀霜,額頭上、臉頰上布滿了飽經曆史滄桑的深溝淺壑,步伐也不再像當年那樣輕盈矯健。

“昆鶴,是昆鶴同誌嗎?你還……好吧?”當年的新郎走上前來,向著當年的新娘首先伸出了雙手。平靜的聲調,掩飾不了他內心的激動。

那一刻,仿佛一切都幻化成了曆史。然後在最美好的一瞬間突然凝固為雕像。

一個是來自大巴山革命老區的普通婦女、幾十年前就但任過川陝省蘇維埃政府的領導和紅軍指揮員,卻至今還被黨組織拒之門外的不幸者,一個是在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協副主席、報紙上和電視裏稱為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幸運者。但是,一切人為形成的權勢地位貧富尊卑全成為過煙浮雲。對他們這類曆經滄海的老人來說,充塞心中的,唯有特殊戰友之間不摻任何一絲一毫雜質的真摯感情才是人世間的永恒之物!

聶昆鶴迎上前去,也同樣伸出雙手,與王賢昭的手緊緊握在了一起。酸甜苦辣,倒海翻江。已成垂垂老翁老嫗的兩位革命人熱淚滂沱,被曆史的風雨鏽蝕的心靈之弦倏然間爭琮作響,奏出一縷金鼓雷鳴之聲。

川西草地上那棟他倆度過最後一夜的木樓,恐怕早已糟朽垮塌了吧?然而,那分手時彼此的最後一瞥,卻依然像鉻印一樣永遠地銘刻在了他們的心中。

吳大姐和幾位老姐妹也全都淚流滿麵。

王賢昭從老戰友那裏已經聽說了聶昆鶴的遭遇,心中潮湧浪翻,才問了一個“好”字,就鼻梁發酸,什麽也說不下去了。

她盼望能見到他,她心裏一直存著一個巨大的問號。這問號自從她被蘭州八路軍辦事處拒絕後就如同鐵釘一樣深深地釘在了她的心頭。

“老王,我想問你一個問題。”聶昆鶴再也忍不住了,當著幾位老姐妹的麵急切地說道,“有人說我在蘭州‘八辦’給你留了封信。”

王賢昭吃了一驚:“我不知道有什麽信啊!我在延安一直等了你三年,始終不見你回來,我還以為……你不要我了!”他捂住臉說不下去了,眼淚從他的指縫裏滲了出來。

這一次短暫的會麵,總算了卻了聶昆鶴半個世紀的心願。

吳大姐用自己的專車把昆鶴送到了北京火車站,分手時,她摟著昆鶴淚光盈盈地說:“昆鶴啊,你的事,我心裏明鏡似的。一方麵,我會催著有關方麵替你辦,另一方麵,你也要有足夠的思想準備。你要求恢複黨籍,這看起來是件小事。可是,你一定懂得皮之不存,毛將附焉的道理。隻有新的黨中央重新給予西路軍公正的評價,你們這些西路軍老戰士的問題才可能迎刃而解。現在剛剛粉碎了‘四人幫’,國家百廢待興,解決八億老百姓吃飯穿衣的問題,就壓得中央夠嗆,一時騰不出手來解決許多曆史遺留下來的重大問題,比如你們西路軍……你要體諒中央的難處,給中央時間。”

聶昆鶴聽後一聲苦笑:“這口黑鍋一直壓在我們頭上,讓我們忍辱負重了半個多世紀。許多老戰士就在這種盼望與絕望,痛苦與迷惘中撒手而去了。在他們的臨終遺言中,依然希望總有一天,他們無比熱愛和忠誠的黨,自己曾經用鮮血和生命捍衛過的黨,能把這個冤案搞清楚,還他們一個清白之身。建國之初,我們先後回到野三關的有三十多個西路軍女戰士,到現在隻剩下九個了,我今年也是滿過一個甲子的人了,還不知道能不能等到那一天?”

吳大姐說:“能,一定能,這一天不會太久的。昆鶴,我悄悄給你透一個風吧,我聽說陳雲和李先念非常關心西路軍的問題,還由先念同誌掛帥成立了一個西路軍問題調查組,抽了上百人參加哩。”

昆鶴剛剛冷下去的情緒一下又被點燃了:“有他兩個出麵抓,我就放心了。當初我們西路軍兩萬多人,死了還剩四百多個,就是由李先念帶出去的。中央派到星星峽接他們的代表,就是陳雲。我相信他們一定能把西路軍的問題搞清楚,還我們一個清白之身!”

火車離站後,昆鶴掏出寫有胡秋萍家電話號碼的紙條,輕輕撕碎,然後看著碎紙屑從她的指縫裏慢慢地飛撒出去……

2

魏光林也老了,兩口子不再編草鞋賣,改行開了一家茶館。這是淩亦非給親家出的主意,還說她老家成都的茶館天下有名,生意好得很。開茶館就要學成都人,不要像野三關城裏現在那幾家茶館那樣用硌屁股的長板凳、桶桶茶杯,要用竹躺椅、蓋碗,這樣讓茶客既感到舒服,又顯得有文化品味。老魏照計行事,一開張,生意果然不錯。麻山和聶瘦石,更成了他家固定的茶客。

麻山離了休,昔日門前冷落車馬稀的麻家小院卻逐漸地熱鬧起來,連姚國棟也成了麻山的朋友。革委會早就退出了曆史舞台,黨和政府的各級組織機構又重新建立建全了起來。姚國棟先當了一屆政協主席,退下來後便兼起了老幹部活動中心的名譽主席,閑得慌,便喜歡來找麻山擺龍門陣。麻山卻有心計,每次姚國棟來,他都請到對門老魏茶館裏喝茶說話,而且要坐靠堂口處。畢竟是虎死不倒威,樹大能招風,姚國棟在這堂口上一座,就讓許多人對這家茶館刮目相看,來的人也就更多。能免費利用姚國棟給親家的茶館打打廣告,麻山心裏也就感到十分的慰貼。

一九八三年三月,已經離休幾年後的麻山,竟然被縣裏的官員們“禮請出山”,當上了縣政協的副主席。

麻山之能當上政協副主席,則是由於從泰國來了一位華僑富商的緣故。

形勢發展之快令無數人的腦筋很難跟得上趟,聶瘦石也被無數的新鮮事兒弄得眼花繚亂,難以適應。“三中全會”以後,以經濟工作為中心,成為全黨全民的當務之急。地處深山腹地的野三關新一屆黨政領導,為在經濟發展上不被其他兄弟縣甩得更遠,扛著“老蘇區”的金字招牌,跑到北京去要政策,要資金。許多不僅健在而且身居高位的原四方麵軍的“老戰士”對大巴山自然有著一種極為特殊的感情,對野三關的經濟發展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其他地區的縣級領導要見部長以上的官員難乎其難,野三關的書記縣長卻受到了遠遠超出規格與他們想像的熱情接待。在“老戰士”們不遺餘力的幫助下,不僅種種解決短期困難性質的要求得到了滿足,更為寶貴的是“老戰士”們覺得對野三關“緊急輸血”尚不足以從根本上幫助老蘇區人民脫貧致富,還從根子上著手,不僅為野三關爭取到了中央扶持老區經濟發展專項資金的支持,還把一大幫子專家派到了野三關,對野三關的未來進行全麵規劃。專家們在全縣走馬觀花蜻蜓點水般考察了一番,拿出了一個“金點子”:野三關的工業基礎幾乎等於零,跟在先進地區後麵亦步亦趨絕對沒有出路,發展經濟必須揚長避短。而野三關也有著屬於我有人無的獨特優勢,這優勢就是地處深山腹地,自然風光極為秀美,像崆子岩、九子嶺等與湖北神龍架接界的地方則是自然景觀中的極品。更可貴的是縣城的古城牆保存完好的程度在全國亦是罕見的,雲水庵、聶公祠,以及幾處外省會館等大型殿宇式古建築幾乎未遭破壞,城裏的絕大多數街道、牌坊、民居,還保留著濃鬱的元宋明清風貌,有著上百年曆史的老屋、古宅、過街樓、磚雕門樓比比皆是。既有水道又有公路,交通基礎條件也比較好。所以,野三關的經濟發展,當以開發旅遊為龍頭,力爭盡快建成川北的曆史文化名城。而且這一思路也並非空穴來風,雲南的麗江、江蘇的周莊、同裏便是已經取得成功的範例。

這一“金點子”也受到地委、省上和軍隊的支持,立即著手實施,采取的第一個大動作就是將縣裏的四大機關以及駐軍搬出聶公祠和雲水庵,遷到城外另辟新址,而緊隨其後的,便是各個機關的大遷移。

與此同時,縣裏為吸引更多民間與外商的資金,也拿出了許多優惠政策來鼓勵投資者。

聶瘦石和兒玉鶴子作出了一個驚人之舉,他們拿出五百萬元巨款,獨自承擔聶公祠修舊如舊,且“芟蕪剔穢,豎碑砌道,蒔花草、藝樹木、敷布景物”所需的全部經費——夫婦倆還向采訪他們的媒體表示,黨和政府能夠重開聶公祠,昭顯聶氏祖宗仁義道德之風範,作為聶氏後人已是感激不盡了,所以,他們願意效仿先人,主動放棄縣政府頒發的“誰投資誰受益”的優惠政策與他們的諸項權利,不向政府要一分錢的回報!

在這股建築熱潮中,聶昆侖的“群運隊”也抓住這一千載難逢的大好時機,成立了野三關建築安裝工程公司,過去的聶隊長,搖身一變成了聶總經理。

川北各地甚至包括成都重慶的不少生意人也看到了野三關蘊藏著的巨大商機,紛紛前來投資各種古舊建築的修葺,開辦旅館、茶樓等起各種旅遊服務設施。

野三關很快成了一個龐大的建築工地,四麵八方的能工巧匠都湧到了這裏,城裏城外機器轟鳴,一片叮當之聲。修舊如舊的工程快得來令祖祖輩輩居住在野三關的人們目不暇接,日“舊”月異,層出不窮,最先完成的聶公祠、雲水庵金碧輝煌,雕梁畫棟,湖光山色交相輝映,小橋流水曲徑通幽,把人們帶入到一種古老神秘的氛圍之中。“宋元街”“明清街”也相繼完工,兩旁的茶樓酒肆,商號店堂,就連外地商人來此開辦的時尚咖啡廳、歌房酒吧,門麵也全都裝修得古色古香。解放後鋪上的三合土街麵,也全部換成了大塊平整的青條石。

巧的是,第一個到野三關來投巨資將野三關通往崆子岩、九子嶺的鄉村公路改造為國家二級公路的外商,竟是那位當年曾發誓要“湧泉相報”解放軍團長麻山不殺之恩的敵指揮官郭子明。

“愛國不分先後”是對台工作的指導方針“葉九條”(葉劍英委員長致台灣國民黨領導人的公開信中提出了九條關於兩岸修好的積極建議,被簡稱為“葉九條”)中的一條重要精神,當年的敵人如今又有實際的愛國行動的泰國華僑自然理應受到地方政府的熱忱歡迎。但是,衣冠楚楚隨從簇擁的郭子明並不太在乎野三關縣政府和領導們的態度,他在乎的是麻山。當禮儀過後,縣長宣布“薄酒一杯,為郭董事長接風洗塵”之際,郭子明向縣長打聽起了麻山的情況。

縣長雖是個調來野三關沒幾年的外地人,卻是聽說過麻山大名的,隻不過並不了解這位郭董事長與麻山的關係,趕緊回道:“麻山麽,這人就在野三關啊,怎麽,郭董事長認識他?”

郭子明笑笑言道:“豈隻一般認識,三十多年前,他還是我的救命恩人哩。”

縣長瞪大了眼睛:“哦?”

台下不少人也議論紛紛,“文革”中參加過批鬥或是看見過批鬥麻山淩亦非夫婦的人,受到提醒,腦海裏猛地想起了麻山所犯下的種種罪行。而私放殘軍指揮官出境,不正是他被貶為平民,放配到野三關的主要原因麽!

今日作為主人之一而那時與麻山同台受到批鬥的姚國棟自然是知情者,他悄悄對縣長耳語了一番,末了說道:“我看出郭董事長的意思來了,他肯定是衝著麻山來的。”

縣長一聽內情著急了:“唉呀,這是野三關縣多好的條件,多獨特的優勢啊,我要早一點知道就好了。”隨即果斷地把辦公室主任召到跟前,吩咐道:“馬上派個車,我親自去把麻山夫婦請來陪他。”

姚國棟說:“我跟你一起去吧,我和麻山,畢竟是多年的老朋友。”

縣長讓縣委書記陪著一下郭董事長,然後和姚國棟匆匆出了政府招待所。

車到麻家小院,縣長和姚國棟急急闖入。

姚國棟大叫:“麻山,麻山!”

麻山一家人正吃午飯,見來了二位不速之客,愕然相視。

姚國棟道:“老麻,郭子明回來了,縣裏的領導全都陪著他,他提出一定要見你這位救命恩人,快跟我們走一趟吧。”

這話猶如一顆炸彈扔在了飯桌上,麻山淩亦非全驚呆了。

縣長說:“郭子明現在是泰國光大集團的董事長,也是泰國清邁市華僑商會的主席,著名僑領,郭董事長這次來,是和我們縣洽淡投資旅遊開發項目的。”

麻山像一根石墩子一樣坐在桌旁,紋絲不動。

淩亦非驚慌地看看姚國棟,又看看麻山,沒了主意。

英華好奇地問:“爸爸,郭子明是誰呀?”

姚國棟著急了,催道:“麻山,你還愣著幹啥?快走啊,郭董事長急著見你哩。”

沒想這一催反倒把麻山惹惱了,他沉下臉硬硬地說道:“行客拜坐客,這是中國人自古傳下來的規矩!既然他郭子明還記得我曾經救過他一條命,他到了野三關,就應該首先來拜望我,我跟著你們這些當官的去湊什麽熱鬧?”鼻孔冷冷一哼,跟著還發了一句很沒有政策水平的牢騷“我就不明白,怎麽當年跑到外麵去的那些我們解放軍的手下敗將,現在一回來,都搖身一變成愛國華僑了?”

縣長一聽這話傻眼了,拿眼看著姚國棟。

姚國棟趕緊道:“麻山你這話可就顯得小家子氣,缺乏政策水平了,郭董事長這次要是為私事,他肯定會首先來看望你,可他是來和縣政府洽淡投資修公路的事呀,這樣的場合上,他也首先想到了你,我看,這份報恩之情還是蠻真誠的嘛。”

縣長也乖巧,說道:“老前輩,這事安排不妥當,我應該負主要責任,這都是因為我剛調到野三關不久,對很多情況都不太了解,要不是姚主席告訴我,我現在都還不知道你老人家和郭子明的關係哩,要早知道,我早就請你老人家出麵來陪郭子明了。”

麻山一輩子聽不得軟話,想這堂堂的一縣之長,不單馬上承擔了“失敬之責”,還在自己麵前一口一個“老前輩”“老人家”,態度如此謙恭,再生氣就有些過份了。於是緩下語氣道:“既然這樣,那我就衝著你二位的麵子,去見見他郭子明吧。”

淩亦非一聽這話,頓時如釋重負。

就在招待所的會議室裏,就在縣領導們的眾目睽睽之下,出現了令無數人感動至深的一幕。

郭子明一看見麻山,立即起身,急步上前迎接,剛走到麻山跟前,任何人也沒想到,他竟然雙膝一屈,跪了下去,對著麻山連磕了三個頭!

那一刻,會議室裏空氣疑固,落針可聞。

麻山也驚呆了,他從來相信男人膝下有黃金,沒有想到郭子明會以這樣的方式來表達對自己的感激之情。他趕緊伸出雙手,將郭子明攙扶起來,嘴裏連連嚷道:“郭老弟呃,你這是幹啥?你行這樣的大禮,豈不是要折死我麻山了麽!”

郭子明站起身,眼中已是老淚縱橫,哽咽說道:“應該的……應該的,當初要不是你大仁大義,我身上的骨頭,早就可以當鼓槌了。老哥啊,我這幾十年,可是一直釘心透骨地想著你戀著你啊!”

不僅麻山、淩亦非也激動得熱淚盈眶,連眾多縣裏領導,也都淚光瑩瑩。

相逢一笑泯恩仇,曆盡劫波兄弟在,酒桌上,郭子明與麻山親熱得好似親兄弟一般。

縣長和縣委書記看在眼裏,喜在心頭,當時便有了想法:談這個項目,麻山無疑是代表野三關縣的最佳人選!

酒宴過後,郭子明謝絕了縣領導的陪伴,帶著隨從人員將車浩浩****地開到了麻家小院門前。麻山一看郭子明的手下往車下搬東西,趕緊嚷道:“你這是幹啥?我咋能收你這麽重的禮?”

郭子明道:“大哥,你就莫和我爭了,我啥都知道的,為了我,你這輩子受的苦,我是怎麽也補償不了的,這不過是我的一點心意罷了。反正東西已經弄到你家門口了,你要不收,就是看不起兄弟我了。”

麻山隻好作罷。

郭子明把麻山拉到院壩上,坐下擺龍陣,而一幫隨從人員則在院裏屋外進進出出,將車上的電冰箱、洗衣機、大彩電、放相機,還有大沙發、新式家俱不停地往屋裏搬,屋裏的老家具舊物件,則被搬出來堆到了院壩上。淩亦非樓下樓上的忙活著,招呼著郭子明的手下擺放各種物件。

半截石牆頭上,擠著無數張看稀奇的臉。

魏光林提著茶壺,拿著一摞蓋碗趕了過來。

麻山驚奇地發現,好幾個郭子明帶來的人居然和老魏很熟,見了他便稱兄道弟地打招呼。

麻山給郭子明介紹魏光林:“郭老弟,這是我的親家翁,叫魏光林,和我門對門住著。”

魏光林咧嘴笑笑,說:“老麻,不用介紹了,郭老板過去是我的老長官。”

麻山兀地愣住了。

郭子明說:“老魏,你幹得不錯,我謝謝你了。”

老魏忙說:“呃,老長官,你這麽說我可受不住!不是你謝我,應當是我魏光林謝你,那三四年時間裏要不是你長流水似地派弟兄們送錢過來,我一家人就餓死在荒年苦月裏了。”

麻山這才聽出點意思來,驚問道:“老魏,前些年我門口那些好吃物,都是你放的?”

老魏道:“是我放的,可全都是郭老板派弟兄們送錢過來吩咐我辦的。嘿嘿,我麽?不過是星星跟著月亮走,粘哥子你的大光了。”

麻山感激得不知說啥好:“子明……子明,我糊裏糊塗吃了三四年的白食,今天才搞明白!我真是……真是,唉,說聲謝謝吧,那又太輕……”

郭子明卻說:“謝個啥?大哥對我的救命之恩,山高海深,區區小事,說出去讓人見笑嘍。”

3

如此轟轟烈烈一鬧騰,就把麻山與泰國華僑富商的奇特交情重新抖落了出來,為野三關人所津津樂道——昔日奇恥大辱事,今日卻被已經“換了腦筋”的男女老幼大肆渲染,交口傳誦,當成了一則含情透義的美談。

可是,倘若有誰拿這事來取悅麻山,老頭子臉一沉,紅眉毛綠眼睛地便要開口罵娘。

郭子明呆在野三關的這好幾個夜裏,麻山失眠了,這對他來說是極少有的事情。這也是他在炮火紛飛的戰場上鍛煉出來的基本功,在戰壕裏,在馬背上,他能發出香甜的鼾聲,甚至在文革初期被批鬥得死去活來之後,晚上一倒在**,他也能即刻呼呼大睡。可這些日子他卻真地失眠了。他估計淩亦非這些日子同樣也沒睡好。他注意到,不管在公開場合或是在他家裏,郭子明除了和淩亦非打打招呼,並沒有過多的交談。對她這些年的生活,也沒有問過一句。淩亦非對郭子明同樣是落落大方、彬彬有禮,就連接受他突入其來的饋贈時她也沒有像一般人那樣顯出感激涕零的樣子。麻山想,或許,郭子明是為了避免大家的尷尬而有意識這麽做的,可唯獨如此,他才覺得不太正常。雖然郭子明視他為救命恩人,能夠當著那麽多野三關領導人的麵給他磕頭,這讓他感動,也很慰貼。他從沒有奢望過郭子明能報答他,可他真到野三關來“湧泉相報”,畢竟也不是壞事情。可是,他心裏卻同時有一種酸澀的味兒無法排遣,隨時像螞蟻一樣蹦出來在他心尖上狠狠地咬上一口……他清楚以郭子明的精明,絕對不會不知道救他性命的並不是麻山,而是淩亦非,那麽他今天他的一切報恩舉動,看上去全是衝著他來的,而骨子裏呢?革命幾十年,他從來沒有考慮過金錢對他以及他的家庭有多麽重要,他甚至連想想那個詞兒都覺得對自己的理想與信念是一種褻瀆,不管在怎麽艱難困苦的處境下,他都自認為與別人不同的是,他擁有著一種強烈的精神上的優越感。而今天所發生的一切,卻使他產生了莫名的困惑與痛楚……

縣裏有麻山出麵,和郭子明的洽談自然也就是一馬平川,而且首期投入的一億四千萬很快便到了位,從野三關到崆子岩、九子嶺的深山老林中,賡即便響起了轟轟隆隆的開山放炮聲……

在不久後召開的縣政協全會上,麻山便成了政協副主席。新任政協副主席麻山當然清楚他的最主要的一項本職工作就是為黨最大範圍的摒棄前嫌,廣交朋友。所以郭子明每次到野三關時,他倆親熱得如同親兄弟一般,然而內心深處,郭子明受到的禮遇顯然使麻山感情複雜,滋味難言。雖然在歡迎的酒宴上他也與郭子明觥籌交錯親切交談;雖然郭子明每次來野三關照例會給他、給淩亦非、給英華紅寶都帶來了價值不菲的禮物;他卻仍然覺得心裏發苦……苦在心底,而又難以言述。

事實證明,野三關的黨政領導恭請麻山出麵,確實是明智之舉,郭子明充分發揮了他在清邁乃至泰國商界、企業界的地位和影響,又陸續給野三關拉來了幾位投資者。而所有的人都知道,沒有麻山,郭子明是否仍會如此積極?那就難說。

4

正如吳大姐預料的,昆鶴恢複黨籍的事辦起來並不順利,因為,黨內複雜的路線鬥爭以及某些人為的因素所造成的種種雲山霧罩的諸多曆史之謎要得以徹底澄清,無疑需要一個極其漫長的過程。

昆鶴從北京回到野三關,又等了漫長的十一個年頭,總算是活著盼到了這一天。一九八九年八月,黨組織給聶昆鶴落實了政策:恢複黨籍,黨齡從一九三四年算起,工齡從一九三三年算起,享受地師級待遇。

聶昆鶴重新領到黨證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和父母弟弟一起,以聶氏家族的名義,拿出一千萬,為野三關的十五個區各修建一所中小學校。

記者們爭先恐後地湧到野三關,采訪這位被曆史的塵埃湮沒了幾十個年頭的女紅軍戰士,他們發現,他們麵對的這位看上去與野三關普普通通的老太婆無甚二樣的革命前輩的心靈中,除了對共產黨矢專不改的忠誠,還有著一顆像觀士音菩薩般善良的心,她居然在極其艱難的處境之中,撫養了七個孤兒!這七人孤兒之中,除了一位紅軍老戰友的遺孤經她撫養九年後,最終在三年自然災害時期不幸去世以外,其餘的孤兒,如今全都成家立業,成為了社會的有用人才。

一個窮老太婆撫養七個孤兒和與父母兄弟出資為老區兒童興辦十五所學校的事跡經媒體披露後,她和她的家人又成了轟動大巴山地區的新聞人物。老百姓都把這個剛剛恢複黨籍的老共產黨人,當成了當代的觀世音菩薩。

聶氏家族的善舉,很快受到了北京諸多幅蓋全國的大媒體的關注。大記者小記者們追根溯源,其認真細致的工作態度不壓於文物考古隊員。采訪對像從聶昆鶴逐漸擴大到了聶瘦石、兒玉鶴子、聶昆侖身上,連在野三關當了幾十年父母官的姚國棟和許許多多的野三關老人,談到聶家滿門,均是交口稱讚,感激涕零。記者們窮根竟底一番後終於發現,精神的源頭,居然是曾經高踞在聶公祠大廟堂之上的聶氏祖先聶授一身上。而讓他們深為感慨的是,聶授一的塑像,早已被紅衛兵砸毀了。

記者們對聶氏家族的宣傳,也一改過去的固定升華模式,更多地側重於從人文精神的角度與層次去開掘。

一九九五年,聶昆鶴應邀到北京參加國家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舉辦的活動,並在人民大會堂受到了江澤民、李鵬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活動結束後,聶昆鶴從吳大姐處得知王賢昭病了,立即趕到了醫院。

作為一名特殊的探視者,聶昆鶴來到了王賢昭的病榻前。

她還給病中的王賢昭帶來了一件特殊的禮物——那是她在半個世紀之前的新婚之夜對新郎許下的莊重承諾。

聶昆鶴從隨身攜帶的布包裏取出一雙手工做的千層底黑布鞋,把手伸進鞋裏,用手背把塌下去的鞋麵繃了起來,然後鄭重地交到了王賢昭手上,重重地歎了一口氣,說道:“都老了,好多事都忘記了,就這雙鞋子的事,我忘不了。我們結婚那晚我對你說過,我要送你的。”

王賢昭雙手顫抖著接過布鞋,渾濁的老淚立時模糊了雙眼。

“哎!”他也重重地歎了口氣——一聲曆史之歎啊!

然後他緩緩說道:“昆鶴,我今年八十八了,我沒記錯的話,你今年也快滿八十了吧?見麵的日子,恐怕不多了,我們……一起照張相吧。”

王賢昭在女兒和聶昆鶴的攙扶下挪下床來,走到窗前,和聶昆鶴手挽著手並排站在了一起。

巧!一縷燦豔的陽光斜射進來,像聚光燈一樣映照在他倆的臉上。兩位老人努力挺直了腰板,早已昏花的老眼中,突然射出一束堅毅的光芒。

王賢昭的女兒淚光盈盈,按下快門,為兩位老人拍下了他們有生以來的第一張,也是最後一張合影。

一段曠世情緣,在歲月的風雨中化作絕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