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的快樂
我們兒時的許多遊戲,其實也是一種體育活動。在遊戲中的跑、跳、舉、拋、摔、抓、攀爬等動作中,小孩子的體力、平衡能力、反應能力和動作的協調性等等,都會得到很好的鍛煉和加強。孩子們不用去做什麽專門的體育活動,玩著就得到了全麵的體育鍛煉,在遊戲的快樂中,也享受到了運動的快樂。在這類遊戲活動中,小孩子受點皮肉之傷,是很常見的事情。我們小時候玩耍中受傷最多的地方,就是雙膝和雙肘,常常是原來的傷痂還沒掉,新的磕碰就把它們碰掉了,又會破皮出血,塗點紅藥水,貼上一塊小紙片,繼續接著玩,從來也沒有因此感染什麽的,尤其是男孩子,應該皮實點,有點野性才行。也沒見哪個孩子為此膽怯甚至哭泣,能玩、快樂就行!
01
滾鐵環還有的是用廢汽油桶的邊兒來做的鐵環:剪下汽油桶的邊,把毛刺打磨掉,就是一個“巨無霸”鐵環。這種巨型鐵環不僅大,而且避震好,有彈性,什麽高低不平的石板路、泥巴路,滾起來一點不費事,毫無阻擋,要是與其他鐵環撞架,絕對不會輸,就是樣子難看,容易生鏽。
說起滾鐵環,我們那個年代的男孩子是最熟悉不過的了。那時候,大街上少有汽車,在街上玩要安全不是什麽問題。孩子們在大街小巷玩玩鐵環,坐一下滑輪車什麽的,是很常見的。鐵環也不貴,一般人家都買得起,所以滾鐵環是孩子們常玩的遊戲。一般文具店裏文體櫃都有賣的,筷子般粗細的圓鐵條焊製的,50公分直經大小,環上還套著幾個小鐵環;外加一個50多公分長的鐵手柄,帶個木把,前端是個“U”型的頭,把鐵環正好套住,推著跑起來就可以玩了。玩鐵環大多是一幫男孩子一起玩,在大街小巷和大些的院子裏,看誰滾得穩、跑得快。滾鐵環滾得好的,一般都是把手柄彎進鐵環裏再鉤住鐵環來滾,這樣滾鐵環,可以掌握速度,想快就快,想慢時,手柄稍微往鐵環上一別,鐵環就可以慢下來,甚至可以完全停下來時鐵環不倒;稍稍一提,鐵環就可以繼續滾起來。下坡時,也可以滾,而正麵鉤著時,下坡根本就滾不了,我們那時都是這樣玩的。要是看見誰是正著鉤滾鐵環的,那肯定就是個滾鐵環的“菜鳥”。這樣滾鐵環,還可以滾一些坡度小些的階梯,一跑一衝,就可以衝上去,因為鐵環始終是被手柄套成一體的,所以玩鐵環不光是看誰跑得快,還要看誰的技術好。玩滾鐵環,還要比滾的時侯互相衝撞,看誰把誰的鐵環給撞倒,而自己的鐵環還能繼續滾,玩得好的,可以隨時停、急轉彎,這些才是滾鐵環的樂趣。有的小夥伴,家裏當工人的爸爸會給他們焊一個更大更粗的大鐵環,上麵的小環更多些,滾起來嘡嘡啷啷聲音更大,很是威風霸氣!還有的是用廢汽油桶的邊兒來做的鐵環:剪下汽油桶的邊,把毛刺打磨掉,就是一個“巨無霸”鐵環。這種巨型鐵環不僅大,而且避震好,有彈性,什麽高低不平的石板路、泥巴路,滾起來一點不費事,毫無阻擋,要是與其他鐵環撞架,絕對不會輸,就是樣子難看,容易生鏽。那時,我們上學路上滾,課間休息操場裏滾,放學了,又滾著回家;到了放假時,幾個小夥伴在一起,一玩就是小半天,直到一身臭汗才回家,真爽!
02
“打雞”“打雞”完全是男孩子的遊戲,女孩子是從來不玩的。男孩子爭強好勝、敢於爭鬥的特性,在“打雞”中得到了展現和鍛煉,膽小體弱的孩子是不敢參與的。
小時侯玩的一種遊戲,是很能鍛煉身體的——“打雞”。“打雞”,在全國各地都有玩,據說是有上千年曆史的兒童遊戲。北方一般叫“鬥拐”,南方一般叫做“鬥雞”,我們貴陽稱之為“打雞”。一般都是冬天時節玩,這個時侯衣褲都穿得比較厚,玩起來不容易受傷。玩法很簡單,右腿抬起來盤在左胯間,右手扶住右大腿的外側,左手拉住抬起的右腳腕,左腳“金雞獨立”站直身體,然後與對手對麵相站,雙方以右膝相衝撞,看誰能把對方撞得站不住,雙腳落地即為輸。相鬥中,雙方均不能用手推、拉對方,這就是“打雞”的基本動作。雙方互鬥時,可以使用許多種方法。比如壓:用自己的膝蓋壓對方右腿的任何部位,直到對手抓不穩腳腕而雙腳落地;壓的過程中,也可以用自己的右腿力量打擊對方。也可以頂:用右膝從下往上用力,抬頂對方大腿,使對手站立不穩而落地;也可以借力:在對手壓或頂的動作中,突然轉開右腿,使對手失去平衡而雙腳落地。除了固定站位相鬥,也可以抱腿單腳跳動相鬥:也是一種戰術,和你的對手比速度,耗體力,抓住時機打反擊,但不能跑出劃定的範圍。跳躍能力強的,單腳跳動速度很快,而且可以一氣跳上好幾級台階,這也是“打雞”的基本功,很能鍛煉腿部的力量。當然,要是你的腿長個子高,或者彈跳好,也可抱腿抬膝直接衝撞對手的胸腹部,直接把對手撞倒;個子小的孩子,麵對這種鬥法也有應對之招:確認對手發力衝撞,一個急轉側身,對手肯定撲空而失去平衡雙腳落地,關鍵就在於相鬥中不但要鬥勇,還要鬥智,隨時變換戰術。有時雙方體力、技巧都相當,就硬踫硬,拚實力。用膝、腿互相衝、撞、砸、壓、拐,看誰的膝蓋硬,不怕疼。這時侯,除了拚體力和受擊打力,還要拚意誌力。有時兩人一鬥起來不分上下,一直打到雙方都氣喘噓噓,全都沒有了攻擊力,就隻得宣布停戰,算打個平手。“打雞”除了兩人相鬥,最好玩的是打“團體戰”:一拔小孩分成兩隊來打。為分隊時公平,大家圍起來先劃“手心手背”,出手心的一邊,出手背的一邊,哪邊的人數要是多出來了,就隨機抽出來補給對方。分好隊後,兩隊人馬各站一列,開始對攻。雙方相鬥對象不固定,混戰中隨機選擇、隨時變換。常常是你正在與人搏鬥中,忽然被對方一員從背後突襲,毫無防備,隻能是一個趔趄雙腳落地,你就不能再上場參戰了。“團體戰”中,雙方戰者均可抱腿單腳跳跑,衝鋒也好,逃跑也罷,隻要不出劃定的界限就行。“團體戰”最重要的就是互相支持幫助,因為隊員中如果有一半以上的隊員被打敗,就算全輸了,所以你一個人再厲害也沒用。兩人單鬥也好,分隊團體鬥也好,一場遊戲下來,每個人都是一身的汗,經常是玩不了一會兒,就會把身上的厚衣服全脫掉,鬥到最後,全是一臉的汗珠子,十分痛快。當然,這種“打雞”遊戲畢竟是肢體的直接碰撞,相當於腿部的“拳擊”,玩下來大腿和膝蓋周邊被撞得青一塊紫一塊,也是常有的事,但絕對不會有什麽其他的危險。“打雞”完全是男孩子的遊戲,女孩子是從來不玩的。男孩子爭強好勝、敢於爭鬥的特性,在“打雞”中得到了展現和鍛煉,膽小體弱的孩子是不敢參與的。
03
踢足球、打乒乓踢足球、打乒乓,是我們兒時最常見的遊戲。雖然這些活動是體育運動,但我們從來沒有把它們當作什麽“體育”,對小孩子來說,這就是我們的遊戲,所以才喜歡玩。
踢足球、打乒乓,是我們兒時最常見的遊戲。雖然這些活動是體育運動,但我們從來沒有把它們當作什麽“體育”,對小孩子來說,這就是我們的遊戲,所以才喜歡玩。有個院子,有塊空地,幾個孩子,分成兩邊就可以玩踢球了。找好球門的位置,擺放上兩塊磚頭,就是球門,一般都是踢半場,每個隊選出一個守門員,爭球後就開打。當然,起碼的規則還是有的:不能手球,不能拉人,不能出線,不準故意絆人,犯規了要罰點球。一點,規則沒有,遊戲也玩不起來。踢起來也沒什麽時間概念,基本上就是守方被進了球,就換成攻方,換上對方的守門員,最後看哪個隊進球多。雖然說踢的不專業不標準,但踢足球的基本動作還是會的,什麽帶球、傳球、停球、過人等等,球場小了,更要“球技”。那時玩踢球,大多是這個院子的孩子和另一個院子的孩子對踢,要麽是同一條街上兩個班的同學踢,所以對抗競爭的意識還是很強的。孩子踢球,發生些爭執吵鬧也是很常有的事,但都能按規則來辦,孩子們自己處理,很少有為此打架鬥毆的。踢球是比較容易受傷的。那時大多是在泥土地上踢,絆了摔了很平常,尤其是雙膝和雙肘,經常被摔得破皮出血,但隻要沒傷著骨頭,爬起來就接著跑,根本不當回事,玩的就是這個痛快。打乒乓球,也是我們那時很喜歡玩的。學校裏很少有專業標準球台,一般都是磚頭水泥砌成的簡易球台。一下課,誰先跑到球台,誰就先玩,球網也很簡單,一排磚頭一放,就是球網。球台少,想玩的孩子多,我們就自己想辦法。誰家的院子鋪的是青石板,就到哪家玩。粉筆畫一個球台,兩邊各放一塊磚頭,上麵搭一根晾衣竿,就是球網,照樣能玩個盡興。覺得不過癮的,就抬塊門板,大小不論,兩個條凳往下一支,覺得比水泥球台還好。實在沒場地,就一個人對著牆壁打:拍上牆,彈回到地上,再揮拍打上牆,還可以練習抽球,一個人都可以打出身汗來。可別小瞧了這些土玩法,還真有小孩就是從這種環境和條件下玩出來的。有的孩子天生球感好,協調性強,跑動能力好,體育老師一發現,就選到了校隊,最後還可以選送到市體校。對絕大多數孩子來說,踢球也好,打乒乓球也好,就是為了好玩,小孩子天生好動,精力旺盛,有運動的遊戲,就是孩子的最愛。
04
跳拱背、扛馬馬雞、踩高蹺這些遊戲雖然活動劇烈一些,摔倒也是常見之事,但也都不會造成什麽大的傷害,膽大愛動的男孩子很喜歡玩,很能鍛煉男孩子敢於搏擊、機動靈活和互相配合的品質,玩起來才能體會到其中的樂趣。
那時侯,我們這些小孩子似乎特別愛玩,什麽沒有也可以玩。“跳拱背”,就是我們常玩的,其實也就是最簡單的跳鞍馬。“跳拱背”不需要任何玩具,兩個以上的小夥伴就可以玩,人多了更好玩。先來劃“剪刀、石頭、布”,誰輸了誰就來當“拱背”。跳分為幾個等級,逐級增加難度。“一拱”:當“拱背”者雙手抱腿,完全蹲下身來,其他小孩從其身上跳過,這是最低的高度。“二拱”:頭朝下彎起腰,雙手按住腳麵,小夥伴們以縱跨、橫跨姿式跳過。“三拱”:雙手扶住雙膝,頭部盡量低下,以免被跳躍者踢著,“三拱”高度明顯增加了,跳躍者需要助跑幾步,在躍過時雙手可摁壓一下“拱背”的背部,以增強自己躍過時的力度。到了“四拱”,難度就很大了:當“拱背”的孩子雙手緊緊扶住自己的大腿,身體幾乎直立,頭部下低,然後由小夥伴們跳躍過去。這時,幾乎就隻有個子高、彈跳力強的孩子才能跳得過去了。在跳的過程中,誰要是跳不過去,或者雖然跳過去了但沒站住倒地了,他就來當“拱背”,如此輪換。這個遊戲隨時可以玩,小孩也很喜歡玩,對鍛煉跳躍能力和膽量很有幫助,學校裏上體育課練習跳鞍馬時,玩過“跳拱背”的孩子基本上都不用教。不要任何玩具的另一種遊戲,叫“扛馬馬雞”:兩人一組,一個孩子當“馬”,另一個小孩當騎士,當馬的夥伴先半蹲下,同伴騎在他脖子上,然後起身,要緊緊抱住騎者的雙腿;另一組小孩也準備好了,雙方就開始“戰鬥”。基本玩法是:隻能由上麵的“騎士”進行搏鬥,下麵的“馬”隻能保證上麵的主人不能掉下來,不能直接參加搏鬥。“騎士”搏鬥隻能用拉、推或者避讓等柔性動作,不能使用拳打等動作。通過搏鬥,看誰能把對方弄下“馬”來。一般是個子強壯些的孩子當“馬”,個子輕巧些的做“騎士”,不然玩不了一會“馬”就會被壓垮了。玩這種“扛馬馬雞”遊戲,上下兩人的配合十分重要。“馬”雖然不能直接參與“騎士”的搏鬥,但必須緊密配合“騎士”的每一個動作。比如自己上麵的“騎士”正拉住對手往右邊拉,“馬”就要抱緊“騎士”的雙腿,迅速往右邊挪動步伐,以形成一股合力;若是上麵的兩人勢均力敵,前後左右都在隨時變化,“馬”也要隨之變化,實際上不光是“騎士"在搏鬥,下麵的“馬”也在同時搏鬥,這種兩人合為一體的感覺和力度要十分默契才行。玩的不好的,很快就會被對手“打下馬來”,也有的“騎士”還沒被打下來,“馬”卻因為體力不支或動作配合不好自己先倒下;還有的是雙方都連人帶馬一起摔倒下來。這個遊戲雖然活動劇烈一些,摔倒也是常見之事,但也都不會造成什麽大的傷害,膽大愛動的男孩子很喜歡玩,很能鍛煉男孩子敢於搏擊、機動靈活和互相配合的品質,玩起來才能體會到其中的樂趣。踩高蹺,是中國古時就有的遊戲,也是我們小孩子愛玩的遊戲。找兩根和自己身高差不多的木棍,再鋸兩根比鞋子稍長些的短木棍,在兩根長棍約四分之一的位置,分別用細繩並列綁上,不要綁太緊,木棍不滑下來就行。玩的時候把短木棍橫著一扳,與長木棍形成“十”字,雙腳往短棍上一踏,兩手各抓一根長棍,就可以踩高蹺了。踩高蹺最關鍵的就是雙手和雙腳的協調配合,手提腳走,左提邁左腿,右提邁右腿,一學就會。剛開始玩時,平衡能力和手腳配合還不太適應,短棍可以綁低一點兒,踩熟練了,短棍可以隨時往上升。我們玩踩高蹺,主要是比賽,一是看誰踩得高,走得快;二是踩著高蹺互相踫擊,看誰掉下來。除了身體接觸,還可以騰出一邊高蹺來擊打對方的高蹺,使對方失去平衡掉下蹺來。踩高蹺看著有點兒危險,實際上很安全,因為雙腳是踩在短棍上的,不是綁在上麵的,可以隨時跳下來,再者雙手都是緊緊抓著長棍的,站不穩了可以隨時有支撐。踩高蹺,對孩子鍛煉膽量、鍛煉平衡能力很有益處,愛跑愛跳的小孩子都喜歡玩。
05
遊泳、玩水
回到家裏,打來一盆水,把頭往裏現,開始練習水中憋氣。剛開始二三十秒,練習時間長了,可以輕鬆地憋個一分多鍾,小朋友說,可以下水了。
夏天,是我們兒時最盼望的季節——可以下河玩水了。八十年代以前,既使是城市裏,生態也都是很好的,清澈的河流、湖泊,是夏季裏孩子們的樂園。下河遊泳戲水,是少兒們最喜歡的活動。小孩子大多喜歡水,但會水不是天生的,是需要學習的。兒時,街坊上的很多小孩都會遊水,雖然不規範,我們稱為“狗刨”,但隻有這些孩子可以下河玩水。一到夏天,這些孩子就呼朋喚友到河裏去玩水,使我們不會水的孩子心裏癢癢得很。雖然每次都跟著去河邊,但隻能坐在河邊用腳玩玩水,給下水的小夥伴看護衣褲鞋襪。看著小夥伴們在河裏肆意翻滾,所以下定決心,一定要學會遊泳!那時候沒有什麽專門教孩子遊泳的地方,基本上是大孩子帶小孩子,會水的帶不會水的。小夥伴說,要學下水,先要會在水裏憋氣,然後先遊埋頭水,這樣才能教你。回到家裏,打來一盆水,把頭往裏現,開始練習水中憋氣。剛開始二、三十秒,練習時間長了,可以輕鬆地憋個一分多鍾,小朋友說,可以下水了。剛下水,隻能在河邊的淺水區,半腰深。站在水裏感覺很好,覺得沒那麽可怕嘛,於是按照小老師的要求,試著遊起來:憋氣、劃手、蹬腿,還真能遊動起來!可沒撲騰幾下,一抬頭換氣,就亂了手腳,隻得趕緊站立了起來,看來遊泳並不是簡單的事。淺水區裏學習了許多天,總覺得不過癮,就想往深些的地方去,這下才知道深水裏感覺完全不一樣。在淺水區裏遊,遊不動了兩腳一彎,就可以站住,心裏一點不慌,而在深水裏則是兩回事了。水到了齊胸的時候,明顯感覺到有很大的壓力,呼吸不是那麽輕鬆了;再往前走,整個身體立刻就失去了平衡,雙腳馬上離開了河床,心就開始慌了起來,一個波浪湧過來,人就完全手足無措了,學會的動作全忘了,連著喝了幾口水。好在小夥伴們都在身邊,一邊哄笑,一邊拉住我的手說別慌,繼續遊!這才定下神來。慢慢感覺到,這深水區的不一樣,才知道真的會遊,是要到深水裏才行的!那年的整個夏天,我幾乎是在河裏度過的。一放學就背著書包往河邊跑,一直到天擦黑。一個夏天下來,整個人都變成了“黑人”,背上可以撕下一層灼傷的表皮。其實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不是為了學“遊泳”,而是為了“玩水”,會遊泳了,玩起來才盡興。所以,那時候下河、下湖遊泳的孩子,絕大多數都是會水,但沒幾個人能遊出什麽規範的蛙泳、仰泳、自由泳的,大多是能遊得走的“狗刨沙”。剛一入夏,河邊、湖邊到處是大大小小的孩子,滾著汽車內胎,挎著遊泳圈,三五成群,人聲嘈雜;河裏湖裏,到處是紮猛子、打水仗的孩子。一眼望去,全是被日光曬得油黑油亮的小孩。自從學會了遊泳,一到暑假,就和小夥伴、同學約著找地方下水。打水仗是少不了的,半浮在水中(我們叫“踩假水”),把手掌立著朝前猛推,柱狀的水花可以把人打得抬不起頭來。玩打水仗累了,就爭先恐後地翻爬上汽胎上,任憑它隨波逐流四處漂**;沒搶到汽胎的孩子,會一個猛子紮下水去,乘人不備一下子把汽胎上的小夥伴掀下水中,然後是一陣的你爭我奪,直到累得不行才肯罷休。雨中戲水,是最為愜意的事。夏日的雨,說來就來,大多數的孩子擔心岸上的衣褲被淋濕,紛紛遊回岸邊,我們卻常常不為所動,依然在水中暢遊。雨點越下越密,很快就在水麵上形成一片水霧,四周一片朦朧。水下的小魚此時紛紛從水底遊上來不時地輕輕用嘴啄著你的雙腳,一有動靜,又四散逃去,那種感覺十分放鬆。大雨過去之後,河邊四周的山巒一片蒼翠,一陣陣的霧氣順著山勢慢慢升騰而起,縈繞在山腰間,像似一條條白色輕沙;小鳥雨後紛紛從林木中飛出,不時掠過水麵。那種景色,那種感覺,隻有在雨後的水中才能夠體會到。幾十年一轉眼過去了,城市裏能遊泳的天然水域幾乎看不到了。遊泳館雖然多了,但感覺卻完全不一樣:沒有了在大自然中遊水時的風聲、雨聲,聞不到花香,聽不到鳥鳴,沒有了陽光,沒有了在自然空間裏的盡情喧鬧,更沒有了小夥伴之間的戲水打鬧。剩下的,隻有華麗的裝飾,堅硬的水泥瓷磚,刺鼻的消毒藥水味,以及溫文爾雅的紅男綠女、循規蹈矩的孩子。遊泳,真的成了遊泳,或者是避暑降溫。
06
爬牆上樹上了樹後,用竹竿叉住高處細軟的樹枝,用手使勁一擰,一大串白白香嫩的槐花就下來了。看著樹下小夥伴們的呼叫哄搶,還真有成就感。
爬牆上樹,是男孩子們最普通的行為,隻要小孩子們在一起,就少不了這些事,因為許多的遊戲活動,都離不開爬牆、上樹。比如上樹吧,什麽掏鳥窩、捉知了、抓七星蟲、摘樹葉編帽子、打遊擊躲貓貓、打槐花、摘桑葉……上不了樹,還真玩不了。矮一點的樹,小孩抱小孩,抓住粗大些的樹枝,一托一拉,就上樹了。高些的樹,就要點兒技巧和力氣了,兩隻手先抱緊樹幹,兩隻腿一前一後盤住樹幹,邊拉邊蹭,抓到大樹叉後抬腳一勾,就翻身上樹了,關鍵要有膽量。小時侯,院子裏的樹,學校裏的樹,附近機關裏的樹,隻要能爬上去的,幾乎沒有沒爬過的。槐樹花開了,四處飄香,小孩子喜歡吃槐花,低矮些的地方被摘完了,隻能上樹摘更高處的。上樹前,先找一根竹竿,前端用刀劈開一條口子,中間橫著夾上一截小木棍,用細繩一綁,就可以用它摘槐花了。上了樹後,用竹竿叉住高處細軟的樹枝,用手使勁一擰,一大串白白香嫩的槐花就下來了。看著樹下小夥伴們的呼叫哄搶,還真有成就感。上樹下樹,褲子衣服被掛破了是常有的事兒,回家少不了挨訓;手上腿上被樹枝劃破點皮更是常事。要是一不小心碰觸到和樹葉差不多模樣、滿身毒毛的“洋辣丁”,那可就慘了,一陣劇痛,然後馬上就是一大片紅腫,半天都好不了。即使如此,爬樹時的刺激和居高臨下的感覺,還是擋不住我們小孩子上樹的欲望。爬牆也是孩子喜歡的活動。現在想起來,就有些像今天時髦的“攀岩”。那時候,城市裏的各種院牆多,磚瓦房也多,玩“打遊擊”、“躲貓貓”都少不了爬牆,有時純粹就是比誰爬得高、爬得快。矮些的牆,跳起來抓往牆沿兒,雙手扣緊,兩腳一蹬,右腿一搭,就上去了;再高點兒的牆,小夥伴扶牆一蹲,另一孩子往他肩上一踩,一起,一扒,就上了牆,先上去的趴在牆上回身一拉,下麵的夥伴也就上去了。看著是簡單,但對於小孩子來說,還是需要些膽量的。最好玩的還是爬石縫牆。南方許多地方,都是用石塊壘砌牆,這就給喜歡攀爬的孩子們有了玩處。我們小時侯最喜歡玩的一個地方,是市人委(即市政府)的招待所。招待所占地很大,前門一般小孩子是進不去的。招待所的後院是一個大花園,後牆很高,是用大石塊砌成的四米多高的一道圍坎,有二十多米長。剛開始,爬這牆隻是為了進到花園裏去玩,後來爬的小孩多了,專門爬這堵牆,就成了孩子們的一個遊戲。首先是爬上去。石牆有高高低低的石縫,要想爬上去,先要看好哪些地方能搭手,哪些地方能蹬腳,看好每一步,一環扣一環,才能爬得上去,一個抓處看不準,就會從牆上滑掉下來。玩的時間一長,爬得多的地方都熟悉了,小孩子們就覺得沒意思了,就另選一處爬,增加難度,看誰爬得上去並且爬得快。後來,往上爬的地方也沒難度了,就開始比橫向爬,看誰橫著爬得最遠。我們院子裏有一幢二層的磚樓,大石塊砌的牆基有一米多高,臨街的一麵大概有三十多米長。磚牆和牆基相接的地方,形成了一道隻有一指多寬的石坎,我們就把這裏也當成了爬牆玩的地方:手摳住磚牆的磚縫,腳蹬在那道很窄的石坎,從這一頭爬到另一頭。一隻腳踩穩窄窄的石坎後,手指要很快找準搭手的磚縫,然後慢慢移動,隻要有一個動作沒做好,就會從牆上掉下來。好在牆基隻有一米多高,不會有任何的危險。個子大或小的孩子,都能在磚牆上找到和自己身高相應的磚縫,都能來試上一試,所以院子裏和街坊上的孩子都愛來這兒玩爬牆。每當有小夥伴從牆上滑掉下來時,總會引起大家的一陣哄笑,然後,第二個孩子又自告奮勇上牆,誰都想能爬過去。但基本上沒有誰能夠完整地爬過全程,所以,這成為了一個挑戰,孩子們對此極有興趣。慢慢地,玩的時間長了,我們終於摸索出了一道最佳的路線,終於有小孩能夠爬過全段牆壁了。手指容易摳住的磚縫,慢慢地都磨出了明顯的痕跡,再有小孩子爬時,隻要你的手指能夠摳得住這些個“點”,並且能抓得穩,爬過去是可能的,剩下的就靠你的體力、耐心和平衡能力了,所以,也不是每一個孩子都能過得去。或許,爬牆玩隻是兒時的特例吧,但是,確實是我們童年的樂趣之一。那時侯,像這類跑跑跳跳、攀高登低的遊戲,還有很多。什麽跳房子、踢毽子、扔沙包、跳繩、抬轎子等等,就不一一詳述了。
07
玩石鎖、啞鈴小孩子是沒有石鎖的,不知是誰發明了用蒸汽白沙磚自己做,於是就在小孩中風行起來。蒸汽磚是用沙壓製成的,不像紅磚是用泥坯燒製的,太硬太脆。蒸汽磚可以用小刀、小鑿子慢慢挖成石鎖的樣子,雖然很輕,但正適合小孩子玩。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城市裏民間玩石鎖的還是比較多的,當然主要是大人們在玩。說“玩石鎖”,因為確實是在“玩”。石鎖不僅是用來練舉重的,更多的是玩。你要是拿來石鎖隻會舉(當然舉起來是基本功),不如直接去練杠鈴。最早是大人玩,一是鍛煉身體,二是帶有娛樂遊戲性。小孩子,尤其是十多歲的孩子,看著好玩,也就慢慢學著玩了起來。石鎖有大有小,有輕有重,根據自己的體力來玩。比賽舉得重,舉的次數多,是簡單的。讓人喜歡的,還是石鎖的玩法。比如旋抓石鎖:雙腿站立略比肩寬,彎腰單手抓住石鎖,借著腰力直臂把石鎖抬至與肩平,立即用手腕的力量使石鎖向右旋轉並及時鬆手,待石鎖在空中轉到鎖柄回到正麵時,手掌要迅速準確地抓住石鎖,然後放下,整個動作要緊密連貫,一氣嗬成。旋抓得好的玩家,可以讓石鎖旋轉兩圈以上抓往,很好看。還可以擔鎖。單手抓住石鎖輕拋到與頭部齊的位置,待石鎖下落到肩部高的位置時,大臂和小臂並攏伸出,用外側接往石鎖,使石鎖穩穩當當地站立在手臂上,然後以臂力再次頂拋至頭部高,然後單手迅速抓住石鎖的手柄,如此重複數次。玩得水平高的,可以左、右手拋接石鎖,從身後拋出正麵接,抬腿拋出接等等,玩法很多。玩石鎖的剛開始都是在自家的院子裏,後來玩友相聚到公園裏玩,觀看的人多,小孩子們也就跟著學了起來。小孩子是沒有石鎖的,不知是誰發明了用蒸汽白沙磚自己做,於是就在小孩中風行起來。蒸汽磚是用沙壓製成的,不像紅磚是用泥坯燒製的,太硬太脆。蒸汽磚可以用小刀、小鑿子慢慢挖成石鎖的樣子,雖然很輕,但正適合小孩子玩。學著大人的玩法,拋、接、抓、頂,看誰玩得好。但這種蒸汽磚不結實,稍不注意就壞掉了。所以那時我們看見什麽地方有這種磚,都會多“順”幾塊回來,多做幾個“石鎖”。玩得真有興趣了,就可以去找小的石鎖來玩,也就七八斤重,很袖珍,也不怕摔壞了,感覺也好多了。我們十一二歲時,玩啞鈴的孩子也很多。那時文體用品商店也有賣的,當然遠沒有現在的啞鈴漂亮,就隻是生鐵鑄造的,既沒漆,更沒膠皮包裏。那時小孩子玩的啞鈴,基本上是找人做的,找上幾個大小一樣的鐵球,再找一根鐵水管鋸好當手柄,在街上找一家五金加工廠一焊,就是一副不錯的啞鈴,可以做輕些的,也可以做重些的。愛玩啞鈴的孩子湊到一起,就比誰舉的次數多,比彎舉誰厲害,完了就要看看自己手臂上是不是鼓起肌肉了。那時我們小孩子根本就沒有什麽健美的概念,玩啞鈴就是希望自己的手臂彎起來時,能夠有一塊“老鼠肉”,這大概是男孩子的天性。肌肉不一定鼓起來,但是小男孩玩玩石鎖、啞鈴,對培養男孩子的氣質還是很有益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