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勞斯·施托特貝克、哥德克·米切爾斯和威塔利安兄弟同盟
這幅創作於1701年的版畫展現了施托特貝克在漢堡的格拉斯布魯克刑場被斬首的情景。
克勞斯·施托特貝克的雙手被綁在身後,大步走向漢堡的格拉斯布魯克刑場。1400年或1401年(確切的時間已無從考證),當劊子手揮刀斬下他的首級時,施托特貝克的海盜生涯就此終結,但有關他的傳說由此誕生。
海盜行為——通過武力掠奪海上航行船隻的貨物——的曆史幾乎和航海史一樣悠久。但海盜行為分為兩種,它們之間的區分早在羅馬時代就有了定論:純粹出於占有欲而掠奪陌生船隻屬於海上搶劫;出於國家授權而劫奪指定的船隻屬於被許可的私掠行為。前者是可被處以死刑的犯罪行為,而後者源於戰時所需,是海上商戰的一種合法形式。
和許多海盜一樣,施托特貝克以私掠船員身份開始了他的海盜職業生涯。最開始他服務於梅克倫堡公爵,對抗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一世。1375年,丹麥國王瓦爾德馬四世去世,但他沒有留下男性繼承人,由此產生了女兒們之間的公然爭奪:英格博格是梅克倫堡公爵海因裏希三世的妻子;海因裏希三世也是瑞典國王阿爾布雷希特三世的兄弟;英格博格的妹妹瑪格麗特一世是挪威國王哈康六世的妻子。瓦爾德馬四世在世時,英格博格的兒子原本被定為繼位者,但瑪格麗特一世通過各種手段,贏得了丹麥貴族的支持,並讓自己的兒子奧拉夫三世在1376年5月3日被選為丹麥國王。盡管梅克倫堡公爵反對這項決定,但奧拉夫三世最終還是登上了國王寶座。
在威塔利安兄弟同盟時代,呂貝克是漢薩同盟的主要港口。這幅木雕版畫來自舍德爾編著的《編年史之書》。
1380年,挪威國王哈康六世去世。年滿10歲的奧拉夫三世由此繼承了挪威國王王位——他的母親瑪格麗特一世得以攝政。然而,還沒有成年的新國王於1387年就去世了,不過瑪格麗特一世早有準備,事先已經穩住了自己的地位,丹麥和挪威的內閣選舉她繼續擔任攝政者。雖然梅克倫堡公爵也有權繼承王位,但在選舉過程中卻沒有受到邀請。瑪格麗特一世選擇了她5歲的甥外孫——博古斯拉夫·馮·波美拉尼亞-斯武普斯克,作為新的國王。為此,新國王改名為埃裏克——一個北歐的名字。梅克倫堡公爵以戰爭作為回應,但戰事發展對他並不利。1388年,與瑞典國王阿爾布雷希特三世不和的瑞典貴族邀請瑪格麗特一世,並宣布對她效忠。阿爾布雷希特三世在1389年初戰爭失敗後,成為瑪格麗特一世的階下囚。在這樣軍事失利的情況下,梅克倫堡公爵決定招募誌願軍隊,並授予他們海上私掠許可,對丹麥和瑞典進行突襲。
梅克倫堡公爵既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使用這種攻擊方式的中世紀統治者。對於當時的君主來說,這是獲得海上軍事力量的最簡單的方式,因為即使在和平時期,也隻有極少數的君主在組織上和經濟上有能力供養一支用於海戰的船隊。戰事一旦開始,人們通常是匆忙把一定數量的商船改造成戰船,君主們也經常通過聘用幾個在歐洲海域出名的海盜來獲取專業支持。此外,還有一個解決辦法是向私人授權,讓他們在自行承擔花費和風險的情況下去攻擊敵方船隻。在中世紀,這被稱為“布網”,後來改稱(有許可的)私掠。
從1389年開始,梅克倫堡的海港向所有人開放,隻要他們的船願意自行參與對抗北歐三國商船的海戰。如此一來,在敵方受到攻擊的同時,自己的戰爭資金也得到擴充。為了日後也能分得一杯羹,海盜們通過一種特殊的文件,即所謂私掠許可,以梅克倫堡公爵的名義掠奪敵方的商船。
梅克倫堡公爵的號召收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由於能迅速賺取利潤,來自社會各個階層的無數野心家,在金錢的驅使下集結在梅克倫堡海港。根據一份史學資料的描述,這些人包括“許多城市的貴族、市民、公務員、農民”。很多持有私掠許可的海盜生活在中世紀社會的最底層,他們當中就有施托特貝克和哥德克·米切爾斯。有關這兩人的生平,如今幾乎無從考證。據推測,他們都來自維斯馬,並從1394年起成為波羅的海上臭名遠揚的海盜首領。
梅克倫堡公爵頒發的私掠許可在初期的確很有成效。那些私掠海盜甚至成功地衝破了丹麥的海上封鎖,為效忠於梅克倫堡公爵、被丹麥圍攻的斯德哥爾摩人提供生活物資或者“食物”,這也是“威塔利安兄弟同盟”(Vitalien,意為“食物”)名稱的由來。女王瑪格麗特一世也開始頒發私掠許可,於是在接下來的幾年裏,威塔利安兄弟同盟以及丹麥的海盜們猶如蝗蟲一般橫掃波羅的海,甚至還掠奪來自家鄉的船隻。維斯比、馬爾默,以及其他地方的很多海港城市都被洗劫,整個波羅的海的航運陷於癱瘓狀態。
在這個時期,統治波羅的海政壇的已經不僅僅是那些相互爭戰的公爵。自從丹麥國王瓦爾德馬四世於1370年戰敗,漢薩同盟也躍居強大勢力集團之列。對於依賴海上貿易的漢薩同盟來說,這種海上私掠的後果是災難性的,所以他們自然把這些擁有私掠許可的海盜當成普通海盜看待,無論他們手持什麽樣的許可,都根據《聖經》中“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原則,進行嚴酷的懲罰。呂貝克的編年史學家記錄了一個案例:1391年,一艘施特拉爾鬆德的商船成功地擊退了威塔利安海盜,並且俘虜了其中很多人,可由於船上甲板位置有限,無法容納所有俘虜,於是施特拉爾鬆德人就采取慣用的運送俘虜的方式:把威塔利安兄弟同盟的人雙手綁起來,放進大罐子裏,在罐子靠近頭部的一端鑿幾個洞眼;一些海盜還沒到達施特拉爾鬆德刑場,就被斬首了。
漢薩同盟
漢薩同盟是歐洲曆史上最神奇的現象之一。像這樣一個組織鬆散,但具有不可小覷的經濟、政治能力的貿易港口同盟,可謂空前絕後。
漢薩同盟最初起源於幾個從事遠程貿易的德意誌商人。他們從12世紀初開始結成了名為“漢薩”(Hanse,在中古低地德語中有“群”或者“隊伍”之意)的同盟,目的是共同應對在其他國家海域貿易的危險,並在那裏取得貿易權利。這個商人群體為日後漢薩同盟的貿易網絡奠定了基礎。在後來出現的四大漢薩同盟商站瑡倫敦、布魯日、卑爾根和諾夫哥羅德瑡之間的商品貿易日益繁榮。從西歐運來的高價手工業商品,如紅酒、佛蘭德斯的紡織品、波羅的海地區的穀物和其他原材料都在這些城市交換貿易。其主要的運輸工具就是一種高舷帆船,這也是漢薩同盟一直的標誌。
14世紀中葉,漢薩早期的商人同盟形式被城市同盟取代。1358年,史料中第一次提及“漢薩城市”,同時漢薩同盟內部的決議從海外商站轉移到了德意誌本土。漢薩同盟的巔峰被認為是1370年戰勝丹麥後簽訂的《施特拉爾鬆德條約》,隨著丹麥國王瓦爾德馬四世的戰敗,漢薩同盟躍升為北歐的強大勢力集團。但是之後不久,新的競爭對手,尤其是荷蘭人的出現,使得漢薩同盟開始走下坡路。此外,由於通往印度和美洲大陸的新航線的開通,從16世紀開始,歐洲的遠程貿易轉向大西洋,地處新的貿易航線中心地帶的荷蘭躍升為歐洲經濟大國,波羅的海地區逐漸淪為貿易的邊緣地帶。盡管如此,一直到17世紀,呂貝克仍是波羅的海最重要的商業城市。1669年,漢薩同盟解體。
這幅創作於15世紀的銅版畫,展示了一艘漢薩同盟的商船。
漢薩同盟內部的矛盾也使波羅的海的矛盾激化。同盟成員中的羅斯多克和維斯馬不讚同向威塔利安兄弟同盟的人關閉海港,他們覺得自己有義務忠於梅克倫堡公爵。當然,還有一個原因是精明而務實的羅斯多克、維斯馬商人和私掠海盜之間的生意很好,這和他們反對關閉海港的態度有很大關係。
鑒於如此緊張的局勢,其他漢薩同盟城市在呂貝克的領導下,在1392年決定發起進攻。他們最初打算通過適當的防護措施來保護海上貿易:讓商船在護衛船隊的陪同下出行,或者直接派遣自己的船隊,主動進攻丹麥和梅克倫堡的私掠海盜。諷刺的是,船隊偏偏名為“和平船隊”。此外,漢薩同盟裏經驗豐富的外交官們奔走於斯堪的納維亞諸國和梅克倫堡公爵之間進行調停。在漢薩同盟的經濟、政治勢力的極大影響下,1395年,那些一開始態度並不十分堅決的主戰派決定停戰。根據停戰協定,瑪格麗特一世給阿爾布雷希特三世3年時間,3年之後,阿爾布雷希特三世要麽繳納贖金,並回到監獄;要麽被移交給瑪格麗特一世,歸漢薩同盟的斯德哥爾摩管理,作為其良好行為的保證。
這次衝突以梅克倫堡公爵的慘敗收場。1397年,3年期限還未結束,瑪格麗特一世的甥外孫埃裏克就在丹麥、瑞典、挪威的世俗貴族以及神職人員在場的情況下,在卡爾馬加冕為國王。由此,這3個斯堪的納維亞國家共戴一主,聯合成為卡爾馬聯盟,埃裏克加冕後得以統治這個聯盟。阿爾布雷希特三世不僅失去了奪取丹麥和挪威王位的機會,還失去了自己的瑞典王國。
現在,梅克倫堡的貴族們不再需要私掠海盜了,但是威塔利安兄弟同盟的人並未想到這一點。隨著戰爭的結束,他們的海盜行為不再合法,因而失去了合法的生計來源。他們決定繼續海盜營生——即使沒有許可,需要自行承擔所有的風險。他們的領頭人中就有施托特貝克和米切爾斯,這兩人在私掠海戰中從零開始學習海盜營生,並逐步升任為船長。
就這樣,這些私掠海盜在戰爭結束後重操傳統的非法海盜行當,而且一開始非常成功,因為波羅的海周邊國家之間的不和恰好對其有利。敵方各國之間相互牽絆,威塔利安兄弟同盟最初隻需要對付幾次零散的攻擊。比如1396年,一支丹麥艦隊在海上獵捕海盜時,碰巧遇到漢薩同盟的商船隊。漢薩同盟錯誤地把丹麥人當成海盜,馬上展開了猛烈攻擊。在一陣血腥海戰後,丹麥戰敗,漢薩同盟這才確認和自己交手的是丹麥人,而不是海盜。
由於波羅的海地區政治狀況如此混亂,威塔利安兄弟同盟甚至在1397年占領了戰略地位極佳的哥得蘭島。之後,他們把這座島建成了一個海盜基地。可是沒有了政治靠山,這些普通的海盜很難長期統治波羅的海。這時,德意誌條頓騎士團為了維護普魯士海港的海上貿易,並確保自己的政治權力不受丹麥影響,其首領康拉德·馮·榮金根,肩負起了剿滅海盜的使命,並采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任務。1398年初,通過一次籌劃和執行都堪稱完美的軍事行動,他襲擊了威塔利安兄弟同盟的冬季大本營。隻有少數幾個海盜得以擺脫這場噩夢,逃亡生還。
這次襲擊,加上接下來幾年橫行於波羅的海、實力不斷增強的呂貝克和普魯士戰船,使波羅的海直到1400年再沒有受到海盜幹擾。但威塔利安兄弟同盟的部分人,其中包括施托特貝克和米切爾斯,仍舊成功返回德意誌的北大西洋海域,繼續胡作非為。他們尤其活躍在多拉特海灣和亞德布森海灣之間,因為這裏得天獨厚的地形對他們的海盜活動非常有利:這裏沒有漢薩同盟的海港城市,駐紮於此的弗裏斯蘭歹徒頭目們長期陷入武力自衛的泥潭,巴不得能拉攏威塔利安兄弟同盟,於是非常願意向他們提供庇護所。
但漢薩同盟城市並不願意繼續忍受轉移到北大西洋海域的海盜的騷擾。因此,在1400年的漢薩同盟大會上,同盟成員決定裝備一支由12艘高舷帆船組成的船隊。同時,漢薩同盟的成員漢堡和不來梅為了保護自己的商船,還自行派遣船隊去獵捕海盜。1400年前後,漢堡市議員赫爾曼·朗格和尼古拉斯·索科在赫爾戈蘭島成功捕獲了施托特貝克。在這次戰鬥中,約40名威塔利安兄弟同盟成員被殺,包括施托特貝克在內的70人被俘虜,不久,他們就在漢堡的格拉斯布魯克刑場被斬首了。僅1年後,漢堡人又逮捕了米切爾斯及其同夥,並同樣處以斬首。駭人聽聞的海盜鬧劇終於得以收場。
在長達25年的時間裏,漢薩同盟在波羅的海和北大西洋的貿易航線不斷遭到威塔利安兄弟同盟的破壞,這群海盜的曆史影響不可小覷。雖然同時代的史料證明了施托特貝克和米切爾斯的存在,但是他們的出身以及私人生活至今無從考證。除了少量有據的史實,就隻剩下威塔利安兄弟同盟的傳說了。
施托特貝克成了著名的德意誌海盜的代表——盡管在史料中米切爾斯在威塔利安兄弟同盟中的地位更重要。無數有關施托特貝克的傳言流傳至今,很多小說家和史學家甚至把他當成一名社會革命者,一個“海上魯濱孫”,把威塔利安兄弟同盟的人當成“平均主義者”。據說他們把“獵物”平均分配給各個成員,儼然一個和等級社會截然不同的團體。
但數量極少的現存史料並無法證實這個觀點。流傳至今的威塔利安兄弟同盟的名言——“(我們是)上帝的朋友,全世界的敵人”——或許能詮釋威塔利安兄弟同盟批判社會的態度,但它更加證實了這些海盜的膽大妄為和自負。他們既沒有把劫獲的“獵物”平均分配,也沒有贈送給窮苦人。史料證明,克勞斯·施托特貝克和其他牟取暴利的人一樣,隻有一個動機:**裸的貪欲。他們根本不是社會變革者,而僅僅是罪犯。
這個骷髏在漢堡的格拉斯布魯克被發現。或許它屬於當時在這裏被斬首的威塔利安兄弟同盟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