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克·沃魯夫斯:擁有傳奇經曆的北弗裏斯蘭人

法國神父在和北非的海盜協商釋放俘虜。這幅版畫來源於1637年一本介紹北非曆史和巴巴裏海盜的書。

“1708年的7月19日,在一座叫阿姆魯姆的小島上,我第一次睜開雙眼看這個世界。這座島位於西部海域,屬於利奔教會在日德蘭半島的財產。我和自己的同鄉一樣,大家都靠大海謀生。從12歲起,我就開始勤奮努力,想有朝一日成為一名海員。之後的3年裏,我參與了不同的海上航行。有一次,我和3個同鄉理查德·弗洛爾、延斯·尼克爾森、哈克·尼克爾森,還有來自弗爾島的於爾根·奧克森,以及3個來自易北河區的人一起出行。1724年3月10日,在(西西裏島)一個叫索德爾的河道航行時,我們被一群土耳其海盜俘虜,並押送到了阿爾及利亞。在市場上,我被賣了1000錢,或者1000呂貝克馬克……”

哈克·沃魯夫斯,一位來自當時還屬於丹麥王國的北弗裏斯蘭阿姆魯姆島的航海家,是這樣描述自己被巴巴裏海盜俘虜的經曆的。在16世紀到19世紀初這段時間裏,出身於北非的柏柏爾部族被稱為“巴巴裏海盜”,地中海沿岸所有國家的商船都遭受過他們的搶劫。這些海盜以自己的根據地為靠山,甚至一直威脅到大西洋上的歐洲商船。和普通的海盜不同,巴巴裏海盜認為他們的國家是獨立的,並且長期抵抗基督教的歐洲國家。

這次被俘對於沃魯夫斯來說是個慘痛經曆。海盜們把所劫獲的船員和乘客都監禁起來,以便獲得贖金,或者作為奴隸販賣。數百年裏,有好幾萬來自歐洲各國的船員遭受了和沃魯夫斯同樣的經曆,他們大多陷入北非的奴隸販賣中。基督教一方也有人參與了這項肮髒的買賣,因為與此同時,在馬耳他、裏窩那或者那不勒斯的市場上,不計其數的穆斯林也被當作奴隸販賣。

荷蘭畫家阿爾特·安東尼斯·安東尼森作於1600年的油畫,描繪一艘帶武器的法國商船受到兩艘北非海盜船的攻擊。

被巴巴裏海盜當作奴隸的人,命運非常淒慘,尤其當他們被賣給一個凶殘的男人或者作為船上的奴隸劃槳手被賣給其他海盜船時。逃跑幾乎是不可能的,唯一的希望隻有通過贖買而重新獲得自由——要麽來自某些商人的惻隱之心,要麽通過自己祖國或者家鄉城市的幫助。因此,被俘後的人往往嚐試通過書信盡快讓親朋好友知道自己被俘虜的情況,他們在傳達船被劫奪這一信息的同時,也希望自己能通過贖金得救。但由於贖金價格一般都很高,被俘船員的親屬們無法獨自拿出這筆錢,他們也需要籌集捐款。後來,就設立了所謂奴隸賬戶,即一種強製性的船員保險,來積累用作贖金的財物。這種保險始於17世紀的漢薩同盟城市漢堡和呂貝克,18世紀初開始,丹麥也參與其中。

一個來自弗倫斯堡的例子記錄了這種贖回俘虜的典型流程:1721年,一艘來自弗倫斯堡的“巴爾紮·尼森”號遇到阿爾及利亞的海盜,船上所有海員都被當成奴隸販賣。於是他們的親屬向弗倫斯堡市長和市政議會求救。但是由於哥本哈根和弗倫斯堡的奴隸賬戶都已經空空如也,市政府也無能為力,隻能號召市民為贖回海員而捐款。在兩年之內,捐款數額達到6000馬克,再加上弗倫斯堡3座城市教堂信徒捐的3300馬克,這些錢都被用於解救海員。弗倫斯堡市長和市政議會於1723年12月31日獲悉,“巴爾紮·尼森”號的船員已被釋放。

但是能通過贖金重獲自由,這樣的幸運結局並不多見。大多數船員被海盜俘虜後就再也無法獲得自由,他們不得不作為奴隸度過自己的下半生。

哈克·沃魯夫斯找到了一個特殊的方法,讓自己適應恐懼。與許多和他一起受難的同伴不同,頭腦靈活的沃魯夫斯很快就適應了陌生的北非穆斯林世界。這個年輕的、有天分的奴隸學會了土耳其語和阿拉伯語。由於他的勤奮和忠實可靠,在為君士坦丁城(位於今天的阿爾及利亞)的統治者貝伊服務的短短幾年裏,沃魯夫斯從一名普通男仆升為財務主管。通過這個重要職位,沃魯夫斯積攢了不少財富,因為貝伊對這個忠誠的仆人非常慷慨。不久後,身為奴隸的沃魯夫斯就擁有了自己的土地、駱駝、羊群和仆人。由於這位來自阿姆魯姆島的年輕人也是位士兵,貝伊任命他擔任由500名騎兵組成的近衛隊的指揮官,在證明了自己的勇敢之後,他受命成為騎兵隊長。貝伊也利用了沃魯夫斯的殘暴性格,比如曾有兩名築牆工人受命將他的財寶砌入了一座塔的牆裏,事後他命令沃魯夫斯將二人殺死。

在沃魯夫斯的家鄉阿姆魯姆島,顯然沒有人聽聞過他不同尋常的事業。他的父親絕望地為兒子湊贖金,但在贖金湊齊之前,已經在異地生活了12年的兒子於1736年4月回到家鄉。1735年10月31日,年邁的貝伊把自由還給了沃魯夫斯。沃魯夫斯決定回家的原因並不是出於對家鄉的思念,而是害怕貝伊死後政權變更之際,自己會失去性命。

阿姆魯姆島的人們對歸來的沃魯夫斯並不十分信任,因為他們懷疑沃魯夫斯為了適應北非的生活環境而做了過分的事情,比如他已經不再信仰基督教——的確,用皈依伊斯蘭教來解釋他如此不尋常的升遷,也是合情合理的。除此以外,沃魯夫斯返鄉時是個富翁也讓人產生懷疑,其他船員的家人大多不得不為湊夠贖金而傾家**產。

或許是為了解釋他在異域的所作所為,回家後的沃魯夫斯開始撰寫回憶錄。他極其理智、清醒地敘述自己的經曆,幾乎沒有流露一個普通人經曆這些事時應有的情緒。同樣蹊蹺的是,沃魯夫斯通常描述到最為緊張的環節時就戛然而止,比如他提到自己曾陪貝伊去麥加朝聖,但對讀者十分感興趣的旅行過程卻隻字不提。

巴巴裏海盜——地中海的噩夢

從16世紀開始,來自北非的巴巴裏海盜就威脅著地中海上的商船。他們最重要的根據地位於的黎波裏、突尼斯、阿爾及利亞和塞拉。由於自然資源的缺乏,這些城市為了保障必要的食物和原材料來源,不得不參與海上掠奪。擁有穆斯林背景的巴巴裏海盜並不認為自己是普通的海盜,他們通過海上掠奪來長期對抗基督教勢力。

除了貨物和船隻本身瑡在北非這樣森林貧瘠的地區,木材是很重要的物資瑡船員和乘客也是最受巴巴裏海盜歡迎的戰利品。在這些海盜城市裏,基督徒奴隸的數量多得驚人。據推測,17世紀上半葉僅在阿爾及利亞就有至少20000多名基督徒奴隸被販賣。其他幾個海盜根據地的情況也差不多。

18世紀中期,巴巴裏海盜開始衰落。除瘟疫和饑荒以外,歐洲各國海上勢力的崛起也給巴巴裏海盜帶來了致命打擊。英國和法國在地中海的戰船數量急劇增加,於是這些海盜把掠奪目標放到小國的船隻上。對於荷蘭、瑞典,尤其是丹麥、石勒蘇益格公國和荷爾斯泰因公國的商船來說,地中海仍舊是危險的。

在法國大革命、拿破侖戰爭期間,巴巴裏海盜又迎來了一次繁榮期。但這些北非海盜的最後一次猖狂猶如曇花一現。1816年英國對阿爾及爾的攻擊,以及1830年法國對北非的殖民統治,使得臭名昭著的巴巴裏海盜徹底走向滅亡。

阿爾及利亞的海盜在普羅旺斯海岸搶劫一名女孩。木雕版畫,約作於1835年。

或許沃魯夫斯寫回憶錄的目的並不在於向讀者展現自己的命運,而是為了讓阿姆魯姆的人們相信,這麽多年來自己一直是個虔誠的基督徒。雖然人們一直懷疑沃魯夫斯已經背叛基督教,但他還是通過了神父的信仰考驗,並重新被基督教的團契接受——盡管在做禮拜的時候,他還穿著土耳其製服。

有關沃魯夫斯的流言蜚語一直持續到他去世。人們私下認為,他的靈魂並沒有得到安寧。1754年10月13日,46歲的沃魯夫斯突然去世。當地人說他的幽靈還時而出現在阿姆魯姆島上。直到19世紀中葉,據說人們還能在島上看見他在教堂村和南部村之間的大霧中尋找他的寶藏。

這幅來自19世紀的版畫展示了阿爾及利亞的君士坦丁城,在這裏,哈克·沃魯夫斯從一名奴隸逐步升為貝伊的近衛隊指揮官。

哈克·沃魯夫斯的命運既是典型的,也是不同尋常的:之所以典型,是因為他是被北非海盜當作奴隸販賣的成千上萬名海員之一;之所以不同尋常,是因為他擁有在君士坦丁城貝伊手下非凡的職業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