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阻止你改變的15個思維誤區

從2001年到2013年,邁克爾·布隆伯格一直擔任紐約市市長一職,他是一名不知疲倦的“社會工程師”,始終致力於把人們變得更好(至少他是這麽想的)。不論是在公共場所禁煙,還是規定所有市政車輛全部改用混合動力,他的目標始終是把紐約市變得更好。

2012年,在他第三個任期,也是最後一個任期即將結束之際,他決定向日益蔓延的兒童肥胖症宣戰。為此,他下令禁止銷售容量大於16盎司的含糖軟飲料。布隆伯格的行為值得商榷,但我們應該都同意,減少兒童肥胖症是一件好事。布隆伯格試圖從一個小小的方麵入手,改變人們消費太多含糖飲料的環境。他的邏輯簡直無懈可擊:如果商家不提供32盎司包裝的飲料,消費者——比如電影院觀眾——多花幾個錢也買不到超過16盎司的大杯,那麽他們就隻能買小包裝的飲料,從而攝入更少的糖。他沒有禁止人們喝含糖飲料(人們仍然可以買兩杯16盎司的飲料),他隻是設置了一個小障礙,以此來改變人們——就好像你關上了辦公室的門,如果有人要見你,必須先敲門。

就個人而言,這件事和我沒有半點兒關係。我不是來這裏當判官的。我的任務是幫助人們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而不是告訴他們應該成為什麽樣的人。我把布隆伯格的計劃作為案例,隻是想說人們在改變時會麵臨重重阻礙。

社會各界掀起了一股批判“保姆型政府”的風潮:這個名叫布隆伯格的家夥從哪兒冒出來的,居然想要管我怎樣生活?地方上的政客也表示反對,因為布隆伯格事先沒有谘詢他們的意見,他們痛恨這個市長的專橫作風;美國全國有色人種協進會(NAACP)反對,是因為他們認為市長在限售軟飲料的同時,還減少了撥給學校的預算,這不過是種偽善;而那些“夫妻店”老板反對,因為該禁令允許7-11之類的便利店繼續出售大包裝飲料,這可能會導致他們的小店倒閉。

最後,在一連串的訴訟之後,紐約法庭認為這項禁令“武斷而任性”,將其否決。我對此事的看法是:哪怕改變某種行為能給個人和社會帶來毋庸置疑的好處,我們卻依然擅長編造各種理由,竭力逃避改變。我們想辦法攻擊那些想要幫助我們的人,反駁他們的想法比努力解決問題更容易、更有趣。

輪到我們改變自己時,我們會把人類善於逃避的天賦發揮得更加淋漓盡致,甚至會養成一種自欺欺人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比借口更有害。借口是在辜負他人的時候順手丟給對方的解釋,一般都是在緊急情況時就地取材編造的。例如,我們不鍛煉,是因為“這不好玩”或者“太忙了”;我們遲到了,是因為“堵車”或者“孩子們有急事”;我們傷害別人,是因為“沒有選擇餘地”。這些借口基本上都和小學生說“我的作業被狗吃了”沒多大差別,一聽就知道是胡編,即使當事人沒說謊,別人也很難相信。

但是,當我們欺騙自己的時候,心裏暗藏的想法又是什麽呢?單單一個“借口”已經不足以描述這些內心想法,它們代表了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借口是在事後解釋為什麽沒有達到預期目標的,而我們那些內心想法,往往產生於失敗之前。我們拿這些想法當信條,為自己的不作為辯解,放棄本可以得達到的目標。

我把這些想法稱為思維誤區,以下是15種常見的思維誤區。

誤區1:如果我知道,我就能做到

我在本書中提到的每一件事都是有用的。它們不是“有點兒用”或者“某種程度上有用”,它確實有作用。我是基於幾十年指導高管的經驗和涉及數千人的大量研究後才提出這些建議的。我的建議並不複雜,很簡單,看了之後,你將會懂得如何跨越理想和現實之間的鴻溝。不過,這並不意味著你能做到。

有時候,讀者會告訴我:“你這都是老生常談。我看不出其中有什麽以前不知道的新東西。”這是針對大部分勵誌類書籍的常見點評,你現在或許也會這樣想。對此,我的一貫看法是:你說得很對,但是我敢打賭,你在本書中會讀到大量你沒有做過的事。如果你曾有過這樣的經曆:在一場研討會或者同事聚會上,大家一致同意下一步應該怎麽做,一年以後一切都還是老樣子,你就會明白“知道”和“做到”完全是兩碼事。僅僅是知道怎麽做,並不能保證你真的會去做。

此外,還有14種常見的思維誤區。你或許對它們都很熟悉,或許認為它們和自己毫無關係,但這種想法也同樣是值得懷疑的。

誤區2:我意誌堅強,不會向**投降

我們崇拜意誌力和自控力,看不起缺少它們的人。那些通過非凡意誌力取得成功的人,是“強大且英勇的”,而那些需要幫助或者需要做規劃的人,卻是“軟弱”的。這種想法太瘋狂了!因為很少有人能精確評估或者預測自己的意誌力。我們不但高估了意誌力,還習慣性地低估環境的影響力,我們所處的環境像是一台威力巨大的機器,會削弱我們的意誌力。

在荷馬史詩《奧德賽》中,英雄奧德修斯在結束了特洛伊戰爭返程的路上,遇到了很多危險和考驗。有一次,他的船必須經過海妖塞壬所在的海域,塞壬會用美妙的歌聲引誘水手,讓他們傾聽失魂,令船觸礁沉沒。奧德修斯想聽聽塞壬的歌聲又不想送命,於是用蠟堵上隨從的耳朵,並把自己綁在桅杆上,這樣即使他聽到塞壬的歌聲,也不會做出瘋狂的舉動。他知道,光靠意誌力是不足以戰勝塞壬的**的。

不像奧德修斯,我們中很少有人能預見到自己將要麵對的挑戰,我們在設定目標時假定自己擁有意誌力,實現目標時卻發揮不出來。要記得,途中總會有意外會出現,摧毀我們的目標。

誤區3:今天是個特殊的日子

當我們想給自己找借口時,就會發現每一天有可能是“特殊的日子”。我們讓步於衝動和一時高興,因為今天有超級碗比賽,或者是生日,或者是結婚紀念日,或者是休息日,或者是世界餅幹日(或許你還不知道,這一天是12月4日),明天就會回歸正常,到時候就會成為可怕的自律人。

如果真的想要改變,就必須接受這種現實:不能一有特殊日子,就給自己放假。總被外部事件打擾,對改變來說是致命打擊。成功不會一夜間實現。這是一場持久戰,而不是閃電戰,不要總想著在某個特殊日子能短暫的休息。

誤區4:“至少我比×××強”

在遭遇失敗的低穀時刻,我們會對自己說:“至少我比×××強。”我們放低對自己的要求,獎勵自己輕鬆過關,因為我們還不是全世界最糟糕的。總找這個借口,就會降低了你的積極性和自律性,喪失改變的動力。畢竟,還有人比我們更需要改變。這樣,我們就會產生一種錯覺,認為自己不需要改變。

誤區5:我不需要幫助和規劃

危害最大的思維誤區之一,就是看不起簡單的規劃。我們過於自信,認為不需要規劃就能完成看似簡單的任務。例如,就像阿圖·葛文德博士在《清單革命》一書中所講的一樣,醫生們采用一個簡單的五步清單之後,雖然隻是執行類似洗手、清潔患者皮膚、插入導管之後使用消毒紗布等機械動作,卻幾乎徹底消除了重症監護室裏的中心導管感染的情況。盡管多年以來的事實證明使用這種清單成功率極高,但醫生們依然抵製它。經過幾年的醫學培訓之後,很多醫生認為這種嘮叨式的提醒是在侮辱自己,如果護士在一旁提醒,這種感覺尤為強烈。

這種情況反應出了三種強烈的本能:第一,我們輕視簡單的事情,隻有複雜的事情才值得我們費神關注;第二,我們輕視指導,不願意遵循指導;第三,我們堅信自己可以完全靠自身力量取得成功,盡管這種信心沒有什麽根據。

這三者結合起來,就會讓我們覺得自己是例外、自己比需要規劃和指導的人更聰明。這使我們喪失了謙遜。

誤區6:我不會累,我的**也不會消退

早上做計劃的時候,我們可能神清氣爽、充滿精力,於是打算工作一整天。但是幾個小時以後,就會開始疲勞,更容易低頭服輸。在計劃如何實現目標時,我們相信自己的精力不會衰退,相信自己永遠都不會失去**。但很少意識到,自控力是一種有限的資源。當疲勞以後,我們的自控力就會開始動搖,甚至完全消失。需要百分百絕對努力才能完成的計劃,往往很容易失敗。

誤區7:我有世界上所有的時間

我們腦中同時有兩種互為矛盾的想法:第一,我們習慣性低估做好一件事所需的時間;第二,我們總相信時間是沒有盡頭的,足以讓我們最終完成所有與自我提升有關的目標。我曾向自己承諾,今年要讀完《戰爭與和平》,結果我已經這樣承諾了43年,這種相信時間可以無限寬容的想法,造成了拖延。我們明天可以有一個更好的開始,今天一點都不著急去做。

誤區8:我不會分心,也不會有任何計劃外的事情發生

為將來做計劃時,我們很少考慮分心的因素。計劃中,自己會一直活在完美世界裏,一個人專心致誌地完成一個又一個目標。盡管這種一個人不受打擾的狀態從來沒有發生過,但我們還是這樣做計劃,好像將來肯定會有這種天堂般的世界存在。我們在開始工作的時候沒有考慮過:生活總是會闖進來改變我們安排好的優先順序,考驗我們的專注度。

攻讀數理經濟學學士學位時,我知道了小概率事件高概率發生的現象(high probability of low probability events)。我們沒有為小概率事件做計劃,因為從定義上來說,它們當中的任何一個都幾乎不會發生。誰會計劃爆胎、意外事故呢?不過,這些事件中至少有一個發生的概率是很高的。我們都是這種現象的受害者,我們遭遇的交通堵塞、爆胎和意外事故,比想象中多得多。

諷刺的是,正當星期天下午敲這些文字的時候,我收到了一封客戶郵件,她說:“我在工作中遇到了緊急情況,需要你深思熟慮的建議。我們現在能找時間談談嗎?”盡管她在星期天下午聯係我緊急會談的概率接近於零,她之前從未這樣做過,但是星期天下午會出現某些令我分心的事,這概率是相當高的。

我在進行指導工作時,一般會和擔任高管的客戶合作18個月。我提醒每一個客戶,這個過程會比他們想象中更長,因為總會有波折出現。我說不出具體是什麽波折,但是它一定會是合理而且真實的。例如,一次並購、一次失敗、一種主要產品召回,都有可能大幅增加改變所需的時間。他們無法預測會發生什麽,但是他們必須有所預期——意外將會使他們分心,使他們放慢腳步。

誤區9:一次頓悟將會瞬間改變我的生活

頓悟,表示你的改變來自洞察力和意誌力的突然爆發,它當然有可能發生。一個陷入低穀的酒鬼、一個破產的賭徒、一個受到解雇威脅的高管,有時候會在一刹那間看到曙光。但更經常發生的情況是,頓悟隻是一廂情願。我懷疑所有“立竿見影的經驗”。它們或許能在短時間內讓你改變,但是不會給你帶來任何有意義或持久的改變——因為這個過程的建立基礎是衝動而不是策略,是希望和祈禱,而不是規劃。

誤區10:我的改變將是永久性的,我再也不用擔心了

西方人有一種嚴重的社會病,認為“如果……我就會幸福”。這是因為我們把幸福看作是一種靜態的最終目標,認為我們隻要得到了那次晉升、買到了那座房子或者找到了那個愛人,就能夠幸福。生活中常常有人給我們灌輸這種觀念:隻要花錢購買某種產品或服務,就會一直幸福,這叫作電視廣告。

美國人一生平均會花1.4萬個小時看電視,受到一些影響是不可避免的。我們難道不是經常有這樣的期待:隻要稍稍嚐試,我們就能永遠改變?這和改變行為習慣是一樣的。我們設定了一個目標,誤以為實現了這個目標我們就能幸福,就再也不會悔恨。

如果真是這樣就好了。我為研究如何改變行為,對全世界8.6萬人進行了調查,發現“改變是一種‘接觸運動’”,需要不斷的努力。如果不去持續跟進,我們的改變就無法延續。這就好像是減肥和保持體形之間的區別,一個是達到控製體重的目標,一個是把它保持下去。哪怕實現了前一個目標,如果不能堅持努力和自律,也難以保持下去。我們需要堅持去健身房才能保持體形——並且保持下去。

童話故事的結尾總是說“從此他們過上了幸福生活”,所以它隻能是童話。

誤區11:我解決了舊問題,不會帶來新問題

就算我們接受了這種看法,同意沒有哪種改變能一勞永逸地解決我們的問題,我們還疏忽了一點:把一個舊問題掃地出門的時候,往往還會有新問題冒出來。客戶曾告訴過我,隻要和董事會開兩次會,最初當上CEO的快樂就會煙消雲散。原來的舊問題是如何成為CEO,之後則變成了如何當好CEO。

彩票中大獎就是一個絕佳的例子。誰沒想過一夜暴富,從此無憂無慮地幸福生活呢?但是研究表明,就在中大獎兩年以後,這些中獎者就沒有最初收到支票時那麽幸福了。一夜暴富解決了他們的舊問題,償清了債務,還完了貸款,有錢給孩子們上學了。但是新問題也立即隨之出現,親戚朋友和慈善機構突然間都現身了,希望得到慷慨的資助。原來的舊問題是和老朋友們一起住在廉價住宅,之後的新問題換成了住在高檔新社區沒有朋友。

誤區12:我的努力會得到公正的回報

從孩提時起,我們就被灌輸這樣的理念:人生是公正的,卓絕努力和認真工作必將得到回報。當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時,我們就會有一種上當受騙的感覺。希望的破滅誘發了悔恨。

指導客戶時我發現:他們想要改變,是因為他們發自內心的相信改變是正確的選擇。這將幫助他們成為更好的領導者、團隊成員、家庭成員。如果一個人追求改變隻是為了得到外界回報(職位或薪水),我不會和他合作,因為他不一定能得到他想要的東西;如果這種回報是他唯一的動機,他遲早還會回到老路上去;我做的所有努力,隻不過是在幫助一個冒牌的成功人士。

變成更好的人,這本身就是一種回報。如果我們能認識到這一點,就永遠不會有上當受騙的感覺。

誤區13:沒有人關注我

你是否偶爾覺得可以犯一些小錯,因為人們不會太注意到你,你對他們來說幾乎是隱形的。糟糕的是,這種想法隻對了一半。如果我們緩慢而堅定地進步,別人或許沒有注意到我們,但是隻要我們稍稍倒退,人們一定會立馬注意到。

誤區14:如果我改變自己,就不是“真正的我”了

你是否覺得,你的行為體現了自身的特點,如果加以改變,在某種程度上就不再是真正的自己了。你可能會拒絕改變,拒絕去適應新環境,因為“那不是真正的你”。

例如,我經常遇到這樣的主管,他們自我評價說:“我不擅長表揚人,如果表揚別人,就太不像我了。”然後我就會問他們,他們是否患有什麽不可治愈的遺傳病,在他人值得表揚的時候,卻無法開口。

我們不僅能夠改變自己,還能塑造自己。千萬別給自己貼標簽,否則你永遠不可能成為更好的自己。

誤區15:我有足夠的智慧,可以評估我自己的行為

人們自我評估的準確度總是很差。我曾讓8萬多名專業人員給自己的表現打分,70%的人認為自己位於前10%, 82%的人認為自己在前20%, 98.5%的人認為自己屬於前50%。如果我們的調查是成功的,這意味著我們更傾向於把成功歸功於自己,把失敗歸咎於環境和他人。我們總相信雖然其他人總是在高估他們自己,但我們對自己的判斷還是非常公正和準確的。

我們為什麽沒能成為我們想成為的人

過度自信、頑固、一廂情願、悔恨、拖延……這些都是我們改變路上的沉重負擔。

這些辯解,有的深奧,有的愚蠢,但依然不能徹底回答根本的問題:我們為什麽沒能成為我們想成為的人?為什麽我們有時計劃要成為更好的人,但隻過了幾天甚至幾小時就把這計劃拋之腦後?

我們為什麽沒能做出我們想做出的改變?除了借口、思維誤區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我們生活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