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數字公民的新起點

一、治理,從物理世界走向數字世界

(一)基於物理世界的五千年發展史

人類在賴以生存了數萬年的物理世界中,創建了生活空間的同時,也受到了環境的製約。數字世界的誕生延伸了物理世界中人的生存發展向度,是物理世界的映射,與物理世界具有同構性,進而也影響並重塑了人類生存發展的空間表達。

人類在追求個體生存發展需要的實踐中,不斷的自我覺醒和自我確認,並在改造自然界對象的過程中不斷地滿足個體的自由全麵發展,人類曆史上每一次科學技術的發明與運用,都代表了人類的生產力、生產關係、技術史與人類發展史的變革。人類的生存方式和存在方式伴隨人類實踐活動的深入和發展也得以豐富和完善。歸納來說,過去人類社會的文明進程先後經曆了漁獵社會、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幾個階段,當下信息技術革命,正向著生產和生活各個領域全麵深度滲透,塑造著人類生活的新空間和新秩序,拓展了國家治理的新領域,改變了人類行為和思維模式,極大提高了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1.漁獵社會——人的原始性生存

人類誕生之初,自然力顯得異常強大,人類歸屬、依偎並敬畏著自然,因而沒有自我意識或者說自我意識微弱。尤其在漫長的漁獵社會中,自然的力量成為了影響人類自我意識發展的最大反對力量,因而此時人類的生存即是人的原始性生存,自然力作為客觀性和必然性的規定性力量貫穿在人的生存發展過程之中。人類把自然擬人化為保護神,崇拜敬畏自然,正如當時的圖騰崇拜即是對此的最好印證。人們不敢相信自身具有的實踐能力,寧願將收獲歸功於神秘的巫術,原始人在自然麵前渺小而卑微,盡管當時的人們正在開始產生自我意識,開始有意識地明確自我的需求和行動的意向,但人們將自我的渴望和需求寄托給了自己神化的對象,時時製定各種禁忌律條來自我約束和限製。事實上,此時的人類已經開始借用一些簡單的手工工具來獲取基本的生活資料,如原始的棍棒、石塊,以及200萬年前普遍地出現在世界各地的石器技術,石刀、石斧、石錐等生產工具已經成為人類天然的或最原始的勞動工具。

在漁獵社會,人類認為自然力與自然規律是不可超越的,人隻能是一種渺小而又受限的存在物,自卑地向大自然乞求庇護和保佑,由於生產力水平的低下,要求人隻有增強自己的認識和實踐能力,才能確證自己的存在,確證自己的主體性,確證自己自由能動的類本質,以原始性的生存樣態艱難地維持著“類”共同體的生存。

2.農業社會——人的有限性生存

農業社會土地等自然資源成為重要的發展要素,人類的生存以耕種為顯著特征,技術雖不能完全決定人的生存,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著人類的具體生存方式和生存狀態,直接改變著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主客體關係。隨著金屬製造技術的發明以及金屬工具的創造和使用,畜牧業和手工業分別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完成了兩次社會大分工,使得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在此基礎上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

一個時代生產力水平最直接的表現即是人類的生產和生活用具。在這一時期,人類發明了鋤頭、刀、犁、耙、斧等工具,並開始使用馬車和牛耕,同時也發明了轆轤、翻車、石磨、織機等生產和生活工具,並在社會實踐中廣泛應用。技術的發展彌補了人類自身的局限,實現了人身體局部功能的有限性延伸,緩解了人類的體力勞動,此時人的自我意識不斷覺醒,個體逐漸成為具有創造力和自我意識的能動主體。

在農業社會裏,人逐漸成為積極思維著的認知主體和能動創造著的行為主體,利用手工工具對自然進行有限度的開發,人的主體性逐漸得以確立。但在自然和人身依附的雙重束縛下,人在這個時代的生存發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有限性,人尚不具備獨立麵對自然的能力,隻能相互依賴才能生存,進而形成了以血緣、地緣、宗法和等級為媒介的群體交往關係,天然產生“原始敵對情緒”人的個體生存不僅受製於自然,也受製於社會。建立在低水平的物質生產力和狹隘的物質交往活動經驗基礎上的技術有限性發展,製約著人類實踐活動的有效開展。

3.工業社會——人的技術化生存

從 18 世紀中葉開始,人類社會先後經曆了以蒸汽機、電力技術和集成電路的發明為標誌的三大技術革命,三次具有全局性的技術變革不僅將工業化浪潮推向全球,而且為人類開創了工業文明時代,記錄著人類實踐能力的進步過程。

正如馬克思所說,“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第一次產業技術革命開始於18世紀60年代,蒸汽動力技術得到廣泛應用,機械化生產成功地代替了手工作坊生產,標誌著人類從農業社會開始進入工業社會。第一次技術革命的深入發展極大地解放了社會生產力,激勵並推動著人們對技術創造和使用的熱情。在生產規模和生產能力大幅提高的同時,社會分工和社會協作進一步深化,社會生產關係以及其他社會關係也發生了劇烈變動,直接引發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形成和資本主義製度的確立。

進入19世紀以後,電力被廣泛運用於動力生產、生活照明以及通訊交通等領域,一個嶄新的電氣時代就此誕生。人類利用法拉第、麥克斯韋創建的電磁理論,發明了發電機和電動機;19世紀60年代近代德國科技之父西門子成功製成實用的發電機,後電動機開始用於工業生產;19世紀80年代,解決了遠距離輸電問題;19世紀末,美國建立了大功率的發電廠,與此同時,電燈、電報、電話、收音機等相繼誕生,人類社會實現了第二次技術革命。

技術革命越是徹底,對人類社會發展所產生的影響就越是巨大。20世紀40年代,第三次產業技術革命在機械化、電氣化的基礎上,實現了向自動化的轉變。以電子技術為主導以及核心的技術體係應運而生,尤其是集成電路的出現,改變了原有電磁控製係統所存在的體積大、速度慢、靈敏性低等缺點,極大地衝破了技術推廣和現實運用過程中的限製。自動化的實現成功地擺脫了人對自然的依賴,成為實現人的自由解放和自我超越過程中的關鍵性勝利。與此同時,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物質產品的豐富,客觀上拓展了人的交往活動範圍,改變著人的現實生存範圍和生存方式。

技術革命實現了人類從手工化生產走向機械化、電氣化和自動化生產的不斷突破,這不僅僅是技術的進步,更是人類進行自我意識覺醒和自由全麵發展的實踐。

(二)應運而生的數字世界

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人類將遵循著信息數字化、數字網絡化、數據可視化、應用智慧化的進程遞進發展,並將以電子信息技術為基礎、以信息服務為抓手、以網絡為數據平台、以大數據應用為目的、以人工智能等算法為工具,實現新型社會的政務便民化、生產智能化、服務個性化、經濟高效化、生活智慧化,為人類開拓出一個前所未有的全新空間——數字世界。

1.數字化

數字化是信息處理的一場革命,指使用0和1兩位數字編碼來表達和傳輸一切信息的一種綜合性技術,即將物理世界人、事、物的各種模擬信息都變成數字信號。數字信號可以無限地傳輸、複製,而質量不會受到任何損害。由於信息技術的基礎是計算機和網絡技術,而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基礎則是數字化。

當信息逐步成為比物質和能源更為重要的生產資料,以開發和利用信息資源為目的信息經濟活動迅速擴大,逐漸成為國民經濟活動的主要內容。數字化是數字世界的基礎構成、是數字經濟的生產資料、是實現智慧化的生活和社會治理的根本保障。

2.網絡化

互聯網的誕生使得計算機成為連接整個信息社會的基礎設施,電腦不再是一台一台孤立的機器,互聯網開啟了人們的工作、購物和休閑活動的新模式,徹底地打破了人們對於固定工作場所的依賴,使整個世界成為即通有無的信息共同體。真正地把人們帶入了可以足不出戶就能知曉天下的新境界。網絡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提高了人們之間信息傳遞的速度,使全人類的資源共享、信息交流成為可能。

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則無疑真正將互聯網的網絡觸角延伸到了每個人的手中,極大地實現了人的隨時隨地隨心在線互聯。 1G開啟了通信模擬時代, 2G開啟了手機數字時代;3G標誌著手機上網時代的普及,手機上豐富的應用讓用戶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便利,成為個人智能終端;4G數據速率得到大幅提升,全麵開啟了移動互聯網時代,改變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模糊了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的邊界。時刻在線成為日常生活的普遍狀態,移動互聯網的網絡覆蓋更加廣泛且網眼更加密集。而當全球4G建設部署方興未艾之時, 5G也隨著新型技術和網絡架構的研究開發在全球開啟大幕。 5G將實現低時延、高速率和大規模物聯網連接,意味著網絡能提供多樣化的服務,讓通信網絡激發更多的創新和價值。這必將實現從人與人之間的通信走向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通信,催生出新的商業模式,構建出一個全移動和全連接的社會。

物聯網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網絡化發展的重要階段。如果說互聯網實現了人與人之間的互聯互通,延展了人的眼力、耳力和交往能力,那麽物聯網,則是實現了物與物之間的相連互通,成為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後全球信息產業發展的第三次浪潮。首先,物聯網的基礎與核心仍然是互聯網;其次,物聯網將互聯網人與人之間的連接拓展到了任何物品與物品之間,使物與物可感知和識別並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也就是物物相連。將智能感知、識別技術與普適計算等通信感知技術廣泛應用於網絡的融合中,也因此被稱為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後世界信息產業發展的第三次浪潮。

物聯網把互聯網技術充分運用到各行各業之中,實現人與物的連接與感知,整合了人類社會與物質世界。通過先進互聯網科技,整合網絡內的人員、機器、設備和基礎設施進行實時的管理和控製,實現人與物、物與物的相互連接感知,在此基礎上,人類可以以更加高效可控的管理生產、生活,改善人與自然間的關係,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生產力水平。

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乃至價值互聯網構成了網絡化的圖景。網絡化是數字經濟的基礎設施。

3.可視化

隨著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數字化存儲、傳輸、處理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步入數據化時代。社交媒體上的公共表達、網絡搜索、消費記錄、物品交易等等信息都被數字化記錄和存儲,構成海量、多樣的大數據。所謂“大數據”,即“難以用常規的軟件工具在容許的時間內對其進行內容抓取、管理和處理的數據集合”。大數據的特征被歸納為:數據量大、數據類型繁多、流動速度快以及值密度低和真實性。大數據被認為是繼實驗科學、理論科學和計算科學之後的“第四範式”——“數據密集型科學”。基於計算機、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背景下的大數據,其重要性和作用已遠遠超出傳統概念的數據。通過分析大數據,尋找相關性,發現規律性,增強預見性,帶來“大知識”“大科技”“大利潤”和“大發展”,因此大數據被譽為未來社會的新“石油”和新“金礦”。

目前,大數據已進入商用、政用和民用三大領域,牽涉到了國家治理體係的方方麵麵。通過“技術驅動”——“數據驅動”——“場景驅動”的迅速變革,大數據被認為有助於更敏銳地洞悉事件本質,產生更準確、更富智慧的決策。

當今,在國家的發展與競爭中,大數據已成為未來的核心競爭力,誰掌握了大數據,利用大數據實現真正的變革,誰就能贏得未來。第一,對大數據的處理分析已成為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應用的結點;第二,大數據是信息產業持續高速增長的新引擎;第三,大數據利用將成為提高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因素;第四,大數據將成為降成本、增效益、促轉型、穩增長的新途徑與新動力。

大數據可視化管理的真正目的是為了掌握事物發展的規律,實現精確管理和對未來趨勢的洞察,幫助提升政府決策的準確性、管理的科學性、規劃的預見性、信息的對稱性、結果的正確性。

4.智慧化

智能是人類所特有的區別於一般生物的主要特征,可以解釋為人類感知、學習、理解和思維的能力,通常被解釋為“人認識客觀事物並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往往通過觀察、記憶、想象、思維、判斷等表現出來”。人工智能正是一門基於大數據的研究、理解、模擬人類智能,並發現其規律的學科。目前,各種智能穿戴設備,家庭的陪護、安防、學習機器人、智能家居、醫療係統等人工智能的研究成果已經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巨大的改變,人工智能作為全球重要技術發展趨勢,是全球科技新的戰略發展方向。

人工智能由三大要素構成:數據、算力、算法。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傳感器的泛在、大數據的湧現、電子商務的發展、信息社區的興起,數據和知識在人類社會、物理空間和信息空間之間交叉融合、相互作用,人工智能發展所需的大數據有了堅實的基礎。而在摩爾定律的推動下,在價格不變的基礎上,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器件數目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提升一倍。人工智能發展所需要的計算能力持續突飛猛進。而伴隨著數據基礎和算力載體取得新的突破,類腦計算、深度學習、強化學習等一係列的算法湧現出來,人工智能的到來水到渠成。人工智能現在尚處於技術萌芽階段,僅僅是弱人工智能,但是未來的發展前景非常廣大。人工智能將會擴展人類技能和智慧,把人的發展已帶入一個新的階段。

智慧化是指通過數字化治理實現智慧社會和智慧生活,是數字中國建設的目標。通過獲取各種終端的數據,並在各種平台之間實現數據的互聯互通,從而實現數據的標準化與可視化,通過人工智能等模型算法和技術,以各種各樣不同的需求為創新點,實現高效、賦能、智能、便利、智慧的社會治理。

數字世界誕生所經曆的數字化、網絡化、可視化、智慧化的發展過程,也可比喻成為挖金礦的過程:數字化是礦產的挖掘、網絡化是采礦的通道、可視化是礦產的呈現、智慧化是礦產的應用產品。

(三)公民與數字世界的融合發展

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人與動物的不同之處正是在於,人類能夠把前人的活動及其成果作為自己實踐的工具或手段,不斷積累經驗並把曆史上創造的人類力量的總和納入自身之中,因此,每一代人能夠不斷突破自我局限從事新的實踐活動,並在不斷利用工具積極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維持和發展個體的活動能力與範圍。

今天,信息正變得輕易可得,以往權威的知識生產和傳播效應也在急劇降低,信息的不對稱正在逐步縮小,信息化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知識差距,每個人都是一個節點,人與人的互動不再是過去的垂直型互動,而轉為點對點的分散互動,未來社會將更加接近一個信息均質化傳播的數字社會。

包羅萬象的物理世界,歸納起來不外乎“人、事、物”三個維度,而數字世界是物理世界的映射和副本。

互聯網、移動互聯網解決了“事”的數字化、可視化、扁平化、透明化,使得辦事更方便,行動更高效,出行更便捷。數字化還將碎片化、局部化、地域化、部門化的數據連接起來,打破信息孤島,消除數據煙囪,推動信息共享,逐步做到“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決策,用數據管理,用數據創新”。

物聯網正在解決“物”的數字化。隨著5G的到來,二維碼、無線射頻、人臉識別等識別技術的日趨成熟,物聯網開啟了萬物互聯的大門。 “物”的大數據讓所有物體充滿智慧,成為通往智慧社會和智慧生活的必經之路。

“人”的數字化相對滯後。當下的“人”在網絡空間可以擁有多重虛擬身份,但這些虛擬身份並不能真正代表現實中的人,虛擬與現實沒有必然的統一連接。“網絡虛名”到“網絡真名”過程漫長,“網絡實名”更是難上加難。症結就在於 “人”缺乏一張通行數字世界的身份認證。隻有當公民擁有了真實的數字身份,才能在數字世界暢行無阻,準確高效地行使自己的職責、權利和義務,包括辦事“一趟不用跑”。而代表人的數字身份認證的“數字公民”,正是解決“人”的數字化的金鑰匙。

當下“人、事、物”的數字化還很不平衡,特別是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與數字化能力的不平衡還存在突出矛盾。“人”的數字化還沒有應有的位置,還相當薄弱;“事”與“物”的數字化還沒有聚焦到“人”這個中心來,這些短板需要盡快補齊。因為,隻有“人、事、物”三個維度都實現了數字化,真正的數字世界才會誕生,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才能融合。

在這樣一個信息均質化社會中,人人都有機會獲取所需要的信息,同時人人也可以作為信息和知識的生產者與傳播者。借助技術手段不僅政府可以廣泛地在線調查民意,同時公民也可以實時和政府官員互動,在線表達並參與討論公共問題,容易地提出自己的政治訴求和社會需求。在信息社會形態下,政府的角色不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由內而外發布指導性意見的權威管理者,也不再扮演知識生產中心和信息傳播中心角色,而是漸趨轉化為由外而內的社會信息融通者和智慧型社會公共服務者。

因而,人類在革新媒介技術、改造自我認知、提升主體地位的進程中所展示出來的智慧、勇氣與非凡創造力,無疑也是對數字時代人類探索自身主體性的最好詮釋。

二、數字公民創新公共服務

數字世界從無到有、從低到高進化發展的每一小步,都與人類的交往需求密切不可分,伴隨著交往實踐不斷延續、顛覆、改造、重構世界的過程,也必然轉變人類原有交往方式並創造新的信息維度。

人類對自身及社會的認知是一個不斷演進的過程。過去,公民的一切活動都存在於物理世界,國家治理的對象也是處於物理世界的公民。伴隨著社會治理模式的演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提出具有跨時代的意義,也迅速成為一種全社會的共識。在國家由單一的政府管理到多元的社會治理過程中,公民參與社會治理順理成章。而隨著互聯網和物聯網的快速發展,大量的數據如何用於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是數字治理的關鍵。

隨著全球信息技術革命的持續演進,政府政務發展所依托的信息技術手段正麵臨重大飛躍,不僅對產業發展、商業模式、媒體傳播、金融服務等領域產生強烈衝擊,同時也深刻改變了信息化發展的技術環境及條件,為政府政務發展提供了更為強有力的科技支撐,為提高政府管理效能、更好地服務於公眾提供難得的機遇。

政府所要轉變的不僅僅是現有的工作方式,而更根本的是重塑政府的公共服務理念,即從社會公眾的角度出發考慮他們需要什麽、想要什麽,然後設計和提供相應的政府服務,並努力去減少公眾與政府打交道時所產生的摩擦和痛點,讓他們享受更加便捷的生活。由此,實現數字化的國家治理核心目標在於推進以公眾為中心的公共服務,在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時改善服務體驗,促進公眾與政府的良性互動。[23]

今天,物理世界的公民已逐步走入數字世界,這是物理世界經過數字化映射的結果。人類在物理世界的所有活動都會在數字世界中表現出來,社會形態將被智能化信息技術重塑,每個人都會被契合其個性化需求的信息所環繞,物理世界的治理需要在數字世界同樣存在,因此“數字公民”應運而生。

“數字公民”是每個公民在數字世界中的“副本”。通過信息技術手段代表公民在數字世界中參與各類活動、行使各項權利、承擔各種義務。在不改變現有政府條塊化縱向治理體係基礎上,進行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體係軟重構。

數字公民理念的實踐將通過構建從百姓需求出發,由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推動的、自下而上的公共服務創新體係,協同政府自上而下的治理體係形成合力,實現從政府單一主體的管理模式,走向多元主體的協同治理。數字公民的誕生推進社會治理創新,激發公民參與社會治理的熱情,通過公民對社會的貢獻,最終實現社會治理的共治、共創、共享。

在大數據時代,“數字公民”就是那個能撬動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困境的支點。

三、數字公民助推社會治理

“數字公民”就是公民從線下走上線上的數字實體身份,這為公民提供了一個基於實名認證環境下參與社會治理的統一入口,實現政府治理與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動。

快速感知百姓需求是社會治理的著陸點,數字公民理念的實踐將實現運用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將公民在物理世界中的權、責、利進行數字化呈現,每個公民需求中的痛點、難點、熱點、焦點問題,都可以被捕捉、記錄、統計,公民在數字世界中變得可感知、可識別、可預測,從而便捷提供針對性服務,直擊百姓內心深處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高效服務與賦能是社會治理的方向,實現利用實名製、多元身份認證等技術,幫助公民獲得一張經過認證的數字世界通行證,並在此基礎上融合地理、人際、政務、社會、經濟、法製等多維信息,結合政府大數據開放和聚合,構建一個持續更新和優化的動態化個人數據庫,保證數據鮮活有效;實現采取數字化技術,幫助公民方便地獲得公共服務,還可幫助公民願意參與、主動參與,以最便捷的方式參與到社會治理中,不再需開會反饋問題、填寫問卷調查,動動手指即可。

誠信體係建設是社會治理的關鍵,數字公民使得人在數字世界中的身份可識別、可認證,人的行為軌跡變得可追溯,使得人的真假和人全方位的信息可被記載,從而可以建立健全誠信的社會體係,對人的監管更加容易和係統化。

基於此,身處數字世界中的數字公民必然會更加自律地規範自身的行為,從而避免自身不論是在物理世界還是數字世界中的行為對個人聲譽產生不良損害。畢竟當人的行為可以被數字化且人成為數字公民後,其行為將會被迅速地數字化並進行廣泛傳播,一旦不良行為發生,信息所傳播的速度將是過去物理世界的數十倍甚至百倍。任何一個理性的人都不想為此付出代價,因此會自覺規範自身行為。當全社會成員均具備此種覺悟時,人類整體的行為活動將更加自律。

百姓自覺參與是社會治理的目的,“數字公民”可以幫助每個公民以最便捷的方式有序參與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體係中,形成全民能參與、願參與局麵,從而推動政府與公民合作管理的善治模式。這個創新的善治模式不隻是單一的和自上而下的,而是多元的、相互的。社會治理也將由傳統行政化、科層化的單向治理邏輯變為雙向協同關係,從而將傳統粗放式、經驗式的社會管理升級為以公民需求為導向的精細化、個性化、智慧化的社會治理新模式。

社會治理從物理世界走向數字世界的障礙在於公民數據的獲取,數據的真實和有效性,虛假信息數據的甄別,網絡空間的治理,新技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信息安全、網絡安全和數據安全,都成為數字化治理的關鍵。

四、數字公民探索數字世界

數字世界是一種全新的社會形態,充滿不確定性和多種選擇性,是一個開放、多元化的世界,造就著人們的平等互動關係,同時也強烈地造就著個人能力、個人權利意識和人的自由個性。數字公民讓公民進入了一個從未體驗過的新世界,極大地擴展和改變了人類實踐的方式與範疇。

數字世界帶來了社會生活的數字化與網絡化、信息傳播的扁平化與多中心化。由於信息識別、存儲技術的進步發展和應用成本的降低,人們的一切行為都以數據的形式被記錄、被儲存和被處理,人們的日常行為也越來越可記錄、可監測、可預測,社會生活的互動性將越來越頻繁。其次,每個社會個體都可以成為信息的生產者、傳播者和消費者,知識和信息資源得以在全體社會成員之間自由流動,每個人都能夠參與信息的生產與流動,也使社會公共問題的治理走向多主體參與和多主體協商。

數字公民是連接人類生存的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的橋梁,隨著數字公民的誕生,人的交往方式正在悄然改變。人們可以超越話語和文字符號,以自行規定和塑造的數字世界中的物體、信號,可以不受年齡、性別、相貌、身份差別的限製,更直接坦誠地自由表達自己的主張和感情,克服許多傳統障礙,包括不同文化的障礙,彼此尊重,相互合作,分散或整合人類智慧。數字公民使人類穿越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間的屏障,不僅超越了物理的四維時空,延伸了人類實踐活動空間,而且張揚了人類主動求索、應對挑戰的實踐智慧,創造了更多的可能性空間。

公民在物理世界通過親身實踐感知政府的公共服務,但耗時耗力,活動範圍也相對狹小;而數字公民是以一種新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操作方式來參與,拓展了實踐活動範圍,不僅方便和豐富了生活,提高了生存質量,而且節省了人力、物力,創造了物質財富,也有助於許多全球性問題的緩和與解決。許多過去受到社會經濟、技術等因素製約而不可能親身實踐的領域向人類敞開了大門,過去必須麵對麵或麵對實物才能進行的信息交換,通過電腦或手機就可以很便捷地同時以文字、聲音、圖像獲取和接受,借助數字公民人類可以實現跨越時空、跨國界、跨民族的交流與交往,也加深了“地球村”各個角落的人們在心理上的認同感。

數字世界和數字公民的誕生使得社會形態發生改變,使每個人正成為整個社會決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每個個體的決策都將被納入到社會信息網絡的整體之中,因此,公共管理決策的製定將越來越體現為不同民意之間的妥協。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到,完美的管理境界,應該像天地生成萬物一樣自然,管理者順應自然與規律,被管理者各得其所,各盡本分,這就是“無為而治”,即“無為而無不為”。本質上就是告訴管理者應當妥善地駕馭和保護人才,讓被管理者有充分發揮才幹的機會與場合。此時,管理者不需要做什麽,卻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所有人的力量,這才是領導的藝術。

五、數字公民為人民服務

“數字公民”充分運用信息化整合對接各級政府的服務及社會服務資源,以大數據能力進行服務界麵優化、形式創新、能力提升,為百姓提供高品質、低成本、方便快捷使用的服務交付過程。快速迭代、持續完善的“數字公民”運營體係,在不改變現有政府條塊化縱向治理體係基礎上,進行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體係軟重構,讓人民群眾在家裏、掌心就能辦成事、辦好事。

追求極致的用戶體驗是互聯網時代不可逆轉的需求覺醒。過去自上而下的政府服務,百姓的獲得感始終停留在“差不多”層麵。今天,百姓不再滿足於某些局部便利,而期待一套由豐富的服務資源整合而成的服務平台。這如同沒有高明的廚師,再豐富的原材料也做不成可口的菜肴,終究無法填滿饗客欲望。

“數字公民”是一個不斷挖掘、快速迭代、持續完善的運營過程,需要多元主體、專業團隊及商業化運營機製。隻有千千萬萬的社會力量共同參與、運營和創新,百姓的“便捷感、安全感、幸福感、公平感和獲得感”方能得到滿足和提升。

數字公民作為數字化應用的底層基礎,可解構當前互聯網服務,實現應用服務和用戶身份相分離,重構數字經濟業態,將公民從數字經濟的服務客體轉變成數字經濟創新發展的主角,進而引發數字經濟新業態的誕生,這充分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數字公民的誕生,還數於民,公民有了數字身份和個人數據歸集應用。當公民的需求可被感知、識別,所有數字經濟商業體係將迅速圍繞需求轉動,產品設計製造迭代會更快速人性,商業活動會更高效有序,百姓的滿意度將得到大幅提升。百姓也能享用精細化、個性化、主動化、人性化、智慧化為特征的完善的公共服務。由此構建的數字經濟將充滿活力,成為適應新常態、謀求新發展、塑造新優勢的核心動力。

當前,全球化、信息化對國家治理體係提出了新要求,治理能力成為國家競爭力的關鍵組成。以百姓需求為導向,以公共服務為抓手,充分運用大數據打造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升級版,從共享到共建,從共治到善治,國家和社會治理必將更透明、更有效、更智慧。

【結語】

“數字公民”的提出,標誌著人類曆史開始正視未來社會發展中人在數字世界中的核心地位。人類曆史已走過五千年,如果我們再暢想未來五千年,在人類發展的萬年曆史長河中,“數字公民”將是數字世界開始主導社會發展,成為主旋律的重要標誌之一,並進而真正推動“多元”社會治理,乃至推動“全球公民”的誕生。

數字公民的曆史意義重大深遠,其一在於,在數字世界中,圍繞著人的智慧、人性、能力等各個方麵都得到巨大的質變,而巨大質變的能量來源恰恰是幾千年物理世界積累的量變。

其二,上古智慧誕生的源頭可能是高維世界運行模式下的人類智慧結晶,而數字世界的誕生開啟了次高維世界運行模式,人類智慧將以全新的方式改變世界,比如思考構架、思考規則、係統複盤與實時反饋等等。

其三,生產關係與生產力相互作用的關係在物理世界中時延較長,往往有一定的時間周期,而在數字世界中也許是零時延,進入並行模式。

其四,數字公民在數字世界中治理的主體價值遠遠大於公民在物理世界中的價值。其原因是在數字世界中,人的生產力得到全麵解放與數字世界的生產關係得到全麵解放的相互作用的結果。

其五,數字世界推動人類進步的意義在於:全麵解放世界的生產關係與全麵解放人的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