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為對方著想
每個人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都不一樣。自己覺得好的東西,並不一定能合別人的心意。有很多人因為過分為他人著想,會做出很多多餘的舉動。
例如,當家裏的來客要離開時,即使對方推辭,有些人仍然會堅持要送客人到樓下,並且站在原地揮手作別,直到對方的車駛出自己的視線。再或者,在一些企業培訓或是演講會時,演講者如果到得有些早,主辦方的人覺得不好意思讓對方一個人久等,就特意跑到等候室去陪對方聊天解悶。還有的同事或是朋友出門買回來一些自己覺得不錯的特色禮品,贈送給別人後一直糾纏不休地詢問對方的感想。這些做法全部是出於好意,想要為對方著想,然而正是因為他們的好意,客人想要順路去一下衛生間也隻能作罷,演講者想在上台前確認一下稿件也沒法著手,朋友覺得收到的化妝水味道太刺鼻也不好意思直說。
就像這樣,自己的好意有時也會給別人帶來困擾。“好意”不應該是自我滿足,而是應該設身處地地為對方著想。
第27條
“大家”是指誰?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
當自己正在努力加油的時候,別人如果說“大家也都是這樣”“大家也都很拚”,你聽了會不會覺得有些失落?如果想知道這個“大家”到底是指誰,追問下去的話,通常會發現,原來這隻是對方自己這麽認為罷了。
“大家”是一個非常方便的詞,可以快速將自己的觀點擴張到大眾層麵,所以很多人都會在不知不覺中使用。但是在使用這個詞的時候,我們可以隱約感受到說話者希望將自己的意見正當化,把話說得誇張一些的心情。在用來向對方發出指令或是提醒的時候最好慎用,因為聽者會感覺到自己被否定,與“大家”格格不入。
將對方與他人進行比較,從自己的主觀角度來武斷地決定“大家都……”和“正常都……”,這隻會讓對方心生反感,引發矛盾。僅僅是聽到別人說“大家都……所以你也……”,沒有人會立刻老老實實地接受。
在做心理谘詢時,如果對方問我:“大家都是怎麽做的呢?一般人會怎麽做呢?”我也隻會說:“人和人是不一樣的,最重要的是你是怎麽想的,你想怎麽做。”如果想要鼓勵對方,則更是如此。不要上升到大眾層麵,將目光聚焦到你麵前的人,對他說“你真的很努力”“你原來是這樣想的”,這才是最好的方式。
第28條
在贈送禮物時,過分的謙虛也會招人反感。
如今,送禮時強調禮品微薄的說法已經不那麽常見了。但是在見客戶或是拜托別人辦事的時候,仍然會有人用“區區薄禮,不值一提”“隨便買了點東西,請您收下”等表達方式來自謙。
但是現在,這樣的說法容易招來誤會,對方可能會覺得“不值一提的東西為什麽要給我”“隨便買的東西我也不想要”。
話雖如此,隻說一句“請笑納”似乎也有點冷淡。在這種場合下,還是說“這是我的一點心意,請您嚐嚐看”或者“這是我愛吃的點心,不知道合不合您的口味”比較好。
如果是特意去熱門店鋪排隊買到的東西,可以說“最近聽說這種小吃特別受歡迎,我就想帶來給大家嚐嚐看”,對方聽說是你特意去買來的,一定會更高興。所以完全沒必要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太低,貶低自己的禮物。
這裏我想再強調一遍,與人溝通的基礎就是“不要使用負麵詞匯”。在某些情況下,日本人這種謙遜委婉的態度是必要的,但是一旦過了度,反而會讓對方產生不快,這一點一定要注意。
第29條
“任何事”的範圍太廣,反而會讓人感到迷茫。
“任何”這個詞用起來非常方便,使用範圍很廣。出於好意對對方說“任何事都可以來問我”“任何事我都能幫忙”的時候,對方通常會覺得你人不錯,很熱心腸。
然而,有的人聽到“任何”這個詞,反而會不知道該問什麽才好。反之,有的人也把所有雞毛蒜皮的小事都拿來問。如果雙方沒有一定的交集,互相不是很了解的話,“任何”的範圍有些過於寬泛,會讓人感到迷茫。
人隻會對自己有一定了解的事物產生疑問。對於一個剛來,什麽都還不懂的人來說,“任何事都可以來問我”跟置之不理並沒有什麽區別,反而會讓人產生疏遠感。
我時常會聽說這樣的事情。有上司對新來的員工說“任何事都可以來問我”,結果對方什麽都沒有問,上司就以為他的工作進展得很順利,而事實上這名新員工隻是什麽都還沒有開始做。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換成說“關於這個資料,有什麽不懂的都可以來問我”,那對方也會更容易找到方向。還有另一句“有事聯係我”也是同樣,如果雙方有一些交集的話那就沒問題,但如果隻是單純用來客套,對方可能會很疑惑,不知道“有事”究竟是指什麽事。
第30條
如果隻說“你肯定能行”,聽起來像是把任務強加給對方。
有時我們出於好意,想要表示一下對對方的尊重,稱讚一下對方,結果反而會招來對方的反感。“你肯定能行”“如果是xx的話肯定能行”這樣的說法就是其中之一。
如果是雙方一起在做一件事,出於鼓勵的目的這樣說其實沒什麽問題。可如果對方完全沒什麽頭緒,而你卻對對方說“這個你來做吧,你肯定能行”,這就像是在強行把工作推給對方。次數一多,對方也會喪失對你的信賴。
為了避免這種負麵效果,可以在後麵多加一句話表示自己會提供幫助,例如:“這個工作我想交給你,如果有不懂的地方盡管來問我。”短短的一句話,也會讓對方的心情變得完全不同。
還有一點要注意的就是,當對方說自己“做不到”,或者“以前沒有做過類似的工作”時,也不要對對方說“沒事的,你肯定能行”。對方可能會向公司投訴,說你沒有盡到指導的義務。明明是出於好意想要安慰對方,結果卻是遭到投訴,這就有點弄巧成拙了。
所以為了避免產生誤會,不要隻對對方說“你能行”。一定說清楚自己這樣想的理由,給對方提供必要的幫助。
第31條
負麵的詞語會讓對方變得更加消極。
當別人向你講述一些消極的事情,比如自己遇到了什麽糟糕的事,或是努力過後卻沒能取得相應的結果時,你會不會下意識地附和對方,說“那真是太可怕了”“這可太讓人難受了”?
即使你並沒有什麽惡意,但是在對方看來,這樣一句消極的總結總有一種“與我無關”的感覺。你本來是想為對方著想,然而卻成了傷口上撒鹽,導致人際關係惡化。所以,在麵對消極話題時,發言更是需要慎重。
當你想要第一時間回應對方時,最保險的方式就是將對方說的話原樣重複一遍。“所以說是發生了……的事”“也就是說結果沒有符合你的預期”,像這樣,隻要將對方說的話原模原樣重複一遍就可以。這也是心理谘詢時常用的對話方式。
當對方自己使用比較消極的詞,例如“實在太遺憾了”或者“太讓人難受了”的時候,我們用同樣的詞應該也不會有什麽問題。但是一定要注意不要用比對方更加消極的詞。在這種時候多為對方考慮一點點,就會讓對方更願意對你傾訴。
第32條
講話時以對方不知道作為前提,會讓對方覺得你很自以為是。
當你想要告訴別人一個秘密,或是其他大多數人都不知道的事情時,應該怎麽說才合適呢?
很多人會在話的開頭加上一個多餘的前綴,例如“你應該不知道,有這麽一件事”,或者“你可能不知道,那件事其實是這樣的”。此時,即使說話的人沒有什麽惡意,潛意識裏也可能是想要彰顯一下自己的優越感,因為自己即將告訴對方一件“其他人都不知道的事”。
然而,在說這句話時,“我消息比你靈通,所以你不知道,而我知道”的意思已經顯而易見,隻會讓人覺得你很高高在上。所以這樣的表達方式其實是不禮貌的。
因此,即使你要說的事情對方百分之百不知道,也不要說“你應該不知道”,考慮到對方的感受,還是說“你可能也知道”比較好。
如果對方聽到以後覺得很驚訝,也一定不要擺出一副“怎麽樣,我就說你不知道吧”的態度。
當自己站在比對方更有利的立場上時,言語中會很容易不小心流露出優越感。因此,越是自己處於優勢,越要注意在談話中將姿態放低。不要一不小心多說一句話,讓對方誤會你是一個瞧不起別人的人。
第33條
“不用管我”這句話其實是為了吸引大家的注意。
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生活中,都會有需要很多人一起來做決定的時候。這種時候為了表示客氣和謙虛,你有沒有說過“你們不用管我,你們決定就行”這樣的話?這樣的說法表麵上看起來是想表達自己無所謂,但其實暗含著增加自己存在感的意圖。如果說得更誇張一些,在說出這種話時,“我”想強調的其實是“大家一定不要忽視我”。
事實上,麵對這種人,如果真的不參考他的意見,他聽到大家得出的結論後可能馬上會改口:“這樣不行吧?我反對。”更有甚者,還會很不滿地發牢騷:“我雖然說不用管我,但是連說都不跟我說一聲就做了決定,這也太過分了,我沒辦法同意。”
如果你沒有這種想法,隻是單純想將決定權交給他人,可以說“我遵從大家的意見”,或者“我同意由xx來決定”,表示自己會接受其他人的決定。如果想提出意見,也可以事先表達出來,比如:“除了……以外我都能接受。”如果你的主張表達得很清楚,那其他人也可以更加順利地做出決定。
最後,當大家向你匯報決定的結果時,也最好禮貌地向大家表示感謝:“我知道了,大家討論辛苦了。”簡短的一句話,就會給別人留下很好的印象。
第34條
用別人來做比較,隻能帶來一時的安慰。
假如有一個人因為調任申請沒有通過而心懷不滿,他的同事如果安慰他說“總比連申請都做不到的臨時工要好吧”,那這個人會怎麽想呢?
再或者,當孩子在足球比賽中落敗時,有的家長會安慰孩子說“你們已經比xx隊表現得要好了”。這種將對方和別人進行比較,安慰對方說“你已經不錯了”的方式,其實並沒有考慮到對方的心情。這種安慰隻是流於表麵,反而會讓對方內心更加不平,感覺窩火罷了。從根本上來說,這種“比較”的方式本身就是錯誤的。
善於與人溝通的人都會堅持三大原則,那就是“不否定別人”“不用自己的想法揣測別人”以及“不和別人比較”。而“總比……要好”與第二條和第三條相衝突,所以說起來並不合適。
如果想要鼓勵對方,可以表達你自己的感受,或者將對方的過去和現在做比較。比如同事的調任申請沒有通過,你可以說“希望能早日實現”。如果孩子在足球比賽中落敗,你可以說“和之前的比賽相比,你在xx方麵已經進步了很多,繼續加油吧”。
如果對方染上疾病,或是意外受傷,我們也不能主動說“隻是這種程度已經該知足了”。這種話還是得對方自己說才行。
第35條
即使是好意關心對方的身體,也有可能會招來麻煩。
當看到下屬或是同事的狀態不好,感到有些擔心時,很多人會出於好意詢問對方:“沒事吧,是不是哪裏不舒服?”或者:“你看起來狀態不太好,要不去醫院看看吧。”
然而這樣的表達方式可能會招來誤會。對方如果沒覺得自己有什麽不舒服,被當成病人自然心裏會不舒服,再或者對方明明沒有不舒服,聽到這樣的話反而懷疑自己是不是哪裏出了問題。這樣即使你的關心是出於好意,也會被人當作是一種侵擾。
有的員工不喜歡被當作病人看待,或者覺得這種問候屬於多管閑事,甚至有可能直接向公司投訴,所以這種涉及別人私事的話還是不要輕易說出口為好。
當然,這裏也有例外。如果對方看起來明顯身體出了問題,遲到和缺勤也很多,對公司的業務產生了影響,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此時可以直接告訴對方“這個月你遲到X次了,這樣下去會影響工作,去醫院看看吧”,以具體的事實為根據提出建議。此時的重點並不是“你的身體不好”,而是“影響了工作”,這樣將自己的立場放在業務管理上,就沒有問題了。這樣說的話,對方也會察覺到自己的遲到影響到了公司,需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
特別是在麵對心理方麵出現問題的員工時,更要多加注意,不要讓自己的話語給對方造成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