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高情商教養基石 情商的力量:奠定孩子一生幸福的基石 情商的發展
2022年,新加坡,豆豆一家從心理門診走出來,豆豆爸媽臉上滿是愁容。豆豆的媽媽是牛津大學碩士,爸爸是哈佛大學碩士,他們是新加坡排得上號的高學曆父母。豆豆9歲了,看上去帥氣乖巧,但從5歲開始就出現了一係列問題:對錯誤零容忍,即使是1分的失誤也像千鈞的重擔壓在他的肩頭。絕對不嚐試任何沒有把握的事情。鋼琴彈錯一個音符,他可以逼自己練到半夜。在商場不小心碰倒一個立牌,當場崩潰大哭。去餐廳的時候不願意吃飯,他害怕自己的用餐禮儀不好被別人看到,寧願餓著。近期豆豆情況逐漸惡化。父母不叫吃飯,他就不會吃飯;父母不說停下,那他看到紅燈也繼續往前走;老師問他“聽到我說話了嗎”?他既不點頭,也不搖頭,一臉茫然。豆豆好像放棄了思考,放棄了社交,甚至放棄了說話。
2008年,雲南大理州鶴慶縣辛屯鎮,12歲的小林在院子裏玩“射擊”遊戲。小林父親早逝,他被改嫁的母親丟下,從小由年邁且近乎失明的奶奶照顧。農村孩子能玩的不多。小林自製了彈弓,用小石子當子彈,用喝空的可樂瓶當靶子。鄰居家小孩路過時看到覺得新奇,在門口看了一會兒,隨口說了句“阿麽(雲南方言),打那麽多下還沒打到瓶子呀”。小林生氣地吼了一句,“關你屁事,滾”。鄰居孩子莫名其妙被罵,很委屈,說:“沒爹沒娘,你奶奶眼睛又看不到,你才這麽沒禮貌。”小林氣急敗壞,轉身衝進廚房拿起一把刀,跑回來狠狠地捅進鄰居家小孩的肚子裏。小林在派出所麵對警官的審問,一臉不在乎地說:“誰讓他罵我奶奶的。”
1944年,美國波士頓一間小公寓,一位46歲的中年人中風昏迷。這個人叫威廉·詹姆斯·西迪斯(William James Sidis),被認為是人類曆史上智商最高的人,據估計其智商高達300。他2歲可以閱讀《紐約時報》;4歲可以用希臘文閱讀《荷馬史詩》、用拉丁文閱讀《高盧戰爭》;6歲自學解剖學和亞裏士多德的邏輯學;8歲通過MIT的入學測試,能熟練使用英語、拉丁語、法語、德語等8種語言;他在11歲那年,正式進入哈佛大學,成為哈佛校史上最年輕的學生之一;16歲從哈佛大學畢業,可以說是真真正正的“天縱奇才”。畢業時,他用一段話跟父母打造的自己和真實的自己做了切割——實現完美生活的唯一途徑就是隱居,我討厭群眾。畢業之後,西迪斯隱姓埋名,他隻做體力活兒,盡力避免接觸數學,用各種筆名寫了很多書,直到暈倒在小公寓。之後他再也沒有醒來,孤獨貧窮地死去。
1991年,美國愛荷華州愛荷華大學凡·艾倫物理係大樓(Van Allen Hall)三樓的309室,正在進行一場研討會。忽然槍聲響起,中國留學生盧剛在短短20分鍾內射殺了自己的導師、導師助理、係主任、副校長及另一位中國留學生。5人全部被命中要害,當場斃命。還有校長助理被射中頸部導致全身癱瘓。盧剛緊接著飲彈自盡。6死1重傷的槍擊案震驚了美國和中國的學術界。事發前,盧剛是18歲考入北大物理係、22歲公費赴美攻讀博士的“別人家的孩子”。事發時,盧剛獲得博士學位不久,隻有28歲。據盧剛的同學回憶,盧剛自視甚高、打壓同行、為人固執、不會社交。盧剛的殺人動機至今成謎,人們普遍猜測是因為嫉妒。他在寫給二姐的遺書裏表達了這樣的意思:我對男女關係膩煩了,對物理沒興趣了。物理研究讓人失望,但家裏又沒有錢讓我來美國讀工科。我走到今天這一步,有父母的過錯。
以上四個故事都是極端低情商的真實故事。
無法認識自己的豆豆,在學霸父母過高的要求下,事事受挫,感受不到自己的價值,低自尊,任何一件事沒做好,就覺得自己不值得存在,最終發展成消極、依賴、生無所戀的習得性無助。
無法管理自己的小林,缺乏管教和引導,不會管理情緒,無法控製衝動,因為一點兒小事惡意傷害鄰居,給自己和家人的人生留下無法抹去的汙點。
無法激勵自己的西迪斯,被心理學家父親當成一件產品去打造,從小接受嚴苛的學術訓練的他收獲了最高的智商,卻失去了整個童年的快樂和自由,被父母外力推動的學習終究無法持續。沒有內驅力的他親手封印了自己的天賦,畢業後向著家長期待的反方向拚命狂奔。
無法認識他人、缺乏社交技能的盧剛從普通家庭成長為名校博士,本來可以有光明的前途,卻像巨嬰一樣活在自我中心的世界裏,毫無共情,無法社交,不僅毀滅了自己,也殘害了眾多無辜的同事和老師。
無法認識自己、無法管理自己、無法激勵自己、無法認識他人、缺乏社交技能都是低情商的表現。再高的天賦、再多的資源都扛不住低情商的消耗。修煉情商是一個人走向成功和幸福的起點。
情商是一個非常大的概念,包括很多互相緊密聯係且界限模糊的子能力。關於情商,學術界用了很多不同的術語來表述類似的概念。為了方便大家理解本書涉及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理論,這一章介紹情商研究的發展以及本書的理論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