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當我們最需要幫助時,卻很難找到幫助

當規劃和行為相遇的時候,有一個悖論。我們依靠規劃來控製生活中可預測的部分,我們知道下一步應該去什麽地方、執行什麽任務、遇見什麽人。它出現在我們的日程表裏、大腦中,所以我們能做好準備。我們有規劃,比如恰當的禮儀能指導我們。當我們看到這些事情發生時,一般都知道該怎樣做。

但是在日程表之外,在我們完全沒留意的人際交往過程中,又該怎麽做呢?煩人的同事、吵鬧的鄰居、粗魯的客戶、生氣的顧客、令人擔心的孩子或者不盡如人意的愛人,都有可能需要我們的臨時關注,而我們既沒有為此做準備,也沒有處於應對他們的最佳狀態。如果這些事在錯誤的時間突然出現,我們或許會因損耗而疲於應對,結果往往會導致悔恨。

這就是個悖論:當我們最需要幫助時,卻很難找到幫助。

我們的環境中充滿了意外,會誘發我們不尋常的奇怪反應。結果,我們的行為會和我們的利益相抵觸。更多時候,我們甚至都不會意識到它的發生。我們缺乏處理撲朔迷離人際問題的規劃工具。如果有哪款手機App能解決這個問題就好了,它可以在必要的時候響鈴提醒我們:你現在容易生氣,冷靜。

我記得幾年前,我朋友德裏克59歲的父親在一次常規外科手術後意外去世。這沉痛地打擊了德裏克,但是一周以後,他安慰好母親,處理好後事,重返工作崗位,看起來依然和原來的他一樣。然而,在接下來的六個月裏,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職業危機。他的兩個最大客戶離開了他,兩名重要員工跳槽去了競爭對手那裏,還有兩個項目被取消了。他花了三年時間才重整旗鼓,恢複到原來的收入和地位。

當我問起他工作中的這段黑暗時期時,德裏克說:“這個故事很簡單。我父親是我最愛的人,他去世了,我深受打擊。所以我的行為就像是一個受到打擊的人一樣,我忽視了一些重要的人,我忘記了一些截止日期,我不回他們的電話。結果,他們很快選擇終止與我的商業合作。我自己造成了這些損失,現在我終於認識到這一點了。”德裏克沒有給自己的行為找借口,把它合理化。在這段黑暗時間以前,他在工作中堪稱完美,之後也是。他父親的突然去世誘發了他工作時的粗心大意,而且他處理不好自己的喪慟。社會為一位親人去世所提供的規劃:葬禮、哀悼期、悲傷谘詢師、支持群體和治療師,恰好對應了庫伯勒·羅斯所提出的哀悼周期的五個階段(否認、憤怒、協商、抑鬱、接受)。但是德裏克要麽對這種處理哀悼的規則嗤之以鼻,要麽完全沒聽過這種治療規則。他隻是在事後承認了自己的困境。在最需要幫助的時候,他卻沒有得到幫助。

糟糕的會議

下麵我們放鬆一點,把話題從父母不幸去世所誘發的影響,轉移到更普通的人際關係問題上,我們常常會因為缺乏規劃而應對不佳。我們究竟需要哪種規劃呢?

它應該是簡單的規劃,首先,它能夠預料到生活中會有很多突發事件;其次,能誘發我們明智而有效的反應,而不是愚蠢的行為。我建議,可以把每日問答改造為一種簡單的規劃,這個過程需要我們為自己的努力打分,提醒我們時刻保持自我警覺。它是一種極大改變我們警惕性的規劃。

例如,想象你必須參加一場一小時的會議,這場會開得不得要領、無聊透頂,簡直就是在浪費時間,還不如回去幹些“真正的”工作,開會前我們一直在幹這些工作。你完全不想掩飾自己對這場會議的感覺,光明正大地把不高興掛在臉上,告訴別人你寧可到其他任何地方幹活兒,也不願意待在這裏。你懶洋洋地坐在椅子上,拒絕任何眼神交流,在記事本上隨手塗鴉,隻有在被點名的時候才發言,馬馬虎虎說幾句敷衍了事。在會議結束的時候,你第一個走出房間。你的目標是熬過這一個小時,你做到了。

現在想象一下,假如在會議結束的時候進行測驗,提問你四個有關這一小時的簡單問題:

我是否盡最大努力追求快樂了?

我是否盡最大努力尋求意義了?

我是否盡最大努力構建積極的人際關係了?

我是否盡最大努力全身心投入了?

如果你事先知道要進行這個測驗,你會有哪些不一樣的做法提升你在這四個問題上的分數呢?

我曾向數千名高管提出這個問題。以下是一些有代表性的回答:

我會以積極的態度參會。

我不會等著別人把會議開好,我會主動把會議變得有趣。

我會嚐試以某種方式幫助發言者,而不隻是在心裏批評他。

我會準備幾個好問題來開會。

我會盡量讓自己在開會過程中學一些有意義的東西。

我會努力和其他參會人員構建積極的人際關係。

我會認真開會,把手機放在一邊。

每個人都能說出一些好答案。這就是事先知道要測驗所帶來的激勵效果。它讓人們在一場無聊會議的環境中堅持與自己做鬥爭。它讓你對自己的行為高度警覺。一個事先知道的測驗會產生一種自然的願望,讓你想去努力表現得更好,比如在快樂、意義、投入度、人際關係等方麵獲得高分。如果半途而廢,隻會讓我們像個傻瓜。

這是我激進的建議:從現在開始,每次開會都要假裝會後會接受這樣的測驗!你的頭腦和心靈會因此感謝你。你開會的這一個小時,是你生命中不會重來的一小時。如果你感覺苦不堪言,它就是你的痛苦,而不是公司或其他同事的痛苦。為什麽要浪費這一個小時,心不在焉或者憤世嫉俗呢?

承擔起自己投入生活的責任,你就會對公司做出積極貢獻,同時也開始創造一個更好的自己。

把這個創意當作你改變的一個思維轉折點吧。測驗通常是一種事後行為,先看表現,再打分。這種假裝自己要接受測驗的結果,倒轉了這個順序。它不是欺騙,也不是什麽花招兒,而是成功人士已經信賴的規劃。就像辯護律師永遠不會提問他們沒有底氣的問題一樣,你在參加這項測驗時,也早已用自己的行動準備好答案。在一個無聊透頂的會議中,這個小測試能在你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