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麵向自然與社會的抗爭:誇父逐日的神話內涵和信史

在《山海經》的神話傳說中,“誇父逐日”算得上是故事內容最豐富、影響力也最大的一個了。“誇父逐日”的傳說婦孺皆知,它出自《海外北經》,雲:“誇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誇父追逐太陽,漸漸追上了太陽。誇父口渴想要喝水,於是就去喝黃河和渭河中的水,結果這兩條河的河水竟然不夠他喝,他就想向北去大澤繼續喝,卻因為口渴死在了去大澤的路上。他死時扔掉了自己的神杖,神杖便化成了鄧林。)

誇父逐日,明,蔣應鎬、武臨父繪

可事實上,《山海經》中除了這一段“誇父逐日”神話故事的直接出處之外,提到“誇父”的地方還有7處,可這一共8處關於“誇父”的記載中,所說的“誇父”卻並非都是神話中逐日的“誇父”。這8個“誇父”,也就是8個被稱作“誇父”的事物中,有3處實際上是禺名,1處是山名,1處是方國的國名,剩下3處才是神話中逐日的“誇父”。因此,想要讀懂“誇父逐日”的神話內涵,理解神話背後的信史,首先就要分清這4種截然不同的“誇父”:

其一,作為禺名的“誇父”。禺,亦名果然,是一種猴,樹棲,狀如猿,白麵黑頰,多胡須而毛彩斑斕。郭璞注曰:“禺似獼猴而大,赤目長尾,今江南山中多有。”李時珍引《南州異物誌》雲:“交州有果然獸,其名自呼。狀大於猿,其體不過三尺,而尾長過頭。鼻孔向天,雨則掛木上,以尾塞鼻孔。其毛長柔細滑,白質黑文,如蒼鴨脅邊斑毛之狀,集之為裘褥,甚溫暖。”《山經》中,曾三次提到一種被命名為“誇父”(或作“舉父”)的禺類。

一者,《西山經·三次》有崇吾之山,山中有獸,“其狀如禺而文臂,豹虎而善投,名曰舉父。”(它貌似獼猴,胳膊卻有花紋,它長著豹的尾巴而且善於投擲,名字叫舉父。)郭璞注曰:“或作誇父。”

再者,《北山經·二次》有梁渠之山,山中有怪禽,“其狀如誇父,四翼、一目、犬尾,名曰囂,其音如鵲。食之,已腹痛,可以止衕。”(它貌似舉父,長著四個翅膀,一隻眼睛,犬的尾巴,它的名字叫囂,它的叫聲像喜鵲。吃了它,可以治療腹痛,還能夠治療腹瀉。)

《猿猴圖》,清,沈銓

三者,《東山經·一次》有犲山,山中有獸,“其狀如誇父而彘毛,其音如呼,見則天下大水。”(它貌似誇父卻長著豬一樣的毛,它的叫聲像人的呼喊。它出現時,人間將會爆發大水災。)

以上3處提到的“誇父”,指的都是一種樹棲猴類的具體品種,顯然,與“誇父逐日”的神話無關。

其二,作為山名的“誇父”。《中山經·縞羝山》有誇父之山,吳任臣引《寰宇記》雲:“誇父山,一名秦山。”郝懿行注雲:“山一名秦山,與太華相連,在今河南靈寶縣東南。”這處“誇父”是《中山經》縞羝山係中一座山的山名,但這座山為什麽以“誇父”命名值得推敲。考慮到下文《海經》中出現的其餘4處“誇父”都與“誇父逐日”的神話形象有關,而《山經》中的“誇父”卻與後者明顯割裂,所以這座山的命名很可能與山中分布著禺類“誇父”有關,是因為這裏是禺類“誇父”的自然棲息地才以此命名的。因此,這處作為山名的“誇父”或可視作作為禺名的“誇父”。

其三,作為域外方國國名的“誇父”。《海外北經》有博父國,雲:“博父國在聶耳東,其為人大,右手操青蛇,左手操黃蛇。鄧林在其東,二樹木。一曰博父。”袁珂校曰:“博父國當即誇父國。”上文先有“誇父逐日”,現有“博父國”,再結合上文“誇父逐日棄其杖,化為鄧林”的說法,顯然,經雲之博父國應是逐日的“誇父”死後,其氏族成員所建立的方國。

其四,作為神名或氏族領袖名的“誇父”。這個“誇父”才是“誇父逐日”的主人公,除了上文《海外北經》的記載外,專指“誇父逐日”之“誇父”的記載,在《大荒經》中另有兩條:

誇父之山,

《山海經寰宇全圖·中山經中第七》,趙越繪

博父國,

《山海經寰宇全圖·海外南經海外西經海外北經海外東經第九》,趙越繪

一者,《大荒東經》雲:“大荒東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應龍處南極,殺蚩尤與誇父,不得複上,故下數旱。旱而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應龍在這座山的最南端,他因為殺死了蚩尤和誇父,不能再回到天庭,所以下界人間就經常鬧旱災。人類於是學著掌管風雨的應龍的樣子求雨,果然應驗迎來了大雨。)

再者,《大荒北經》雲:“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載天。有人珥兩黃蛇,把兩黃蛇,名曰誇父。後土生信,信生誇父。誇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於禺穀。將飲河而不足也,將走大澤,未至,死於此。應龍已殺蚩尤,又殺誇父,乃去南方處之,故南方多雨。”(“大荒”當中,有座山名叫成都載天山。有一個人的耳上穿掛著兩條黃色蛇,手上握著兩條黃色蛇,名叫誇父。後土生了信,信生了誇父。而誇父不衡量自己的體力,想要追趕太陽的光影,直追到禺穀。誇父想喝了黃河水解渴,卻不夠喝,準備跑到北方去喝大澤的水,還未到,便渴死在這裏了。應龍在殺了蚩尤以後,又殺了誇父,因他的神力耗盡上不了天就去南方居住,所以南方的雨水很多。)

應龍,明,蔣應鎬、武臨父繪

郭璞注曰:“應龍,龍有翼者也。”

逐日的“誇父”均出自《海經》,其中,《海外北經》和《大荒北經》直接寫到了“誇父逐日”的情節和結果,或雲“誇父與日逐走……未至,道渴而死”,或雲“誇父不量力,欲追日景……未至,死於此”,《大荒東經》雖未寫明,但也提到了“不得複上,故下數旱”,顯然,渴和旱雖然在表達上角度不一,渴表達的是神話人物的主觀感受,旱表現的是神話故事的客觀背景,但二者在表意上卻如出一轍。不過,雖然《海經》和《大荒經》在“誇父逐日”的故事表述上前後比較一致,但在誇父之死上卻呈現出明顯的衝突。《海外北經》說“道渴而死”,但《大荒東經》和《大荒北經》卻都說應龍殺蚩尤,又殺誇父,也就是說,誇父並非渴死,而是為應龍所殺。顯然,誇父的死因關乎著“誇父逐日”的真實性,也影響著其神話內涵。

《大荒北經》在記載“誇父逐日”時,曾雲:“誇父不量力。”所謂“不自量”,並非神話原文,而是後來的作者或記錄者將口口相傳的神話故事以文字記錄、整理下來的過程中,加入的評論。可《山海經》中所有神話形象的塑造動機無非出自人的敬畏之心,或敬,或畏。誇父作為誇父國(博父國)或誇父族的首領,華夏民族神話化的重要人文始祖,前人所以要塑造他的神話形象,一定是出於對他英雄精神的肯定和對他的紀念。可是,這種紀念傳到了《大荒經》被用文字記錄下來的時代時,時人已經無法領會“誇父逐日”的神話內涵了。而究其根本原因,又是因為傳承至此,“誇父逐日”背後的信史已經徹底被神話傳說所取代,人們隻知道神話形象“誇父”,知道這個“誇父”的逐日行為,卻不知道誇父族的首領“誇父”曾經做了何等偉大的創舉才使前人萌生了創作“誇父逐日”的神話以紀念他的原因。

今天,僅就《海外北經》所載“誇父逐日”神話的創作動機,也就是前人創作“誇父逐日”的神話紀念誇父的原因,比較主流的觀點大概有兩個:一者,認為“誇父逐日”中日隱喻著光明,隱喻著火,因此,誇父逐日其實是逐火。誇父族類似於燧人氏、高辛氏,是最早利用火的原始氏族,而誇父本人可能是在從事引火實踐的過程中因火災而死,所以人們為了銘記誇父而創作了“誇父逐日”的神話。再者,誇父可能是誇父族的巫師,逐日則是一種原始的巫術儀式,這種巫術的目的是為了求雨。誇父死於某次求雨活動,人們為了紀念他,創作了“誇父逐日”的神話。

單就《海外北經》“誇父逐日”的神話來看,這兩種觀點都比較合理。但是,如果聯係到《大荒經》中兩處“應龍殺誇父”和“誇父道渴而死”的衝突來看,後者的合理性更強。從神話的表述上,誇父是因逐日而口渴,“飲於河渭……北飲大澤”,但如果還原到現實和信史,則應該是先渴而後飲,或用《大荒東經》的表述,應是“數旱”而欲飲。

洪荒時代,人類在進入農耕生產之前,普遍采取逐水草而居的漁獵生活。有水源的地方就有魚,有魚就能開展漁業生產。降水豐富的地方植被覆蓋率就高,采集的成果才多。同理,植被覆蓋率高的地方,食草動物才有更多的食物,所以分布的密度高,而食草動物的數量多了,食肉類動物也才有生存的可能。因此,“誇父逐日”的本質實際上是遷徙,有可能是尋找水源,也有可能是沿河流自下遊向上遊遷徙。亞歐大陸東岸,中國境內的地形呈現西高東低的走向,因此多數河流都是自西向東流,也就是說,上遊在西。“誇父逐日”的“日”隱喻著遷徙的方向,即西方。而在遷徙的路上,誇父族來到了禺穀,這是河流的中上遊。穀地的特征完全吻合河流中上遊的地理地貌。在這裏,誇父族遇到了另外一個氏族,這就是《大荒經》中神話形象應龍所對應的應龍族。

《廣雅·釋魚》:“有鱗曰蛟龍,有翼曰應龍,有角曰虯龍,無角曰螭龍。”郭璞據此注應龍,雲:“龍有翼者也”。《淮南子·墬形訓》《淮南子·覽冥訓》《述異記》《本草綱目》均據此而注應龍,以應龍為異獸。但事實上,《海經》所說的應龍於神話敘事中雖是異獸,但還原至曆史敘事,所指應為以異獸應龍作為圖騰的氏族。

就神話敘事而言,《大荒東經》和《大荒北經》兩次記載應龍殺蚩尤,又殺誇父,這看似與《海外北經》“誇父道渴而死”的表述前後矛盾,實則並不衝突。《大荒北經》雲:“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魃不得複上,所居不雨。”(蚩尤製造了多種兵器用來攻擊黃帝,黃帝便派應龍到冀州野去攻打蚩尤。應龍積蓄了很多水,而蚩尤請來風伯和雨師,縱起一場大風雨。黃帝就降下名叫妭的天女助戰,雨被止住,於是殺死蚩尤。女妭因神力耗盡而不能再回到天上,她居住的地方沒有一點雨水。)以上這段詳解了應龍殺蚩尤的過程。將這段神話加以還原可知:應龍采用“畜水”的方式與蚩尤作戰,而蚩尤請來了專門求雨的巫師風伯和雨師,可黃帝又派遣了專門止雨的巫師魃作法,讓雨停了下來。雨停之後,應龍便殺死了蚩尤。這段神話所隱喻的信史應該是說:應龍族是黃帝聯盟內定居在河流上遊一片水草豐美的土地上的氏族,黃帝與蚩尤大戰,命令應龍族扼守上遊,阻斷了蚩尤族遷徙的道路。因為無法遷徙到河邊,蚩尤隻能祈求降雨,但黃帝又讓魃做法對抗風伯和雨師,蚩尤族最終因為缺水,或是旱災引發的食物短缺失敗了,其首領蚩尤被殺。

因此,《大荒經》中“應龍殺誇父”也是同理。誇父族逐水草而居,至禺穀處,遭遇應龍族,戰敗之後,西遷之路被阻斷,最終因旱災引發的糧食短缺徹底失敗,其首領“誇父”被殺。所以說,旱災是誇父族衰落的根本原因,也是誇父戰敗被殺的根本原因。衰敗後戰敗於應龍族,是誇父被殺的直接原因。“誇父道渴而死”和被應龍所殺,二者並不衝突。誇父族因水源短缺而衰落,首領誇父被殺,對於誇父族而言這是慘淡的信史。誇父族人在戰敗後塑造了悲情英雄首領誇父的神話形象,將他生前一麵麵向自然,挑戰水源短缺和糧食危機的抗爭精神,一麵麵向社會,在與強盛的應龍族的戰爭中寧死不屈的抗爭精神以神話的形式加以表現。這才有了《山海經》中誇父逐日的神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