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與他人保持距離

我作為專業人員,曾經長年在人際關係和溝通方麵對不同的人進行指導。在我看來,很多人都不知道該如何與他人保持適當的距離。

想要與他人保持適當的距離,需要記住的第一點就是不要表示與對方“同感”,而是要保持“同理心”。在此基礎上,還要維持一種非近非遠的距離感。

有的人為了博取他人的好感、與他人建立親密的關係,會跨越人與人之間的邊界,擅自闖入對方的私人領域。反之,也有的人很難與別人拉近關係,就算是認識了很久的人,也還是隔著一堵牆。很多人會感到非常迷茫,搞不清怎樣相處才能與他人保持適當的距離。

受歡迎的人總會與他人保持適當的距離,不會擅自闖入別人的私人領域。有時人與人的相處不需要完全了解對方。即使雙方的交集很少,隻要情誼深重,就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第76條

“同感”和“同理心”看起來很像,實際上卻完全不同。

當對方在聊天時說起一些消極的話題,而我們也有過類似的經曆時,很多人為了拉近與對方的距離,會說“我懂,我也經曆過”。

然而,“同感”和“同理心”看起來差不多,實際上卻相差甚遠。和“我懂我懂”相同,即使是和對方有過類似的經曆,雙方的想法和價值觀也肯定會有區別。

因此,當對方遇到挫折或是困難時,如果想要安慰、鼓勵一下對方,可以說“我也遇到過類似的事情,雖然我們的情況可能不一樣,但是我能理解你”。

還要注意的一點是,接下來即使是為了對方著想,也不要單方麵地給出自己的建議。我能理解大家想要幫助對方的心情,但是不同的人所經曆的情況是完全不同的。無論是多麽具有說服力的建議,在大多數情況下都無法為別人派上用場。

我們在做心理谘詢的時候,基本上不會輕易跟對方表示“同感”。但是在日常對話中,有時也會希望對方能夠理解自己。在這種情況下,一定要記住一個大前提,那就是“不同的人所處的情況一定是不一樣的”。

第77條

是否尋求幫助是對方的自由,我們隻要表達自己的意願即可。

當對方來找你訴苦水的時候,你會不會回對方一句“你怎麽不早跟我說”?

也許很多人在說“你怎麽不早跟我說”或者“你要是早告訴我,我不就能幫你了嗎”的時候是出於好意,但是在對方聽來,這樣的回應仿佛是一種責備,隻會讓對方的心情更加低落。

我的朋友以前也碰到過這種事。他在社交平台上發了一條狀態,說自己最近遇到了很多不順心的事,結果有人在下麵評論說“你要是早點跟我說,我不就能幫你了嗎?你也太見外了”,他看了之後反而覺得更加鬱悶,因為他本來也沒想要找那個人幫忙。

在這種情況下,責備對方的做法完全是在無理取鬧。說句不好聽的話,對方之所以沒有來找你說,就是因為覺得跟你的關係沒有那麽好。如果真的想要為對方出一份力,可以將自己的想法坦誠地告訴對方,比如“我可以……給你提供一些幫助”,或者將目光放長遠一些,告訴對方“以後再遇到類似的困難可以來找我”。

就算是親密的朋友,也總會有一些說不出口的事情,沒必要把所有的事情都跟對方共享。在和朋友交往時,一定要注意保持一定的距離感。

第78條

比起消極的自我否定,積極挑戰會給對方帶來更好的印象。

“我這種人”這種表達方式其實帶有“警告對方”和“為自己找退路”的意圖。說白了,這種說法表麵上是在謙虛,實際卻展現出了傲慢的態度。

比如,有些人在接到工作任務時,會事先對對方說“我這種人肯定做不好的”。這樣,當最後的成果沒有達到對方的預期時,可以找借口為自己開脫:“你看,我都說了我肯定不行。”這種表達方式和本書第136頁介紹的“反正”很相似,都是想事先為自己找好退路。

同時,很多人說“我這種人肯定不行”來貶低自己,其實是在試探對方,想讓對方來反駁自己。也就是說,說這句話的人實際上是想要得到別人的承認。

然而,對方既然將工作交給你,肯定是信任你的能力。所以這樣拐彎抹角地推脫隻會讓對方覺得你是一個很麻煩的人。聽到這樣的話,對方肯定不能當場放棄,轉身就走,隻好說幾句“你肯定能行”之類的話來鼓勵你,同時暗自在心裏想“拜托這個人辦事可真麻煩”。

所以,當對方願意將工作交付給你時,不要試圖將對方推開,最好大大方方地回答:“如果您信任我的話,請交給我來做。”這種願意積極挑戰自我的態度一定會給對方留下好印象。

第79條

如果有什麽不滿或是要求,就直接將自己的想法告訴對方,不要用責備的語氣。

當我們有一件事憋在心裏很久都沒能說出口,現在終於想要告訴對方的時候,選擇合適的表達方式似乎是一個難題。因為一件事情憋得越久,越是很難冷靜、不帶個人情緒地傳達給對方。在這種情況下,有很多開場白可供選擇,比如“我一直沒跟你說……”“我今天就跟你明說吧……”“有一件事我一直都想跟你說……”等。然而,這些表達方式都會給對方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對方會突然緊張起來,心想:“為什麽這麽突然?發生了什麽?”。

特別是當你想對對方提出要求,或是感到不滿時,有些直接對對方進行人身攻擊的表達方式很可能會給對方造成巨大的傷害,甚至演變為欺淩行為,比如“我一直沒跟你說,你這個人有點太隨便了”,或是“我今天就跟你明說吧,你遲到的次數實在太多,太懶散了”。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不要用揶揄嘲諷的語氣,而是將自己的要求和不滿明確地告訴對方比較好。

如果在開頭加上一句簡短的話語,對對方的想法或行為表示接納,那整個句子給人帶來的感受就會完全不同。比如我們可以說“你的想法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覺得還是再慎重一些比較好”,這樣就不會給對方帶來太大的壓力。當然,當我們想跟別人坦白自己的事時,用剛才提到的那些開場白完全沒有問題,比如“我一直沒跟你說,其實我前段時間結婚了”,或者“我之前就一直想告訴你,我這個月打算從公司辭職”。在這種情況下,對方通常可以正常地接受,表達自己的祝福或是驚詫。如果你有件事想要提醒對方,但是又覺得難以啟齒,還是盡早跟對方開口為好,不要憋在心裏,讓其發酵到無法控製的地步。

第80條

麵對對方的煩惱,做一個傾聽者就好。

善於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的人,通常不會高高在上地將對方和別人進行比較,或是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別人身上。在平時的閑談中,一不小心就會脫口而出,引發對方反感的一句話就是“你這種情況已經不錯了”。比如當我們想要鼓勵別人時,是不是會隨口說出“這次的失誤沒造成更大的損失已經不錯了”這樣的話?

類似的說法我也經常會聽到。比如在地震災區做誌願者的人為了讓災民打起精神,會安慰對方說“雖然房子是塌了,但是人隻是受了點傷而已,這已經是不幸中的萬幸了”。但聽到這樣的話,對方隻會感到氣憤,心想“你又不是我,怎麽能理解我的感受”。

當別人經濟上出現困難時,有人會安慰他說“好在至少生活還能維持,已經不錯了”,當別人很在意自己的外表時,有人會鼓勵他說“至少身體是健康的,已經不錯了”,這樣的發言也都是大同小異。身為一個局外人,這樣鼓勵對方隻會引起對方的不快。

話雖如此,有的時候也不能完全閉口不言。在這種情況下可以結合事實,將自己的感受告訴對方,比如“雖說受了傷,好在已經可以出院了”。如果對方的事情比較私人,可以簡單附和一句“原來是這樣啊”。作為一個局外人,不要輕易用自己的感受去揣測對方。

第81條

麵對對方的煩惱,做一個傾聽者就好。

在評價別人時不要光看結果,過程也很重要。

隻重視結果不重視過程的人在看待問題時很容易停留在表麵。他們通常會認為“結果就是一切,說別的都沒用”。有的時候,大家也會在鼓勵別人時說“平時無論在哪、做什麽都無所謂,隻要工作能做出結果就行”,但是對方可能反而會感到有壓力,覺得自己就算平時很努力,一旦最後的結果不理想,所有努力就會完全失去意義。

假如你有一個同事,他今年的業務目標是銷售額達到1000萬日元,然而最終隻完成了950萬日元。此時,一名上司對這個結果很是不滿,責備他說:“你為什麽沒達到預定的目標?”而另一名上司對他說:“雖然結果有些遺憾,但是我看到你真的很努力了。企劃案的資料做得也很好。”前者隻針對結果,對他做出了負麵的評價,而後者則看到了他努力的過程,對過程做出了正麵的評價。顯然,後者的話能更好地起到激勵效果。

如果你覺得自己和身邊的人有些隔閡,原因很可能就在這裏。也許對方沒有滿足你的期待和要求,而你隻看到了結果,忽略了對方平時的努力。這樣的思維方式還是轉變一下比較好。

良好的人際關係需要建立在對對方“認同”的基礎上,也就是要學會認可對方的優點和努力。受歡迎的人通常會讓人際關係處於一種良性循環的狀態下。當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別人的認可,人們也會推己及人,在評價他人時更多地關注努力的過程,而不是單看結果。

第82條

嘴上說“為了你好”其實隻是一種自我滿足。

在職場和家中都愛對別人說“我是為了你好”的人要多加注意了。這句話表麵上是表達了對對方的善意,而實際上卻隻是一種自我滿足,希望支配對方,讓對方按照自己的意誌去行動。

類似的,使用“不是我說你”這種開場白的人也是一樣。在想要控製對方時,這樣的話往往會脫口而出。說完這句話後,緊接著通常是對對方的不滿和攻擊,控訴對方辜負了自己的期待。他們的“期待”一旦沒有得到滿足,很容易就會轉化為對對方的“攻擊”。

在職場中,有很多人會使用這樣的表達方式來維護自己的領導地位。越是勝負欲很強的人,越是會像“搶椅子遊戲”一樣,想要證明自己比其他有能力的人更強。那些沒有什麽自己的想法的人,或者喜歡指出上司的錯誤的能幹下屬經常會成為他們攻擊的對象。一旦對方威脅到自己的領導地位,他們就會立刻提起警戒。

當你想跟對方說“我是為了你好”的時候,請再重新審視一下自己的內心。如果真的是為對方著想,換成更加簡潔直接的表達方式會更好,比如“我覺得這樣做的話會更好”。人的負麵情緒很容易透過話語表現出來,一定要注意客觀地看待自己,冷靜地處理問題。

第83條

總愛評價別人的人會給別人留下高高在上的印象。

好與壞、對與錯,用這樣的詞語來做出論斷,實際上就是在評價對方。

一般來說,用這種二選一的方式做出評價的人,是把自己放在了比對方更高的位置上。很多人覺得自己比別人聰明能幹,認為自己是正確的,所以喜歡通過評價別人來自我滿足。

無論是說對方“做得不對”“別這麽做比較好”,還是全憑主觀地告訴對方“你做得不錯”,這些都屬於評價性的態度。我就曾經聽說過一個年輕的員工對上司說“您做得不錯”,結果被上司訓斥了一頓的例子。

單方麵得出結論很容易導致對方不快。如果你覺得自己經常說類似的話,那就應該從現在開始多注意,不要總是用自己的想法去評價對方。

當你想要反駁對方時,不要立刻下結論,可以先詢問對方“你這麽做是出於什麽樣考慮呢”。

你如果有不同的意見,可以直接大大方方地說出來。即使被對方駁回,也不要用好與壞、對與錯這樣的詞語來評價對方,盡量讓雙方能夠互相理解。

讓我們不要被情緒所左右,和對方站在平等的立場上展開交流吧。

第84條

不要隨便插手別人的私生活。

在工作之餘的閑聊中,有時會以對方的私生活作為話題。比如當對方是單身的女性時,有些人會問很多“有沒有男朋友”“不打算結婚嗎”“打算要孩子嗎”這種跟私生活有關的問題。

當然,如果雙方的交情足夠深,這樣的問題可能也不算什麽禁語。但是很多人會對戀愛、結婚和生孩子等話題有些敏感,不假思索地尋根問底很可能會冒犯到對方,甚至被打上“性騷擾”的標簽。

特別是對於初次見麵的人,一定不要過多地詢問關於對方私生活的問題。一上來就問對方“你多大了”“經常跟男朋友約會嗎”“結婚了嗎”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同理,女性也最好不要問男性類似的問題。

更讓人頭疼的是,有些上司還抱有老一輩的想法,會跟自己的下屬說“你還單身嗎?還是早點結婚比較好”“最好……歲前生孩子”“等你結了婚生了孩子就可以靠老公養了,真好”。這樣很容易給對方造成侵擾,甚至遭到對方的投訴。

人們經常會和關係親密的人談論自己的私生活,但是沒有人會願意讓關係不夠親近的人涉足自己的私人領域。

對方如果願意與你分享自己的生活,一定會主動和你說。在此之前,還是不要試探對方的底線為好。人際關係的親密度需要一步一步慢慢提升,在雙方的關係變得足夠親密之前,一定不要嚐試越過紅線。

第85條

是不是“大不了”要讓對方來決定。

當你感到煩惱時,如果別人對你說“那沒什麽大不了的”或者“不要去在意那種事”,你會怎麽想?一個人的煩惱究竟是不是“大不了”隻能由當事人自己來決定,如果想不在意就能夠不在意,那一開始就不會感到煩惱了。

這樣的發言將對方的煩惱看作是一種“無意義且沒有價值”的事情,相當於直接否認了對方,隻會讓對方越發沮喪。

如果你隻是有些擔心,想要讓對方打起精神,可以問一問對方具體是哪方麵覺得不順心,讓對方把煩惱講出來。

例如,如果同事被上司訓斥後陷入沮喪,你可以問問他:“上司說的哪句話讓你覺得難過?”讓他先把心裏的鬱悶發泄出來。此時並不需要提出什麽具體的建議。聽完之後再附和一句“原來是這樣”,其實就會讓很多人覺得心裏舒暢了不少。

如果進展順利,對方可能還會對你說“謝謝你願意聽我講”,這樣雙方的關係也會進一步往好的方向發展。

第86條

“一點煩惱都沒有”仿佛是在說對方神經大條,有些缺心眼。

沒有煩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但如果有人對你說“你看上去一點煩惱都沒有”或者“感覺你永遠都不會生氣”,此時你的心情會不會有些複雜?

無論是誰,都會有一兩個煩惱,碰到煩心的事也必然會感到惱怒。說別人“沒有煩惱”“不會生氣”,就仿佛是在說對方“神經大條”“缺心眼兒”。這聽上去並不像是在表揚別人,隻會讓對方覺得有些鬱悶。

類似“你還真是無憂無慮啊”這樣的說法,聽上去就像是一種諷刺。有些人被這樣說會覺得對方瞧不起自己,從而陷入沮喪。

如果你隻是單純想誇讚對方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可以說“你總是那麽有精神”,這樣對方就不會產生誤解了。

如果對方是一個和顏悅色、笑口常開的人,你也可以誇讚對方“你總是這麽溫和,一直麵帶笑容,真好”,這樣就能將自己的感受直接傳達給對方。

如果你也想跟對方學習這種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也可以告訴對方“你總是那麽樂觀開朗,跟你在一起,我的心情也會變得更好。我要向你學習”,這樣對方也會感到很開心,覺得你說的確實是真心話。

總而言之,一定不要輕易去用自己的想法推測別人。

第87條

如果光是說自己的事,很難加深雙方的關係。

在你的身邊,有沒有那種對別人的話題毫無興趣,隻愛談論自己,讓周圍人很是頭疼的人?比如,當你提到自己最近看了某個電影時,對方會馬上把話題搶過去:“啊!我也看了!那個電影拍得很有意思,讓我一下子就想到我年輕的時候。當時我也是……”,然後就開始沒完沒了地談論自己的青春時代。

這種類型的人並沒有惡意,甚至可能是想用自己的話題來取悅別人。但是交流畢竟是為了促進雙方對彼此的了解,如果光是談論自己,並不能加深雙方的關係。

特別是當對方比自己年輕、經驗也相對較少的時候,很多人會覺得跟對方多說一些自己的經驗也是為了對方著想。

然而事實上,如果強行將話題搶走,那不管你說的話內容有多好,經驗有多麽寶貴,對方都不會認真去聽。對方隻會覺得自己被無視,失去了話語權,從而心生不快,對你的印象也會變差。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在交流時一定要先將對方的話聽完,表示出自己的理解,然後可以詢問一下對方:“你願意聽我說一說我的經曆嗎?”這樣對方一定會更加認真地傾聽你的發言。自己單方麵說個沒完,隻會讓談話陷入僵局。

第88條

如果對對方的東西感興趣,可以禮貌地請求對方提供信息。

關於私生活的話題,還有很多地方需要注意。

例如,有些人對別人的愛好和生活感興趣時,很容易開始問這問那。比如有些女性會對對方的穿搭感興趣,就會問對方“你這個是在哪兒買的呀”“多少錢呀”“這個包是哪個牌子呀”等細節上的問題,甚至進一步發展到“你周末一般幹什麽呀”“你丈夫是做什麽工作的呀”等涉及別人私生活的問題。事實上,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曆。

如果是對方主動想說,那自然沒什麽問題。但有時,即使是關係不錯的朋友,一旦過分涉及對方的隱私,也會讓談話的氣氛立刻陷入尷尬。對方隻會心想“這種事沒必要跟你說”,然後默默地與你保持距離。

如果對方先提出“你看我這個包不錯吧”,就說明對方想要談論這個話題。此時,就可以繼續問對方一些關於這個包的問題。但如果對方沒有主動提出,而我們很感興趣的話,可以禮貌地詢問對方“可以告訴我這是在哪個商店買的嗎?我想參考一下”。這樣的問法就不會讓對方感到不快。

一定要記住,在雙方的關係還不夠親密時,千萬不要對對方的私人興趣過多地尋根問底。如果想要拉近與對方的距離,可以先對對方敞開心扉,說一些關於自己的私人話題。

第89條

用“互相體諒”來結束話題,總會給其中一方留下不滿。

假設某個客戶向你提出要求,希望你們的公司能夠提前交貨。此時,如果你想要跟對方交涉,適當地提高商品價格,會不會直接把一句“咱們互相體諒吧”拋給對方?

在對方看來,自己的公司每次都會跟你們訂很多貨,偶爾有一些小要求也應該通融一下。而在我們看來,既然需要趕工來滿足客戶的要求,價格也應該適當地提一提才對。

在這種情況下,一句“咱們互相體諒吧”,其實相當於是說“我們也很不容易了,你們就忍一忍,咱們互相讓一步吧”。這樣的表達方式會給對方一種無聲的壓力,讓對方心裏感到不舒服。即使勉強達成一致,也會給對方留下不好的印象。如果想要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可以直接說“咱們來商量一下,找一個折中的辦法吧”,這樣才能更加圓滿順利地完成交易。

在這次新冠疫情中,很多公司的經營都遇到了困難。很多合同和計劃不得不中止,需要雙方一起坐下來進行協商。

此時,如果以“現在情況比較特殊,咱們就互相體諒吧”為由來向對方提出要求,對方又能給出怎樣的回應呢?即使是雙方都很難讓步,也要拿出誠意,表示出願意進一步協商的態度,這才是溝通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