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提醒與批評
提醒對方注意、訓斥下屬是溝通與交流中最難,也最容易引發職權騷擾的一個部分,因為這兩件事的目的通常是讓對方按照自己的意圖來行動。當我們將自己的意誌加在別人身上,給對方造成壓力,很容易引起對方不快,使對方產生抵抗心理。
一旦使用錯誤的表達方式,雙方的關係很可能會產生永久性的裂痕。為了避免這種最糟糕的情況,我們一定要注意尊重對方的自主性,意識到訓斥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對方的進步。
在訓斥中,我們要把握好兩點。一個是傳達事實,比如“交給你做的資料沒有按時交”。另一點是該事實給自己帶來的感受以及想法,比如“你沒有按時完成,讓我很困擾”。注意不要說“正常人都會覺得……”或者“周圍的人都說……”,將責任甩到其他人身上。
第69條
想要讓對方鼓起幹勁的話,還是要多為對方著想。
當我們想要讓別人打起精神來時,怎樣說更能讓對方鼓起幹勁呢?很多人在感到焦躁的時候,會忍不住對對方說:“你還想不想繼續幹了?”“你真的有在認真做嗎?”或者:“你就不能快一點嗎?”然而,這樣的表達方式相當於是在指責對方“你為什麽不能認真做”“你為什麽工作效率這麽低”。對方即使真的理虧,也很難坦誠地接受。
如果對方給自己帶來了麻煩,或是影響到了自己的工作,此時感情就更容易戰勝理性,讓人忍不住想要指責或是質問對方。這樣很容易發展成職權騷擾,所以一定要慎重、冷靜地應對。就算自己的主張是對的,也要避免過度指責對方,給對方造成心理壓力。
那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怎麽說才對呢?我們可以將重點放在具體的事實上,比如:“你最近工作上的表現不是很理想,是遇到什麽困難了嗎?”如果對方給自己的工作造成了影響,可以說“你昨天的工作沒有完成,我作為負責人感到非常困擾”,將客觀事實告訴對方。重點是先說事實,然後再說自己的感受,這個順序一定不能顛倒。在此基礎上,一定要繼續和對方一起商談今後的改善方法。
第70條
不能強求對方按照你的想法行動。
當你感到惱火時,有沒有指責過對方“你為什麽不這麽做”“你為什麽總讓我重複說同樣的事”?當對方沒有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或者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時,很多人都會說出這樣的話,這在夫妻或是親子之間的吵架中尤為常見。
在這種情況下,越是向對方發泄憤怒,強迫對方屈服,越是會導致雙方關係進一步惡化。無論是多小的事情,都不能將自己的主觀想法和情感強加到別人的身上。這樣隻會給對方帶來痛苦,甚至使對方惱羞成怒。
此時,請把自己放到對方的立場上來看看。“你為什麽不跟我聯係”和“遇到困難的時候希望你能聯係我”這兩種說法給人帶來的感受是不是完全不同?前者會讓人忍不住想要還嘴說“我這邊也很忙啊”,而後者則更容易讓人意識到自己給別人帶來了困擾。如此一來,對方也一定能夠坦誠地回答“對不起,下次我會早一點聯絡你的”。
情緒的發泄隻會為雙方增添壓力。在出現矛盾時,最好的做法還是先冷靜下來,將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告訴對方,這樣才能更快地解決問題。
第71條
“應該……才對”隻會給對方和自己帶來壓力。
在指出對方的失誤時,如果過於強硬,可能會造成職權騷擾,甚至被認定為欺淩行為。例如,如果對方在工作中踩點到,而你對他說“太晚了,應該至少提前10分鍾到才對”。在這種情況下,踩點到可能確實不太妥當,但是“應該至少提前10分鍾”也隻是一種個人的主觀想法而已。
用自己的主觀意見來責備對方,隻會讓對方產生反抗心理。而對方如果是一個敏感且認真的人,很容易會過分在意別人的看法,認為自己什麽都做不好,甚至因此患上心理疾病。
所以,這樣的說法很可能給對方造成困擾,特別是在職場中,要盡量避免這種“應該……才對”的論調。
與此同時,這種說法也會給說話者本人帶來不小的心理壓力。當一個人固執地堅持某項原則時,一旦自己沒有做到,就會產生極大的挫折感。習慣使用這種思維方式的人,很容易在挫敗中產生自我厭惡的傾向。
因此,如果想要指出對方的失誤,首先應該說明自己的理由,比如“給相關人員帶來了困擾”或者“影響工作順利進行”,然後再告訴對方“下次請做出改善,避免類似的情況發生”,這樣才是最合理的方式。
第72條
不要一味指責對方的失誤,應該將重點放在解決方案上。
如果因為自己下屬的失誤,導致一個重要的客戶向公司發來投訴,取消了原定的業務往來,你會怎麽做?
有的人可能會立刻斥責這名下屬:“這次全都是因為你的失誤,你打算怎麽挽回!”“都是因為你的應對方式有問題,才會出現這樣的結果!”這種盛怒之下想要斥責對方的心情,想必大家都能理解。然而按理說,最終的責任還是應該落實到上司自己的身上。一味地將責任推給下屬隻會將對方逼上絕路,無法解決任何問題,隻會讓別人懷疑你承擔責任的能力。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首先應該將事情的來龍去脈確認清楚,總結失誤的原因。然後讓當事人反思這樣的失誤應該如何避免,總結出正確的應對方法。不要直接告訴自己的下屬“當時應該這樣做才對”,這樣培養出的員工隻會一味等待上司發出指令。
如果想要督促對方反省,培養對方的主動性,可以讓對方多談一談自己的想法。如果對方沒有相應的積極性和反思能力,光是告訴對方“多反省”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同時,我們也需要給下屬一個表達自己的機會。作為上司,在這種情況下應該引導下屬用自己的語言去總結此次失敗的原因、對策,以及他本人的感受和想法。
第73條
不要光是用“好好做”“下功夫”這種意義不明確的表達方式。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要好好做”這句話。然而,聽到這句話以後,大家就能夠正確理解對方究竟希望自己“做什麽”和“怎麽做”嗎?
舉個例子,如果說“服裝要好好準備”,有的人會理解為需要穿西裝,而有的人會覺得牛仔褲配夾克就足夠了。
人和人的價值觀差異甚大。因此,如果隻是用“好好”這樣含糊不清的詞語來提醒對方,雙方在理解上必然會出現偏差,讓事務很難順利進行。
同理,“做得到位一些”“再深入一些”“差不多就行”這樣的詞也要盡量避開。
如果問題很明確的話,一定要給對方做出具體的指示,例如“這個工作現在剛進行到一半,一定要做到……這樣的程度”。
如果想要提醒對方注意著裝,可以直接說“這次的商業談判需要正裝出席,不可以穿牛仔褲”;如果想要提醒對方注意言行舉止,可以直接告訴他“會議中不要說悄悄話”。這樣才能讓對方完全理解你的要求。
“大家都懂,不必明說”,這樣的想法很容易招來意想不到的麻煩,大家一定要多加注意。
第74條
麵對一個和自己不同的個體,應該采取尊重的態度,不要對對方進行人格否定。
在提醒對方注意或是訓斥對方時,一旦變得情緒化,就很容易將話題的重點從失誤本身轉移到對方的性格上去。有時隻是輕微的責備,比如“就是因為太懶散,所以你才會犯這種錯誤”或是“出現這種失誤你就不覺得羞愧嗎”,而有時,這樣的責備也會發展為謾罵,比如“我都不願意和你這種做事隨便的人一起工作”,或是“我真是第一次遇到像你這樣工作能力低下的人”。很多人覺得自己在工作中不會如此情緒化,那請你再想一想,自己在麵對家人和朋友的時候,會不會一不小心說出很過分的話呢?
這種**裸的人身攻擊已經超出了“指導”的範疇,變成了“攻擊”甚至是“歧視”,會給對方帶來極大的痛苦。在公司接到的員工投訴中,經常會見到類似的案例。
“懶散”“羞愧”,完全是說話者的主觀判斷,用這樣的方式來訓誡對方,隻是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到對方的身上。
所以說,這樣的說法一定要盡量避免。如果還是想要將自己的意見告訴對方,可以用“我”作為主語,告訴對方“我覺得叉開腿坐在椅子上不太好看,你覺得呢”。這樣保持一種“對方和自己是不同的人”的意識,可以讓對話的方式變得更加客觀。
第75條
放低姿態,不要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態度。
當別人做錯了事情,或是不清楚某項工作該怎麽做的時候,有的人會擺出一副傲慢的態度諷刺對方:“什麽?你竟然連這個都不知道嗎?”這樣的表達方式非常引人反感,給人一種高高在上的印象,很容易激怒對方,幾乎百分百會給聽者留下不愉快的感受。
自己覺得理所當然的事情,在別人看來卻並不一定。甚至我們可以說,人和人所擁有的知識儲備肯定會有一定的區別。因此,用責備的語氣來反問對方,擺出一副“你不知道是你的錯”的態度,很可能被看作是一種人身攻擊,讓別人非常鬱悶。
如果說是工作上必須提前知道的事情,可以跟對方說“這個工作的做法你知道嗎?如果有不懂的地方我可以教你”。這樣的說法可以體現對對方的尊重,讓對方對你更加信賴。
如果是新聞或者其他與工作無關的流行話題,對很多不關心這些的人來說完全是無所謂的事。在這種情況下,絕對不要對對方說“你怎麽連這個都不知道”。這樣的話語隻會激怒對方,就算和對方是好友,也要少說為妙。
如果想要詢問對方是否知道某個東西,可以直接問對方“你知道那個公司出了新產品嗎”。如果對方說不知道,我們可以再繼續告訴對方“那個新產品非常方便,很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