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培養高情商的孩子,從父母做起
我從事教育工作十餘年,瑞瑞無疑是我見過的非常聰明的學生之一。他5歲半就可以把剪得很碎的地鐵路線圖拚成原樣;6歲知道用騰訊會議召集班裏的小朋友在線聊天;6歲半能給Teams(一種在線會議軟件)的界麵截圖加上箭頭和文字;7歲會用編程貓搭建難度達到14歲學生水準的複雜的建築。瑞瑞的認知發展、閱讀能力、韌性、專注力、創造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遠超同齡人。照這樣發展,他未來很有可能成為馬斯克式的技術天才。
然而,瑞瑞9歲時被國際學校勸退了。課堂上他隨時可能離開座位去玩自己喜歡的東西,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花式發怒:掀書架、扔積木、敲桌椅、吐口水、打同學、推老師。他完全無法管理自己的情緒,無視規則,缺乏自控力。
自瑞瑞被收費近30萬、配有專業特殊教育老師的國際學校勸退一事發生後,一提到瑞瑞,大家想到的是一個低情商、有暴力傾向的問題學生,沒人再記得瑞瑞在編程上的天分。他的高智商天分被自己的低情商徹底封印了。他有成為馬斯克的潛力,但是如果不補上低情商的短板,別說施展天分,哪怕是完成學業都困難。
我在中國不同性質的學校當過老師,從雲南的農村學校到深圳的國際學校,教過的學生覆蓋3歲到30歲。我也為上千個家庭提供過教育谘詢,見過太多被低情商耽誤甚至毀掉的學生,以及家庭:
“孩子才2歲就學會了在地上打滾。家長不滿足他的要求就立刻打滾哭號,不分場合。在外麵滿地打滾的時候,我們覺得丟人,4個大人束手無策。”
“孩子4歲,在外麵被別的小孩搶了玩具,也不知道出聲,就愣在原地。被推倒了都不哭,也不說話。”
“孩子6歲,在家裏像個小霸王,凶得很,一言不合就打人。到了外麵,秒變包,被比她矮一頭的孩子欺負了都不敢出聲。”
“8歲,男孩,不敢一個人睡,每晚要跟媽媽一起睡。下樓拿快遞要姐姐陪著。隻要走出家門,就躲在媽媽身後。”
“9歲了,表妹來家裏玩,他把剛買的零食全部拿到自己的房間,一個人在屋裏吃。”
“10歲了,個子很高。根本不能批評,一批評就哭。明明是自己做錯了,也不讓說。我家孩子的玻璃心可能像一張紙那般脆弱。”
“11歲了,遇到一丁點兒困難就躲。對任何事情都毫不在乎。考試直接交白卷,說她的時候,她就翻個白眼,說:‘反正也不會。’”
“12歲,鄰居家的小孩罵了自己的奶奶,他就衝進廚房拿起一把刀,狠狠地捅進鄰居家小孩的肚子裏。被教育的時候,他還一臉不在乎,‘誰讓他罵我奶奶的’。”
事情可以不用這樣的。
我也見過很多這樣的場景:
情緒崩潰的孩子在路邊大哭,自己哭了一會兒後,恢複平靜跟上家長的腳步。家長氣定神閑地在一邊耐心等待,沒有幹預,沒有責怪。
轉入新幼兒園的3歲男孩,在台階處被絆倒磕破了下嘴唇,流了很多血。第二天卻像沒事人一樣,帶著傷和新同學們相處得很愉快。
媽媽在前麵走著,後麵跟著3個娃,還不到媽媽的腰高,每人肩上背著自己的小包,手裏拿著剛剛采購的食物。
6歲的小女孩狠狠地摔在了地上,響聲讓旁邊人都替她疼。她先是愣住,然後一臉委屈的表情,看了看四周,最後恢複平靜,自己爬起來牽著媽媽的手。
8歲的孩子在沙池挖沙子,一個陌生小朋友過來拿了他的玩沙工具,他什麽都沒說,又從自己的玩具袋裏拿出更多的挖沙工具。兩個小朋友很快就玩在了一起。
泳池邊,9歲的女孩剛剛被水嗆了,坐在泳池邊默默流眼淚。哭完之後,她再次勇敢地走下泳池。
這些孩子情商更高,他們的高情商並不是天生的,而是他們在家庭層麵受到了良好的情商發展支持。高情商孩子的背後有著重視情商發展並具備情商培養能力的家長。
這是一本專為中國0~12歲孩子的家長寫的書,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幫你:1.了解情商發展在孩子學習成就、未來職業成就、一生的幸福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掌握家庭育兒中培養高情商孩子的實操方法。
相較於其他育兒書籍,這本書的不同之處在於:
1.方法實用有效。書中提煉了一係列普遍適用的情商培養方法,這得益於我多年的教學經驗,以及家庭教育指導經驗。這些方法已經在課堂上以及家庭育兒中被反複驗證:容易操作,效果好。很多家長采用書中的方法後,很快就看到了孩子的變化。
2.在家容易操作。書中采用了大量真實案例,360度呈現某一具體方法在家庭育兒場景下是如何落地的,就像一幅情商培養全景圖,幫助家長在家輕鬆操作。
3.清晰呈現每一方法背後的心理學和教育學原理。方法和案例能教你怎麽做,而方法背後所蘊含的原理幫你了解為什麽要這樣做。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能讓你不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靈活高效地運用書裏提到的育兒方法。
家長可以帶著四種心態來閱讀這本書。這四種心態不僅適用這本書裏的育兒方法,也適用所有育兒時刻,是育兒的底層邏輯。下麵我將以具體案例來幫你了解這四種心態。
整體的心態
小江是我教過的9歲小朋友。我接手班級之前,其他老師就提醒我要注意這個全校聞名的霸王。上課小動作,不寫作業,揪同學辮子這些隻是基本操作。他曾偷偷溜進老師辦公室,把護手霜擠進老師的水杯;曾把一隻活青蛙放進同學的書包;向別人頭上吐口水,和同學衝突不斷。
我深入了解之後發現,小江可能存在聽力障礙。作為留守兒童,小江一直由耳背的奶奶照顧。別人跟他說話時,他常常側著頭,一臉茫然。他跟別人說話的時候聲音特別大,經常吼叫。而且小江的行為變化是從半年前他生病開始的。當時他請假半個月,回學校之後忽然變得特別暴躁,攻擊性強。被老師批評多了,也被同學欺負很多次之後發展到現在這樣。正好小江在外打工的父母馬上要回村處理農忙,我聯係了小江父母,要求他們帶小江去醫院檢查聽力。結果印證了我的猜測,小江半年前患的重感冒引發了耳部感染,導致聽力中度下降。也就是說,過去半年小江一度生活在聽不清別人說話的狀態下,而耳背的奶奶也一直不知道孫子的困難。小江不知道發生了什麽,心裏恐慌又沒人訴說,承受著病痛還常被批評、被欺負,這才性情大變。小江的問題根本不是行為問題,而是耳朵感染導致的聽力下降問題。
好在小江的耳部問題還沒有發展到嚴重的器質性病變。經過治療,炎症好轉,小江的聽力也慢慢恢複,他的行為問題也慢慢消退。如果我們隻看到小江的行為問題,單純從行為問題入手,不管獎勵也好,懲罰也罷,很難真的幫到他。
孩子的發展具有整體性,身體、社會情感、語言、認識的發展之間緊密聯係,互相影響。我們能看到的孩子的行為就像是浮在冰川上的30%,冰川下的70%是我們看不到的,但這70%往往決定了冰麵上30%的樣子。育兒時保持整體心態,需要我們要打開視野,同時看到冰麵上的顯性部分以及冰麵下的隱性部分。整體心態能夠幫助家長鎖定問題發生的真實原因,更好地支持孩子發展。
思辨的心態
佐佐木是被確診的注意力缺陷兒童。因為嚴重的衝動行為和注意力缺陷,他在幼兒園時三次收到勸退警告。在媽媽的幫助下,佐佐木很好地適應了小學生活。他的媽媽用了什麽方法呢?媽媽教育佐佐木的現場,我目睹過一次。
一天放學,媽媽來教室接佐佐木,佐佐木正在白板上塗鴉,看到媽媽扔下白板筆就跑向媽媽,我提醒了一句“佐佐木,你需要把材料歸位”。佐佐木當然沒聽到,興衝衝地跑向媽媽,媽媽板下臉再次提醒。此時的佐佐木被媽媽手上提的購物袋吸引了,玩起了購物袋。媽媽一把奪回購物袋,往他的屁股上狠狠打了兩下,幾乎把小小的佐佐木掀翻在地,然後蹲下來用雙手按住佐佐木的肩膀跟他說話,一臉殺氣。我用自己的“塑料日語”勉強判斷出媽媽在說:“規則必須遵守!這是不容商量的!”
佐佐木像一頭發怒的小野獸,鼻子狠狠地呼氣,捏緊拳頭,使勁跺腳,做出用頭撞媽媽的樣子,但最後忍住了,跺著腳走向白板。等他擦掉白板上的塗鴉,他的情緒已經過去了,又開心地回到媽媽身邊玩起購物袋。這時媽媽按著佐佐木的頭鄭重地對我鞠躬道歉。
從結果來看,佐佐木媽媽的方法對於幫助佐佐木學習規則、發展自控是有效的。可以從這個例子裏窺見媽媽平時在家對於規則的要求非常嚴格,並不惜用“打屁股”的體罰方式讓佐佐木學會規則。這套“凶狠”的辦法對衝動且個性頑強的佐佐木有用,但若應用在一個高度敏感的孩子身上隻會適得其反。
鼓勵式育兒法用在一個做事慢熱、情感細膩的孩子身上可能效果特別好,但對於自控能力嚴重欠缺的佐佐木可能就“火力不足”。
兒童具有個體差異性。育兒這件事,要特別小心,避免照搬套路。書裏的方法再好,他人的經驗再成功,未必適合自家寶貝。思辨的心態,是辯證看待育兒方法和經驗,理清方法背後的原理,並根據自家兒童的情況有取舍,有調整。辯證的心態是根據孩子具體情況把普適方法進行量體裁衣的過程。作為寶貝成長路上的長期駐場嘉賓,你對孩子的了解就是賦能你對孩子量體裁衣的寶藏,幫助孩子成長的強大底氣。
陪伴的心態
有位爸爸來谘詢,他很困惑孩子為何有完美主義傾向:鞋子穿不好便不要這雙鞋子;穿衣服沒有一次性穿好就要脫掉重新穿;草莓沒畫好能哭半小時;顏料沾到手上就受不了。到底怎麽讓他容錯率高一點?讓他更抗挫?
我追問後發現,其實孩子並沒有任何行為問題,也沒有打擾到家長。穿鞋穿不上他會自己換鞋子;一件衣服穿得不順暢他會自己換一件重新穿一次;事情沒做好他哭完之後也就安靜地玩其他遊戲了,沒有攻擊性行為;顏料沾到手上他會自己去洗。孩子在磕磕絆絆中能和自己的完美傾向共處,並不需要父母為自己的完美追求買單。為什麽這位爸爸一定想要改變孩子?爸爸說:“我自己有點完美主義,強迫自己高標準高要求,有點累,不希望孩子像我一樣。”
這是問題歸屬沒劃清。孩子怎麽和完美傾向和諧共處是孩子的課題,孩子隻能在不斷踩坑的過程中學會和“追求完美的自己”和解。過度幹預可能剝奪孩子學習和解的機會,也可能帶來新的問題。家長怎麽和自己的完美傾向和解則是家長的課題,孩子的課題家長無法代勞,把自己的課題投射到孩子身上更是大可不必。
如果我們帶著指導的心態,總想以過來人的身份幫孩子避開一些自己踩過的坑,就很容易陷入這位爸爸的困境 —— 把問題歸屬劃錯之後平添煩惱或者畫蛇添足。
指導心態的極端是控製,比如:“小孩子最重要的是聽話。長輩都是為了孩子好。孩子聽長輩的話才能過得好。”“小孩的哭聲很刺耳,大人聽到感覺很糟糕,有什麽辦法讓孩子不要哭?”這種心態剝奪了孩子的獨立人格,如果一味按照自己的意願來控製孩子,容易導致兩種極端 —— 特別叛逆或者特別依賴。
兒童的發展有主觀能動性,他們從出生起就是獨立的人,也具有發展的主觀意願。陪伴的心態指的是劃清問題的界限,分清哪些是孩子的課題,哪些是我們的課題,把孩子的課題留給他自己,給他們在摸爬滾打裏成長的機會 —— 這是他們學會活得自洽通透的唯一方式。我們最終要接受,作為陪伴者,很多時候我們除了抱有強烈的共情看著孩子在自己的課題裏掙紮,什麽都做不了,什麽也不用做。而正是這種不作為,給了孩子獨立的機會。陪伴的心態讓我們打破“總想教孩子點什麽,總希望孩子能變得更好點”的執念,真正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親子時光。
持續的心態
有幾位媽媽的谘詢內容高度一致:
“學了這麽多育兒課,很多都說孩子發脾氣的時候讓孩子哭就行,可是我家孩子哭得很厲害,根本無法實現讓他‘自由發泄,不用管’。”
“我試了一下聞花香吹蠟燭的情緒調節法,孩子根本不跟著做。”
“試了睡前讀繪本,沒用,讀了三本,依然很精神,還是不睡。”
“教了兩次‘請停下’,被人推了,還是愣在那裏,完全不會說‘請停下’。”
這些谘詢背後都折射出一種速成心態:希望有針對某一問題的特效藥,用了之後能立竿見影。育兒不是治病,不是求醫問藥之後就能藥到病除。很多家長在育兒時尋找“不哭卡”“睡覺卡”,希望把某張卡片上的程序錄入孩子的大腦,這樣孩子就能執行新的程序。然而,育兒路上沒有這樣的速成卡。
孩子的變化是慢慢發生的。一段時間裏的潛移默化,在某一刻從量變到質變。就像長個子,身高一直在慢慢增長,忽然某一天到達1.2米,從此坐火車就要買票了。好的育兒方法是潛移默化式的力量,不是點石成金的魔法。持續的心態要求我們能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保持察覺,能把握孩子成長的大方向,在大方向正確的情況下保持耐心,多嚐試多邀請,靜待花開。持續的心態可以打破不切實際的期望,打破我們對孩子的種種預設,幫助我們放平心態、穩定情緒。
對於極度個性化的情商培養工作,雖然沒有“幾點做什麽怎麽做”的操作手冊來橫掃各類育兒難題,但是有很多心態、知識、技能能夠幫助每一位家長少走很多彎路。
這本書裏,除了經過反複驗證的實操方法,我花了很多篇幅講教育學和心理學的內容,希望大家能夠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在心態、知識、技能上有全麵的提升,幫助大家培養出高情商的孩子。如果大家能帶著整體、辯證、陪伴、持續的心態看待兒童,那麽你就能打破“想教孩子點什麽,總想改變孩子”的執念,充分享受親子時光;你就能發自內心信任並支持孩子,而這就是高質量的愛 —— 接受孩子的失敗和不完美,愛他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願。
我不能說高情商的孩子一定過得幸福,但是低情商的孩子大概率不會幸福。本書既是一本育兒說明書,也是一本寫給爸爸媽媽的幸福手冊,希望每位爸媽都能養出高情商的孩子,讓每個孩子的天賦被充分挖掘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