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積極的嚐試 09 積極提問的力量
在我的教練生涯中,我隻有幾個“絕招兒”。
道歉:隻有最鐵石心腸的人才不肯原諒承認錯誤的人。道歉是改變行為的開始。
求助:很少有人會拒絕你真誠的求助。求助能維持改變的過程,讓它繼續前進。
樂觀:不僅在內心感受快樂,還要把快樂表現出來。樂觀的人相信世上無難事,人們自然而然地被自信的人吸引,希望接受他的領導。人們會加班加點,幫助這個人成功。樂觀讓改變的過程成為自我實現的預言。
這些絕招兒的神奇之處在於,它們能有效激發他人恰當的行為,而且很容易做到。
本章介紹了第四種絕招兒:提出積極問題(Active Questions)。和道歉或求助一樣,它做起來也很容易。但它是另一種不同的誘發機製,其目標是改變我們自己的行為,而不是他人的行為。不過這絲毫不會減弱它的絕招兒效果。自我問答(Self-questioning)的做法雖然很簡單、很容易被誤解,也很少有人這樣做,但它能改變一切。
積極提問的力量
我從我的女兒凱莉·古德史密斯博士身上學到了積極提問,她是耶魯大學的行為營銷學博士,現在任教於美國西北大學凱洛格商學院。
凱莉曾和我討論過我研究領域中一個永恒的難解之謎,那就是為什麽美國公司為了增強員工投入度(Engagement)而斥資百億的培訓項目卻總是效果不好。
我女兒耐心地指出,問題在於盡管這些公司在培訓項目上投資不菲,但是他們的最終做法隻會扼殺投入度而不是提升投入度。從公司提問有關員工投入度的那一刻就開始這樣了。幾乎所有組織調查該問題的標準做法,都是凱莉所說的消極問題,這些問題描述的是一種靜止狀態。例如“你有明確的目標嗎”,這就是一個消極問題。它消極,是因為它會讓人想起自己曾經遭遇了什麽,而不是正在為自己做什麽。
被問到消極問題的時候,人們的回答難免會受到環境影響。因此,如果你問一名員工“你有明確的目標嗎”,他若回答說“沒有”,他可能會把原因歸咎於一些外界因素,比如“我的經理都沒下決心”或者“公司戰略每個月都在變”。員工很少會反省自己,主動承擔責任說這是他的錯。人們總會從其他地方找借口。“你有明確的目標嗎”這個消極問題,引發了消極解釋。
凱莉說,這樣提問的結果是,當公司繼續采取下一個步驟,征詢應該如何改變的積極建議時,員工們的回答再次集中到了外界環境而非個人身上。典型的回答就是“需要培訓經理們怎樣製定目標”或者“我們的主管需要更高效地與我們溝通願景”。公司的初衷是要問“我們現在哪裏做得不好”,而員工們列出來的是公司曾經犯過的錯誤清單。
消極問題也不是天生就是罪惡或者不好的,它們也是非常有用的工具,可以幫助公司了解他們需要做出哪些改進。但是另一方麵,它們會引發非常消極的效果。如果隻問消極問題,會非常不利於強化人們的責任感,讓人們主動承擔責任。它們會給人一種感覺:可以把責任推卸給自己以外的任何人、任何事。
積極問題是消極問題的替代品。“你有明確的目標嗎”和“你盡最大努力為自己設定明確目標了嗎”是有區別的。前者試圖判定員工的思維狀態,後者則是向員工發出挑戰,讓他們描述或辯解自己的一係列行為。凱莉指出,人們提的問題大多都是消極問題,而非積極問題。
員工投入度
在沒有接受過培訓的人眼裏,我倆不過是一對熱衷於組織行為學奧妙的父女,在咬文嚼字鑽牛角尖。
但這對我來說是一個轉折時刻。我們在討論員工投入度,這是人力資源領域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我有很多客戶都是從事這一領域的。
在管理循環中,對員工來說,投入是一種神秘的理想狀態,它相當於運動員們“手感火熱”,或者藝術家“才思泉湧”。對人力資源專家來說,員工投入度可不像迪士尼《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動畫片中“吹著口哨愉快工作”那樣簡單,但是兩者相差不遠。
不過,和“充分就業”(Full Employment)或世界和平一樣,員工投入度也難以捉摸,容易誤解。我花了七年時間思考並與專家討論這個問題,但我對這個概念的理解也是一波三折。為什麽全身心投入工作的思想很難灌輸給某些人,卻很容易教給另外一些人呢?
我應邀在一個人力資源主管會議上作有關培訓的發言時,感到了一絲困惑。當時坐在我麵前聽講的人,是來自三家頂級公司的人力資源主管,這說明員工投入度是一個組織成功與否的重要變量。隨後,其中一個人講述了投入度的關鍵驅動力,其中包括一些非常值得實現的願景,例如:
提供公平的工資和福利。
提供適當的工具和資源。
創建學習型環境,鼓勵開放式交流。
進行富有多樣性、挑戰性的工作安排。
培養善於授權、能夠熏陶下屬、為下屬提供認可和實時反饋、幫助下屬建立人脈的領導。
這些做法都是有意義的。誰敢說那些願為公司“多走一英裏”的誠信員工不比那些馬大哈的散漫員工更有效率呢?又有誰敢說少發工資、拒絕提供恰當工具能提升員工投入度呢?
然後,那些人力資源主管指出,員工的投入度幾乎總是比較低的!蓋洛普公司在2011年的一項研究結果也差不多,它表明71%的美國人說他們在工作中“散漫”或者“非常散漫”,他們解釋不了這種脫節和培訓投資的低回報率。
當時我還把這當新聞。公司投入巨資組織培訓,員工投入度卻沒有得到任何提升。
但是這根本就算不上什麽新聞。幾乎每次在飛機上找座位的時候,我都能看到這方麵的證據。在一個三小時的航班上,一些空乘人員表現得積極、勤奮、歡快、熱情,他們是員工投入度的典範。但其他空乘人員表現得消極、懶惰、懈怠、痛苦,他們“非常散漫”。
為什麽會有這樣的差異呢?兩種空乘人員的工作環境都是一樣的:同樣的飛機、同樣的乘客、同樣的工資、同樣的工作時間,甚至連接受的培訓也是一樣的,但他們表現出了巨大的投入度差異。
我開始在航空公司櫃台和俱樂部休息室進行我自己的投入度測驗。我在美國航空公司有1100萬英裏的累計航程,這使我成為該公司最忠誠的客戶之一,每當服務人員請我出示常旅客卡時,我都會留意他們的反應。這張卡片外觀並不特殊(不像喬治·克魯尼在電影《在雲端》中積滿1000萬英裏後收到的光滑的黑色亞光卡),所以我不敢保證,隻要問服務人員“你之前見過這種卡嗎”,就一定能引起他們的注意。從理論上來說,一個全身心投入工作的航空公司員工看到我這驚人的裏程數,一定會給予特殊照顧,因為我在該公司有大量消費。但是鑒於我在飛機上體驗到的空乘服務,我對他們的地麵工作人員也沒有抱太高期望。
根據我的經驗,全身心投入工作的員工在工作中非常積極主動。他們不僅對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感覺良好,而且也不介意把自己的熱情展示給全世界。根據積極和消極、主動和被動的特點,我跟蹤了服務人員對我1100萬英裏常旅客卡的反應,並區分出了以下4種投入度水平:
[img alt="" src="images/105428120663.jpg" width="95%" /]
四種投入度水平
奉獻:主動而積極的員工會非常認真地端詳這張卡,好像他們之前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卡,並說一些類似這樣的話:“嘿,太酷了!”有的還會叫另外一名員工來專門為我服務。他們感激我對該公司的忠誠支持,並用實際行動來表達。盡管我和他們隻是在旅途中匆匆邂逅,以後可能再也不會相遇,連業務來往都算不上,更稱不上什麽人際關係,但是這些員工讓我感覺很好。這就是高投入度的表現。
專業:被動而積極的反應,達拉斯機場櫃台的那名女乘務員是這一類人的典型,她會帶著生硬機械的微笑說:“先生,感謝您對本公司的支持。”這也不錯。如果每個人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大家也可以過得很好。她按規定做動作,不會對客戶造成任何傷害。她的表現是專業的。
冷漠:我遇到的最常見反應是被動而消極的語調,“先生,這卡不錯”或者“這卡很有魅力”。這些員工已經厭倦了工作,對客戶也沒什麽新鮮感,他們表現出一種消極抵抗的態度,表麵上他們很投入正在從事的工作,實際上卻從言語中透露出滿不在乎的感覺。
敵意:投入度最差的是主動而消極類型,這種人憎恨他們的工作,也憎恨我這樣的客戶,並想讓我知道這一點。他們心情最好的時候,也不過是把我當成一件值得同情的物品。心情差的時候,他們甚至會拿我撒氣,比如拿著我的常旅客卡說:“我最煩你們這種人了,總是飛來飛去的,還指望攢裏程積分賺航空公司的啊!”他們拉長“裏程積分”的音調,顯得陰陽怪氣。一般情況下,每當我聽到“你們這種人”的時候,就知道後邊沒好話,他們的表現也從來沒讓我猜錯過。
每當在服務行業中遇到“敵意”或“冷漠”的人時,我腦子裏就會浮現出兩個問題。第一,是什麽樣的天才聘請這樣的人做這種接待客戶的工作呢?第二,是經曆了怎樣悲慘的遭遇,火氣才會這麽大?
回答第一個問題,是我職業生涯的核心工作。在那次會議之後,我特意叮囑這些公司在對員工進行培訓之後,要重視繼續跟進。這是我的招牌主題之一:不跟進,人們就不會變得更好。所以,讓我們更好地跟進員工成長。
女兒讓我意識到,我還是太關注公司了。事實上,我想知道是誰聘用了這些人,是誰把他們安排到了服務客戶的一線崗位。這是個好兆頭,說明我還記著雇主,而不是把打造敬業員工的責任都推給員工。通過強調更好地跟進,我隻是增加了公司的負擔,要求他們更翔實地記錄員工們的失誤。
我傳遞給他們的信息並沒有錯,但是我忽略了問題的另一麵:員工對其行為的責任感。差異不在於公司做了哪些事來提升空乘人員的投入度,而在於空乘人員做了哪些事來提升自己的投入度!
這對我來說是一大突破,我開始和凱莉一起開展一項對照研究,測驗積極問題在員工培訓中的作用。其理論基礎在於,使用不同的措辭,效果也會有明顯的區分,因為積極問題能讓受訪者更專注於他們能做些什麽來改變世界,而不是這個世界能給他們提供什麽幫助。美國前總統肯尼迪肯定懂這一點,他有一句呼籲人們行動起來的傳世名言:“不要問祖國能為你做什麽,要問你能為祖國做什麽。”
第一次研究,我們使用了三個不同的組別。第一組是對照組,不進行任何培訓,隻是在其他組培訓前後對他們提出有關快樂、意義、構建積極的人際關係以及投入度的問題。
第二組接受了兩小時有關“投入工作和家庭”的培訓,之後連續十天每天跟進以下消極問題:
你今天快樂嗎?
你今天過得有意義嗎?
你今天與他人的人際關係怎麽樣?
你今天對工作和生活的投入度如何?
第三組接受了兩小時同樣的培訓,之後連續十天每天跟進以下積極問題:
你今天是否盡最大努力追求快樂了?
你今天是否盡最大努力尋求人生意義了?
你今天是否盡最大努力構建良好人際關係了?
你今天是否盡最大努力全身心投入工作和生活了?
兩周時間結束時,讓這三組人分別對自己的快樂、意義、人際關係和投入度的改善情況打分。
結果驚人地一致。對照組變化不大,就像對照組慣常做的那樣。消極問題組四方麵都有積極的改善,積極問題組每方麵的改善都翻了一倍!積極問題給受訓員工帶來的改善是消極問題的兩倍!盡管兩種跟進方式都比不跟進效果好,但對跟進問題的措辭稍作優化,專注個人能控製的事情,就有很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