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的博弈

我們兒時的遊戲,有許多是博弈性的,也就是說是有輸贏的。這輸贏,既有小玩具,也有各種懲罰,還有的就是結果本身。但不論輸贏的是什麽,遊戲的過程就是孩子與孩子之間的博弈,因為博弈的刺激性,輸贏的不確定性,所以孩子們更有興趣,更喜歡玩。這類遊戲是有規則的,不能違反,必須按照規則來玩。違反了要受規則的處罰,誰要是經常耍賴,肯定就會沒人和你玩了。遊戲是要講技巧、要體力的,你玩得不熟,技不如人,或者體力不行,你就會輸得多。遊戲更需要心智和意誌力。博弈中拚的常常不僅是技巧、體力,許多時侯拚的是智力、心機和意誌。

遊戲肯定是有輸贏的,隻想贏不想輸,你就玩不了。贏了不驕傲,輸了承受得起,大家才能一起玩下去。所以,小孩子通過玩這類遊戲,慢慢地、不自覺地會樹立和培養出許多良好品質:公平公正,講誠實、重信義、守規則,勇於麵對困難和挫折,等等。孩子們在這些活動中共同守規則,才能玩到一塊兒,才能體會到這些遊戲中的快樂。

01

跳棋、軍棋、康樂棋有時候別人走在先,但不一定就先到終點,後走的運氣好,很可能先到終點。這棋的勝負設置機製,對小孩子認識事物是很有些哲理啟示的。

那時的孩子,接觸到的最早博弈性的遊戲,可能就是棋類了。這種娛樂性、博弈性較強的棋類很多,男孩女孩都喜歡。小一些的孩子,玩康樂棋多些。形象、簡單、明確:一張迷宮似的線路圖,幾顆不同顏色的棋子,一顆骰子。兩個人以上都可以玩,先搖帶有數字的骰子,誰的點兒大誰先走;再搖骰子,搖到幾點走幾步,最後看誰先到終點。康樂棋的有趣之處,是行走路線中的變幻莫測:途中的不同地點,有獎勵也有處罰,比如棋子走到了這一個點上,有文字說明,可以繼續前進五步,這樣就很高興;也有的走到另一點上,文字上規定,要倒退三步,這會兒又有些沮喪了。還有的點上規定,此處暫停一次,就得讓對手多玩一次你才能繼續。所以,有時候別人走在先,但不一定就先到終點,後走的運氣好,很可能先到終點。這棋的勝負設置機製,對小孩子認識事物是很有些哲理啟示的。與康樂棋相類似的,還有飛行棋。棋子是幾個不同顏色的飛機棋子。行走規則和機製大致相同,有獎有懲,有前進有後退。唯一不同的,是可以把對方的“飛機”擊落。比如你的“飛機”領先,這時候在第六格,對方搖骰子後按數字行走,落子正好在你的這一格,你的“飛機”就算被“擊落”了,返回原點重新開始走。時常都快到終點了,還會被對手給打回起點。所以玩飛行棋時,看到對方的飛機,總要設法將其“擊落”,看好差四步,就盡力想搖到“四”,搖得好,還真能把對方“擊落”!而走在前麵的,就一心想快走,脫離有效射程,玩起來比較緊張刺激,比康樂棋好玩。下彈子棋,玩的是比觀察能力。一盒玻璃球,分為黃、紅、蘭、綠、黑、白六色,各把住一個角,先劃“剪刀、石頭、布”,贏家先走。自己水平高,也可以讓對方先行一步。可以隔一顆子跳,也可以隔兩顆子跳,玩者自己約定。聰明點兒的孩子,可以看好幾步棋,還會為自己“搭橋”,利用對方的子“搭橋”,還會邊走邊拆對手的“橋”。觀察力差點的孩子,就要被動些了,看不出最好的路線,走的慢,還常被對手“借路”,該破壞對方的路線時,也不會及時跳棋,最後會輸掉好幾步。要是雙方都是高手,最後一般也就僅僅是“一步之輸”。三人以上玩,那就熱鬧了,五顏六色的玻璃球,布滿不大的棋盤,就更加考你的觀察力。軍棋,是稍大些的男孩子喜歡的,玩的就是心計。怎麽排兵布陣,工兵放哪兒,地雷埋在哪兒,“司令”“軍長”誰來保護,炸彈炸誰最可能……,在下棋的基本規則之下,全憑自己的充分發揮,變化多端,很有玩法。兩個孩子玩的次數多了,各自的路數、風格都互相知曉了,就該換換思路了,給對方來個防不勝防,出奇製勝,最後,雙方比的就是智與謀。還有什麽“五子棋”等等,總之,這些簡單、好玩的棋類遊戲,既是一種博弈,也是一種鍛練孩子思維、觀察和判斷能力的方法,比的就是心智。

02

彈玻璃球打彈子,是我們小時侯玩的最多的遊戲,因為受限製少,白天玩,晚上在路燈下也玩;春天夏天玩,大冬天還玩。那時侯你要是看見哪個小男孩手上起凍瘡或者“開麻皴”了,多半是大冷天打彈子凍的。

彈玻璃球,是北方對這種遊戲的叫法,我們貴陽叫做“打彈子”。叫法不一樣,但玩法大同小異,是我們男孩子的專利遊戲。所玩的玻璃球,就是下跳棋的玻璃棋子,紅紅綠綠的,看著就漂亮。小孩子貪玩,開始玩這東西時,就會把家裏跳棋裏的這些玻璃球拿出來。街上小攤、小雜貨店也有零散賣的,兩分三分一顆。還有種是不透明的,瓷燒的,上麵也有紅黃綠色的線條,我們稱為“化學彈”,雖然比玻璃球結實,但小孩玩的時候都瞧不上眼,一般都不要,或者兩顆才能頂一顆玻璃球。把一顆玻璃球夾在右手食指指肚與大拇指第一關節處,大拇指用力,把玻璃球彈出去,這就是基本動作。有的孩子是用大拇指的指甲蓋來彈,那是不對的,沒有彈力和爆發力,又難看,我們把這種彈法叫做“搯母子”,意思是這種動作有些女性化。玩法很簡單,找一塊空地,最好是泥土地,幾個小孩一約,就可以玩了。一種是玻璃球打玻璃球。兩個孩子,誰先彈都行,把自己的球隨意彈出,後彈的小孩要用自己的玻璃球對準對方的球,彈中了就算贏,人家的球就歸你了。如果你沒彈中,球不能動,別人再來打你的球,如此反複。三四個孩子也可以同時玩,互相彈,誰彈得好誰就贏得多。這種玩法可以增加難度,玩之前先共同約定,要連續打中幾次才算贏,一次,就叫做“一波”,兩次,就叫“兩波”,或者三次、四次,沒有連續擊中,別人反過來打你的。另一種玩法叫“打老虎洞”,先在地上掏出幾個小洞,大小以略大於玻璃球為準。約定好哪個是一洞、哪個是二洞、三洞等。劃拳定出先後,贏的孩子先打,玻璃球要連續打進這幾個洞,中間如有失誤沒有進洞,就暫停由對方打,如比輪換。最先進洞的,就守洞,當別人的彈子沒有能夠進洞時,守洞的以最後一洞為準線,去彈對方的玻璃球,打中了,這顆玻璃球就歸你了;沒打中,對方繼續攻洞。一直到對手的玻璃球打進最後一洞,這一局算結束。“打老虎洞”還可以增加難度:除了一洞、二洞在平地上,三洞和最後一洞,可以挖在一個有坡度的地麵上。這樣誰都不容易打進洞,對彈玻璃球的準確度、力度要求都很高,先打的孩子不一定就能先進洞,這就要比真本事了,所以覺得更好玩,更刺激。打進洞、打別人的玻璃球,打法有多種,可以慢滾,也可以直接彈射。還有的可以打“抬彈”,就是以自己的彈子落點為準線,把玻璃球拿起站立著彈出去,直接擊打對方的玻璃球。這種打法要求技藝高,一般小孩很難打準,基本上都是彈玻璃球的“老油子”玩,有炫耀的意思。我們街上有個孩子打“抬彈”打得很好,基本上是十打九中,是我們這幫孩子中的“彈子王”,每次隻要他與人打彈子,都有不少孩子圍觀。隻是這種打法很傷玻璃球,多打幾次,球體上就會碰起很多的麻子點兒,大家就不許這種“麻子彈”入場了。打彈子,是我們小時侯玩的最多的遊戲,因為受限製少,白天玩,晚上在路燈下也玩;春天夏天玩,大冬天還玩。那時侯你要是看見哪個小男孩手上起凍瘡或者“開麻皴”了,多半是大冷天打彈子凍的。

03

拍三角、打洋畫

除了打三角,還打香煙盒(紙):把煙盒紙疊成三角或長條,煙盒分好多級,高檔的可以抵低檔的幾個。玩香煙盒紙也有“文玩”的,不拿來賭,隻是比誰收藏的品種多,品相好,相互之間交換,互通有無。

拍三角、打洋畫,應該是我們小的時候在博弈性遊戲中玩的最普遍的,帶有很明顯的“賭”的成份。玩的早些的是打洋畫。說是“洋畫”,實際上全都是中國古代人物,什麽水滸裏的一百單八將,三國裏的劉、關、張和各國名將等等。每張“洋畫”有火柴盒那麽大小,用粗糙的馬糞紙印製的,一大張上麵有二三十張小張,買一大張,剪成小張,就可以玩了。打洋畫的玩法很簡單,小夥伴們先約定每次打幾張,然後把洋畫豎著摞在一起,窩成一定的弧度,各家出五張或者更多;然後劃“剪刀、石頭、布”決定誰先打。先打的孩子把手中的全部洋畫捏成一遝,朝地上用力一砸,被砸翻了畫麵向下的,就算他贏的,剩餘的畫麵仍然向上的,先打的小孩就用手掌對準洋畫拍地,被拍翻了的,還是他贏的,隻準打一次。還有剩餘的,就由對方來繼續,輪流打,直到把這些洋畫全部打完,再來第二局。打洋畫還是有點技巧的,拍的時候,手掌要留有一定的空間,五指要並攏,大拇指和食指間要留出縫隙,這樣拍在地麵時,手掌下的氣流就會衝出,正好對著洋畫片,這樣就容易把洋畫拍翻。有的孩子不太講究,巴掌拍下去很響,沒風,手還很疼,拍了也很難拍翻,結果自然是輸得多。拍三角的玩法和打洋畫基本一樣。三角都是用過的作業本、課本疊的,正好一頁紙折疊一個,報紙疊的是不允許的,紙太糙。除了摔翻了贏,也是再拍,隻是三角更難拍翻,一般要對準三角的大角拍,才容易拍翻。後來我們興起了另一種打三角的玩法:找一塊空地,先劃一個板凳麵大小的方框,在方框前一步的地方,橫著再劃出一條線;距離這條線十多米的地方,平行再劃一條線,就可以開始玩了。小夥伴們先約好,每次打多少個三角,然後各自拿出相等數量的三角,一起放入方框內;參加玩的小孩,每人自備一塊巴掌大的小石塊,大家都站在方框旁邊的線內,向遠處的另一條線扔擲手中的石塊,誰的石塊距離線最近,誰就最先打三角,其餘的都按照離線的遠近來定出次序;石塊扔出線的最後打。大家都站在這條線外,按先後次序,用手中的石塊向遠處方框扔擲,石塊打出方框多少個三角就贏多少,然後由第二、第三依次打,誰打出多少算多少。全部參加者都打過一遍,如方框內還有剩餘,就充公作為第二局的共同籌碼。在石板地上打,手裏的石板可以平滑擲出去,有點像玩冰壼,要是在泥巴地上打,就要靠直接擊中方框內的三角才行。不論哪種擲法,都要有準頭。這種玩法很有運動感,我們小孩更喜歡玩,所以拍三角的玩法漸漸就很少有人玩了。用石塊打三角,後來又變成了用鏈子打了。有的是用鐵絲鏈,把鐵絲鉸斷成小段小節的,擰成一個個的“8”字形狀,然後相連為一根長長的鏈條;有的是用廢棄的自行車鏈條。打三角時,把鏈子團成一團在手裏扔擲。用鏈條打三角,常常一下子把框裏的三角一掃而光,但是也有不利之處,爭先後時,扔輕了離線遠,扔重了不知哪節鏈子就會越線,很不好掌握。除了打三角,還打香煙盒(紙):把煙盒紙疊成三角或長條,煙盒分好多級,高檔的可以抵低檔的幾個。玩香煙盒紙也有“文玩”的,不拿來賭,隻是比誰收藏的品種多,品相好,相互之間交換,互通有無。價值高的,一張可以換兩張甚至更多。比如“中華”就比一般中檔香煙的煙盒“價值”高,還有什麽紅牡丹、綠牡丹、南洋、空中堡壘等等,收藏得多的還有外國煙盒,那時就比較稀罕了。小孩子都很珍惜,一張張平平整整地夾在書中,輕易不讓人摸,很像是集郵。

04

打銻巴那時候的牙膏皮,大多是錫質或鋁質的,為了拿來做“銻巴”玩,我們小孩子每次擠牙膏都故意多擠一些出來,想盡快用完好拿來玩,為此常常挨大人的罵,擠那麽多幹嘛?!

“打銻巴”,不知道其他地方有沒有這種遊戲,我們貴陽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時,在小孩子中間玩得很普遍。說是打“銻巴”,實際上是一種泛稱,反正是除了鋼、鐵之外的一些金屬都在內,比如銅、鉛、鋁、錫等。把這些金屬熔化,鑄成五分硬幣大小的塊狀,或者把銅絲、鋁絲卷成一個個小圓餅,就是玩的東西。這些金屬的來源,主要是牙膏皮、廢鉛字釘、銅芯或鋁芯的廢電線、破了的鋁鍋鋁盆之類的東西。玩法很簡單,選好一堵牆,離牆兩三米的地上,平行畫上一條線,幾個小孩子用自己手裏的各種金屬小塊往牆上摔擲,哪個小孩子的“銻巴”距離線最近,誰就先打,超出界限的為輸;先打的撿起自己的“銻巴”,朝別人的“銻巴”扔擲,砸中了即為贏,別人的這塊“銻巴”就是你的了。沒有擲中,由距離界限第二近的孩子來扔擲,每人隻能扔擲一次。玩這種遊戲,很能練習扔擲物體的準確性,要是沒有準頭,肯定輸得慘。銻、鉛、鋁、銅這些金屬的硬度有很大的差異。錫很軟,沒什麽反彈力,朝牆上摔時就要用力大些,而鋁輕,彈性大,太用力了就彈出界線了,所以每次打的時候,都要根據不同的材質來分配力度,玩多了,慢慢就能掌握住要領,就能把"銻巴"彈到最佳位置,爭取先手。那時候的牙膏皮,大多是錫質或鋁質的,為了拿來做“銻巴”玩,我們小孩子每次擠牙膏都故意多擠一些出來,想盡快用完好拿來玩,為此常常挨大人的罵,擠那麽多幹嘛?!要是贏得多了,就分成類,鋁的一堆,錫的、銅的各一堆,包起來拿到廢品收購店去賣,換點兒零食錢,很有些成就感。那時候,銅最值錢,紫銅最貴。這種遊戲玩到後來,變成了打硬幣。用五分的硬幣打,輸贏一分或兩分,有些明顯的“賭”的味道了,大人們看見就不許玩,但小孩子還是偷偷地玩。“打銻巴”,是我們小時候遊戲中博弈性最強的遊戲,輸贏的心理狀態也是最剌激的,因為這些五顏六色的金屬塊是我們小孩子最有價值的“財產”,有時會玩得心跳!

05

“太平天國”玩這個遊戲時,要經常動些“小腦筋”:選“國址”時,專門挑那些幹硬的地方,這樣即使“敵人”打過來了,釘子也不容易插得穩,便於抗擊和反撲;進攻時,寧可走一些彎路,也要選擇泥土較鬆軟的地段,以確保每次甩插釘子都能不倒,而“敵人”想要斬斷線路,也要費不少力。

小時候,有一種遊戲既簡單又好玩,叫做“太平天國”。在一塊泥巴地上,相距兩米左右,各自選一個自己的“根據地”,用小刀在地上劃出一個巴掌大小的“田”字,每個方框內分別寫上“太平天國”四個字,雙方就算布好陣了。玩具就是一根敲扁了頭的大釘子,釘子帽上係上兩三根細布條,像似把飛鏢。當然,小刀子也可以玩。雙方先劃拳定先後,贏家以自己的“"太平天國”為基本點,以對手的“國”為進攻方向,用大拇指和中指為一卡,量出一個點,然後將手中的大釘子或小刀子甩紮在這個點上,大釘子插入泥地中不倒,再量第二卡,再紮,還沒倒,就把這兩個點連成一條線,目標直接奔向“敵國”。如果當中釘子甩下去後沒站穩,就由對方從他的“國”開始反攻。每次紮的點距離不能超過手指間的一卡長,可以在距離之內,超出距離就算失敗,由另一方玩。當雙方的前進路線相交時,可以把對方的“戰線”吃掉;在敵方線的兩側甩插,釘子沒倒,就可以把兩點之間的線段給抺掉;中間要是有失誤,對方又可以來斷你的線。當其中一方攻到對手的“田”字上時,要逐一插入每一個方框內,釘子不倒,就抺掉其中一個字,然後將四個字逐字全部抺掉,就算是贏了。如果這當中有失誤,對方來插,可以逐格恢複,甚至可能把你逼退出去。玩“太平天國”也可以三個人以上一起玩,互相廝殺,看誰最後勝利為王。玩這個遊戲時,要經常動些“小腦筋”:選“國址”時,專門挑那些幹硬的地方,這樣即使“敵人”打過來了,釘子也不容易插得穩,便於抗擊和反撲;進攻時,寧可走一些彎路,也要選擇泥土較鬆軟的地段,以確保每次甩插釘子都能不倒,而“敵人”想要斬斷線路,也要費不少力。這種遊戲簡單易行,對抗性很強,一根釘子或一把小刀子就可以玩,男孩子們很喜歡。

06

抽陀螺

現在的陀螺都是機器製造的,很漂亮,不但自己就會轉,還帶聲、光、電,但絕對沒有我們兒時自己“砍”的陀螺好玩,那種陀螺發出的嗚嗚聲,才是真正的陀螺聲!

抽陀螺,以前是小孩子玩的遊戲,從來沒見過大人抽陀螺,今天卻倒過來了,極少見小孩子玩,幾乎是大人或老年人在玩,真是有趣的事。我兒時生活的貴陽,把抽陀螺叫做“抽格囉”,是當地的方言,“格囉”就是陀螺。抽陀螺,好像古今中外都有,是小孩子普遍玩要的遊戲活動,上世紀七十年代前出生的人,童年時幾乎都玩過,陀螺是很平常多見的兒童玩具。那時城市裏有叫做木器社的小店,前店後廠,櫃台後麵有幾台機器,專門製作各種木器,像什麽擀麵杖、鍋鏟把、菜刀把、木工銼把、鍋蓋帽等等,整天車床響個不停。一截截的木棍在工人師傅的操作下,慢慢變成各種各樣的木器。其中一些短的木料,就被車成了小孩玩的陀螺,白白胖胖,有大有小,印象中小的五分錢一個,大些的七分。我小時候很喜歡看各種手藝活兒,路過木器社,就要站在那兒看很久:木料在工人手中的車刀進退之間,一會兒變細,一會兒變粗,一條條木花從木料上飛出,沒幾分鍾,隨著機器慢慢減速,木工師傅把車刀最後一推,一個木器就從車**輕輕地掉了下來,很好看,也很好玩。但是我們抽的陀螺很少有買的。這種漂亮的陀螺雖然便宜,但不禁抽,太輕;更不禁碰撞,隻有剛學玩的孩子或者小女孩才玩這種陀螺。我們玩的陀螺基本上是自己做的。我們自己做陀螺,稱為“砍陀螺”——都是用斧子或菜刀砍出來的。找一根木質很硬的粗木棍,比如青岡木之類的,木質很密,份量很重。先砍陀螺的下半部,砍一遍,要看一看,保證整個錐麵要完全對準陀螺的軸心點,不能有一點偏斜,不然砍出來的陀螺就會旋轉不好,東倒西歪。發現歪了,就要慢慢修正過來,所以每一刀下去都不能太深,要淺淺地砍很多遍。錐體部分基本砍好了,就按比例把上半部柱體鋸下來,然後用小刀子細細刮削,直到整個陀螺基本光滑了,最後拿木工砂紙打磨一遍,陀螺就基本上做好了。最後,找一顆大小適宜的軸承鋼珠,慢慢敲進陀螺的尾尖處,就全部完工了。沒有鋼珠,用木工釘也行。用鉗子鉸斷釘子的一大半,留下釘帽,釘進陀螺的尾尖裏,再用小錘子把釘帽四周打塌進去,用磨石磨圓,也可以當作鋼珠用,還不容易掉下來。抽陀螺的鞭子也全是自己做。鞭杆也要找硬一些的樹枝,重要的是鞭繩。抽一般的陀螺,布條或細繩就行,但木質硬、陀身重的陀螺,布條和細繩就不禁用,一是力度不夠,二是抽不了多久,鞭繩就會被陀螺給“吃”掉。那時廢品商店有賣汽車輪胎線的,就是汽車外胎膠輪裏麵的膠線,一般是四五根線並在起,上麵附有黑膠,線是化纖的,所以這種膠線很結實,十分耐抽,買回來抽陀螺,又耐用又方便。一般的小陀螺,自身輕,用大拇指和中指捏住陀螺的上麵,手指用力一旋,陀螺就可以開始旋轉了,然後再用鞭子抽;我們自己做的陀螺,個子大,陀身重,用手指根本旋不起來,必須用鞭子才行:用鞭繩在陀螺身體中間纏上幾圈,然後用左手扶住站立在地上,右手拿住鞭杆使勁一拉,左手迅速放掉陀螺,在鞭繩的快速拉動下,陀螺就旋轉起來了。這時,要急速抽打陀螺,以使它轉速加快,不然陀螺自身重,很快會停下來。一般玩陀螺,隻是抽轉,看誰的轉得穩。買的陀螺,因為是機器旋出來的,軸心很正,所以抽幾下就會轉得很好。我們小孩子自己“砍”的陀螺,精度沒那麽好,要不時地修正,一直到旋轉達到最佳狀態:連續不停地抽很多鞭後停下來,陀螺會旋轉著在一個點上定住不再移動,我們把這種最佳狀態稱為“定根”。要是誰的陀螺出現了這種狀態,小夥伴們就會不自覺地發出“定根了!定根了!”的讚歎聲!那會兒,就別提會有多高興和自豪了。不隻是玩比“定根”,我們更喜歡玩的是陀螺的“打架”,也就是把陀螺抽起來走到一起,相互碰撞,看誰的陀螺禁得住撞。兩人都先是猛抽自己的陀螺,直到能聽見陀螺發出“嗚嗚”的聲音,達到最高的轉速,這才會把各自的陀螺趕到一起,相互撞擊。要是你的陀螺轉速差些,或者陀身輕些,就可能被撞跑,嚴重的會被彈出很遠,歪歪斜斜轉幾下就倒地了。有時被撞開了開始搖晃,你就要趕緊補上幾鞭,把它救活。為了使自己的陀螺在“打架”時不吃虧、能取勝,我們想了許多招兒。一個是陀螺上套水管的接頭(兩通),這樣一來,同樣大小的陀螺,碰起來肯定就占便宜啦,一碰到一塊兒,木頭的陀螺就給彈老遠去;要是兩個陀螺都穿了這種“金鍾鐵布衫”,相碰時就能聽見金屬相碰的聲音。隻是這種鐵陀螺太費鞭繩了,抽不了幾次,鞭繩就給“吃”掉了一大截。另一個就是“砍”一個大個兒的陀螺,得有小腿粗。我們把這種大個子陀螺稱作“飯薯”,意思像個大紅苕。這種“飯薯”一般不會輸,不是有句話,叫做“十大九不輸”嗎,和其它陀螺一碰,很容易把對手碰開。我們那時最有興趣的,就是這種陀螺“打架”,玩起來那才叫帶勁!就是比輸了,也覺著爽快!我們那時住的院子,基本上都是青石板地,抽陀螺是最好的場地。一玩起來,老遠就能聽見鞭子劈劈叭叭的聲響,尤其是抽“大飯薯”,抽起來很過癮。你有多大勁兒,就可以用多大勁兒,常常是脫了上衣還會抽出一身的汗!現在的陀螺都是機器製造的,很漂亮,不但自己就會轉,還帶聲、光、電,但絕對沒有我們兒時自己“砍”的陀螺好玩,那種陀螺發出的嗚嗚聲,才是真正的陀螺聲!經常玩抽陀螺的孩子,手臂都要粗壯些,力量也大些,這是真的。

07

“打皇帝縣官”

據說這種遊戲古來有之,叫做“擊壤”。宋代《太平禦覺覽》中《擲磚》記有:“以磚二枚,長七寸,相去三十步立為標,各以一枚方園一尺擲之。”可能這就是我們玩的這遊戲吧。

“打皇帝縣官”,是我們小時候很喜歡的一種遊戲。據說這種遊戲古來有之,叫做“擊壤”。宋代《太平禦覺覽》中《擲磚》記有:“以磚二枚,長七寸,相去三十步立為標,各以一枚方園一尺擲之。”可能這就是我們玩的這遊戲吧。這種遊戲流傳較廣,變化也比較大,稱謂也各不相同,有的地方叫“打瓦”等等,所用的器物也各不相同,有石、磚、瓦、木等。我們兒時玩的,當地就叫“打皇帝縣官”,用磚頭和石塊兒玩。先找五六塊磚頭,在空地上豎立排成三到四排:第一排並列排三塊磚,磚頭之間相隔一磚的距離,中間的一塊磚叫“縣官”,左右兩塊稱作“打手”;第二排一塊磚,與“縣官”對齊,相間也是一塊磚多些的距離,稱為“宰相”或者“省長”;最後一塊磚也在一條縱向線上,距離相等,稱作“皇帝”。“ 宰相”(省長)前也可以增加一塊,稱為“判官”。玩的時候,三五個小孩,各自找一塊巴掌大小的石塊或小磚塊,作為扔擲的物品。遊戲的規則是,在第一排磚頭前平行畫一條線,再以這條線為準,相隔十來米的地方再畫一條平行線。小孩子手持石塊,站在磚塊兒這邊的線內,先後扔出石塊,看誰的石塊距離遠處那條線最近,誰就先打;如果石塊扔出了界線,就最後一個打。分出次序後,小孩子們全部轉到遠處的那條線外,開始扔擲石塊“打皇帝縣官”。擊打有規則:必須最先擊打第一排的左、右“打手”,然後再打中間的“宰相”和“判官”,這些“人物”都被擊倒以後,再打“縣官”,最後才能打“皇帝”。必須一次連續都擊倒才算贏,如果中間有一次失誤沒擊中或沒擊倒,則由第二個孩子來打,之前被擊倒的磚頭全部立好從頭開始。打左、右的“打手”還好打,因為是第一排,而後麵的就不那麽好打了,因為“縣官”在第一排,正好擋在“宰相”“判官”和“皇帝”前麵,又是直直的一排,扔擲的距離又不算近,所以石塊扔擲的力度和角度都要掌握適度才行。而且每次隻能打倒一個“官”,如果倒下的磚頭碰倒了前後左右的磚,就為失敗,讓其他人來打。這種規則和“官員”的排例,很有點意思吧?正是這樣的難度,小孩子玩起來才覺得挺有興趣的。玩遊戲時也可以分兩隊,兩人一隊,先打未中或有犯規了,第二個補上去打,失誤了,就由另一隊打,看看最後誰贏。打了幾個回合後,大部分整塊的磚都被打成兩截了,還接著用。為了增加遊戲的難度,就把最短的磚塊放在中間當“判官”或者“宰相”,把大塊的放在最前麵一排當“縣官”,以擋住中間和後麵的“大官”,甚至搬一塊大的石塊來當“皇帝”,打中了也不容易倒下去。這個遊戲,很能鍛煉小孩子的臂力和扔擲的準確性,男孩子尤其愛玩。

08

“打雞棒”

“打雞棒”遊戲,有些玩法很像是打棒球,隻是跑動沒那麽大。和其它類似的遊戲比起來,對技術要求更高些。打也好,接也好,要反應快速,動作敏捷,判斷準確,如果掌握不好,還容易受傷。

“打雞棒”也是一種扔擲式的遊戲,技巧性很強,是我們小時候很喜歡的遊戲之一。“雞棒”就是遊戲時的玩具:三根擀麵杖粗細的木棍,一根長約30公分,握在手中用來打擊短木棍的;兩根短的,約15公分長。玩“打雞棒”場地要大一些才行,至少要有一個籃球場大小。在場地的一頭,先挖一個棗核型的小坑,長20公分、寬10公分左右就行,做“雞窩”。在場地的另一頭,畫出一條底線,作為“界線”。“打雞棒”的基本玩法分為兩輪。第一輪,叫“打雞頭”。把一根短棒橫著放在“雞窩”的中間,遊戲者用長棒伸入到“雞窩”短棒下的中間位置,用適當的力迅速挑起短棒,彈起在胸間的空中位置,然後用長棒快速打擊短棒,使之飛出。打的力度和角度都要適當,不能把短棒擊出底線。在打棒者開打之前,對方由一人站在場地中間,短棒(雞棒)被打出來後,要設法接住這根“雞棒”。如果沒有接住,“雞棒”也沒有出界,則打棒方勝。這時,從“雞棒”的落地點為準,用長棒為尺,直線一直丈量到“雞窩”,看有多少“棒”,並記錄下“棒”數。如果接棒者接住了“雞棒”,則要站在接棒的位置,用“雞棒”向“雞窩”扔擲,而打棒者這時就要手持長棒來“護雞窩”,設法將扔過來的“雞棒”打出去,如果打中了飛過來的“雞棒”,“雞棒”再次落地後,又以此點來丈量到“雞窩”的“棒”數,並記為總分數。如果“護雞窩”沒成功,“雞棒”落入“雞窩”就算為輸,由對方來打,自己變成接棒的一方。“雞棒”是否打進“雞窩”,以“雞棒”是不是接觸到了“雞窩”的邊緣為準,如果準確地扔進了“雞窩”,那當然是完勝,毫無爭議。如果第一輪打棒者勝,就進行第二輪,叫做“砍雞頭”。把一根短棒斜放在“雞窩”的前端,露出短棒的一半在地麵,打棒者要用手中的長棒敲擊翹起的短棒,使之彈跳在空間,然後快速將還沒有落地的短棒打出,也是不能飛出底線。而接棒者再次接棒,其它規則和第一輪相同。最後兩輪打完,以“棒數”的多少來算輸贏。“棒數”還可以翻倍計算。這就要看“打雞棒”的技術高低了:無論是第一輪的“挑棒打”,還是第二輪的“砍雞頭”,打棒者在打出“雞棒”前,如果能夠用長棒接住短棒,並輕輕往上挑打一次短棒後再把短棒擊出,那麽計算棒數時就可以翻一倍計算,如果挑打了兩次,就可以翻兩倍。有的小夥伴打得好的,可以挑打三四次後再打出去的,確實是“打雞棒”的高手。玩這種“挑打”,沒有熟練的技術是不行的,短棒挑起或敲擊跳起時,能夠準確地把它打擊出去,本身就要靠反應的迅速和擊打的準確,況且,還要用長棒先接一下,再輕輕打到適當的高度,連續數次後再打出去,確實不容易,沒有經驗,很可能失誤。剛開始玩打雞棒的孩子都不會冒險使用此招。接住“雞棒”後往“雞窩”裏扔擲時,也有技巧,可以玩許多假動作:假裝扔出,等對方剛一做出動作再真的扔出,使之措手不及;假裝往低位扔擲,突然又從中間位置扔出;假裝快速擲出,突然又慢速扔出,等等,玩的不僅是技術,還有鬥智。“打雞棒”遊戲,有些玩法很像是打棒球,隻是跑動沒那麽大。和其它類似的遊戲比起來,對技術要求更高些。打也好,接也好,要反應快速,動作敏捷,判斷準確,如果掌握不好,還容易受傷。比如打短棒,弄不好就正巧碰在大拇指上,疼得鑽心;接棒時不準,不是砸到手上就是砸到腿上,打起個小青包是常有的事。我們小時候住的地方,正好有一個泥土地麵的大院子,除了我們院裏的孩子玩,街坊鄰居院子的小夥伴們也常來玩。但是我們院子裏的孩子野性少了些,技術也不如人家好,要是和他們玩“打雞棒”,我們總是輸得多,但還是很喜歡,大家也能玩得很好。說實話,我們這種機關單位院子裏的小孩,許多遊戲都是跟這些小夥伴們學來的。

09

擲子

擲子這種遊戲,對於小孩子的手眼配合、反應能力和自控力的鍛煉,是一種很好的方式,要做到“心靈手巧”,才能順利過關。“抽皮筋”這種“懲罰”,對於處於“劣勢”的孩子,也是一種“受挫”鍛煉,要做到逆境中不動搖,遇到“打擊”不心慌,這才能夠玩下去。

擲子,一些地方叫做“抓子”,是中國比較古老的兒童遊戲,南方、北方的孩子都玩。記憶中,最早玩“抓子”是女孩們。玩具有兩種,一種是用小碎布頭縫的小袋子,裏麵裝的是沙子,也叫沙袋;另一種是羊骨頭裏的關節骨,也叫“羊拐”,被染成紅紅綠綠的。估計西北地區吃羊肉多,所以“羊拐”也比較多。這兩種玩具的玩法大概差不多,拋、接、抓,那時我們小男孩偶爾也玩,但印象不太深了。真正喜歡上這種遊戲,是後來從西北的西安到了大西南的貴州以後。貴陽把這種遊戲稱之為“擲子”,主要是用小石子來玩,而且男孩子玩的還比女孩多,女孩也有玩的,但玩具主要是沙袋,“羊拐”很少見,估計和地域、飲食、自然環境有很大的關係。貴州多山,尤其盛產青石板。那時貴陽市裏的居民院落、古建築院落等,院子裏地上鋪的基本上都是方方正正的青石板,看起來就很整潔。市郊農村的房屋,許多都是用整塊的石板做屋瓦,很有地方民族特色,有一個地方地名就叫做“石板哨”,可見石板之多,用途之廣。所以,這裏的小孩子玩“抓子”遊戲,所用的材料大多也是石板做的:結實、大氣、擲地有聲,更適合男孩子玩。找幾塊破碎了的石板,先用小釘錘敲成小塊,然後再一顆顆細細敲打:先敲成大概的圓形,再用磨刀石慢慢磨光,去除棱角,最後弄成1.5公分大小、看著像棋子似的“子”。一副“子”可以是四顆,也可以是五顆,遊戲規則都一樣。玩四顆子的,一般是小些的孩子和初學者,難度不大,手也抓得住;而五顆的,是稍大些的孩子,一手抓得住,難度也大些。“擲子”的基本動作就是拋、接、抓、抹,全憑手上的功夫。基本分為六個級,六個級完成了為“一等”,第二回為“二等”,玩之前小夥伴可以自己先約定,玩幾“等”為一局。六個級的具體玩法:(以五顆子為例)

1.“獨狸”:大拇指和食指捏住一顆子,其它四子握在手心;捏住的一顆先拋向上方,然後迅速把手中的四顆子輕撒在地上,再快速接住拋出的那顆“天子”;再次拋出那顆“天子”,同時抓起地上任意一顆“地子”,再翻回手來接住“天子”;再拋出手中已抓住的兩顆“天子”,抓一顆“地子”,翻手接住“天子”。之後,拋三抓一、拋四抓一,直到最後把五顆子全部抓到手中,這一級才算完,如果中間有失誤,比如沒接住,沒抓住、掉子等,這一級就算暫時輸,由對方開始擲。2.“二對”:先拋出一顆“天子”,丟下去四顆“地子”;再次拋出“天子”,抓起兩顆“地子”,反手接住“天子”;再拋出手中的三顆“天子”,抓起剩餘的兩顆“地子”,再接住三顆“天子”。3.“小三”:先拋出一顆“天子”,丟下四顆“地子”,接住“天子”;再次拋出“天子”,抓起一顆“地子”,反手接住“天子”;拋出手中的兩顆“天子”,一次抓起地上的三顆“地子”,反手接住兩顆“天子”。4.“大三”:程序基本相同,隻是要先一次抓三顆“地子”,最後抓一顆“地子”。5.“馬亢”(“亢”是地方方言發音,為第三聲):用拇指夾住一顆子,把手中的四顆子一起拋上,同時迅速把拇指間的那顆擱在地上,反手接住四顆“天子”;再次拋出四顆“天子”,再抓起地上的一顆“地子”,反手接住四顆“天子”。6.“背等”:把手心裏的五顆子一起輕輕拋起來,然後反手以手背接住五顆子,再從手背上輕輕把五顆子倒在地上(手背接子時滑掉一兩顆也不算犯規);從散落的五顆子中任意挑選兩顆拿在手中;地上剩下的三顆,由對方任選一顆,放置在另外兩顆子的中間,作為“中子”。放置好以後,擲子方把拿起的兩顆子一起拋起,同時抓起“中子”兩邊的兩顆“地子”,再反手接往兩顆“天子”。在抓兩顆“地子”的過程中,不能觸碰到“中子”絲毫,否則就為犯規。抓這兩顆“地子”,一般有兩種方法,一是“跳抓”:抓起第一顆子後,手快速越過“中子”抓住第二顆,然後反手去接“天子”;二是“繞抓”:抓住第一顆子後,手不離地麵,手指貼住地麵,快速從“中子”前或後繞過,準確抓住第二顆“地子”,再反手接住“天子”。“背等”,是擲子遊戲中難度最大的最後一級,手法和手指的感覺十分重要。五顆子拋起後,要用手背同時全部接住,就不太容易。這時,手背要盡量凹起,五根手指適度散開,這樣才能很好地接住五顆“天子”;拋出五顆子時,一是要輕,不能拋高,二是要盡量使五顆子形成一團,以便手背同時接住。再就是接住後的“翻子”,要盡量輕緩,把五顆子盡量倒在自己能夠很好掌握的位置,如果“翻子”動作不當,石子散落太寬,那抓子時就難了。有的小夥伴用手背接“天子”時,手背拱起,結果石子掉在手背上後彈得四處都是,隨你摘回哪兩顆最遠的子,剩下的三顆子距離還是太大,對方安好了“中子”後,任憑你把“天子”扔得再高,也很難在它掉下來之前抓起兩顆“地子”。當然,翻子時也不能過於小心。有時,翻子後幾顆子距離太近,對方就會把“中子”放到“地子”距離最小的兩子之間,幾乎是緊挨在一起。這時,你要是沒有過硬的技術,是很難取到兩顆“地子”的。對於這種情形,技藝高超的小孩還是能夠應對的。我們街坊上有兩個小夥伴就很了不起,扔出“天子”後,能夠很靈巧地把“中子”旁緊挨著的小石子取在手中,而“中子”絲毫沒有觸動;還有是“抹”:扔出“天子”後,都不用眼睛看地上的三顆子,用大拇指和食指準確地摸住“中子”兩邊的“地子”,輕輕一抹,就把兩顆子抹出來抓在手中,憑的就是感覺。沒有長時間的練習和一定的天賦,是很難達到這種技藝的。“背等”倒子時還會出現一種情況,幾顆子都緊貼在一起,擲子的一方撿取兩顆子後,其餘三顆子的距離太小,無法安放“中子”。這時按遊戲的規則,就要由對手拿起其中一顆,然後用左手五指並攏弓起手背,對準兩顆“地子”,右手持子從其左手背上自然滾下,擊中任何一顆,滾到多遠算多遠,這時擲子者就要扔出兩顆“天子”,然後一次抓起地上的這三顆子後去接兩顆“天子”。每當出現這種情況時,對手都會設法通過滾子來增加難度:手背傾斜度能夠讓石子衝下的速度最大,盡量形成三顆“地子”各自一方,使抓子者很難一次抓齊。如果一方的這六級全部都完成了,“一等”結束,開始“二等”,再次進行同樣的六級過程。中間若有失誤,雙方都記好是幾等幾級,下次再從這個等級繼續;而這時則由對方開始擲子。遊戲中,一方失誤,輪換對方,一直到最後,看誰先完成遊戲前約定好的等級,即為勝方。然後,由失利方繼續擲子,一直到完成約定的等級。好玩刺激的,就在於這個失利方繼續完成等級的過程當中。按遊戲規則,失利方在繼續完成約定等級的過程當中,如果有一次失誤,就要由勝利一方來懲罰一次。這個懲罰,我們稱為“抽皮筋”,是比較厲害的:失利方伸出一隻手臂(一般右手擲子的,都伸左臂),勝方抓住其手,以右手食指抽打其手臂一下,稱為“一皮”;第二次失誤,食指和中指並攏抽打,我們稱為“二皮”;第三次失誤,食指、中指、無名指並攏抽打,稱為“三皮”;第四次,四指並攏抽打,稱為“四皮”;第五次:五指一起抽打,稱為“滿掌”,是最重的懲罰。這種“抽皮筋”,可輕可重,完全看遊戲的孩子相互之間的關係。如果關係很好,都不會用勁兒,基本上是象征性的,但抽到“滿掌”時,多少還是會疼的。如果兩人關係一般,又都硬氣不服輸,那抽起來可真疼,尤其是抽到“四皮”和“滿掌”時, 皮膚會抽出紅紅的印痕來,我們稱為“黃瓜輪”,意思有些像黃瓜外皮上的樣子。這種懲罰雖然不會傷筋動骨,但還是有些“殘酷”的,被抽出的紅腫兩天都消不掉。如果兩人擲子的水平技藝相差不大,有時抽不到“滿掌”就能趕到預定的等級,這一局遊戲就算完成了,要想繼續玩,再重新開始,也可能下一局被抽的是另一人了。有時候,兩人擲子的技藝差距並不大,落後的等級也不多,但是一旦被“抽皮筋”後,心裏就有些慌了,往常能夠完成的動作也老是失誤,結果越來越差,要被抽好多次。所以,這時的心理狀態很重要,鬥的不僅是技藝,還有心理素質!不敢輸,愛麵子的孩子,是不大敢玩這個遊戲的。小時候,我在院子裏擲子算是可以的,被抽的時候少,大多是抽別人。但和街坊小夥伴中的“高手”玩起來,那就是“小巫見大巫”了,不時地也被人抽,但從來沒怕過,技不如人,咱們就多練!隻想贏不想輸,沒人和你玩。那時小男孩們很喜歡玩擲子,院子裏經常擲子的一塊青石板,都被我們玩得油光錚亮的。擲子這種遊戲,對於小孩子的手眼配合、反應能力和自控力的鍛煉,是一種很好的方式,要做到“心靈手巧”,才能順利過關。“抽皮筋”這種“懲罰”,對於處於“劣勢”的孩子,也是一種“受挫”鍛煉,要做到逆境中不動搖,遇到“打擊”不心慌,這才能夠玩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