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拒絕的方式
很多人不知道該如何得體地拒絕別人。他們擔心對方會因此討厭自己,或者因此導致以後接不到工作,所以即使是自己做不到或者不想做的事情也會答應下來。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的經曆。
首先請大家記住,“拒絕”針對的是事情,並不意味著得罪別人。
很多人覺得拒絕就意味著得罪別人。這種想法其實是錯誤的。相反,有的時候因為不知道怎麽拒絕而接下了工作,最後卻給對方帶來了麻煩,才會導致關係的惡化。想要得體地拒絕對方,其實是有訣竅的。
例如,在拒絕對方時,並不一定要把理由說清楚。還有,如果不想做,就不要給對方曖昧的答複。要讓對方明確地知道你“不想做”或者“不想去”。如果想要維持雙方之間的關係,一定要提出一個替代方案。
希望本章的內容能夠幫助您學會更加得體地拒絕別人。
第19條
“應該能吧”這種模棱兩可的回答,很容易招來誤解。
“應該”一詞本意是指“理應如此”“理所當然”。很多人會用“應該吧”表示“某件事情不出意外的話很有可能實現”。
然而最近,很多人在可能性不是很高時也會使用這個詞,他們覺得隻要不把話說得太絕對,之後就算是不想做或者做不了也沒關係。這樣一來,就很容易產生誤會。
我的一個講師朋友就曾經遇到過這樣一件事。他想請別人幫他準備演講的材料,對方回答說“啊,那個我應該能準備”,結果他等來等去對方都沒有發過來,一問才知道原來對方後來發現準備不出來,最終導致了很嚴重的後果。
在日常生活中,當我們對關係比較親密的人使用“應該”這個詞時,通常不會導致對方的誤解。這是因為雙方對彼此的語言習慣都有一定的了解。然而,在工作中,我們常常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人,在這種情況下,使用這種曖昧不清的詞很容易引發矛盾和糾紛。特別是當別人來拜托你時,使用“應該”來答複對方是很危險的做法。
在想要答應別人時,最好說“我可以”或者“我知道了”,想要拒絕別人時,最好說“我做不了”或者“這個有點困難”,這樣將自己的想法表達清楚,就可以避免誤會,讓雙方都安下心來。
第20條
說自己“有點忙”相當於說“我不願意為你花時間”。
在拒絕別人時,“忙”是一個很常用的理由。“我很忙”“最近事情有點多”“現在手忙腳亂的”,這些詞大家都很常用。但是這個理由相當於是對對方說“我不願意為你花時間”,聽起來有些令人不快。正確的拒絕方式應該是“我這周抽不出時間,下周可以”,告訴對方自己具體什麽時候有時間。
如果不是因為忙,而是因為工作的具體內容而拒絕對方,可以說“我缺乏……方麵的能力”,或者“這方麵業務的交接還沒有完成”,將具體的理由誠實地告訴對方。這樣對方也可以再想別的辦法,比如再問問其他人,或者給你一些輔助來幫助你完成。
切記,不要一味地用“忙”來拒絕自己不想做和不會做的工作。這樣會讓別人覺得你沒有進取心,失去對你的信賴。拒絕本身不是壞事,但是錯誤的拒絕方式會破壞你和別人之間的關係。
所以,在拒絕別人時一定要說明自己做不到的理由,最好是能想出一個替代方案。這樣的話即使是拒絕了對方,也能夠得到對方的理解,不會讓對方心生芥蒂。一個合理的替代方案也會使對方更願意下次再將別的工作交給你來做。
第21條
拒絕的時候最好不要把理由說得太清楚。
日本人很擅長察言觀色,不希望和別人起衝突,所以在回答問題時也不願意用“是”或“否”這種直白的說法。所以,在想要拒絕別人的請求和邀請時,總會用“我其實挺想做的,但是……”或者“我真的很想去,可是……”這樣的說法來拐彎抹角地推辭。
但是如果這樣說的話,對方可能會心想“你想做那就做啊”或者“想來為什麽不來呢”,甚至有的人會直接說:“如果真的想來的話,就把別的事調整到其他時間吧。”
另外,如果用“我那天約了別人”之類的借口也不太合適。這就相當於說對方的優先級還不夠高,容易讓對方心裏不舒服。所以在拒絕的時候還是直接說“我那天時間上不太方便”比較好。
還有,在拒絕的時候一定不要用“去醫院”之類的理由來撒謊。有人就曾經用虛假的借口請假去迪士尼樂園玩,結果在那裏碰到了公司裏的人,最後事情在公司裏傳開,導致他的口碑一落千丈。一句不合適的話,就變成了自掘墳墓。
拒絕的時候一定要記住兩大原則,那就是“簡潔”和“直接”。
第22條
總是說“我不行”的人,其實是想讓別人來肯定自己。
用“我不行”這句話來推辭的人,一般有兩種類型。第一種是為了公司考慮,覺得自己確實不行,不想給公司添麻煩。另一種則是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他們說“我不行”“我做不到”,是想讓別人告訴他們“你行”“你可以的”。事實上,很多人完全是無意識地做出這樣的舉動。
如果是前者的情況,可以將自己做不到的部分具體說出來,比如“我的xx能力還不足,無法完成這項工作”。這樣也許對方還可以給你一些建議,幫助你提升這方麵的能力。
而如果是後者的情況,對方可能就會覺得你很麻煩,產生不好的印象。有的人會認為跟這種人最好劃清界限,盡量少打交道。所以越是說“我不行、我不行”,想要吸引別人的注意,越是會被身邊的人疏遠。
有的時候一不注意,也容易脫口而出用“不行不行”來回複別人。而有的人被這樣突然拒絕,會感到惱火或者受打擊。所以“不行”這個詞還是盡量少用為好,最好說清楚自己具體哪裏不行,這樣對方會更容易接受一些。
第23條
不要用自己的“以為”來揣測別人的意思。
“我以為這個工作不是我負責”“我以為那個不用做”,這樣的借口,想必大家一定都用過吧。
人都不願意承認自己有錯,所以會想辦法找借口將錯誤的原因歸結到別處,證明自己沒有做錯。可是這樣的話在別人聽來,就隻是推脫責任而已。
在這種情況下,還是說“我理解錯了”來主動承認錯誤比較好。同時,為了今後不再出現類似的錯誤,一定要和對方商量好今後的應對方式,例如可以說:“請問今後應該怎樣進行確認比較好?”
畢竟,人與人是不同的個體。如果不事先和對方確認清楚,自己“以為”的和對方的實際想法不可能會一模一樣。如果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在工作中不確認清楚,就很可能再次發生同樣的錯誤。
所以,最關鍵的就是跟對方進行確認,看自己的想法和對方是否有分歧,然後通過交流來達成共識。不要自己想著“這個工作做到這個程度應該差不多了”或者“這裏不做應該也可以”,就算麻煩一點,也要先確認清楚。“問”與“不問”決定了人際關係中是否會出現裂痕,這一點一定要慎重對待。
第24條
不要隻說“我不用”或者“我不會”,而是要和對方一起尋找折中的方案。
如今,郵件、社交平台、聊天軟件等各種新型社交方式不斷湧現,“經常用”和“不用”這些軟件的人之間的代溝也越來越深。
例如,當一群人想要在LINE或者Facebook上組建一個聊天群的時候,如果其中有人說“我不用這個”或者“我不會用這個”的話,該怎麽辦呢?這種單方麵的拒絕會讓其他人心生不快,感覺像是大家一起被這個人否定了一樣。特別是在工作中,這樣的回答方式會讓對方覺得你缺乏工作熱情。
當然,使用什麽軟件是個人的自由,不用某個軟件也不是什麽錯,不應該受到批判和指責。但是單方麵地回答“我不用”或者“我不會”,會使雙方的關係產生裂痕。
在這種情況下,最好提出其他的替代方案,或者向對方請求幫助。比如:“可以用別的軟件嗎?”或者:“這個軟件我不會用,你可以教教我嗎?”隻要雙方願意拉近距離,一起商量解決,最後基本上都能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法。
如果對方花費了時間和精力來幫助你,一定要記得向對方道歉並表示感謝。積極挑戰新事物的心態也會給對方留下一個好印象。
第25條
把問題拋回給對方,讓對方代替自己說出結論的做法有些狡猾。
當別人請求幫助時,有些人不好意思直接拒絕,而是反問對方:“我可以拒絕嗎?”
這種做法其實有些狡猾,屬於自我防衛的一種。通過把決定權移交給對方,來拐彎抹角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與之類似的,還有“我可以說‘做不到’嗎”“我可以不做嗎”等說法。然而,對方自然是希望得到你的幫助所以才來拜托你,這樣問隻會讓對方無所適從。
這樣的反問會讓人的心裏產生一些不安。因為這句話意味著,你希望對方能夠主動察覺到你的不情願,就此作罷。用這種方式來拒絕對方的請求很不禮貌,會讓對方感到不快,所以慣於使用類似說法的人一定要盡量改掉這個習慣。
當你想要拒絕別人時,還是用最簡單直接的說法比較好,比如“最近有別的任務要交,所以我做不了”。這樣的話,對方也會體諒你的難處。
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意願,是建立信賴關係的基礎。
第26條
不要光說“不”,最好能夠提出其他合理的方案,展現合作意識。
當和朋友同事一起出去吃飯或旅遊的時候,碰到自己做不到的事(例如吃辣或是坐飛機),你有沒有立刻擺出一副“完全否定”的態度?可能你也是想提前把自己的難處告訴大家,省得以後給大家添麻煩。但是其他人聽到後可能會覺得掃興,認為你有些任性。
“我不……”聽起來沒有絲毫讓步的餘地,容易讓聽者感到壓力。用這種說法,會讓周圍的人覺得你沒有合作意識,以自我為中心。
同樣的內容可以換一種說法,例如:“我不太能吃辣,可以點不辣的菜嗎?”“對不起我坐不了飛機,可不可以直接在目的地跟大家集合?”用謙虛的姿態提出建設性的意見。
這裏的關鍵是,不要因為自己不能做,就單方麵否定和拒絕他人的意見。如果有特殊情況,比如對食物過敏,確實應該清楚地傳達給大家,但是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喜好和習慣。如果將自己的喜惡或是價值觀強加在別人身上,必然會導致人際關係的惡化。所以一定要多多注意自己的表達方式。
毫無餘地的拒絕,可能會為自己帶來更大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