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3 [製圖]翻越“主題、呈現方式、收尾”三座大山 1 製作圖表需要翻越的“三座大山”

翻越“主題、呈現方式、收尾”三座大山

無論是體量龐大的複雜圖表,還是含義單一的簡單圖表,在製作的時候,都有三座大山需要翻越,Chapter 3就主要圍繞這三座大山展開。

三座大山,是指“主題”的山、“呈現方式”的山以及“收尾”的山。

將它們稱作“大山”是有一定理由的。如果不做任何準備,盲目闖入的話,極有可能無法抵達期望的目的地,徒增迷惘和困惑。

在Chapter 1中,我曾介紹了製作圖表的基本方針—一種名為“DTM”的思維方法,即Discovery(發現)、Transforming(加工)、Making(完善)。不知大家還能立刻回憶起那一章節的內容嗎?

對自己的記憶不太有把握的人,可以重新回到那一頁(關於DTM的介紹從第28頁開始),再閱讀一次。

要翻越“主題、呈現方式、收尾”這三座大山,希望大家一定要靈活運用DTM思維方式。Chapter 3將會向大家指明各個階段應該朝著什麽方向努力。

它就像羅盤一樣,不會讓你在攀登圖表這座大山時迷失方向。無論是在高聳入雲的巨峰,還是在微微隆起的山丘,它都會為你指明前進的方向。

在Chapter 3中,我將按照主題、呈現方式、收尾的順序,介紹如何把前幾章提到的內容實際運用到圖表製作中。

具體內容如下圖所示,請大家參考。

STEP 1 確定主題 同時進行主題設定和信息分類

分類會影響讀者的理解和行為

你是一個勤於整理的人,還是對整理比較抵觸呢?

辦公桌、電腦,甚至是人的大腦,需要整理的區域極其廣闊。也許有很多人憧憬極簡主義,喜歡有條不紊,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之所以在這裏提起整理收納的話題,是因為正如小標題寫的那樣,接下來討論的主題是“分類”。所謂分類,是指從各式各樣、種類繁多的集合中找到某個共同點或是標準,將屬性一致、性質相近的事物歸類,這也是我們在每次整理收納的過程中下意識執行的操作。

但是,我想請那些並不擅長整理的人放心,我並不是要像“接下來要徹底整理書桌”一般,向你們發起猛烈攻勢,不過是想借鑒一些整理收納的思維方式而已。

即便不擅長整理收納,依舊可以製作出漂亮的圖表。

或許多少有些唐突,請大家想象一下將圓圓的橘子一分為二時的截麵,水果刀切下的方向不同,截麵形狀應該也會有所區別。上下切和左右切所形成的“圖畫”是截然不同的。

盡管味道和成分完全相同,但是切法卻會對食用產生一定的影響,不合理的切法,會讓食品食用起來很不方便。

這與對一大堆信息進行分類所產生的結果是相同的。

分類方法不同,最終呈現的信息也會有所不同。

而這一點,恰好也會影響對方的行為,就像橘子有方便食用的切法一樣,信息也有容易理解的切入點。

接下來,請大家試著想象一些稍微有些抽象的形象。

假設我們要將“數字”分為兩大類,你會選擇如何分類呢?

比如,可以分為偶數和奇數,除此之外,也許有人會分為質數和合數。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衡量的標準不同,集合在同一個類別下的要素也會產生巨大的差別。這就是分類的妙處。在不同的分類方法下,即使是同樣的信息,傳遞出的含義也會有所不同。

所以,關鍵在於找到適合你想要傳遞的信息的分類方法。

因為分類方法最終將左右讀者的理解及行為。

未經整理的信息,不能稱為信息

如果不進行分類,又會如何呢?對於信息的接收方來說,那些信息不過是些沒有溫度的文字和符號而已。

未經整理的信息沒有任何價值。

舉例來說,當英語辭典裏的單詞毫無秩序時會如何呢?想必這樣的辭典使用起來會很不方便,甚至可以說無法使用吧。正是因為自始至終貫徹了按照字母順序排列的規則,辭典才能發揮它應有的功能。

要想傳遞什麽信息抑或是要賦予信息某種意義時,就必須按照某種方法對信息進行整理、分類。此外,要喚起對方的行動時,就要以信息的核心主題為中心傳遞信息。

如果不能合理且恰當地分類,主題的影響力就會被弱化

那麽,副標題“同時進行主題設定和信息分類”具體應該如何操作呢?

“隻有確定了主題,才能進行與主題相符的信息分類,不是嗎?”這種想法也是成立的。當然,前提條件在於,主題是所有事物的出發點。但是,在製作圖表時,希望大家能在設定主題的同時對信息進行分類。

原因在於,分類信息的過程中,可以梳理出之前未認識到的主題,而這又會對設定主題產生巨大的影響。

在圖表中,主題與分類就像織錦上的橫線和豎線一樣,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我想,通過下麵這個示例,應該能讓大家具象地認識到主題與分類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圖書館信息學研究員鮑克(Geoffrey C. Bowker)與蘇珊(Susan Leigh Star)在其著作《整理事物:分類及其後果》(Sorting Things Out: Classification and Its Consequences)中提到過這樣一個話題。

……19世紀,並不存在“虐待兒童”一詞。這個詞是在20世紀後才被創造出來的。也就是說,在這個詞語出現之前,由於虐待兒童這一概念本身並不存在,所以即使事件發生,也不會作為虐待兒童案件被受理。但是,一旦出現了“虐待兒童”這個分類之後,相應的曆史考證便拉開序幕,人們也逐漸開始理解出現虐待兒童這一問題的機製以及原因。

對信息進行分類的過程,隱藏著衍生新概念的可能性。在分類信息時,往往能找到可以再分出一組的共同點或是無法編入某一組的要素。

那或許是一個過去你從未想象過的類別,也可能是還未被當今社會所認知的全新要素,其中可能還隱藏著能夠拯救眾多人生命,或是帶給社會一種全新影響力的可能性。

分類信息的最佳時機

製作圖表,就是從一大堆信息中提煉出主題,並通俗易懂地展示出來。要實現這個目的,就需要區分信息的優先級。但是,倘若從一開始就將全部精力集中在設定主題這一件事上,那麽極有可能會遺漏那些對讀者來說真正重要的信息。

就像下麵這個示例。

請看圖18。

這是一張簡單說明“什麽是故鄉稅”的圖表。

這一類的圖表極其常見,但不知你在剛看到時,會不會有種“不夠直觀,理解起來有難度”的感覺呢?

事實上,這張圖遺漏了一個對讀者來說極為關鍵的視角。

你知道遺漏的是哪個視角嗎?如果讓你來修改這張圖,你會從哪裏入手呢?

同時進行主題設定和信息分類

我們先來試著思考一下,這張圖表是由哪些要素組成的呢?將圖表分解後,才發現其中包含的要素竟然比我們想象中要多很多。

比如,“故鄉稅納稅人”“扣除所得稅”“捐助金”等要素。

將這些要素重新組合,就能形成可清晰明了地傳遞主題的圖表。

此時的關鍵點在於同時進行主題設定和信息分類。

如果隻集中於設定主題,就會陷入“隻說自己想說的”的誤區。

反之,倘若隻集中於信息分類,那麽又會出現“沒能傳遞出核心內容”的問題。

無法突出最終主題的信息分類,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事後才設定主題的話,核心信息的集中度就會減弱。

也許“同時進行”這四個字,容易讓人覺得難度很大,但隻要一邊進行各種要素的微調,一邊推進,就不會有任何問題。

分成三類即可有效提升“傳達力”

那麽,我們就開始進行信息分類吧。我們要對剛才分解成各種碎片的要素進行分類。分類時的具體思路可能千差萬別,因人而異,但我認為一般可以分為三類。

即,立場、作業內容及時間線。

任何信息基本都能分為這三類。比如,回贈禮品就可以劃分為作業內容,稅務局就可以歸類為立場。可能也會有個別要素無法歸入這三個類別,遇到那種情況我們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即可。關鍵在於,最終都要形成一種能夠容易將焦點集中在主題上的狀態。將要素分類匯總成一覽表的話,大致就是下圖這種感覺(圖19)。

通過這樣毫無遺漏地對要素進行分類、歸攏,即可形成圖表的框架,而這個框架與信息的主題是密不可分的。

對照圖表就會發現,第84頁圖18中的“時間線”非常薄弱,不過是在箭頭上標注了很小的數字而已,這種呈現方式成了讓整張圖看起來不那麽清晰的原因之一。人們必須按照順序一會兒看這兒,一會兒看那兒,對信息整體無法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整張圖看起來非常混亂。

換句話說,由於事先沒有從時間線的角度對信息進行梳理,最終才沒能反映在圖18中。圖都做完了,為了呈現閱讀順序,急忙增加箭頭上的序號,但幾乎沒起到任何效果。

Chapter 2中已經介紹過了,大多數情況下,對於那些並不了解信息機製的人來說,能夠一眼就看清“整體的流程”是極為關鍵的,因為這樣可以輕易地消除他們心中的不安。

反觀改善後的圖20,因為從一開始就對信息進行了大致的分類,在設計圖表的過程中也緊密圍繞著立場、作業內容、時間線這三個關鍵要素,所以就不會讓同樣的混亂再次上演。用一條粗線代表從讀者的角度看到的時間線,辦理手續的步驟一目了然。

設定主題

那麽,與此同時我們也開始設定圖表的主題吧。倘若這張圖的讀者是對繳納故鄉稅不太了解的一般市民,那麽我們隻要聚焦在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信息上即可。

比如,“通過納稅可以獲得哪些優待”,這種情況下,主題或許就可以定為“繳納故鄉稅的利好”吧。

需要強調的是,主題不是唯一的,更不是絕對的,我們需要根據具體的情況來設定與之相契合的主題。

設定主題的核心在於選出“你必須傳遞的信息”。

假設,我們必須要傳遞的信息是“繳納故鄉稅的注意事項”,那麽就需要適當地調整呈現方式了。

再次回到信息分類

這裏我們假設圖表的主題是“繳納故鄉稅的利好”。

確定主題後,需要我們再次對信息進行分類。

要想強調“繳納故鄉稅的利好”這一主題,當前的信息分類是否恰當呢……?

我們再次觀察第84頁的圖18,尋找一下利好吧,可以發現利好有贈禮、扣除所得稅、減免住民稅等。

這些利好恰好與按照立場分類的各個組織(地方自治團體等、稅務局、居住地自治團體)所承擔的作業內容一致,隻要強調這些應該就能清晰明了地傳遞信息的主題。

這時,為了突出這些利好,我們可以選擇將對應的文字放大,或者給粗箭頭填充顏色,即圖20(第87頁)中的重點。

具體的作業內容就這麽簡單,是任何人都能想到的極其常規的設計手法。

如何將要素體現在圖表中

這裏還有一點需要大家特別關注,即如何將要素體現在圖表中,以及如何設定各個要素的形狀。

在圖20(第87頁)中,隻有作業內容采用了彩色的橫向箭頭,而需要納稅人自行辦理的手續采用的是細箭頭,納稅人被動接受的行為采用的是粗箭頭,整張圖的圖標都遵守了這一原則。

這是為了把“作業內容”與其他分類項目區別開來所下的功夫。

可以看出,“闡釋同一類內容的圖標保持一致”是讓圖表變得清晰易懂的訣竅。

與此同時,立場這一類別也嚴格遵守了這一原則。除了左邊故鄉稅納稅人的標誌,地方自治團體等、稅務局、居住地自治團體這三者都被收錄在同一形狀的方框內。因為要保證對方看到這三者就知道他們屬於同一類別,所以采用了同一形狀的圖標。

支撐主題的信息

大多數情況下,如果不對全部信息進行分類梳理,就無法準確把握其主題,一旦圖表中遺漏了對方所需的信息,那麽不管在什麽時候,這張圖都是無效的。

信息的主題,在“著重強調的信息”和“適當弱化的信息”的對比中更加鮮明。

主題大多是被其他信息所支撐的。不僅僅是設定主題,隻有同時對信息進行分類,才能讓圖表的形式變得清晰。所以請大家一定要將借助主題和分類構建圖表的這一過程銘記於心。

信息的分類方法隻有5種

有時我們也許會遇到覺得很難對信息進行分類的情況。事實上,有一個小方法可以幫助你在遇到這種難題時減輕肩上的重擔。

美國信息架構專家理查德·沃爾曼(Richard Saul Wurman)在其著作《信息焦慮》(Information Anxiety)中簡明扼要地向我們闡釋了信息的分類方法,書中寫道,信息的分類方法隻有5種。

沃爾曼在著作中提到的5種信息分類法

① 範疇

② 時間

③ 位置

④ 字母順序

⑤ 層級

①範疇

按類別劃分。比如,商品或服務可以按照品種、模式進行分類,多用於並列展示重要度相當的多個事物。

②時間

將與某個時間或某一段時間相關的信息按照時間線分類。比如,博物館按照時間順序陳列藏品,電視或廣播的節目表,這些都是基於時間線展示的典型實例。

③位置

按照位置、地域劃分。比如,可以標識人體的部位,或者劃分地理區域等。多用於以位置為基準的對比或基於地圖展示數據。

④字母順序

按照字母順序或五十音圖順序劃分。多用於對大量信息進行分類,比如字典、電話簿、書籍末尾的索引等。

⑤層級

按照數量或數值分類。比如從大到小、從高價格到低價格、從非常重要到不重要等,可將對比量化。

創造新的價值

對事物進行分類時需要設定某種標準,但隻要從沃爾曼提供的這5種方法中選擇一種,就能實現對事物的分類。

如果對分類方法感到疑惑,那麽就可以回顧這5種方法,靜下心來思考最合適的方法。

除此之外,沃爾曼還提到,“改變分類方法展示事物,將成為創造全新價值的重要契機”。

他舉了下麵這個例子進行說明。

假設有200多隻小狗玩偶,將它們擺在體育館的空地上,且要分類擺放,都有哪些分類方法呢?

按照體型分類,以犬毛長短為標準劃分,以價格高低為順序擺放,按照受歡迎程度分類……

隻要改變擺放方式,就能讓對方體會到不同的價值。改變分類方法,甚至具備推翻價值標準的可能性。

這一點適用於所有信息。你經常接觸的事物,是否也能采用這種思維方式呢?無論何時,分類方法都不是唯一的。

通過嚐試不同的分類方法,或許就能在不經意間找到最能突出信息主題的方式。

這與前麵提到的“對信息進行分類的過程,隱藏著衍生新概念的可能性”的理念也是息息相關的。

要提供“有意義的信息”

在思考信息分類方法的過程中,有一點希望大家注意。

即,對於對方來說,你所選擇的分類方法可能並沒有什麽意義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