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動手的快樂

一晃幾十年過去了,童年早已遠去。現在的孩子什麽都不缺,但總感覺不像我們的童年那麽的快樂。玩具可以說是應有盡有,幾乎都是自動化、電子化、高檔化,但孩子們玩起來總不是那麽的快樂。其實,童年的快樂,除了兒童遊戲本身,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遊戲活動裏的玩具,要自己動手。自己動手做,本身就是遊戲的一部分,玩具現成了,樂趣就少了許多許多。你自己不會做,不去做,就沒玩的,不論做的好與不好,自己動手做了,就是玩了。做玩具的過程,就是玩的過程。

01

玩泥巴

玩泥巴的遊戲,大多是小夥伴們一塊兒玩。男孩子們喜歡捏個小汽車、小坦克什麽的,女孩子們則更喜歡做些個小碗、小碟、小貓小雞的。

在我們那個年代,小孩子們最早的兒童遊戲,大概就是在一起玩泥巴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同齡人,大多有過這個經曆。小孩子喜歡玩泥巴玩土,大概是天性,也是孩子們最喜歡的遊戲。即使現在的孩子,也是如此,隻是現在的家長很少有讓孩子們玩這些的。我六歲前,生活在陝西西安,宿舍前是一塊很大的四方形空地,差不多有一個足球場大,小孩子們湊在一起,大多是玩泥巴。那時常見的兒童玩具之一,就是專門給小孩子玩泥土的小鐵鏟和小鐵皮筒。孩子們除了捏泥團、挖小土坑,最有興趣的就是壘城堡、築堤壩。用泥土圍起一道道“城牆”,中間堆一個小土包,上麵用小石塊、小樹棍之類的東西搭起一個“宮殿”,一個城堡就建成了。找一個有小坑的地方,在低一些的一麵用泥土築起一道“壩”,用小水桶提來水往裏麵一倒,一個“水壩”就大功告成了。玩夠了就在“壩”上掘開一個小口子,裏麵的水一湧而出,四散而去,覺得十分有趣。小學一年級的時候,隨父母工作調動到了西南的貴州,覺得玩泥巴更有趣了。和大西北的黃土不一樣,貴州的黃泥是很特別的,有很強的膠性,可塑性很強,是一種“天然膠泥”。那時候,城裏居民都是燒煤取暖做飯,要用黃泥來和煤麵搓煤球,專門做煤球煤巴的工人,大多會自帶黃泥。每當院子裏誰家來了黃泥,孩子們就會你抓一塊,我抓一坨,開始玩起來。要想玩好泥巴,先要清除掉泥巴裏的小石渣什麽的雜物,然後在院子裏的青石板上,不停地拍打,黃泥要是幹些的話,就摻點水。這個過程有點像製作紫砂壺的選料。有的泥巴還呈紫紅色,粘性更強,泥質更細膩。玩泥巴的遊戲,大多是小夥伴們一塊兒玩。男孩子們喜歡捏個小汽車、小坦克什麽的,女孩子們則更喜歡做些個小碗、小碟、小貓小雞的。除了做些小物件,男孩子們還喜歡玩一種遊戲,把黃泥巴窩成一個碗狀,口朝下,高高舉起猛地朝石板地上一摔,會發出“叭”的一聲響,扣下去摔得越平,聲音會越大,如果摔歪了一些,就隻會發出“撲”的一聲悶響,立刻會引來小夥伴們的一片嘲笑聲。黃泥巴的粘性和可塑性很強,小孩子們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捏塑出各種玩具。我們稍大些的孩子,玩泥巴會更精細些。比如做一個坦克,會按照小畫書上的模樣來做。先做出一個坦克的大概模樣,再找一根冰棍簽,裹上一層黃泥做成炮管,保證炮管不會塌下來。再用小刀慢慢刻出履帶,最後再搓一些小泥球,做出坦克身上的鉚釘,一個很有模樣的坦克就做成了。再比如做個小汽車、大卡車,做好了還會用彩色的玻璃糖紙貼上去做汽車的擋風玻璃,用冰棍簽當車的輪軸,四個車輪還能拔動。小夥伴們的“作品”做完了,會排在一起。男孩子的一堆,基本上是飛機、大炮、坦克、汽車、小兵人;女孩子的一堆,大都是小盆、小碗、小貓、小狗。雖說有的像,有的不太像,但孩子們都十分開心。小時候玩泥巴,除了男孩子都喜歡的坦克、汽車之類的,我最喜歡做的是小手槍。先把黃泥巴拍打成扁扁的方塊,然後按著手槍的輪廓,用小刀子劃出大概的槍身,晾到半幹,再用小刀細細地雕刻出槍的細節,什麽準星、扳機、槍把上的花紋,很像是那麽回事。在院子和街坊上的小夥伴當中,我的“槍”做得是很好的。黃泥巴好玩,缺點是容易幹裂,放不了多久就會壞掉,雖然有些遺憾,但沒關係,打碎了加上水,拍拍打打重新來做,要的就是這個玩的過程。玩泥巴玩土,看起來是兒童遊戲中很平常的活動,其實並不簡單。泥土泥巴極大的可塑性,與孩子們在玩的過程中的隨心所欲,這二者的結合,使得小孩子的個性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孩子們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意願,做出自己喜歡的東西;做出來的東西,不論好壞,都是孩童最早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體現。泥土泥巴從孩子們的手中,變成了小碗、小盆、小貓小狗,變成了城堡、水壩,這其中溶入了孩童的想象、喜好、感情,是孩子們最早的藝術品,它們是有靈魂的東西,在“玩”的過程中,他們是最自由的。這些,對孩子的成長是十分重要的。孩子們喜歡玩土、玩泥巴並樂此不疲,原因就在於此。現在的孩子,已經不能像我們那個年代那樣玩了,但一些幼兒園裏會讓孩子們玩膠泥,專門設置了玩土的沙坑,也算是一種補償吧,隻是受限製多了些,還是不如我們兒時的那麽自由自在。

02

搭積木

一堆積木倒出來,你抓一堆、我抓一堆,各自搭成一個堡壘對峙,看誰搭得好看,誰搭得高,孩子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就在這玩的過程中不斷激發了出來。

積木,對孩子來說,是較早接觸到的玩具,小孩子在一起玩搭積木,是我們兒時在家庭和幼兒園裏玩得較多的遊戲。那時候,兒童玩具商店較多的玩具,就是兒童積木。有大盒的、中盒的、小盒的。不論數量多少,形狀都差不多,都是些最基本的幾何形狀:正方形、長條形、半圓形、短條形、三角形、圓柱形等等,不同形狀,有不同的顏色,紅的、黃的、綠的、白的、黑的,有些大塊的是各種花紋,對小孩子準確認識物體的形狀和顏色,很有益處。積木盒裏都有一張彩色的圖樣,畫有各種搭法。剛開始玩時,小孩子們大多是按照圖樣來搭,你放一塊,我放一塊,你找長的,我找短的,搭完了嘩啦一推,重新搭其他的圖樣。照圖搭多了,都會了,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想象力來玩了,可以搭得更高、更大、更複雜,可以千變萬化,自由搭配,一直搭到積木倒了下來。女孩子喜歡搭小房子、宮殿,而男孩子則更喜歡變換花樣,搭些小汽車、小飛機什麽的,盡管樣圖上沒有。要是幾盒不同的積木混在了一起,就更好玩了,不同大小、不同形狀、不同花色的積木,可以搭出更多的東西,完全是孩子們自由想像的東西,搭成什麽就是什麽,根本不受圖樣的限製。隨心所欲自由發揮,是小孩子們喜歡玩積木的樂趣所在。一堆積木倒出來,你抓一堆,我抓一堆,各自搭成一個堡壘對峙,看誰搭得好看,誰搭得高,孩子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就在這玩的過程中不斷激發了出來。現在小孩子的玩具太精致完美了,但缺少了讓孩子們自由發揮的空間,既使一些類似的玩具,大多也隻是單一的長形,沒有簡樸的積木玩具好玩。現在一些家長不太給孩子買積木玩,認為玩具越高檔越好。其實,小孩子玩泥巴玩土、玩積木,是孩子早期最好的玩具,對小孩子的動手能力和興趣,對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都是很好的,就如同傳統的中國七巧板玩具,看似簡單,其實並不簡單。

03

折紙

紙飛機折得好不好,還是有技巧的,大家用的都是一樣的紙,一樣的折法,但是翅膀的折疊角度不一樣,飛起來就完全不一樣。折得不好的,甩上去就掉下來,而折得好的,不但飛得高,飛得很平穩,在空中的時間還很長。

現在,好多小孩都不會玩折紙了。折紙,是我們兒時常玩的遊戲。最早在幼兒園時,阿姨就會教小朋友們折紙。發給每個孩子一張紅的綠的彩色臘光紙,教大家折一些很簡單的東西。我們小孩子們,最喜歡的還是自己折紙,尤其喜歡撕下寫過的作業本來折,不受上課時的各種限製。一張紙,可折出許多好玩的東西來。折出一個小紙鶴來,捏住下麵,拉住鶴的尾巴,鶴的翅膀就會飛動起來。疊幾個小房子,一個套一個,最後就變成了一個寶塔;疊一個小房子,倒過來畫上鼻子和眼睛,就變成了一個戴禮帽的人頭;折疊三個不同的紙品,互相插在一起,就變成了一個穿衣戴帽的人,還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用蠟筆畫上眼睛,給衣服褲子塗上顏色,一個可愛的小紙人就做好了,可以做成爸爸、媽媽和小孩。男孩子似乎更喜歡玩折紙遊戲。比如疊手槍,先把幾張紙折疊成兩指寬的長條,套成一個“田”字,中間一條長些,做槍柄,再用紙搓一個紙棍,往上一插,就是槍管,複雜一些的,還可以做成有子彈匣的駁殼槍。可以折小船和軍艦。簡單的,就是一個小舢板,複雜一點的可以折成烏篷船,再複雜一些的紙船上再放一個紙折的炮,就成了軍艦。多折幾隻,放到大木盆裏,就像個艦隊。放到小河裏,看誰的漂得最遠。還有折飛機,更是男孩子的最愛。簡單的飛機,三兩下就折出來了,稍複雜些的,折戰鬥機,有一個尖頭的,還有三個尖頭的,像是轟炸機。但飛得最好的還是最簡單的那種。小朋友們折好飛機,一起往上扔,看誰的飛得最高、盤旋的時間最長。折得好的飛機,飛個十多秒沒問題,碰上合適的風,還會飛更久。紙飛機折得好不好,還是有技巧的。大家用的都是一樣的紙,一樣的折法,但是翅膀的折疊角度不一樣,飛起來就完全不一樣。折得不好的,甩上去就掉下來,而折得好的,不但飛得高,飛得很平穩,在空中的時間還很長。

04

萬花筒那時,許多孩子都喜歡做萬花筒,不光是做起來簡單,最主要的是,自己做出來的這個東西,也會那麽好玩,給小一些的孩子們搶著看,很有成就感!

萬花筒,是我們那個年代兒童都玩過的東西,很有趣。外形像個手電筒,兩頭是玻璃片,一頭是底,一頭用來看。對著有光亮的地方,手握往不停慢慢地旋轉,裏麵就會出現完全不同的花色畫麵,隻要動一點,圖案就會變,真是千變萬化,對小孩子來說,是十分魔幻的東西。商場玩具櫃有賣的,不是什麽高檔玩具,但小孩更喜歡自己盡管做。之所以喜歡自己做,大多是因為好奇心。為什麽會有那麽多變化?而且從來都不會有完全一樣的圖案?裏麵到底是什麽東西?這些都會促使孩子產生十分強烈的好奇心。至少,我就是因為這些疑問拆掉了一個買來的萬花筒。打開一看,太簡單了,除了一個馬糞紙卷的外克,就是三塊圓玻璃片和一堆五顏六色的小紙花!我猜想,兒時許多孩子都幹過這事。於是,就立刻想自己也做一個,看看和買的會有什麽不一樣。材料都很好找。那時候,城市裏有很多做鏡器的小店,主要是賣大大小小的鏡子、配置窗戶玻璃,給衣櫃、梳妝台配鏡子什麽的,也賣一些印有雙喜字的喜鏡。所以,鏡器社櫃台旁邊都有一個地方,專門放置劃下來的各種廢玻璃條,寬的窄的都有。到廢料堆裏選一條,請櫃上的師傅用玻璃刀劃兩下,幾條寬窄一樣的玻璃條就有了。順便買幾塊配手電筒用的圓玻璃片,主要材料就都齊了。把三條鏡片條鏡麵對鏡麵,拚成三角立柱形,用膠布條綁緊貼牢;找一張硬紙殼,剪成玻璃條一樣長短,巻成圓柱體,把做好的三角體鏡片放進去,主體就做好了。用一張透光的薄紙,剪成與圓玻璃片同樣大小,作為萬花筒的底部,朝一頭貼好。再找一些彩色紙,剪成細碎的三角片,放入三角鏡中。最後,用一張小硬紙,剪同樣圓的形狀,中間挖一個小孔,粘在看的一頭的玻璃片上,最後一包住,萬花筒就做好了。手稍微抬高一點,朝著陽光或燈光一看,各種十分美麗的圖案就出現了,朝左右稍稍一動,圖形就會發生變化,感覺圖案比買的萬花筒還多還好看!那時,許多孩子都喜歡做萬花筒,不光是做起來簡單,最主要的是,自己做出來的這個東西,也會那麽好玩,給小一些的孩子們搶著看,很有成就感!

05

小手槍從紙疊的槍,到能打“子彈”的槍,始終都是兒時小男孩的最愛,從簡單到複雜,都是自己做,這個過程本身就很好玩。看著自己親手做出來的小手槍,那種感覺就別提有多好了。玩“打遊擊”遊戲時,往褲腰上一別,很快就能吸引到小夥伴們十分羨慕的眼光。

小孩子,尤其是男孩,從小愛槍,似乎是天性。古時兒童也應該愛槍,隻是那“槍”是紅纓槍、大刀、長劍,都是木製的。我們兒時還有這種兒童玩具,兒童商店都有賣的,油漆得很漂亮,銀粉漆的刀片、槍頭,刀劍的手柄雕有花紋。自從手槍這種武器出現後,男孩子們更喜歡這種熱兵器時代的“槍”。那時,商場裏兒童玩具櫃裏,男孩子玩具中的槍和小汽車是主要的東西。比如,鐵皮壓製成的小手槍,裏麵有幾個簡單的零件、彈簧,扳機一扣,可以“叭叭”的響;還有的裏麵可以安放小紙卷火藥,打一下響一聲;還有的裏麵可以安放打火機用的打火石,一扣扳機,可以冒小火花。有小手槍、步槍、衝鋒槍,是那個時候比較貴的玩具。但那時候大多小孩子更喜歡自己做的槍。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做,便宜,結實,顯能耐,最主要是好玩。記憶中,第一次接觸到小孩子自己做的小手槍,是六七歲的時候。那年父母從西安調動到貴州工作,臨走前,我的一個要好的小夥伴,送給了我把木頭做的駁殼槍,一塊整木頭雕刻成的。雖然很粗糙,但這把槍卻是我的最愛,我把它從西北帶到了西南。那時小一點的孩子,最先自己做的小手槍,主要是紙折疊的,作業本的紙就行,疊手槍、駁殼槍、衝鋒槍,都可以疊。還有泥巴做的槍,也是小孩子愛玩的。稍大些的孩子,用木板做槍。找一塊小木板,先用鉛筆畫出槍的輪廓,再用小鋸條慢慢鋸出來。剩下的就是用小刀子慢慢削和刻了,槍管、槍身、扳機、槍把,沒有幾天的功夫是做不完的。小時候喜歡這些,在小五金店買了一套紙盒子裝的木刻刀,有平口的、斜口的、半圓的、三角的,這樣刻起來就容易得多了,可以雕刻得細致很多。削和刻的活兒做完了,再去買來最細的零號木工砂紙,細細打磨一遍,摸起來光滑滑的,透著木料的香味。最後,再去買一罐最小號的黑漆一刷,幹透了就全部完工了。看著自己親手做出來的小手槍,那種感覺就別提有多好了。玩“打遊擊”遊戲時,往褲腰上一別,很快就能吸引到小夥伴們十分羨慕的眼光。再複雜一點的,就是做駁殼槍,找來小人書,先把駁殼槍的樣子摹畫下來:細細的槍管,長長的彈夾倉,上細下粗的槍把。然後慢慢鋸下來,該刻的刻,該削的削,雖然費時費力,但覺得很有興趣。有時候稍不注意,哪個地方弄壞了,會惋惜好半天。最後全部弄完了,在槍把底下擰上一個小金屬件“羊眼睛”,上麵係上一根紅布條,很覺得自己就是電影裏的“李向陽”了。做槍是有癮的。除了做手槍,還做衝鋒槍,隻是槍管、槍身、槍托連接部分要用釘子釘,做出來也是有模有樣的。那會兒,院子裏和街坊上的小孩玩“打遊擊”時,起碼有一半的“槍”是我做的。後來,還做可以打火藥紙的小手槍。那會兒文具店裏有賣火藥紙的,兩分錢一小卷,紅色底紙,細細的紅紙條上粘有一顆顆小豆子般大小的火藥,玩具手槍可以用,我們也常常買一卷用小鐵錘一顆顆砸著玩。為了自己做的小手槍也能打得響,不知誰就發明了可以打卷紙火藥的槍。其實也很簡單,把自己做的小木頭手槍,在槍機部分鋸一小塊下來,然後在鋸下來的小木塊原來連接的部位,用小刀橫著削出一道“坎”,再用兩根猴皮筋套在扳機的地方,把小木塊當作機頭,往後一拉,卡在槍把上,扣動時大拇指的關節往上一頂,小木塊就會隨著猴皮筋的拉力彈回原處。這時,在小木塊的前端摁一顆圖釘做撞針,把火藥紙撕一顆下來貼在“槍膛”的後麵,一拉一頂,圖釘正好撞在在火藥紙上,就會“叭”的一聲,很有槍響的感覺。雖然每打一次都要換一次火藥,但覺得比買的槍好玩。後來,小手槍又升級了。比如,可以把小木頭手槍的槍管弄通——我們都是把鐵絲燒紅,慢慢從兩頭燙通,小孩子哪裏會有鑽子。弄通以後,到街上廢品店去買一截銅管,口徑要正好放進去小口徑步槍子彈殼就行。截好長短,把銅管插進小手槍的“槍管”裏,就基本成功了,剩下的就是做“子彈”。找來擊發過的小口徑子彈殼——我們把它叫做“馬子殼”,在彈殼的底火部中心,用小釘子釘通一個小眼兒,然後用幾根火柴,把火柴頭刮到彈殼裏,再填上一點草紙屑或者小棉花團,輕輕地把它填緊,最後用點黃泥把彈殼口封住,一顆“子彈”就做好了。把“子彈”塞進小手槍的銅管裏,彈殼的小眼兒上貼一張火藥紙,拉槍栓,扣扳機,火藥紙被打響,引發子彈殼裏的火藥,彈殼裏的黃泥、棉屑就會衝出槍管,發出很大的響聲,很像一顆鞭炮的聲音,真有打真槍的感覺。那時,小口徑子彈殼還是很好找到的,小夥伴們之間也有交換和買賣的,幾分錢一顆。“子彈”一次隻能做兩三顆,做好了就要打了,不然會受潮。所以,每次裝好了“子彈”,就會和小朋友約上,找塊空地對著天空“嗚槍”,很是得意。當然,也時常會發生“啞彈”的事情——小夥伴們都十分緊張地捂著耳朵在等著,隻聽見火藥紙的一聲小響,“子彈”沒響,大家一陣哄笑,四散而去。再後來,大一些的孩子慢慢做起了鏈條槍、鐵管槍、鋼管槍,已經大大超出了小孩子玩具的範圍,大人和派出所便開始沒收了。這些“槍”我少兒時也做過,就不細說了。從紙疊的槍,到能打“子彈”的槍,始終都是兒時小男孩的最愛,從簡單到複雜,都是自己做,這個過程本身就很好玩。

06

滑輪車我們小時候玩的滑輪車,全是自己做的,比現在許多兒童車好玩多了。尤其是現在流行的滑板車,我們幾十年前就玩了,隻是一個是金屬的,一個是木板的,結構、原理都一樣,我們那時叫做滑輪車,也叫“彈盤車”。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家庭條件好的,會給小孩子買一個兒童三輪車,一個車把、一個小坐椅、三個小輪子,坐在上麵蹬起來滿院跑。幼兒園裏也有,一到騎三輪車的時候,你追我趕,很是熱鬧。現在的童車,又不可同日而語了。有三輪的、四輪的,還有電動小摩托,稍大些孩子玩的,還有漂亮的滑板車。我們小時候玩的滑輪車,全是自己做的,比這些車好玩多了。尤其是現在流行的滑板車,我們幾十年前就玩了,隻是一個是金屬的,一個是木板的,結構、原理都一樣,我們那時叫做滑輪車,也叫“彈盤車”。之所以也叫做“彈盤車”,是因為那時貴陽當地的小孩,把軸承稱之為“彈盤”。滑輪車也好,彈盤車也好,總之,我們那時做車用的輪子就是軸承。一種是兩個輪子的,叫單車,一種是三個或者四個輪子的,叫板車。先說說軸承。那時,街上廢舊物品店裏和街邊舊貨地攤上都有賣的,大的小的都有,基本上都是從廢舊機器上拆下來的。一般幾毛錢一個,好些的一塊多兩塊。拿起來搖晃幾下,不會晃啷響的,就是好些的,磨損還不厲害;要是晃啷響的,就是不好的,玩不了多久就會壞掉。一般軸承上有外文字母的,即使是鏽多些,質量也都比較好,價錢也不貴。滑輪單車做起來簡單些。兩塊五六十公分的長木板、兩根小木方子、兩個蘋果大小的軸承,再加一根圓木棍做車把,主要材料就齊了。先把兩根木方子在兩塊木板前後三分之一的位置釘牢,做好車的主架,然後在上下兩塊木板的前端同一位置挖一個小圓孔,正好插入圓木棍就行。圓木棍的下端,固定好一個軸承,作為單車的前輪,木棍上麵再釘牢一塊木條作為車把。車架後端再安放一個軸承,作為單車的後輪,整個“單車”就做好了,可以坐在上麵邊蹬邊滑。如果是在馬路的斜坡上,坐著就可以一直滑到坡底。更簡單的,隻要下麵加一塊木板,模樣就和今天流行的滑板車一樣,蹬著跑,很自由自在的感覺。再說四個輪子的滑輪板車。先準備三四個同樣大小的軸承,找兩根五六公分見方的木方作大梁,鋸成六十公分左右長,找幾塊四十公分長的木板,釘在並行的兩根木方上麵,然後用一根圓木棍,兩側固定好兩個軸承,釘牢在車架的後端,作為板車的後輪。再做板車的方向盤:找一塊比車身略寬的厚木板,把兩個軸承釘在各三分之一的位置,對齊車身前端後,打通一個圓孔,用一根稍長些的粗螺絲連接固定,這樣,兩個前輪就可以左右轉動,滑輪板車就做好了。用一根長繩,固定在“方向盤”的兩邊,拉繩子的左或右,就可以掌握方向了。那時,貴陽市城區街道許多都是坡路,瀝青路麵,玩的時侯,把滑輪板車拉到馬路的斜坡頂上,兩個小孩坐在上麵,車就可以從坡上一直滑行到坡底。要是坡度大些的話,車滑行的速度會越來越快,很刺激。那時侯城市裏沒那麽多機動車,小孩子玩這種滑輪車沒什麽大的危險,但畢竟還是影響交通,踫到警察還是要管的,小孩子就在院子裏的石板地上玩。現在,小孩子要玩滑板車,買一個就行,輕便、結實、漂亮。但是,越來越多的現成的玩具,讓孩子們自己動手的機會越來越少了。

07

放風箏

小孩子做風箏,也不是一做就成的,常常是做好了拿出去一放,要麽頭輕尾重,起不來,要麽是頭重尾輕,栽跟頭,隻好重新調整:要加長或剪短風箏的尾巴;還有就是風箏的鬥線,栓的角度不對,也飛不好,反正多弄幾次,就知道了。

現在,你要是去城市郊區的風景點或者農家樂,可以看見許多賣風箏的,很漂亮,五顏六色,做工精致,但全是機器生產出來的。小孩子覺著好看,買得人多,但幾乎看不見小孩子在放的。放風箏的,基本上是上了些年紀的人。我們兒時,放風箏是孩子們春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那時大孩子放,小孩子也放,全是自己做的,街上紮紙品的小店也有賣的,但也是手工紮的。春天一到,南風陣陣,就連最簡單的風箏都能飛上天。那時我們玩的風箏都比較簡單,主要是“田”字風箏,我們叫做“一塊瓦”;“甲”字風箏,我們稱之“立掌”。當然也有形狀複雜些的,像什麽老鷹形的、鷂子形的、蜈蚣形的等等,不過那大多是大人們玩的,小孩子自己還做不了。八九歲的孩子就可以自己做風箏,最簡單的,一張簿簿的信箋紙,橫起來,把兩邊的四個角按一定比例一折,兩角交匯的位置紮一個小孔,把兩根鬥線穿過去,再用一小塊白棉紙貼住,風箏下麵貼上一條長長的紙條,接上風箏線,拉起來一跑,風箏就能飛起來,這是小孩子最早玩的風箏。當然,這種完全是一張紙做的風箏,能飛得比電線杆高就很不錯了,主要是飛高了紙根本兜不住風。大一些的孩子,就學著做有骨架的風箏。那時做風箏的材料都好找,到紮紙品的小店,買幾根削好的竹篾條,回來自己慢慢加工。把篾條削得薄薄的,隻留下青竹皮,然後按照風箏的大小截好長短,再來紮骨架。紮骨架時,稍微複雜點的技術是豎的那根龍骨要能夠活動,糊好風箏後要能拆得下來,以便攜帶時風箏能夠卷起來。所以,要另外削刻出兩片小小的帶有凹槽的小竹片卡,用細線綁在風箏上、下兩根龍骨中間。最後,風箏中間的那根豎條龍骨,往上下一插,中間龍骨的交叉處用細線輕輕一綁,風箏的龍骨架就做好了。那時不論你做什麽形狀的風箏,都是用白棉紙。土產門市部專門有賣的,一匹一匹像布似的,幾分錢一張,大小可以做兩個風箏。白棉紙那時候百姓日常生活是用得比較多的,貼窗戶,紮花圈,補雨傘,包包茶葉什麽的。白棉紙買回來,按風箏大小剪好,卷貼好邊,縫好骨架上的固定點,根據風箏的形狀,貼上一根或兩根紙飄帶做風箏的尾巴。待漿糊幹透了,就可以拿出去放飛了。放風箏用的線滾子也是自己做,小木條、竹簽,或者筷子、牛皮膠,然後削削刻刻,鑽孔,上膠,安裝,風箏的線滾子就做好了,我們稱做“約子”。三四十年前,城市裏沒有什麽高樓,大部分是平房,風箏在大街上就能放。一個孩子輕輕拉住風箏的後麵,放風箏的孩子在前麵跑上幾步,喊一聲“放”,風箏迎風一下子就**上了天。一邊跑,一邊放線,待風箏升高了,就可以慢慢放了。小孩子做風箏,也不是一做就成的,常常是做好了拿出去一放,要麽頭輕尾重,起不來,要麽是頭重尾輕,栽跟頭,隻好重新調整:要加長或剪短風箏的尾巴;還有就是風箏的鬥線,栓的角度不對,也飛不好,反正多弄幾次,就知道了。還有風箏的龍骨也有講究。竹片削得厚了,風箏重,飛不起

來;太薄了,風大就撐不住變形,所以龍骨的厚薄要根據風箏的大小、形狀來掌握,是要經驗的。小孩子們放風箏時,站的位置也重要,站得不好,風箏會“打架”,我們稱做“絞線”了,常會發生這種事,若不及時調整位置,絞住的風箏都會掉下來。“打墜子”,也是放風箏遊戲時的趣事。風箏放高了,風箏線到了一定高度會自然下垂,就會有小孩子來“打墜子”:隔著一兩條街或者幾個院子,小孩子用一根長棉線,一頭係在固定的位置,一頭栓上一顆石子或者一個小螺母,對著下垂的風箏線,用彈弓彈出去,墜子帶著線彈上去又掉下來,就套住了正在放飛的風箏線,然後快速往下拉,別人的風箏和線就變成自己的了。那時街道多,院子多,被套走的風箏也不容易找回來,就隻能認了。雖然“打墜子”不是什麽值得讚許的事,但對玩風箏的孩子們來說,也是一種玩法吧。做得好的風箏,可以飛很高很遠,基本上是大人和大孩子們放的,用的是魚線或者輪胎線(廢舊汽車輪胎裏抽出來的線)。但要是風太大,線崩斷了也是常有的事,飛掉下的風箏還會帶走很多風箏線。自己做的風箏,不論大小,不論式樣,隻要能放,就很高興!那種感覺,隻有自己做、自己放才能體會到。斷線了也好,掛樹上了也好,被人“打墜子”了也好,隻要有風,回去再做一個!

08

玩彈弓為了自己的彈弓更漂亮,我們喜歡用女孩子紮頭發用的彩色玻璃絲,纏滿彈弓的手柄,也有用黃黃的細銅絲纏的,很好看,握在手裏感覺很好。

彈弓,是我們小時候男孩子最喜愛的玩具。一種是打紙彈的小彈弓,一種是打石子泥丸的大彈弓,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孩子,基本上都玩過。打紙彈的小彈弓,是用麵條粗細的鐵絲做的,一般是手掌大小。弄一截鐵絲,一把夾鉗,三下兩下就能彎出來,然後用小女孩紮辮子的猴皮筋往彈弓上的兩個耳朵上一套,就可以玩了。小彈弓的“子彈”是用手指頭寬的小紙條折的,先卷成小紙卷,然後從中間一對折,像似個“人”字,套在皮筋上一拉,就可以彈出去很遠,速度也是很快的。玩的時候是“分邊邊”,就是小孩子們分成兩撥,可以分守“陣地”,也可以跑著“打遊擊”。但都有規矩,隻準射擊身體,不準打臉,因為雖然是紙做的“子彈”,但距離近了打到臉上還是很疼的,會起一個小紅疙瘩,打到眼睛那就更危險了。玩小彈弓開仗前,小孩子們都會折上幾十上百顆“子彈”,揣在衣兜裏備用,一旦開起彈弓戰來,一會兒就會打光了。後來小彈弓還玩出了新花樣,彈弓變成了彈弓槍。用長鐵絲彎成一把手槍的模樣,有槍管,有槍把,但槍管前麵還是要做成彈弓的樣子,有兩個套皮筋的圓眼;隻是槍身槍把有了改動,槍的扳機可以扣動:一根鐵絲夾在槍身中間,一端彎成扳機,一端伸在槍機部位,一扣動扳機,鐵絲的那一頭就抬起,把猴皮筋彈出去,“子彈”就射了出去,也挺好玩的,有點手槍的意思。但是這種槍玩起彈弓仗來,上子彈慢,很吃虧,有些中看不中用。打石子或泥丸的大彈弓,是男孩子玩得最多的,你褲兜裏要是沒揣著把彈弓,就覺得不像個男孩。大彈弓最早是用樹叉做的弓身,但城市裏要找合適的樹叉很不容易,所以基本上是用粗鐵絲彎的。做大彈弓要用筷子頭般粗細的鐵絲,這樣才經得住厚皮條的拉力。這麽粗的鐵絲,大人彎起來都很費勁,小孩子做就更難了。但我們小孩子自己有辦法,截斷好長短合適的鐵絲後,放進爐火中間,燒紅了就好彎多了,彎好一頭,再燒另一頭。大彈弓做起來要講究,兩個耳朵要圓,要大小一樣,弓架和手柄的彎曲處要對稱,這樣既漂亮,又能打得準。彈弓的皮筋和彈皮兜,都是到廢舊物品小店去買。汽車的內胎,被割成一條條地掛著,一兩毛錢一條。買的時候要先看看好壞,太舊的汽胎割成的皮筋條,延展性差,沒彈力,還容易斷;好的皮筋條發亮,拉伸了看不見有裂紋,彈力足,就是要貴一點。彈皮兜的皮子店裏也有,都是牛皮、羊皮的邊角廢料,幾分錢就可以買一塊,可以做幾個彈皮兜。把這兩樣東西買回來,剪好長短,用細繩紮好彈弓眼和彈皮兜,一把大彈弓就做好了。也有用醫院裏的輸液膠皮管做彈弓皮筋的,但一來不好找,二來比較貴,論彈性是最好的,一般不會斷。為了自己的彈弓更漂亮,我們喜歡用女孩子紮頭發用的彩色玻璃絲,纏滿彈弓的手柄,也有用黃黃的細銅絲纏的,很好看,握在手裏感覺很好。玩大彈弓,主要是打麻雀打小鳥。公園裏、山坡上、小樹林裏、河邊上,四處尋找目標,看誰能打得到。那時我們小孩子沒有什麽環保意識,隻是好玩。其實城市裏沒那麽多小鳥可打,我們更多的是玩比賽,比誰打得準。院牆下豎幾個玻璃酒瓶、罐頭盒子,然後劃一條線,大家站在線外,先打後打無所謂,關鍵看誰打得準。有的孩子天生有感覺,彈弓橫著拿、豎著拿,都打得很準,有的孩子卻不行,打好幾下也打不中。被打中的玻璃瓶劈裏啪啦碎了一地,打中的罐頭盒會彈起老高,那種感覺令人很是得意。我小時玩打彈弓還可以,院子裏街坊中算是打得準的,後來又養鴿子,彈弓就一直在玩,這是養鴿子的必要東西,轟鴿子。彈弓都是自己的好,彈弓的輕重、皮筋的拉力、每把彈弓手感都不一樣,換了別人的彈弓打,一般都打不準。打彈弓雖然是小男孩的最愛,但畢竟有一定危險。我們玩彈弓雖說從沒打傷過人,但把別家的窗戶玻璃打破是常有的事,所以家長和學校一般都不許玩,在學校裏被老師發現了,肯定是要被沒收的。城市裏孩子確實不宜玩彈弓,但是條件允許,讓小男孩到郊外打打彈弓,還是可以的。幾十年過去了,早已經沒有小孩子玩彈弓了。現在許多風景點的小攤上,還能看見有彈弓賣,做得也很漂亮,有的還是可以套在手腕上打的新型彈弓,但玩的人卻很少,基本上就是個玩賞或者懷舊了。打彈弓,給我們那個年代的男孩子帶來的快樂真是很多,使人難以忘懷。

09

挖陷阱挖好了陷阱,就假裝在玩打彈子、拍洋畫、拍三角什麽的,等小夥伴興衝衝趕來,一腳踩下去,跌個狗啃屎,大家就會哈哈大笑好一陣子。

挖陷阱,是我們小時候玩的帶有一定“惡作劇”的遊戲。在經常玩耍的泥土地上,用小鏟子挖一個一尺見方的坑,可深可淺,一般也就是一尺左右。然後找來幾根樹枝、竹條,在坑口上先搭成網格狀,上麵再鋪蓋上一層廢報紙,最後用細土薄薄地撒上去,遮蓋住樹枝和紙,弄得像平常一樣。剩下的就是設法誘騙小夥伴來踩了。小時候,我們住的院子裏有幾個相通的院子,其中一個最大的院子,大概有兩個籃球場大,全是泥土地,四周栽有夾竹桃、石榴、桃樹,牆邊還有一個小小的石拱橋和魚池,是我們和鄰院小孩共同玩耍的主要活動場地。玩挖陷阱,大多是在這裏。挖好了陷阱,就假裝在玩打彈子、拍洋畫、拍三角什麽的,等小夥伴興衝衝趕來,一腳踩下去,跌個狗啃屎,大家就會哈哈大笑好一陣子。然後又迅速恢複好陷阱,補上被踩斷的樹枝,蓋好紙和浮土,再設法誘騙第二個上當者,有人中計後,大家又是一陣哄笑。最好玩的是挖連環陷阱。挖好一個,隔一兩步再挖第二個、第三個,全都弄好了,就等看好戲了。小夥伴不知有計,剛踩到一個,爬起來還沒站穩,又踩入了第二個、第三個,大家會笑得停不下來。有時候是先挖好一個,然後在陷阱旁邊假裝剛開始挖,呼叫小夥伴,快來挖陷阱,小夥伴一定會興致勃勃趕來,剛到跟前,就踩入了陷阱,又氣又惱,而挖陷阱的則大笑不已。這樣經常互相捉弄之後,真到了約小夥伴來挖陷阱的時候,小夥伴們都會被弄得疑心重重,快到跟前時,都會格外小心,四下打量,躡手躡腳一步一步試探著上前。結果又引來一陣哄笑,雖然沒有踩到陷阱,但還是被捉弄了一回。那時,我們很喜歡玩這種遊戲,院子裏玩,學校裏玩,草地上也可以玩,要是街上有哪家修繕房子,拉來了一堆沙土,那就更有的玩了。沙土鬆軟,陷下去也不會受什麽傷,陷阱都挖得大些深些,可以把小孩陷進去半個身子。先來的幾個小孩,做好一個大陷阱,然後就蹲在沙堆上搓沙球,還故意留出一個人可以蹲的位置。看見有合適的捉弄對象來了,就呼喊快來搓沙球,來者不知是計,幾步跑來,就掉進了陷阱,大家會一哄而上,很快把四周的沙土向坑裏刨下去,能將其“活埋”,然後又是一哄而散,趕緊逃掉。當然,捉弄別人,自己也會被別人捉弄,沒有哪個小孩會逃脫,反正是玩遊戲,誰也不會真的生氣惱怒,還會繼續玩下去。

10

有趣的小玩藝兒

幾十年前的小孩子,玩的遊戲和東西真不少。除了前麵說的那些,還有許多的小遊戲和小玩藝兒,既簡單也很好玩,很有趣。

幾十年前的小孩子,玩的遊戲和東西真不少。除了前麵說的那些,還有許多的小遊戲和小玩藝兒,既簡單也很好玩,很有趣。 。找一張稍硬一些的紙,剪成四方形,四個角對折一下,然後用剪刀沿折疊線各剪一刀,隻剪一半,把四個剪了的角的一半,順著一個次序,間隔地卷起一個角到紙的中心,用漿糊貼牢;用一小截高粱杆做風車的軸,一根細鐵絲從高粱杆中心穿過,一頭綁在筷子或小木棍上的頂端,另一頭穿過已經貼好的小風車的中心,再套上一個圓紙片,打個彎固定住轉輪,小風車就做好了;拿在手中一跑,小風車就會呼呼地轉,還可以塗上各種顏色,轉起來更好看;要是遇見吹大風,不用跑風車都會轉得飛快。。夏天到了,除了下河玩水遊泳,就是滿院子滿街地玩打水仗。射水槍就成了孩子們打水仗的主要“武器”。常見的是竹筒水槍,找一根竹竿,按竹節鋸一節下來,一頭留住竹節,一頭不留,有竹節的一頭,在竹子的隔斷中心打通一個小孔,做出水孔;再找一根細竹子或者筷子,前端纏上布條,剛好可以塞進竹筒就行;先把它放進水裏泡濕,然後推進竹筒,把竹筒水槍放進水盆裏上下用力推拉幾下,竹筒裏就吸滿了水。一手握竹筒,一手一推木棍,一股水流就從竹筒的小孔裏射了出去,可以打很遠。小孩子們都會自己做,幾乎人手一把,於是就開始打水仗,你射我,我射你,追得滿院子跑,有時還分邊分撥來打。雖然最後大家都成了落湯雞,但其中的快樂卻讓小孩子們停不下來。還有的是用輸液的膠皮管做水槍。找一段長長的膠皮管,再找一個打針用的小藥瓶蓋,中間穿一個小孔,把膠管的頭從瓶蓋外塞進去,留一小段就行,用來對準水籠頭灌水;膠管的另一端,綁緊一根大號注射針頭,膠皮管水槍就做成了。灌水時,先捏住針頭,另一頭在水籠頭進水的壓力下,慢慢開始逐漸變得像小香腸般粗,一直到整條膠管都灌滿了水,搭在身上,就可以打水仗了。膠皮管水槍雖然射水時間長得多,但水流太細,和竹筒水仗打,總是吃虧。。用一根鵝翅膀上的大羽毛,剪掉兩頭,留中間的鵝毛管,再找一根剛好可以插入毛管的小木簽,就可以玩了。用鵝毛管對準桔子皮一插,裏麵就填上了一小顆桔皮,再調頭插另一頭,“子彈”就裝好了。用小木簽朝一頭使勁一捅,裏麵的一顆小桔皮就會在空氣的壓力下飛出去一顆,發出輕輕的“嘭”的一聲響。而原來後麵的那顆小桔皮粒,又會跑到前麵去;然後,在鵝毛管的後端,再插一次,第二顆“子彈”又上膛了。我們就用這種桔皮槍互相打著玩,就是打在臉上也不會疼,挺好玩的。但是鵝毛管不是很好找,而且玩一段時間就會裂口子,所以後來就用其他小塑料管代替,效果一樣,隻要有桔子皮就能玩。。一節小竹片,先削成五六公分長短,兩公分寬,然後在竹片中心鑽個小孔;再用小刀子分別把兩頭慢慢削成傾斜角度相反的斜麵(17-18度為好),找一根鉛筆長短的小木棍,插入竹片中心的小孔固定好,竹蜻蜓就做得了。玩的時候,兩隻手掌夾住木棍左右使勁一搓,感覺用力最大時手掌一鬆開,竹蜻蜓就會騰空而起。做得好的,可以飛起很高,在空中旋轉的時間長;做得不好的,飛不高,還會頭重尾輕亂飛,或者一出手就掉下來。所以,竹蜻蜓看似簡單,其實蠻有科技內容的。旋片的厚薄、形狀,斜麵的角度,小木棍的輕重,都有講究。我們那時候也是要做好多次才能達到最好狀態。孩子們做好了,會在一起玩,喊“預備,起!”就一起放,看誰的竹蜻蜓飛得最好,最後落地。現在小攤上有現成賣的,全是塑料機製的,雖然飛得很輕很高,但和我們小孩子自己動手做的感覺完全不樣,沒有那種高興勁,小孩子原本可以從中學到的一些東西,全被機器製作的現成玩具給弄沒了。。小時候玩的另一種小玩藝兒,叫做降落傘,很簡單,也很好玩。用一張和手絹一般大小的正方形白棉紙(就是糊風箏的那種),先用手搓搓弄軟和了,然後用四根縫衣棉線,把紙的四個角係住,棉線一根學生尺長短就行。四根棉線的另一頭捏在一起,上麵栓一顆小螺母或小石子,降落傘就做好了。玩的時候,把線理順,然後把小螺母放進降落傘的中間包住,捏住並用力往上扔出去;傘到了最高點,小螺母自然從上往下掉,這樣就把降落傘拉開往下降了。傘繩下的小墜物隨風輕輕搖擺,很像是空降兵跳傘的樣子。小孩子玩的時候,會一起扔,看誰扔得最高,落地最慢。七八個小傘一起從空中降落,有高有低,有快有慢,十分好玩。降落傘的小墜物重量要合適,太重了傘降得太快,太輕了拉不開傘,飄不起來。前不久,我在成都春熙路上忽然發現竟然有人把這種小玩藝兒做成了玩具在叫賣,銷路還很好!隻是傘麵變成了塑料纖維布,小墜物是塑膠的,傘還有大有小,五顏六色的,可見這種小玩藝兒的魅力!。這是我們小時候玩的另一種很簡單易做的小玩藝兒。從雜誌(或作業本)上,橫著撕下一條一指寬多點兒的紙條,彎起來兩頭對齊(注意紙條中間不能折),在紙條對齊後的長度三分之一處折一下;紙條先展開,紙條的一頭,從折痕處的兩邊,分別向中間各撕一條小口,注意中間不能撕斷;紙條的另一頭,在折痕處的中間,橫向撕一條小口,長度正好是紙條另一頭沒撕斷的長度,把紙條的那一頭從這個小口中穿出去(穿進去前,先把紙頭折疊一下弄窄,以便從此小口中穿過),把紙頭弄平整,形成交叉的彈尾。交叉後的兩個紙頭,取二分之一長度,再折一下,使之形成兩個平行的尾翼,“紙炸彈”就折疊好了,從側麵一看,很像是一枚帶有尾翼的“航空炸彈”。玩的時候,找一顆小石子,包夾在“紙炸彈”的前麵,捏住後朝天上使勁一扔,到了最高點,小石子落出來,“炸彈”就會勻速地翻滾著彈身,緩緩飄落下來,很像是從飛機上扔下來的帶有旋轉尾翼的“炸彈”;扔得越高,飄落的時間越長,有時正好遇見大風,“炸彈”還會被吹起得更高,飄得更遠,十分有趣。小孩子們一起玩,許多“炸彈”紛紛飄下,很有些“大轟炸”的場麵。要是在高樓上玩,不用包石子,輕輕一放,“炸彈”就可以飄出去了。。找兩顆五分硬幣大小的螺母,上下對齊形成一個“8”字,用一根猴皮筋從兩顆螺母的中間穿過栓緊,再找一根一尺多長的小布條,栓在其中一顆螺母上,“落地響”就做好了,很簡單吧。玩的時候,把一顆紙火藥夾在兩顆螺母之間,抓住螺母往上一扔;螺母帶著布條迅速下落,砸到地上後,螺母中間的紙火藥因為撞擊炸掉,發出“叭”的聲響,所以叫做“落地響”。後來,兩分錢一卷的紙火藥少了,不知哪個小孩又發明了一種用火柴頭玩的“落地響”。找一塊黃泥巴,中間用手指戳一個小洞,把牙膏皮放罐頭盒裏熔化,倒進泥洞裏,趁熔液還沒凝固時,用筷子在中間插一個小孔,取出來就形成了一個中間有洞的圓柱體;冷卻後,用小刀在錫塊外麵攔腰刻出道凹槽,“落地響”主體就完成了。再找一根大點兒的鐵釘子,截去釘子頭,把帶釘帽的釘子截斷麵磨圓,用兩根猴皮筋,先栓緊在釘帽上,然後分左右兩側套在錫塊腰間凹槽處,用細線係緊;釘子帽上係一根布條,新型“落地響”就做好了。玩的時候,把幾根火柴頭刮進錫塊的小洞裏,然後把鐵釘輕輕插入小洞孔,抓住錫塊往上一扔,落地時,釘子頭就會擊發火柴頭藥,發出“叭”的一聲響。因為火柴頭的藥力比紙火藥大,所以響聲也更大,覺得更加好玩。玩“落地響”要講究兩點,一是猴皮筋不能太鬆,二是要選擇硬實些的地麵,鬆軟的泥土地不容易出響。

11

花花草草也是玩玩“打雞”,不僅要草莖粗壯,用勁也是要講技巧的,可以用猛力,也可以用緩勁,其實是小孩子們在鬥心智,用力適當,粗壯的草也會被打敗。

兒時的玩,似乎無處不在,什麽都能玩,就是花花草草,也是玩具,也可以玩,也可以做遊戲。比如說“打雞”,一種玩草的遊戲。一些地方把這種遊戲稱為“鬥草”,也是個古來有之的遊戲。這種草,生長範圍很廣,一些地方叫做“官司草”,我們貴陽叫做“打雞草”,其學名做“牛筋草”,夏天長得最茂盛,一窩草裏有四五根,長長的莖,草頭上有幾根像麥穗似的花莖。因為這種草紮根深,草莖堅韌,很難被拔掉,所以就被稱之為“牛筋草”。與這種“牛筋草”喜歡生長在一起的還有一種草,外觀與“牛筋草”十分相像,隻是草莖要細得多,學名叫做“馬唐”,雖不能拿來玩“打雞”遊戲,卻是專門扯來鬥蛐蛐的,我們稱為“蛐蛐草”,說到玩蛐蛐時再細說。撥下一根根“打雞草”,把草頭打個結,就可以玩了。先劃“剪刀、石頭、布”,輸者就要把打好結的草頭鬆開一點,對手打好結的草從中穿過去,兩根草套在一起,草頭對草頭,各自一隻手拽住草莖一起用勁,看誰的草頭被扯掉下來,掉下來的為輸。所以玩“打雞”,要選那些草莖粗壯的,這樣不容易被扯斷。不但要選粗壯的,還可以“技術處理”一下,打結前,把接近草頭的那一小段草莖,用指夾稍稍刮幾下,去掉些水分,以增強其韌性。運氣好的,一根草可以鬥敗好幾個夥伴的草,成為“打雞王”。當然,沒有誰的草可以永遠當“王”,總有被扯斷的時侯。草地裏玩得不過癮,我們每次都要扯上一大把草回家去接著玩。除了兩個人鬥,也可以三個人一起鬥,劃拳定出先後,最後的輸者的草,要被另外兩人的草穿過,然後三人分別從自己的方向拉扯,看誰的草頭掉下來,如果其中還有兩根都沒斷,這兩家再來鬥,一直到決出勝負。玩“打雞”,不僅要草莖粗壯,用勁也是要講技巧的,可以用猛力,也可以用緩勁,其實是小孩子們在鬥心智,用力適當,粗壯的草也會被打敗,小孩子們很喜歡玩這種遊戲。冬青樹上的小果子,也可以玩。找一段小竹管,兩頭鋸通,摘一把樹上黃豆大小的小果粒,往竹管裏一放,放在嘴裏一吹,一串串“子彈”就飛了出去,打在身上還是有點疼疼的,你吹我,我吹你,很好玩。摘兩片夾竹桃的樹葉,兩片對齊,雙手捏住兩頭,一拉一送,樹葉就會發出叭叭的聲音,看誰把樹葉打得最響。摘一片樹葉,手指捏住放在唇邊,輕輕一吹,會發出悠悠的音來,聽得好的,可以吹出音調,就是一個葉笛。摘一段柳枝,卷成一個圓圈,往頭上一戴,就是個帽子,可以玩“打遊擊”,也可以作納涼。掰下一根小樹枝,用小刀刻出幾道紋路,剔去幾道樹皮,就是個漂亮的馬鞭。一顆新鮮的大蠶豆,用小刀在豆子兩麵輕輕劃上幾刀,去掉點兒豆皮,立刻就變成了一個頭戴鋼盔的士兵頭像。

總之,你隻要想玩,會玩,隨時隨地都有得玩。小孩子在玩的當中,親密接觸了大自然,會感受到大自然的個性,青草有青草的氣味,泥土有泥土的芬芳,這些童年的感覺、記憶,會伴隨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