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謝

我第一個要感謝的當然非庫布裏克莫屬。很久以前他曾經寫信給我,問我要不要搞一部“眾所周知最好的科幻電影”。

其次要感謝的是我的朋友兼經紀人(這兩種身份很難兩全)梅雷迪思(Scott Meredith),他慧眼識英雄,當我把隨便構思出來的十頁電影大綱交給他時,他馬上看出事情大有可為,並且說那是我留給下一代最珍貴的遺產……說得像真的一樣。

其他要感謝的人包括:

巴西裏約熱內盧的卡立夫(Senor Jorge Luiz Calife)先生,他的一封信讓我認真思考撰寫係列小說的可能性。(多年來我一直說,光寫一本都不可能。)

加州帕薩迪納噴氣推進實驗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前主任莫瑞(Dr. Bruce Murray)和喬丹(Dr. Frank Jordan)博士,他倆為我計算艾奧—木星係統上的第一拉格朗日點的位置。說來也奇怪,我在三十四年前已經算過一樣的題目,即地球—月球係統連線上的拉格朗日點[《靜態軌道》(Stationary Orbits),《英國天文學會期刊》, 1947年12月],但我已經不相信自己能解五次方程式了,即使有小哈爾——H/P 9100A計算機——幫忙。

感謝新美國圖書館,《2001:太空漫遊》版權擁有者,允許我引用第51章中涉及的內容(《2001:太空漫遊》第37章),以及第30章和40章的一些文字。

美國陸軍工兵團波特(Potter)將軍,他曾於1969年在百忙中抽空陪我參觀EPCOT——當時剛剛破土動工。

溫德爾·所羅門斯(Wendell Solomons)幫我處理有關俄文(及

“俄英文”)事宜。

賈爾小姐(Jean-Michel Jarre)、範吉利斯(Vangelis),以及無與倫比的約翰·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先生隨時提供靈感。

卡瓦菲(C. P. Cavafy)為我提供了“等待蠻族”的故事。

在本書撰寫期間,我發現在歐羅巴補充燃料的觀念已經在一篇論文裏討論過了,該文題目是《外圍行星衛星回程任務之推進燃料的就地取用》(Outer planet satellite return missions using in situ propellant production),作者為阿什(Ash)、斯坦克蒂(Stancati)、尼霍夫(Niehoff)、庫達(Cuda), 1981年發表於《宇航學報》(Acta Astronactica)第八期第五至六頁。利用“自動冪增係統”(馮·諾伊曼機器)從事外星采礦的觀念,早已由馮·蒂森豪森(von Tiesenhausen)和達布羅(Darbro)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馬歇爾航天飛行中心(Marshall Space Flight Center)認真發展過[見《自我複製係統》(Self-Replicating Systems),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技術備忘錄,編號78304]。若有人不相信此類係統有能力對付木星,我建議他們去參考目前的研究報告,看看自我複製工廠如何將收集太陽能所需的時間從六萬年縮短為二十年。“巨型氣體行星可能有個鑽石核心”這個令人跌破眼鏡的觀念已經被加州大學的羅斯(M. Ross)和雷(F. Ree)嚴謹地提出,對象是天王星和海王星。我的想法是,既然天王星和海王星有,木星也應該有。戴比爾斯(De Beers)的投資人請注意了。欲更進一步了解木星大氣中可能存在之“氣生”生命形式,請參閱我寫的故事《會見美杜莎》(A Meeting With Medusa),收錄於《太陽風》(The Wind From the Sun)一書中。沙勒(Adolf Schaller)曾經在卡爾·薩根的《宇宙》(Cosmos)第二部《宇宙的生命樂音》(One Voice in the Cosmic Fugue)中,將這些生物畫得非常漂亮。

由於木星潮汐力作用,歐羅巴表麵的冰層底下可保持液態,裏麵可能有生命;這個令人遐想的觀念是霍格蘭(Richard C. Hoagland)首先提出來的[1980年發表於《星與空》(Star and Sky)雜誌一月號,題目是《歐羅巴之謎》(The Europa Enigma)]。一些天文學家,主要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太空研究所的賈思特羅(Robert Jastrow)博士,早已開始認真地思考這個問題,也許這是他們籌劃“伽利略任務”最大的動機之一。

最後的感謝:

瓦萊麗(Valerie)和赫克托(Hector)——提供我的“維生係統”;

切蓮(Cherene)——提供每寫完一章之後的熱吻;

史蒂夫(Steve)——隨侍在側。

斯裏蘭卡,科倫坡

1981年7月至1982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