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女兒名字的來曆
女兒小名叫“棒棒”學名“王之然”。
“棒棒”這兩個字一開始並不屬於這個小姑娘,如果當初讓爸爸媽媽看著她的模樣取名字,無論如何不會想到“棒棒”這個詞上去的,因為她長得並不高大,也不強壯。
許多年前,小姑娘還不知道在哪個爪哇國裏的時候,媽媽懷孕了。那時爸爸媽媽都已三十七八歲了,爸爸媽媽都激動萬分,馬上給未出世的孩子取名字。爸爸媽媽翻開厚厚的字典,選那些意思美麗的字反複念,念掉半本字典也沒找到滿意的。後來他們就對字典失望了,索性丟掉字典信口亂叫,什麽“寶寶”、“親親”、“兵兵”、“玲玲”、“芳芳”、“圓圓”……突然,爸爸無意中叫出了“棒棒”兩個字,媽媽精神為之一振,歡呼道:“棒棒太棒了!”爸爸媽媽感情的樟頭找到了最合適的榨眼,於是,“棒棒”兩個字鐵定成了爸爸媽媽孩子的名字。很可惜的是,第一個應該叫做“棒棒”的那個孩子沒能見到世界就夭折了,爸爸媽媽念著“棒棒”兩個字很是傷心了一陣。過了兩年,媽媽又懷孕了,令人毛骨驚然的是,這第二個應該被叫做“棒棒”的孩子竟也是中途夭折!爸爸媽媽幾乎已經對做爸爸媽媽絕望時,真正的“棒棒”卻突然降臨了。
那幾天爸爸媽媽正好在五台山旅遊,媽媽感到身體不適,胃堵得慌,見什麽食物都想吐。無知的爸爸認定媽媽是鬧胃病,買了許多胃藥逼媽媽吞下去(老天見憐,幸虧沒把嬰兒藥成缺胳膊少腿裂唇的模樣)。後來,有經驗的同行提醒媽媽:是不是懷孕了?這下爸爸媽媽方才意識到原來是“棒棒”來了!鑒於前兩次“棒棒”中途夭折的教訓,媽媽惟有向五台山上大大小小廟宇中的觀音娘娘祈求孩子的平安。俗話說“病急亂投醫”,在翻山越嶺的旅行途中,媽媽還能有什麽辦法呢?真正的“心誠則靈”啊!這第三個被叫做“棒棒”的孩子終於平安出世了——是一個頭發眼睛都墨墨黑的小姑娘,爸爸媽媽捧著她,“棒棒、棒棒”叫個不停,其實,“棒棒”這個名字的年齡要比她大三四歲呢。
“棒棒”這兩個字的優點在於叫得響亮,有氣派,讓人精神振奮,而且能引動人的形象思維。棒棒長到5歲的時候,著名的兒童電視劇導演張宏、富敏夫婦給媽媽打電話,與媽媽商量:“能不能把你女兒的名字借給我們,讓它成為電視劇中的一個小朋友的名字?”媽媽慷慨地答應了。於是後來就有了一部兒童電視劇叫做《棒棒真棒》。這部電視劇播出的時候,爸爸媽媽興高采烈地叫棒棒去看。可是棒棒看了電視劇心裏很不高興,因為在電視劇裏,棒棒變成了一個虎頭虎腦的小男孩。導演一定是根據“棒棒”這個詞提供的形象感去選擇小演員的。我們的棒棒點著熒屏上那個小男孩氣鼓鼓地說:“他不是棒棒!”爸爸媽媽非常同意小女兒的意見,他們一致認為“棒棒”這個名字安在那個小男孩身上不如安在他們的小女兒身上來得妥帖。電視劇裏的小男孩除了“棒棒”還可以叫什麽“小虎”、“鐵哥”、“胖胖”之類的許多名字,可是我們的小女兒,除了叫“棒棒”,簡直再也找不出其它更合適的名字了。
棒棒要進托兒所的時候,許多人跟我們提議,必須給棒棒起個學名。將來棒棒上學了,老師在教室裏點名,“棒棒”兩字似乎少了點書卷氣。爸爸媽媽接受了大家的意見,古人除名字外,都有字啦號啦一大堆,給女兒取個學名也很順理成章。
取學名當然不能像取小名那樣隨便叫叫就叫出來,不大不小也是項很嚴肅的工程。據說測字先生有專門根據人的名字測算禍福的,這麽看來,名字取得好壞跟一個人的命運還有密切聯係哆。於是我們不敢有絲毫馬虎和懈怠,開始細針密縷、字斟句酌地替棒棒取學名。
舊時有族譜的人家,是根據輩分取名字的,同一輩分人的名字中有一字是前輩人定下的,不能隨便更改,據說這樣能延續家族的繁榮昌盛。可惜棒棒的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都是老布爾什維克,是堅定的無神論者,他們不相信祖宗的規箱,他們給棒棒的爸爸媽媽取名字的時候隻遵照他們自己的心願。譬如,棒棒的爸爸是爺爺奶奶的長子,棒棒的爸爸出生在解放戰爭中部隊戰略轉移的行軍途中,爺爺為了紀念在戰鬥中壯烈犧牲的兩位戰友,各取他們名字當中的一個字——“毅”與“捷”,合起來作為自己頭一個兒子的名字。而棒棒的外公是位畫家兼詩人,棒棒的媽媽出生一時什麽都小,隻有兩隻眼睛大,棒棒的外公以其藝術家的眼光看來,這女兒模樣像鷹,便喚棒棒的媽媽叫“小鷹”了。由此可見,棒棒的爸爸媽媽也無法根據祖宗的規矩給棒棒取學名,隻得另辟蹊徑。
縱觀現當代的父母們,替孩子取名字大致有兩種路數:一是依據時代特征,譬如“建國”“解放”啦,“抗美”“援朝”啦,“躍進”“紅旗”啦,等等。這種路數近些年愈來愈少見了。 自社會改革開放之後,人們潛移默化地從個人生活中剔除了政治的色彩。另一種路數便是父母們將自己對孩子的種種期盼揉進孩子的名字中,譬如:“世貿”“國梁”啦,“繼祖”“耀宗”啦,“佳俊”“惠嫻”啦,等等。當然,人們的文化水準和審美情趣在不斷地發展和提高,以上所舉那些意思太**裸的名字也逐步減少,許多父母都從字典裏選取那種形狀別致涵義雋永的字詞來為孩子命名了。待到棒棒的爸爸媽媽依這一路數,從字典裏尋覓好字給棒棒做學名時,為時已晚,絕大多數可以作為名字的美麗的字都已經成了其他孩子的名字。棒棒的爸爸媽媽非常懊惱,恨不得有靈丹妙藥能促長出倉頗之才,親自造出一個美麗的字替棒棒命名。
“算了吧,不要異想天開了,我們還是順其自然的好。”棒棒的爸爸隻是一句解嘲的話,卻一矢中的,激活了棒棒媽媽的靈感,說:“好嘛,我們就叫自然得了。”棒棒的爸爸連聲稱好,“自然”,正符合我們對棒棒的全部期盼——願棒棒像大自然中的一棵小樹苗,沐浴著陽光雨露,經曆著陰陽更替,自自然然地成長起來。畢竟棒棒的媽媽是大學中文係畢業的,比較喜歡摳字眼。她提出一個修改意見:直截了當叫“自然”,直白胸臆,缺少委婉美;再則,“自”與“然”都是長方形字體,書寫起來也不好看。不如將“自”改為“之”,“之然”諧音“自然”;“之”形偏扁,與“然”字並列,書寫相得益彰。最要緊的一點,“之”與“然”在古漢語中都是沒有實際意思的虛詞,更進一步表達了我們不想給女兒施加任何壓力、設置任何目標,隻盼她自自然然長大的心願。
於是,棒棒就有了一個很順口的學名——“王之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