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答複別人
我幾乎可以斷言,善於處理人際關係的人在交流中一定更會更多地替對方著想,照顧對方的心情,而不是隻在乎自己的立場。特別是在答複別人時,很容易無意間流露出自己的情緒。當我們感到煩躁或是不滿時,回答的方式和態度,甚至表情,都會讓這種心情展露無餘,很容易引起摩擦。
話雖如此,也沒必要一直對對方笑臉相迎,鞍前馬後,接受對方提出的所有要求。隻是要注意,在答複對方時不要過多地摻雜個人情感,而是保持一種中立的態度。在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見之前,先理解對方的意思。如果搞錯了順序,自己先在答複中流露出負麵的情緒,對方可能會懷疑你抱有敵意。
所以我們要記住,先傾聽對方的發言,抱著開放的態度去對話。在此基礎上闡述自己的意見,也能讓對方心平氣和地對你敞開心扉。
第45條
麵對表達能力差的人,在變得不耐煩之前,先向對方確認要點。
在和下屬或者後輩討論工作上的問題時,如果對方一直說個沒完,你是不是會感到很焦躁?聽到對方從頭到尾地說“現在這個……後來那個……然後這個又……”,你會不會忍不住回他一句“所以你到底想說什麽”“你是想問我什麽”?
然而此時需要注意,如果這樣回答,對方可能會誤以為你不願意指導下屬,不好好聽別人說話,反而去投訴你。
如果雙方所共有的信息比較少,不能馬上把握整體情況,可以對對方說“請用我能明白的方式說明一下”。如果時間比較緊迫,可以說“請用10分鍾左右的時間說明一下”,這樣對方也能心裏有數。
如果對方說的內容還是條理不清、很難理解的話,可以直接問對方他的要點是什麽,比如“你最想說的一點是什麽?”或者“你最想問的是什麽?”
在做心理谘詢的時候,很多谘詢者都是想到哪兒說到哪兒,導致話題會扯得很遠。這樣一來,谘詢者自己也會感到混亂,不知道自己想說什麽。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問對方:“你最擔心的事是什麽?”把想說的內容按照優先度排序。這個技巧也可以應用在工作之中,請大家試試看。
第46條
連續說三個“好”會有些不禮貌。一句“好的”就足夠了。
在聽別人說話時,如果覺得有些不耐煩,很多人會在答話時將“好”重複三次,變成“好好好”。例如當你對對方說的內容不感興趣,隻是裝出一副在聽的樣子時,或者當對方的自我表現欲過強,一直說個沒完沒了的時候,很多人都會用一句“好好好”來隨聲附和。特別是習慣自己掌握主動權的人,很容易將這句話變成口頭禪。有時候孩子嫌父母囉唆,也會用這句話來隨聲附和。
而無論在什麽情況下,對方聽到這句“好好好”都會意識到你其實心不在焉,心情會一落千丈。“對對對”也是一樣,有些人會沒完沒了地重複一個字,讓人覺得煩躁。
在專業的心理谘詢師中,也有人會誤以為“隻要一直嗯嗯地點頭,對方就會覺得我聽得很認真”,所以在做谘詢時,總是不停地點頭。但實際上,這樣附和的次數過多,有時候會起到反作用。相比之下,其實慢慢地點頭看起來會更加認真投入。
一句回複看似很微不足道,但實際上卻有著重要的意義。“一個詞隻說一遍”是交流的鐵則。
如果是非常親密的朋友,那答話的方式可能並不重要。但是在工作中,堅決不能用這種敷衍的“好好好”來答複對方。這一點請大家一定要記住。
第47條
一直隨聲附和,會讓對方覺得你心不在焉。
很多人在工作中會用“這樣啊”來附和別人。這句話雖然很好用,但是頻繁使用也會讓對方覺得你心不在焉。
如果想要向對方表示你理解了,那就需要說出你具體理解了哪些內容,而不是單純地附和,例如“原來是這樣,整個過程中經曆了這麽多的困難,所以最後才能取得圓滿的結果”,像這樣加上一句簡短的概括即可。
話雖如此,很多人已經把“這樣啊”當成了一句口頭禪,改起來也並不容易。在這種情況下,可以試著把“這樣啊”改成“原來是這樣啊”,大家平時可以多注意一下。
類似的表達方式還有“是嗎”。和表示理解的“啊”不同,句尾如果是“嗎”,會給人一種疑惑的感覺,更容易讓人覺得你沒有在認真聽。
在跟別人對話時,“同理心”非常重要。所以最好不要隻用一句“是嗎”來終結對話。使用時可以多加一句話,來概括對方想要表達的內容,例如“是嗎,你肯定很擔心你家孩子”,或者“原來是這樣嗎,這次的項目竟然遇到了這麽多困難”。
第48條
不要被卷入對方的情緒中,冷靜的應對會增強對方對你的信任感。
當別人指責你說“這個怎麽沒做”“為什麽這個工作還沒開始”的時候,大家會如何回答呢?如果是因為沒有接到通知,很多人可能會回答“我不知道要做啊”或者“沒人告訴我啊”。但事實上,這種回答方式聽起來隻是找借口推卸責任,相當於是在說“這件事不是我的錯”。
在這種情況下,一般有兩種可能性:一種是自己真的沒有責任,隻是工作沒有通知到位;另一種則是因為自己沒有將分內的事情確認清楚。
如果是第一種情況,那可以回答“這件事我沒有接到通知,能否請您再確認一下”,讓對方看看是不是指示和聯絡方麵出現了問題。這種情況一定要穩重禮貌地應對,不要去指責別人沒有聯係自己,更不要衝別人發火,說自己有多麽事務繁忙。而如果是第二種情況,那一定立刻承認錯誤,向對方道歉,這樣才能顯示出自己的誠意。
無論是哪種情況,推卸責任都會使對方失去對你的信任。而互相推諉隻會讓大家都沒麵子,無法解決任何問題。所以即使是別人有錯,也不要一味地指責,如果錯在自己,一定要立刻坦誠地道歉。這樣一來,對方也能夠馬上冷靜下來,對你的信任感也會增強。
第49條
如果分不清客套話和真心話,有可能會出現麻煩。
“我會考慮的”是一句很便利的答複,大家在工作中經常會使用。這句話通常有兩種含義,一種是變相的拒絕,另一種是需要回去後仔細確認一下再給出答複,所以使用起來很容易導致誤會,引發不必要的麻煩。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首先就要學會拒絕別人。比如我們可以說“現在的情況有點困難”或者“時間上趕不及”。如果不是想拒絕,那就給對方一個具體的期限,比如“我回去和上司討論一下,下周給您答複”。
但是一定要注意,不要讓對方的期望值過高。人都會不由自主地期待好事發生,而一旦期望值過高,最後沒能實現時的失望值也會翻倍。
到了那個時候,有的人會覺得惱火,心想“如果要拒絕的話不如早說”,有的人則會失去對你的信任,覺得你說的話靠不住。為了規避這樣的風險,一定要事先想好這件事實現的可能性有多少,再判斷是否告訴對方“可以考慮”。
第50條
強行“同感”會讓對方對你產生依賴,也容易使你成為對方攻擊的對象。
“同感”和“同理心”看上去很像,實際上則完全不同。“我也是我也是”屬於同感的表現,會讓對方覺得“你懂我”,然後對你產生依賴心理。而這就導致,如果你沒有像對方期待的那樣做出反應,對方就會覺得自己遭到了背叛。一旦兩人的意見產生分歧,對方就會很惱火,覺得你其實根本就不理解他。所以說“依賴”和“攻擊”其實隻有一線之差。
因此,在做心理谘詢時,我們一般都不會使用“同感”的方式。即使對方的經曆跟自己很相似,描述的感覺也與自己完全相同,也一定不能說“我也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一般會使用“同理心”的方式,將焦點集中在對方的感受上,比如可以說“原來你是這樣想的”。
如果經常使用“我也是,我也是”這種“同感”的表達方式,雙方的心理距離會迅速拉近,形成夥伴意識。這在女生的小團體中經常出現。而與此同時,心理上的依賴對象也很容易成為攻擊對象,一旦發生些什麽事情,就可能會被排擠,甚至發生欺淩事件。
家人也是同樣,原本的互相依賴很容易轉為互相攻擊,甚至是升級變成家庭暴力和虐待。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即使對方是自己的孩子或伴侶,也要注意保持“同理心”,而不是“同感”。
第51條
濫竽充數、不懂裝懂隻會讓自己受到損失。
有的人一旦在談話中聽到一件自己知道的事,就會立刻打斷別人的話說“我知道,我知道”。在對方看來,這相當於是在說“這種事我早就知道了”,心裏多少會感到有些不痛快。更有甚者,還有的人會不懂裝懂。結果越往下說越發現雙方根本說不到一起去,隻會給彼此帶來尷尬。
就算是真的知道,也最好換一種說法,比如“我也是前幾天剛剛知道,那件事真是令人震驚”。這樣就能夠巧妙地將話題接下去,對方也不會感到不愉快。
還有的人習慣用“我知道,我知道”來展示自己的優越感。為了不讓別人占上風,總想裝出一副自己也懂的樣子。然而,這樣做其實是自己挖坑自己跳。因為如果一個人無法承認自己的無知,那也就永遠無法向別人請教。
因為我是一名講師,所以經常會有聽課的人來詢問我對各種事情的看法。我的一個同事曾經跟我講過這樣一件事。當時一名聽講的觀眾詢問他對於某新聞有什麽看法,而他因為沒有聽說過這件事,隻能回答說自己孤陋寡聞,不太了解。結果這名觀眾當場告訴他,其實這件事情是編造出來的,但是很多人都會謊稱自己聽說過。聽完這件事,我也有些心有餘悸。有時在特定的氛圍下,很容易為了麵子而不懂裝懂,一旦碰到這種來試探的人就會瞬間功虧一簣,所以一定要多加注意。
第52條
即使對方的關心有些多餘,也不要回絕得太直接,讓對方難堪。
當別人來確認一下交給你的工作進展是否順利時,你會不會回複對方“不用擔心”“我能做好”?
其實這樣的回答方式往往意味著“你不要管我”“你這是多管閑事”,容易給對方留下不好的印象。對方聽了可能會感到有些惱火,因為明明是好意想關心一下你,你卻拒人於千裏之外。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工作真的進展順利,可以對對方說“請放心交給我吧”,或者“正在按預訂計劃順利進行”,這樣就不會觸怒對方。反之如果你對工作的進展也有些不安,可以回答對方說“如果出現什麽問題我一定會第一時間跟您匯報,到時候還請您能多加指點”,這樣對方也就會安下心來。
然而,如果對方懷疑你的能力,或者是過來催促你“那個工作你有好好做嗎”“上次交給你的工作什麽時候能弄好”,你肯定也會感到很惱火,心想“不用你說我也知道”“我這不是正在做嗎”。
但是在工作場合,一定要注意控製好自己的情緒,此時最好能冷靜地回答對方“現在正在順利進行”,或者“大概還有三天能做完”。如果當場把負麵情緒宣泄出來,還會引來更多不必要的麻煩,占用更多的時間,所以還是不帶情緒地回答比較好。
第53條
突然被別人懷疑,會感到委屈。
當別人說的話讓我們感到震驚時,如果第一反應是反問對方“騙人的吧”,這就相當於直接否定了對方,告訴對方“你說的話我沒法相信”。換個角度想想,如果聽者擺出一副半信半疑的態度,那說話的人肯定會感覺有些掃興,不想再繼續說下去。所以,就算是對方說的內容讓你難以置信,也要用肯定性的詞來反問,比如“真的嗎”,這樣對方也可以順其自然地回答你“真的真的,然後……”,將話題繼續下去。
同樣的,有些年輕人還習慣用“你在逗我”之類的表達方式來表示震驚,這在工作中是非常不合適的。特別是當對方是自己的前輩或上司時,這麽說話會給對方留下不懂禮貌、太過輕浮的印象。所以,在和前輩或上司說話時一定要注意用詞,“你在逗我”之類的網絡用語不要輕易用在職場之中。
類似的,我們在驚訝時還經常會說“難以置信”。這屬於感歎詞,表示對方說的內容非常令人震驚,並不是否定對方本人。
然而為了避免給人一種疑神疑鬼的感覺,在說完“難以置信”以後,最好再加上一句“原來還有這種事”,來表示你接受了對方的話。如果說話不經過大腦,給對方造成不好的印象,最後的惡果都隻能自己來承擔,請大家一定多加注意。
第54條
模棱兩可的回答最讓人頭疼。
當別人向你提出請求時,如果無法當場答應下來,你會不會用一些模棱兩可的回答來搪塞過去?而站在對方的角度來看,麵對這種不置可否的回答,肯定會感到困惑。
在無法立刻給對方答複時,還有很多人會說“我考慮一下”。這種回答方式則更為過分,會讓對方陷入苦等。如果無法當場給出答複,可以給對方一個確定的期限,比如“我先確認一下能不能做,明天給您答複”。如果需要一定的時間考慮,可以對對方說“能不能給我一點時間考慮一下?因為我還要兼顧其他工作,所以下周再答複您”,這樣提出一個明確的期限,對方也可以斟酌一下自己能不能等下去。
最不可取的,就是給對方過高的期望值。有些人因為不好意思拒絕別人,所以即使自己做不了,或者不想做,也會留下一句“要是能做的話我就做”這樣模棱兩可的回答,給對方一些希望。
這就會導致,當你最終告訴對方自己做不了的時候,對方會覺得自己遭到了背叛,心想“那你為什麽不一開始就告訴我”。這樣的做法會讓別人失去對你的信賴,所以如果想要拒絕,一定要早一點告訴對方,這樣才能讓對方的損失也降到最低。
第55條
不要故弄玄虛,把“能不能說”以及“什麽時候可以說”明確地告訴對方。
當你問別人一個問題時,如果對方回答你說“以後你就知道了”“現在我還不能告訴你”或者“這件事你不必知道”,你會怎麽想?這樣的回答就仿佛是在說“我知道,但是不能告訴你”,會讓人有一種自己遭到了排擠的感覺。
如果這件事目前暫時還不能跟別人講,我們可以說“雖然現在這件事還不能說,但是下次會在例會上公布的”,或者“這個月末會公布消息,等那個時候我再好好跟你說”,告訴對方一個具體的期限。
而如果這件事是隻有內部人員才能共享的信息,可以告訴對方“實在不好意思,這個是客戶的內部信息,不允許外傳”。隻要知道你有不能說的理由,對方也會表示理解。
類似的表達方式還有“這件事對你來說還太早了”“說了你也不懂”。這就好像是在說對方沒有相應的資格或是能力,很容易傷害到對方。
在這種情況下,最好把話說得具體一些,比如“等現在手頭的工作都結束後再跟你說”。將現階段的情況坦誠地告訴對方,這樣有了具體的期限,對方也就更容易接受一些。
第56條
亂用“隨便”這個詞,可能會給對方留下不好的印象。
“隨便”這個詞可以用來表示一種無所謂的心態或是態度,但是這麽說的人內心通常是有些不服氣的。即使是後麵再加上一句“我都可以”或者“我無所謂”,也依然會給人留下一種鬧別扭的感覺。同時,句尾的欲言又止也屬於一種無聲的否定,使整句話都表達著一種消極的態度。
之前曾經有一位女演員在話劇見麵會上板著臉說了一句“隨便”,結果遭到了很多人的批評和指責。由此也可以看出,說這句話的人很容易會被看作是在鬧情緒,隻會讓別人對自己的印象大打折扣。平時喜歡把“隨便”當作口頭禪來用的人需要多加注意。如果總是對自己的另一半說“隨便”這個詞的話,很可能是因為雙方的關係已經進入了冷淡期。
還有一個例子,那就是有些人在心理谘詢的過程中也會經常說“這已經無所謂了……”。聽到這句話時,我們通常會更加提起警戒。因為這裏的“無所謂”往往並不是對方真的覺得“無所謂”,而是對方不得不用“無所謂”來進行自我安慰。同時,從對方欲言又止的態度中也能看出這其實並不是對方的真實想法。希望大家能夠將自己的想法直接表達出來,不要總是指望別人體會自己的心情。
當然,我們也可以反過來利用這一點。當對方說“隨便”的時候,正是我們詢問其真實想法的大好時機。這樣的表達方式背後很可能隱藏著對方沒能說出口的真實想法。
第57條
把“反正”換成“試試看”,使用積極的思考方式。
“反正”是一個典型的消極詞匯。在接到別人的請求或委托時,很多習慣消極思考的人會在答複裏加上一個“反正”,比如“反正肯定沒戲”“反正做什麽都沒用”。
“反正”這個詞具有明顯的防禦傾向。用這個詞的人通常沒有自信,覺得自己做什麽都無法成功,所以想要為自己拉起一道防線。這樣到時候就算真的失敗了,也可以說“果然不行吧,我早就說過了”,這樣就為自己找到了一個借口,方便躲避對方的攻擊。這種事先為自己找好退路、逃避責任的人,通常會給人一種缺乏工作熱情的感覺。
另外,還有一些人很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可。他們總是說“反正我肯定不行”,但其實是希望對方告訴他們“沒有這回事,你肯定能行”。他們總愛用“反正”這個詞來吸引別人的注意,麵對這種人,隻要告訴他們“有什麽困難的話來跟我說”就行,保持恰當的距離是比較穩妥的做法。
如果真的沒有自信,可以跟對方說“希望您能在過程中多給我一些幫助”,或者“我不是很自信,但是我會試試看”。使用積極的表達方式,可以給對方留下踏實肯幹的印象,請大家多多注意。
第58條
如果對方總是來問同樣的問題,那也有可能是指導的方式不對。
當別人總是來問同樣的問題時,你會不會不小心脫口而出“怎麽又來了”?這句話很明顯是對對方的重複提問感到了不耐煩。
以前,曾經有一位派遣員工來向我谘詢,說自己問上司問題的時候,上司總是會說“怎麽又來了”,搞得自己不知道該怎麽問問題才好。反之,也有一個公司領導不停地問自己員工關於IT業務方麵的問題,而該員工則對他發牢騷說“怎麽又來了”。無論是哪種情況,這樣的答複都容易被當作是“不配合工作”,還請大家多多注意。
如果對方總是來問同樣的問題,可能是因為沒有理解你上次做出的解釋和說明。在這種情況下,沒有做好指導工作的你也有一定的責任,所以一定要將需要做的步驟拆解開來,一個一個進行具體說明。
在指導別人的時候,如果給對方帶來太大的壓力,比如反問對方“這種事你總該懂吧”,會讓對方不得不裝出一副懂了的樣子,點頭附和。而如果指導的方式不夠詳細易懂,或者在指導上沒有盡心盡力,甚至有可能會被對方投訴。
另外,如果對方對根本問題的理解出現偏差,那也很容易做許多無用功。萬事開頭難,所以一定不要嫌麻煩,跟對方確認清楚問題出在哪裏,然後再耐心地給出建議吧。
第59條
不過分謙虛可以提升對方的好感度!自嘲和自卑隻會產生反效果。
日本文化中以謙虛為美德,所以很多人被別人稱讚時會回答說“沒有沒有”。但是,如果過度謙虛,也會讓對方感到不快,或是不得不繼續安慰你。
如果你在工作中稱讚自己的下屬說“這次的工作很有難度,你做得很好”,此時,“謝謝,多虧了您的幫助”和“我還完全不行,差得遠呢”這兩種回應,是不是有很大的區別?後者這種謙虛其實完全否定了對方的好意,也是想通過自我貶低來獲取更多的認同。
除了工作以外,興趣愛好和穿衣打扮方麵也是同樣,很多人在被稱讚時會回答“這個就是便宜貨”。再或者,在別的家長表揚自己家孩子時,很多人也會特意貶低自己的孩子,說“我家孩子腦子很笨”。這些都會給對方帶來不好的印象。
話雖如此,大家也會擔心如果直接說“謝謝”的話,對方可能會以為自己有些自負。有一種解決辦法是用“運氣好”來推脫,比如“這件衣服我也很喜歡,當時多虧運氣好才能買到”,或者“我家孩子這次考試運氣確實不錯”,這樣對方也不會多想。在受到稱讚時,要學會巧妙地接受和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