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借助“表達方式”提高對方的理解度
通過兩張圖表,體會“理解度的差異”
請看下一頁。兩張圖表展示的都是全球各區域的咖啡消費量。
首先聲明,這兩張圖表都是我基於國際咖啡組織(ICO)2016年公布的數據製作的。大家應該能看明白,兩張圖表的不同點在於折線的種類、信息的配置等細節吧。
接下來請發揮你的想象力。
假設,你現在正站在台上介紹亞洲和大洋洲市場的發展前景,下麵需要將圖表投影在大屏幕上。
此時你會選擇哪張圖表?這兩張圖表中,哪一張不需要過多的解釋和說明就能讓大家理解呢?
如果你在心裏默念“第2張圖表”,那麽說明你能夠直觀地理解圖表的影響力。
因為圖2的折線圖可以在一秒鍾內傳遞出“亞洲、大洋洲的市場前景比任何地區都要大”這一信息。
如果展示的是圖1的折線圖,那麽演講者就需要口頭說明聽眾應該關注哪裏。
哪張圖更通俗易懂?
介紹亞洲、大洋洲的市場前景
台下的聽眾一邊要盯著各種令人頭暈目眩的線條,一邊還要聽演講者說明,必須全神貫注地盯著屏幕,等待你的解說。
如此一來,聽眾的注意力自然會被分散。
反觀圖2,加粗的線條自然有一定的特殊含義,聽眾在聽演講者介紹之前,就能推測出解說內容。
借助圖表省去說明的工夫,大概就是這種感覺。
不了解圖表效用的人,或者不具備圖表知識的人,或許會將圖1原原本本地擺在資料中吧。
而充分理解圖表效用的人,就會像圖2那樣,根據需要傳遞的信息,在展示方式上作相應的調整。
信息源完全相同,展示的內容也沒有任何差別,但是隻要稍稍改變一下視角,傳遞信息的方式就會截然不同。
也許有人會說,這種差異太小。
但是,試想一下,倘若是長達30分鍾的演講、50多頁的資料、100多頁的匯報稿,抑或是10年來的發展進程,這些小小的差異將積累成多大的鴻溝呢,想必答案會令人咋舌吧。
工具都配齊了,為何還是不具備“傳達力”
輕輕點擊電腦桌麵的圖標,短短幾秒鍾就能啟動用來編輯資料的軟件。每一個軟件都具備各種先進的功能,如果能運用自如,就可以做出連專業人士都相形見絀的設計。
你的麵前已經擺滿了製作資料和寫文章時可能用到的各種工具,而且這些工具的各項功能日益完備。
但是,你是否真的體會到了以下感受呢?
·用資料或文字說服他人變得更加容易了
·和以前相比,企劃案的通過率更高了
·匯報、發言的效果有了實質性的提高
·和以前相比,客戶或信息接收方的理解偏差有所減少
能夠自信滿滿地說“有了數字化設備,我的人生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的人是幸福的。
但是,這種人寥寥無幾。
原因就在於,使用工具的人的“知識量”的擴充速度遠遠落後於工具進化、更新的速度。
這裏討論的“知識”,是指關於視覺化形象效果的知識。
因為沒有足夠的知識,所以才無法靈活地運用工具,無法充分發揮工具的功能和作用。
那麽,缺乏製作圖表所需知識的原因又是什麽呢?
長期以來,我們接受的教育都是正文比圖表更重要,換句話說,就是應該將更多的時間花費在完善文章上。
再加之,我們周圍很少有人能夠針對圖表給出恰當且準確的反饋。
所以,日常生活中我們所見到的資料或幻燈片,大多是複雜無趣、晦澀難懂的。
不可否認,文章的確是非常關鍵的要素,但它也隻是資料的一部分而已。
當你製作資料時,可以按照內容和展示方式五五分的原則進行設計和編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