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轉變與意義

一、中國參與全球化的轉變

在全球化迅猛發展的進程中,全球治理也表現出新的發展特點和趨勢。作為國際社會的一員的中國,參與全球治理機製的姿態和角色也發生了重大的相應調整和變化,即在對待全球治理機製的態度上,從以往的消極被動向積極主動轉變;身份定位上,也從謹慎保守向開放務實轉變,從參與者向引領者轉變。

(一)從消極保守向積極開放轉變

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20世紀70年代初,受到當時複雜時代背景以及外交政策的局限,中國對參與國際體係或國際機製的態度長期以來較為被動;對自身的定位上,也是將自己孤立於國際體係之外。

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末,由於剛剛重返國際社會,隨著整體國際形勢的緩和以及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恢複,中國開始有限地、被動地參與國際機製。當時對各類機製和規製尚處於懵懂不清的狀態,這個時期,中國主要以學習和適應國際體係和國際機製為主要訴求。雖然中國也參與了一些各類國際機製的會議、談判、討論,但還未真正融入到國際機製當中,對會議所討論的各類議題、治理機製的規製等問題,既不可能有話語權,也無主觀的積極參與意識。

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化以及整體經濟的持續發展、全球治理的興起,中國對國際形勢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和判斷,參與國際機製的態度也變得逐漸積極,參與的廣度和深度均大幅提升。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國際社會麵臨的新形態安全威脅越發增多,全球性問題越發突出,全球治理越發變得不可或缺。隨著經濟發展水平和整體實力的長期穩步提高,無論出於自身發展需要,還是出於發揮全球性影響的考慮,中國參與全球治理機製的態度,變得更加的積極主動。

誠然,中國從消極被動向積極主動的轉變,不僅表現在參與態度方麵,更重要的是體現在行動中。 2015年的數據表明,在國際安全治理中,中國是聯合國維和行動中派出官兵最多的國家之一,為維和行動作出了重要貢獻;在國際經濟治理中,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中國積極推動國際金融治理機製的改革與創新,提出要加強對金融體製的監管力度;在國際環境治理中,尤其是在氣候變化治理問題上,中國雖然作為發展中國家暫不承擔有約束力的溫室氣體減排義務,但是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國家,自覺、主動承擔了量化減排目標,中國政府公開聲明,到2020年,單位GDP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這些行動都得到世人正麵的肯定。

參與全球治理機製的角色轉變,既是對中國自身與國際社會的互動關係的準確把握,也是對綜合實力表達的高度自信。同時,對於當前的國際形勢,中國積極主動的姿態不僅有利於提升國際形象,也為國內的發展與建設創造了更和諧的外部環境,也有助於通過國際合作,有效地應對各類全球性問題、處理全球性治理隱患。

中國強調“以開放促改革”。一方麵,強調對外政策的開放,這與國內的改革政策相對應,開始主動融入國際社會,同時也歡迎世界範圍的新事物進入中國;另外一方麵,強調國家對外部世界的包容態度,當然也包括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機製、國際協作體係和全球治理行動——開放改革的態度,較好地扭轉了之前的保守形象。

一個維度是開放,另一個維度就是務實。務實的態度是中國認識國際社會的一個新階段,有意地避免了一些簡單的“唯意識形態”競爭的或保守或過激的反應,體現了中國對全球治理機製認識的深化,體現了切實解決問題,切實應對人類麵臨的共同問題的態度,同時,也包涵著麵對紛繁複雜的世界局勢,當遇到有爭議或爭論的問題時,既能堅持原則,方法上又擁抱適度靈活。開放務實者的角色定位,切實地幫助中國更好地融入國際社會,更容易被現有的體係所接受,更切實地解決了實際問題、具體問題。

(二)從參與者向引領者轉變

中國已發展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隨著中國在各種全球治理機製中參與的深度和廣度的加強,中國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身份和影響力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深度參與、有所作為”,中國對全球治理的參與,也從謹慎、小範圍參與,向積極、全麵參與的方向發展。

中國在全球治理中的身份,在這一時期也發生了明顯變化,由全球治理體係的融入者、建設者,成長為全球治理機製變革的推動者。同時,中國“負責任大國”的意識和身份也得到進一步彰顯,由原來的國際壓力下被動的承擔轉變為自身動力下的主動承擔、自覺承擔。較為顯著的努力包括中國積極推動和倡導全球治理機製改革,推動“一帶一路”倡議落實,發起金磚銀行、亞投行和絲路基金建設等等,表現出自覺主動的擔當和責任。

習近平說:“世界那麽大,問題那麽多,國際社會期待聽到中國聲音、看到中國方案,中國不能缺席。”中國不能缺席,亮明了全球治理的中國自信。這種自信,源於改革開放所創造的發展奇跡,源於中國國內的治理成就,源於中國對推動世界脫貧致富、經濟增長及人類和平與發展事業的巨大貢獻。

無論從哪一個視角來考量,參與全球治理機製的中國,都應當從普通參與者向世界引領者轉變。中國的角色定位與轉變,是由自身實力與國際社會的互動需要兩方麵因素決定的。原先,中國隻是作為一個普通的參與者,參與全球治理機製,隨著綜合實力不斷增強,中國應該以更加積極穩健、更加負責任的姿態融入全球治理,發揮更具建設性的作用。這不僅是中國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國際社會的期待。當然,這種期待對中國而言既是責任也是壓力。

從參與者向引領者的轉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首先,在機製層麵,中國積極推動全球治理機製的改革與創新。一方麵,在原有機製基礎上,推動治理機構的完善、強化治理規製的規範力和強製力、加強對治理過程的監督、提升治理機製的治理效果等;另一方麵,在製度建設、製度創新方麵,中國也逐漸提出自身的新方案、新看法、新見解,切實地在應對全球問題中貢獻自己的力量和智慧,體現一個大國的風範和魄力。當然,在推動治理機製改革和建設的過程中,要堅持民主、合理、公正、公開的原則,真正考慮眾多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和訴求。

其次,中國也在理念層麵積極倡導新的符合人類共同發展目標的治理理念,在理念上引領治理機製的發展。治理理念是全球治理中重要的價值因素,體現著治理的價值,引領著治理進程,指導著治理實踐。發展與創新治理理念,是推動全球治理機製不斷完善的重要維度。將當前國際形勢和發展特點與自身文化傳統相結合,中國恰逢其時地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旨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全球價值觀包含相互依存的國際權力觀、共同利益觀、可持續發展觀和全球治理觀。這既是中國對世界的理解和現實期待,也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對國際社會的價值貢獻。

第三,中國已經開始為國際社會提供大量補充性或替代性國際公共財政,中國已經建構了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全球與區域政策協調和深化合作機製,並且正試圖協調所有新興市場國家成為全球化下一個接棒者,為全球化注入新的動力。[54]

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開幕式上,習近平提出“共擔時代責任,共促全球發展”。他指出,我們既要有分析問題的智慧,更要有采取行動的勇氣。第一,堅持創新驅動,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長模式。世界經濟麵臨的根本問題是增長動力不足。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第二,堅持協同聯動,打造開放共贏的合作模式。人類已經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利益高度融合,彼此相互依存。搞保護主義如同把自己關進黑屋子,看似躲過了風吹雨打,但也隔絕了陽光和空氣。打貿易戰的結果隻能是兩敗俱傷。第三,堅持與時俱進,打造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小智治事,大智治製。全球治理體係隻有適應國際經濟格局新要求,才能為全球經濟提供有力保障。第四,堅持公平包容,打造平衡普惠的發展模式。“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發展的目的是造福人民。要讓發展更加平衡,讓發展機會更加均等、發展成果人人共享,就要完善發展理念和模式,提升發展公平性、有效性、協同性。

二、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意義

同中國的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自信來源一樣,全球治理的中國自信,源於中國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製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國走出一條符合自身國情的發展道路,探索出既具有中國特色又具有普適世界意義的工業化、城鎮化及市場經濟創新模式,現實上和客觀上都是在鼓勵越來越多的國家走符合自身國情的發展道路;中國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這一創舉,正在激勵越來越多國家的人民,實現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夢想和人類文明共同複興、共同發展的願望。

日益發展和崛起的當代中國,經濟規模與總量已居世界前列,外交能力和國際事務地位日益提升,同時也被國際社會賦予了更多的責任與希望。因此,從中國與世界關係的角度出發,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對於當代中國的意義重大。

全球治理任重道遠,為何中國不能缺席?

中國與世界正在形成命運共同體。以往,我們習慣性強調,“將中國的事情做好,就是中國對世界的最大貢獻”。而今天,所有中國人也都生活在中國與外界高度互相依存的世界裏麵,“不理解世界,也很難理解中國”。同時,全球治理體係的變化或變革,來源於國際力量對比的變化。我們希望實現中國國內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希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希望提升發展中國家的基本權益,都離不開全球治理體係的完善或者改革。隻有更加積極地參與全球治理,參與推動國際體係變革,才能增強製度性影響力和話語權,有為才會有位。

世界在呼喚中國。中國智慧告訴我們,“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全球治理必須要提前布局,著眼於世界大趨勢、大格局,引領未來格局的變遷。“隨著時代發展,現行全球治理體係不適應的地方越來越多,國際社會對變革全球治理體係的呼聲越來越高”,習近平指出,推動全球治理體係變革是國際社會大家庭的事,要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使關於全球治理體係變革的主張轉化為各方共識,形成一致行動。要堅持為發展中國家發聲,加強同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不僅要看到中國發展對世界的要求,也要看到國際社會對中國的期待”。長遠來看,中國全麵而深入地參與全球治理體現了中國擔當,也回應了世界的呼喚。

創新政治治理理論。從理論自信出發,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還需要擔當創新傳統政治學的時代使命。隻有正確的理論才具備指導實踐的功用。西方的“傳統政治學”發展了數百年,但隻是以具體“民族—國家”政治為本位,還未能站在人類的高度去審視政治生活和社會目標。從人類的大視角出發,考察人類公共治理的曆史演變,就可以發現人類治理論需要重大創新。

今天的人類,需要全麵戰勝來自“國家—社會”內部和“自然界—地球”的雙重威脅,全球化治理是可期望的唯一途徑,也是人類終結其有史以來的原始敵對情結和集體惡性競爭的唯一道路。全球化的衝擊正在席卷全球,人類治理模式必須麵臨一場深刻的變革,換言之,就是由基於單個國家主權和國家利益的多元治理模式,轉變為全球政治一體化的全球治理模式。這需要製度創新,更需要理論創新。

今天的人類還需要一場更為深刻的思想啟蒙運動,以理論創新推動實踐創新,政治學應為全球治理的新時代提供革命性的理論學說。無論從經濟實踐、社會實踐、政治實踐哪個角度看,中國社會所有層麵的體量都相當宏大,足夠為世界各國特別是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探索實驗意義上的範本,也提供從大樣本實踐中總結創新出來的新治理理念。

治理的實踐層麵的努力同樣重要。換言之,中國參與全球治理,不隻是為了更好地確保中國的自身權益,提升中國的製度性國際話語權,也是為了改變當前“有治無理”“有理無治”的世界治理局麵所采取的積極行動——所謂“有治無理”,就是當今全球治理的話語權由發達國家把持而發展中國家被邊緣化的局麵;所謂“有理無治”,就是國際社會有全球治理的理念但影響力卻不夠的現實狀況。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就是為了實現“有治有理”。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最大的新興大國、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既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又是東方文明古國,中國擁有多重身份的優勢,必然使得中國在全球治理中能夠發揮好倡導者、協調者、推動者的重要作用。

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對當代中國具有十分重大的實踐意義:

首先,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有利於打破國內與國際治理界限,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推動全球治理體製向著更加公正合理方向發展。積極參與全球治理,表明了當代中國維護人類共同利益、推進人類共同進步的理念與追求,有助於贏得國際社會的尊重,引領人類發展,為中國發展和世界和平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

其次,積極參與全球治理,表明了當代中國的擔當,表明中國對現有國際體係、秩序的認同,有助於澄清當下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質疑與誤解,化解國際社會對中國“參與不足”的指責。

第三,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世界各國命運和利益更加緊密地聯係在一起,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體。許多問題不應再僅由一國之力應對,很多挑戰也不再局限於一國內部,需要各國通力合作來應對,打破既有界限,維護共同利益;推動全球治理理念創新發展,積極發掘中華文化中積極的處世之道和治理理念與當今時代的共鳴點,繼續豐富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主張,弘揚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

綜上所述,我們無論從中國麵臨的國際現實出發,還是從中國應當確立的理念和價值追求出發,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都是一個重大的戰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