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小雞,小鴨

竹籠裏的幾隻雞,一點也不鬧,探頭探腦地看著周圍陌生的環境。用手摸摸,雞們發出幾聲輕輕的咯咯聲,然後就看著你。那是我童年時看到的最單純、最善良的眼睛。

(1)六七十年代,老百姓生活物資極為匱乏,別說沒什麽錢,就是有錢,許多東西你也買不到。那時我們幾個孩子都才十一二歲,正是長身體的年齡。父母想給我們增加點營養,就托人從農村趕集時買了幾隻雞。本來是買來殺了吃的,但當我們幾個孩子一看到這幾隻雞,就一點兒也舍不得殺了。竹籠裏的幾隻雞,一點也不鬧,探頭探腦地看著周圍陌生的環境。用手摸摸,雞們發出幾聲輕輕的咯咯聲,然後就看著你。那是我童年時看到的最單純、最善良的眼睛。兒童天生的對小動物的喜愛,很快抵消了我們想吃肉的欲望,於是一起央求爸爸媽媽,別殺了,先養起來。大人答應可以先養幾天,但條件是必須保證每天打掃衛生,雞是隨地大小便的。我們在院子裏的煤棚旁邊搭了個雞窩,“食物”在我們孩子的手裏變成了“籠物”。最先養的就是這三隻雞:一隻大公雞,兩隻母雞。大公雞的羽毛很漂亮,從脖子開始,從紅到紫,從紫到紅,一直披掛下來;通紅的大雞冠,粗壯的爪子,泛著光彩的綠色大尾巴,整天昂首挺胸,踱來踱去,很像一個古代鬥士。大公雞總是一副關心母雞的狀態。找到吃食後,馬上就發出急促地“咯咯咯”地叫聲,呼喚母雞來吃。母雞們吃食的時候,大公雞就很紳士地站在母雞一旁,作出一副“衛兵”的樣子,然後又很快發出一陣連續的“咯咯”聲,拉下一邊的翅膀,像跳舞似的圍著低頭吃食的母雞轉圈,炫耀著那身漂亮的羽毛。母雞的羽毛都不漂亮,但總給人一種不知疲倦、整天忙碌的感覺,膽小、溫順,像是個小媳婦。雞從來不挑食,玉米粒、菜葉子、剩菜剩飯,什麽都吃。因為特別喜歡這幾隻雞,我時常悄悄地抓一把大米喂它們。大人看見了就會說,人吃都不夠!雞們很乖,到了天黑時,自己就跑回雞窩去了。喂養了一段時間後,發現兩隻母雞的臉比以前紅了,並不時地發出緩緩地“咯……、咯……”的叫聲。鄰居王媽說,你家雞唱屋蛋歌了,快下蛋了!這可讓我們小孩子十分驚喜!自己養的雞要下蛋了,這可是從沒想到的。之前我們捉母雞時,它總是跑,而現在你一伸手,母雞立刻蹲住不動,兩支翅膀向上輕輕抬起,雞屁股抬得高高的。王媽說,肯定是快下蛋了!一天,其中的一隻母雞總是顯得很不安,上竄下跳,一會跳到煤棚上,一會兒又鑽到雞窩裏,像是在尋找什麽東西。王媽說,它在找下蛋的地方,雞窩裏髒,趕緊另外弄個窩。我趕緊找來了一個竹筐,裏麵鋪上幹淨的稻草,放到了廚房的角落裏,把母雞放了進去。母雞跳出來,又跳進去,幾番折騰,感覺安穩了,這才臥下不動了。王媽說,你們別去打擾它,它不喜歡人在。不知過了多久,忽然聽到一陣響亮的“咯嗒!咯嗒!咯塔塔!”的雞叫聲,打開廚房門一看,母雞站在竹筐外,脖子伸得老高,在不停地叫著。再一看,雞窩裏的草堆上有一個白晃晃的雞蛋,蛋殼上還有一點血跡。王媽看了說,這是隻仔雞,這是個頭蛋,治頭暈的!這是我們幾個小孩子第一次看見雞下的蛋,我們自己養的雞下蛋了!那種高興勁兒,遠比吃了一個雞蛋還興奮。緊接著沒兩天,另一隻母雞也開始下蛋了。就這樣,每天一聽到母雞“咯嗒!咯嗒”的叫聲,就知道雞又下蛋了。每到這時,我們就要抓上一大把玉米粒,專門慰勞一下“功臣”。每次從雞窩裏拿出那一個個還帶有餘溫的白白淨淨的雞蛋,都會有一種成就感,覺得雞們更加可愛了。小竹筐裏的雞蛋慢慢多了。雖然舍不得吃,但還是要不時地取幾個來改善家裏生活的。自從雞下蛋以後,大人們再也沒有提起殺雞的事了。

(2)天氣開始慢慢變涼,最先下蛋的那隻母雞好多天沒下蛋了。又過了些日子,這隻母雞吃完東西後就急著往雞窩裏鑽,看一看它又沒有下蛋,覺得奇怪。把它抓出來,它又鑽進去,你再抓出來,它就“咯咯咯”地亂叫,渾身的羽毛亂翻著,沒有了之前那種溫柔可愛的樣子。王媽說,這隻雞“賴抱”了,想孵小雞崽啦!孵小雞?這對我們城市裏的小孩來說,是件很陌生的事情,也是件很讓人向往很好玩的事,我們還從來沒見過自己家養的雞能孵小雞!在征得爸爸媽媽的同意之後,我們決定讓它做一回雞媽媽!我們在屋裏給它重新安了個窩,一個大竹筐,找來了軟和的稻草。在王媽的幫助下,挑選出了十幾個它們自己生的蛋,放進了草窩裏。新窩剛剛鋪好,母雞就迫不及待地跳了進去。它先是小心翼翼地把兩隻爪子擠進了雞蛋當中,然後慢慢蹲了下去,又用雙翅緊緊地往身下裹住毎一個雞蛋,還不時地用嘴拔動好身邊的稻草。一切都好了,它才安靜了。母雞開始孵蛋了。每天一大早,母雞就會快速地跳出雞窩,跑到院子裏屙一大堆雞屎,然後又快速進食、喝水,完了又很快跑回到窩裏趴下,整個過程似乎一點都不敢耽誤。母雞不時地彎下頭去,用嘴輕輕地翻動著每一個蛋,然後繼續著自己的職責,就這樣,日複一日。十多天後,還不見有什麽動靜。我問王媽,小雞什麽時候才能出殼?王媽不緊不慢地說,不要急,我幫你們看看。王媽叫我們打來一盆溫水,用手試了試水溫,然後放在雞窩旁,從母雞身下摸出了一個雞蛋,輕輕地放進了盆裏。沒有一分鍾,這隻雞蛋竟然在水裏慢慢地晃動了起來!王媽說,這隻有希望!然後用毛巾輕輕擦幹,放回到了母雞身下。就這樣,十多個雞蛋一隻隻全部都試了一遍,除了一隻不會動,其它的都動,有的動得還厲害! 王媽拿著那隻不會動的蛋說,這隻是個寡蛋,孵不出來了。打開一看,整個雞蛋早已散黃了,一點不見小雞崽的影子。母雞翻動雞蛋的時候更多了。一天,趁著母雞出窩吃食,我想看看有什麽動靜。一看,一隻雞蛋有一個小洞,並看得見裏麵有一個小嘴在不停地朝外啄著,小雞快出殼了!我們幾個小孩迫不及待,圍著雞窩都想看。母雞吃完食回來了,跳進窩裏馬上把雞蛋抱住不讓看了。不多久,聽見了小雞啾啾的叫聲,我們把大母雞抱開來一看,已經有兩隻小雞出殼了!小雞崽渾身濕濕的,站也站不穩,東倒西歪,很滑稽的樣子。剛一放下母雞,小雞就急切地拱進了母雞的身下。母雞開始不斷地把一半半的雞殼銜著甩出雞窩,出殼的小雞越來越多。先出殼的小雞在大母雞身體的溫暖下,慢慢地變成了一個個的黃色小絨球,並不時地試著從母雞的羽毛下鑽出來,露出一個個小腦袋向外張望。小小雞們全部都出殼了!沒幾天,這窩小雞已經是活蹦亂跳的了,調皮地從母雞身下鑽出來,撲騰到雞媽媽身上,然後又滑下來,又跳上去,玩得十分歡快。這隻啄啄母雞的嘴,那隻叼叼母雞的眼睛,似乎對一切都十分好奇。而大母雞任憑小雞崽們怎麽折騰搗亂,一點也不生氣,一副安逸得意的樣子。

(3)小雞崽們出窩了。大母雞跳出了雞窩,站在竹筐旁“咯咯咯”地呼喚小雞也出來。小雞崽們急切地想跟著出來,可它們太小了,竹筐對它們太高了,再怎麽撲騰著小翅膀,還是跳不出去,隻得啾啾地叫成一片。我們把小雞崽們一隻隻從雞窩裏捧了出來,小雞們撒歡地跑到了雞媽媽身邊,大母雞帶著小雞們來到了院子裏。抓一把早已準備好的細玉米沙撒在地上,母雞低頭用嘴輕輕地啄著,並不吃下去,而是輕聲而有節奏地“咯咯、咯咯”地叫喚著,示意小雞學著吃,小雞崽們在雞媽媽的教導下,開始嘰嘰喳喳地搶食起來,這是小雞們第一次吃東西。小雞們第一次喝水的樣子也十分可愛。它們圍著小水盤,先是怯怯地、試探性地把小嘴伸進水裏,先啄一下,然後慢慢吸吮一下,再仰起小小的腦袋,把水喝了下去。王媽說,小雞喝水要幹淨,不然會拉肚子。所以,給小雞喝水的盆子,我們每天都要清洗一遍。沒有幾天,小雞們似乎增加了很大的體力,再也不用我們把它們捧出來了,大母雞一出窩,它們就撲騰騰地連跳帶飛地出了窩。小雞們的出現,使院子裏增添了生機和快樂。大母雞帶著小雞崽們四處遊**,膽小的會跟著雞媽媽寸步不離,有時跟得太近,還會被雞媽媽的大腳爪踩個趔趄;膽子大的,則四處打探,不時地脫離隊伍,而一旦發現離得遠了,就會撒開兩隻小腿,撲扇著翅膀飛奔到大雞的身邊。有時母雞似乎忽然發現了什麽危險,比如天空上出現了盤旋的老鷹,這時,會緊張而高聲地發出“咯咯咯”地叫聲,小雞們則會迅速地跑到母雞身邊,並急切地鑽到雞媽媽的翅膀下,嘰喳地叫著。大母雞則會半張著雙翅,把所有小雞都攏到自己的身下。雞愛洗澡,可不是跳到水裏洗,而是在土坑裏洗。院子裏的牆根下有一片上,原來是種花的。大母雞喜歡找到幹燥鬆軟的地方,兩隻爪子不停地亂刨,刨出一個小坑後,就用嘴一邊往自己的身上捺土,一邊抖動雙翅,似乎要用這些動作抖掉身上的髒東西。鬧騰一陣後,大雞站起身來,用力抖動雙翅和全身的羽毛,把沾在身上的灰土全部甩掉。在這個過程中,小雞們也會擁到母雞身邊,學著“洗一洗”。它們時常被雞媽媽的爪子不小心刨滾到了一邊,或者是被大母雞起身抖動羽毛時的大翅膀給扇得四處亂滾,看起來很可笑好玩。

(4)小雞們一天天長大了,也更好玩了。你長時間喂養它們,它們也會和你親近。每天定時喂雞時,我坐在小板凳上,剛一呼叫,大雞就帶著小雞呼啦啦全部圍了上來。時間一長,你隻要在板凳上一坐,不用呼喚,大雞就帶著小雞擁了上來圍著你。我手裏握著玉米沙或者大米粒,故意不鬆開,大雞就會用嘴輕輕地啄你的手指,意思是快給它們吃。膽大的小雞,也會學著雞媽媽的樣子,不停地用小嘴啄我的手指縫,試圖從中吃到露出的米粒,那種癢癢的感覺很好玩。每天剛一坐下來擇菜,它們也會一擁而上。一是要吃青菜葉,二是等你喂它們菜蟲。那時的蔬菜沒用過化肥,蔬菜長蟲子是很自然的事情,尤其是大白菜一類的蔬菜,裏麵的菜蟲很肥,大雞一叼到蠕動的大菜蟲,就用嘴在地上叼斷蟲子,並呼叫小雞來吃。小雞們你爭我搶,有時兩隻小雞各咬到一頭,互不相讓,你拉我扯,都想獨吞,那個場麵就像一幅繪畫小品。擇豆類蔬菜時,更是小雞們的最愛。什麽豇豆、毛豆、嫩玉米,剛一擇斷露出一粒小豆子時,小雞就會用嘴叼走。為了逗這些小雞玩,我時常用手指捏住一半豆子,小雞們叼一下,不動,再叼一下,還是叼不走;再等小雞伸出頭來叼時,我一下子捏住它們的小嘴,小雞就會撲扇著翅膀往後退。逗了一隻再逗一隻,我把這種遊戲稱為和小雞“拔河”。小雞們可能也知道人在和它們逗著玩,所以雖然屢屢上當,但仍然樂此不疲。就連我養的鴿子,也常常和我玩這種遊戲,一點兒也不懼怕。小雞們愛吃活蟲和青草。我常常跑到不遠處的市委大院、河濱公園的草地裏,去給小雞們摘青草,捉小蟲。那種剛剛長出來的帶著露水的小嫩草,小雞們最喜歡吃。還有樹上掛著的一種蟲子,是大蟲用枯樹葉包裹自己的,吊在樹枝上,裏麵是一個個肥肥胖胖的蛹。摘回來撕開蠶衣似的外衣,蟲子就滾了出來。小雞們見到蟲子,搶個不停,小個點兒的蟲子,小雞們一下子就吞下了肚,有的太胖了,小雞們就叼在嘴裏,仰著頭,急切地使勁往下咽,生怕被別的同伴搶走了。小雞們長得很快,原來是一個個黃色的小絨球,慢慢地長出了羽毛;開始是兩支翅膀,冒出一根根黑色的毛管,毛管中又慢慢伸出細細的羽毛,身上也同樣如此。這個時候的小雞,樣子很不好看,像是一個小刺蝟,吃得多,屙的也多,整天到處亂跑,已經不是那麽依戀它們的雞媽媽了。再後來,小雞們一個個足有半斤多了,身上的羽毛已經全部出齊了,從羽毛和雞冠上已經可以大致分得出來哪幾隻是小公雞、哪幾隻是小母雞了。尤其是小公雞們,已經開始顯示出公雞的特性,開始不時地互相鬥架了。雖然不像是大公雞那麽的厲害,但它們也會伸長脖子,互相作出“決鬥”的模樣,但往往是比劃兩下就散開了,總是打不起來。

(5)公雞打架,是很好玩的事情,也是我們小男孩喜歡養雞的原因之一。一起長大的公雞們,很少打架。發生短暫的爭鬥,一般都是為了母雞爭風吃醋,但不會發生激烈的衝突。而一旦有了外來的陌生公雞,那一定是要打個你死我活,分出個輸贏才會罷休的。一天,鄰居家買來了一隻大公雞。這下子,我家的大公雞就很不高興了。之前,院子裏隻有它一隻大公雞,整天養尊處優,妻妾成群,唯它獨尊。現在,忽然闖入了“外敵”,大公雞馬上就有了強烈的反應。於是,剛一看見這隻陌生的“入侵者”,它就立刻發出了粗獷有力的“咯!咯!咯嗒!”的叫聲,好像在示意,這裏是我的地盤!隻見它雞冠通紅,幾步就衝到了“外來者”的麵前,一副不可一世的姿態。鄰居家的畢竟是隻大公雞,個頭也不小,渾身羽毛整齊,腿爪粗壯,一看也不是個好惹的。兩雞相對,怒目而視,立刻就擺出了決鬥的架勢。兩隻大公雞低頭相對,脖子上的羽毛全部倒立著,馬上就嘴啄爪蹬打鬥起來。公雞打架,其實就是兩招:嘴啄對方的雞冠,騰起身來爪子蹬對方的身體,我們叫做“打拐子”。不一會,兩隻公雞打得已是不可分交,你來我去,打了足足有好幾分鍾,隻見雙方都是血流滿麵,羽毛亂飛。最後,我們家的大公雞可能憑借主場優勢,場地熟悉,加上妻妾在旁,還是拿下了“入侵者”取勝。對方認輸,隻得溜到了一邊,雙方都是傷痕累累。獲勝的大公雞,戰後都會昂首挺胸,長鳴一聲,然後扇動雙翅,以展示一下自己的雄風。鄰居、街坊的小夥伴,家裏要是有隻公雞,總是會相約鬥雞,誰輸誰贏不重要,就是好玩。今天輸了,養幾天又來。那時有專門的鬥雞者,那是職業的鬥雞。一來,那些都不是一般的公雞,是專門打架的雞:雞冠小,長成一條狀,渾身羽毛少,看著像是火雞的樣子,體型大而結實,我們叫做“成雞”;二來這種鬥雞一般是“帶彩”的,組織者和參與者都是大人。這種鬥雞都是獨養,從來不和其它雞在一起,吃的東西有肉類、雞蛋之類的,據說還要進行專門的打鬥練習,總之,就像養了一個專業鬥士。那時,我們院子最前的院子是一個空院子,主要是起通道的作用,所以不時有專門的鬥雞者來這兒鬥雞。這種鬥雞打起架來真是“你死我活”,有時看著都已經輸了,但馬上又會反撲起來繼續戰鬥,直到真的不能再打了,或者一方的主人認輸。不過,我們小孩子們更喜歡自己養的公雞打架,因為這是我們自己玩的遊戲。

(6)大人們都不喜歡公雞。要殺雞了,首先被殺掉的就是公雞。母雞會下蛋,會孵小雞,一般都舍不得殺;二來母雞從來不鬧,而公雞呢,除了傳宗接代有用,好處不多,吃得多,長肉少,最讓人煩惱的就是打鳴。這些公雞們很不識趣,專門挑天快亮、人們睡夢正香的時候打鳴。尤其是寒冷的冬天,早晨天還很黑時,這時大公雞們就“喔嗚喔、喔嗚喔”地叫開了,一聲高過一聲,很是驚人。一隻叫開了,四鄰八方的公雞就會此起彼伏地全部叫開了。這讓在冬夜裏想多做一會兒美夢的人們很是生氣。於是,公雞們的噩運也就開始了。隻要是殺雞了,肯定都會說,把公雞殺了!公雞要想多活些日子,另一個命運就是被人“騸”掉——在小公雞們還沒有第一次打鳴之前,把它們“去勢”。那時候,有一種專門的手藝人,叫作“騸雞匠”,整天敲著個小銅鑼,背著個小布袋,走街串巷。人們一聽到“嘡、嘡、嘡”的聲響,就知道騸雞的來了。於是,就趕緊叫進院子來,小公雞們就開始倒黴了。“騸雞匠”們手藝都十分嫻熟。抓住小仔雞,三下五除二地從小雞翅膀的雞肋處撥下一片雞毛,塗上點兒黃色的碘酒,左手捏住小雞的雙腿,手指夾住小雞的翅膀,一把手術刀切開一個很小的口子,再用一把專用的鐵鉤子,帶進去一根細線,很準確地套住小公雞性線之類的器官,拉出來後輕輕地一刀,“手術”就完成了。“騸雞匠”用手指按幾下切口,然後把小雞往地上一放就算完事了,整個過程一氣嗬成。被騸掉的小雞,蔫巴一會就好了,似乎什麽事都沒有發生過。我一直很奇怪,這刀口幾乎就沒流什麽血,也沒見騸雞匠進行縫合。但是,從此以後,小公雞們就開始變成了不公不母的“煽雞”了,慢慢失去了公雞的所有特征。雞冠小了,隻比母雞的略大一些;不會打鳴了,整天難叫一聲,更不會“引吭高歌”了;對母雞一點兒興趣都沒有了,不會像大公雞那樣,整天追逐著母雞;不會打架了,與世無爭,有時就連母雞都可以欺負它一下;羽毛雖然還像公雞一樣的五顏六彩,但變得細弱了;尤其讓人們滿意的,是這些“騸雞”長肉,而且肉比公雞嫩,不像大公雞那樣,渾身都是硬梆梆的瘦肉。為此,我們調皮一些的孩子,常常把說話娘娘腔、行為女性化、膽小懦弱的男孩,戲稱為“騸雞兒”,這當然不好。在網上看到一段話:“鳴是尋死,默是等死,兩者都是在去死的路上,隻不過一個在享受過程,一個在煎熬靈魂。”總覺得是在寫公雞與騸雞似的,十分準確。胡適先生有句範仲淹名句的題詞:“寧鳴而死,不默而生”,原本寫的是靈烏,但我覺得,是大公雞的寫照更為恰當。我還是喜歡大公雞。

(7)小時候,還養過“電抱雞”和“電抱鴨"。“電抱雞(鴨)”,是指人工用電燈照烤雞蛋鴨蛋孵化出來的小雞小鴨,也就是機械化生產流程下出來的小雞、小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河北、山東、安徽等地區的農民,每年都會通過火車、汽車運輸,挑著大筐大筐的這種小雞小鴨,到南方城市裏來販賣,是那時的城市一景。成百上千隻黃絨絨的小雞小鴨,活蹦亂跳地擠在一個個大大扁扁的竹筐裏,看著十分可愛,就連家裏從來不養雞鴨的人家,小孩子鬧著要買,大人也會花點兒錢買上幾隻,當玩具給小孩子們玩。對於我們養過小雞的孩子來說,自然是要買來養的。“電抱雞(鴨)”看著可愛,可是很難養。因為缺少自然發展的過程,又沒有母雞的照料,天生體質就不好,怕冷,容易生病,成活率很低,許多小孩買回去沒養幾天就都沒了。我之前養過自然孵化的小雞,對這種小雞算是有點經驗,照料得就要好些:知道它們沒大母雞嗬護怕冷,晚上把它們放進紙盒子時,就用一個醫用的鹽水瓶(不怕高溫)灌些熱水,找塊兒布一包,放進去當母雞,小雞們會緊挨在瓶子旁,這樣就好多了;喂它們吃食時,要先用水把米粒泡軟,再弄碎來喂;在外活動時,用竹筐把它們圍起來,以免被其它大雞啄著。喂養這些“電抱雞”雖然好玩的動機多些,但還算是一個合格的飼養員。“電抱雞(鴨)”打出生就沒有“媽媽”,天性使它們總是愛跟著人,人走哪兒,它們就緊跟著走哪兒,所以稍不留神就會踩著。放它們出來時,總要格外小心才行。相對“電抱雞”來說,“電抱鴨”要好養些。小鴨子抗寒能力要強些,吃食也不大挑,隻是小鴨子吃食時,玉米沙、米飯、碎菜葉什麽的,要先放到一個小水盆裏,小鴨子才能吃得到,吃得好。我在院裏窗戶下用磚頭水泥給它們砌了個小水池,小鴨子們很喜歡,一進到水裏就歡鬧不停。兩隻小腳蹼快速拔動,小身子晃晃悠悠,很是好玩兒,真就是個玩具。每到這時,撒點青草、碎菜葉子,它們就會你爭我搶,院子裏的小夥伴們都會圍著看好半天。“電抱雞(鴨)”普遍長得不大。同樣時間裏,電孵的雞、鴨總是長不到自然孵化的雞鴨那麽大,而且長到三個多月後,就再也不長個子了,雖然羽毛都全長齊,卻像是一個小型的“成人”,可能就是因為“先天不足”。雞呀、鴨呀,都是小的時候好玩。等它們長大了,便都漸漸失去了活潑好動的特點,再也沒有了好奇心,變得懶散了起來。好像所有的動物都是如此,都是小小的那個階段好玩,更惹人喜愛。其實,小孩子喂養小動物,除了好玩有趣,更是一種童年時的現實童話。在我們小孩子的眼裏,小動物就是朋友、公主、夥伴。在這個過程中,小孩子的感情、願望、想象力、相互的交流,都可以由孩子們自主掌控發展,盡管最後這些童話全都變成了另外一種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