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傾聽
請想象一個自己在和某個人單獨交流的場景。此時,對方如果顯示出高高在上或是不耐煩的態度,想必大家都會立刻失去溝通的欲望。在某種意義上,“傾聽”比“表達”更能展現出一個人內心真正的想法。
一個受歡迎的人在與別人交流時,一定會讓對方感受到“這個人的確是在認真聽我說話”。這一點同樣也是心理谘詢的關鍵。
隻要我們能夠對對方所說的話題表示出興趣,並用豐富的表情來回應對方,對方不管多麽沉默寡言,都會逐漸敞開心扉。反之,如果我們隻是麵無表情地呆坐在那裏,對方一定會覺得如坐針氈,想要立刻結束談話。
不同的傾聽方式能夠從正反兩個方向來影響談話的進程。所以我們一定要學會在傾聽中時不時地點一點頭,附和幾句,用合適的表情來給對方一些回應。
第90條
“想說什麽盡管說”反而會讓人不知道該說什麽好。
有的人很善於傾聽別人的煩惱和牢騷,很容易和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而相反,有的人被上下級關係和利害關係所束縛,總是拒人於千裏之外,讓別人很難對他開口。當然,有時這種距離感也可能單純是因為二者的性格不合。
如果一個人特意強調“你有什麽想說的盡管說”,隻會讓對方心中更加警惕,生怕這是一種試探,或是自己一不小心說錯了話惹惱別人,導致想說的話更加說不出口。
所以,如果真的想讓對方說出自己的煩惱,可以提出一些具體的問題,比如:“關於……那件事,你有沒有什麽煩惱?”或者:“你對自己的職業規劃有沒有什麽想法?”隻有這樣,對方才能找到話題的突破口。在雙方的關係還不夠深入的情況下,“想說什麽盡管說”有些太過籠統,反而會讓對方感到迷茫。
如果真的想讓對方提出意見,不是隻想客套一下,可以明確地跟對方說“請說說你對……的意見”,這樣對方才能有針對性地說出自己的想法。
在這種情況下,溝通的關鍵就是將自己的訴求明確地告訴對方,而不要一味地將主動權拋給別人。
第91條
毫無根據地鼓勵是不負責任的表現。
在聽別人訴苦水時,有的人會用“總會有辦法的”“肯定沒問題”這樣毫無根據的鼓勵來安慰對方。這和本書199頁中所提到的“評價性態度”相同,都是把自己放在了比別人更高的位置上,對對方的做法進行品評,是很不負責任的做法。
有的人說這種話並不是為了安慰對方,而是想早點結束這一話題。在對話中抱有這樣的態度,很容易使對方喪失對你的信任。對方之所以來找你訴苦,就是因為自己找不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心裏感到煩惱和無助。如果隻用一句“總會有辦法的”來結束話題,會讓對方覺得你沒有認真聽別人說話。
如果是真心想要鼓勵對方,請認真聆聽對方的傾訴。在必要的時候,可以跟對方站在同一角度,告訴對方“我們來一起想想該如何解決吧”。這樣對方一定能感受到你的誠意。如果你覺得這件事總會有辦法解決,可以說得更加具體一些,告訴對方你這樣想的理由。
如果隻想單純用一句鼓勵的話來給對方打氣,可以說“加油,我會一直支持你”,這樣對方也一定能夠感受到你的心意。
第92條
含糊不清的附和會讓人覺得你漠不關心。
我們沒有認真聽對方說話時,經常會反複用“嗯”“是嗎”這樣的詞來漫不經心地附和對方。然而,這樣的反應相當於是告訴對方“你的話很無聊”“趕緊換下一話題吧”,很容易給對方帶來不快。
一般來說,除了用來表達震驚的“是嗎!”以外,最好不要反複用“是嗎”這個詞來附和對方。在做心理谘詢時,我們也會注意避免用“嗯”“是嗎”這種含糊不清的答複來附和對方。
如果希望對方盡快結束這一話題,可以直接告訴對方“今天時間有些來不及了,等下次再繼續說吧”。
你如果並不想打斷對方的話,就請用更認真的態度來傾聽。例如,我們可以在對方停頓的時候,用“對”“是的”“沒錯”“確實”來幹脆利落地做出回應。
如果對方的話題偏離了軌道,或者不知所雲,導致你不知道對方究竟想說什麽,可以用一句“你是想說……吧”把話題拽回來。一邊心懷不滿,一邊聽對方講話,對對方來說也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當感到疲憊或是心裏在擔心別的事情時,我們很難專心聽別人講話。這種時候可以直接將自己的情況告訴對方,不要勉強自己。特別是當對方是自己的伴侶或者孩子時,一定要記住坦誠相對。
第93條
“你聽了嗎”和“你是不是沒聽”是同樣的意思。
一般情況下,我們不會直接問別人“你聽我說話了嗎”,除非對方是非常親密的家人或朋友。然而近年來,大家在公司和家中都會頻繁地使用手機和電腦,這導致很多情況下,我們很想確認一下對方是否在認真聽自己講話。那麽,如果對方和我們的關係不夠親密,應該用怎樣的說法才比較穩妥呢?
詢問對方“你聽了嗎”相當於是懷疑對方沒有認真聽自己講話,屬於一種消極的表達方式。有時這樣的說法會讓對方感到煩躁,即使是沒聽也回答說聽了,隻會讓雙方對彼此感到不滿。
“剛才我說的話,你記住了嗎”也是同理,相當於是在懷疑對方沒有記住。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說“剛才我說的話,你有沒有不懂的地方”就會好很多。整句話給人的感覺不再是“責備”,而是變成一種“確認”。
這樣一來,對方更容易給出具體的答複,比如“關於……的地方你能不能再詳細說一說”,或者“我基本都懂了”,雙方的交流就會變得更加順利。
第94條
與其用過去的事一味地指責對方,不如將目光放得長遠一些。
在做錯事情時,大家都很不願意遭到周圍人的責備。所有人都是努力想讓事情往好的方向發展,沒有人會故意失誤。因此,在事與願違時,最痛苦的往往是當事人自己。此時,因為時光無法倒流,就算其他人再怎麽責備他說“你怎麽會犯這樣的錯誤”“你怎麽能失敗呢”,也沒有任何意義。
如果必須查明失誤的原因,可以詢問對方:“這次為什麽會出現這樣的失誤?怎樣才能防止日後發生同樣的錯誤?”將問題的重點放在未來,對方也會更配合一些。
在自己的下屬出現失誤時,有些脾氣比較暴躁的上司會直接怒吼“你怎麽做出這種蠢事”。然而對下屬進行管理也是上司的職責之一,這樣對對方發怒很容易被算作是職權騷擾。
在這種情況下,隻有冷靜地對對方說“發生過的事已經無法挽回了,請你找出失誤的原因,總結出以後對這種情況的應對方式,然後向我匯報”,才能更加圓滿地解決問題。我們要訓練自己控製情緒的能力,在麵對他人的失誤時,不要讓情緒戰勝理性。
第95條
在對方說到一半的時候搶話題,會讓對方心裏不舒服。
在聽別人說話時,有時我們會聯想到自己以前的體驗和情緒。此時,我們是否可以打斷對方?對於這件事,人們可能會有不同的觀點。我認為,如果不是單純為了滿足自己的表達欲,而是想給對方提供有用的信息作為參考,或是將自己的經驗與對方分享的話,這樣做也並沒有什麽大問題。
但是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不注意使用合適的表達方式,很容易導致對方誤會。
比如我本書第213頁中提到過,在對方正在說話時,有的人會用一句“說起來我也遇到過這樣的事……”來將話題強行拉到自己身上。這樣中途打斷對方的話,隻會讓對方心裏感覺堵得慌。此時我們可以換一種方式,先詢問對方“我想起了一件事,可以簡單說一下嗎”,在得到對方同意後再講自己的事,這樣就不會給對方留下不快感。
人的情緒通常會隨著話題的內容發生改變。如果在話題結束後再突然提起“說起來,剛才聽完你說的那件事,我也想起來……”,恐怕就早已錯過了最佳時機。因此,如果很想立刻將某件事告訴對方,還是馬上向對方征求同意比較好。說完後可以再將話題交還給對方,這樣對話也可以繼續順利進行。
第96條
喜歡讓事情按照自己的預想來推進的人,通常容易重複說同樣的事情。
有些前輩和上司很喜歡重複說同一件事,此時如果直接打斷他們說“這件事您之前已經講過了”,很可能會讓對方感到不舒服。在麵對親人時,即使這樣說,對方大多也並不會放在心上。但在麵對其他人時,特別是上下級關係劃分很明顯的情況下,這樣的說法顯然是不合適的。
當然,無論對方說多少遍都默默地聽完也不失為一個合理的解決方法。如果沒有這種耐心的話,則可以提醒對方“就是您之前講的……那件事吧”,這樣也能夠早點結束話題。
在提醒過對方後,還可以再加上一句自己的感想,比如“我覺得很有意思”,或者“聽完您說的那件事以後,我感覺更有鬥誌了”。這樣一來,對方知道你還記得自己說過的話,也會感到格外開心。
與此同時,還有的人喜歡通過跟別人反複講同樣的事來整理自己的心情,如果看到對方做出同樣的反應,就會感到開心。這樣的人通常有很強的表現欲和認同需求。麵對這樣的人,在無傷大雅的前提下還是盡量耐心地聽完為好,這樣更利於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所有人都希望事情能夠按照自己的預想來推進。當我們認定“說這件事時對方會做出這樣的反應”時,如果對方的反應符合我們的期望,我們就會感到心情很舒暢。因此,很多人會反複說相同的話題來獲取安心感,對願意認真傾聽的人也會抱有很好的印象。隻要明白了這一點,相信大家在麵對同樣的情況時,一定會變得更加耐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