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親征浙東 一

至正十六年初時,由於方國珍部一直未真正降附元朝,因此在這年的二月,危機四伏的江浙行省便起用了劉基為行省都事,到次年又改任樞密院經曆,與行省院判石抹宜孫同守處州。

石抹宜孫是契丹人,此人嗜學問,好賦詩,為政頗有政績,贏得了治下百姓的一致愛戴。石抹宜孫不伐不矜,與劉基彼此性情、抱負相契,又都雅好詩賦,因此相互間十分推重。劉基曾在詩中讚歎石抹宜孫道:

綠 驊騮不服驂,王良造父亦難堪。

羨君名重中台上,勳業終光北鬥南。

露井淒風殘綠少,霜林落日亂紅酣。

侯封職在同藩屏,班爵無勞阿化男。

在當時的處州,日漸匯聚起一大批有識之士,除了劉基,還有胡深、章溢、葉琛等人,他們成為對手眼裏一股不可小覷的勢力,是浙東文士集團的典型代表,更成為元璋日後急欲瓦解、拉攏的對象。

劉基這次被起用,被賦予的權力甚大,可以自行募集義兵,捕殺那些拒招不從的民軍,因此劉基建立起了一支由自己控製的數千人的武裝。當時處州一帶的青田、麗水、鬆陽、遂昌、縉雲等縣都爆發了民眾起事,劉基赴任後便作下《諭甌括a父老文》,以此勸說那些起事的民眾停止對官府的反抗和對地方的騷亂破壞。與此同時,劉基為石抹宜孫籌謀讚畫,協助官軍鎮壓和招撫處州一帶的民軍,沒多久這些民軍就被掃**殆盡。

當時方國珍部經常在處州一帶出沒,四鄉八鄰的受害者不少。為了減少方國珍部的危害和遏製其擴張,劉基便向石抹宜孫建議道:“方國珍來往於海陸之間,出沒無常,我等應當在各要害之地多多修築城池,步步為營,以堡壘之策對方部賊寇形成壓迫之勢,逐漸縮小其生存圈子,乃至最終滅之。”

a 甌括,指處州和溫州。

石抹宜孫采納了這一建議,不久方國珍部就開始吃苦頭了。為了對付南下的張士誠與朱元璋部,元廷加大了招降方國珍的力度,他就順坡下驢接受了。但劉基依然堅持認為這幫人“賊性難改”,所以建議除掉方氏兄弟,不然“無以懲後”,可昏悖在上,終究還是無濟於事。

因為鎮壓有功,行省經略使李國鳳便上奏朝廷,請求封賞劉基。此時元廷還須倚重方國珍,所以隻授予了劉基處州路總管府判一職,又因擔心他擅自行動,還特意剝奪了他的兵權。仕途的坎坷多舛,屢屢忠而見棄,朝廷的反複無常,讓一向不願低頭的劉基徹底寒了心。於是他毅然棄官歸裏,隱居於青田。

劉基老家的人被方氏兄弟侵襲怕了,聽說劉老爺回來,都爭相趕來投奔。劉基隻是略施部署,就把家鄉布置得如銅牆鐵壁,令方氏兄弟奈何不得。

劉基、宋濂、葉琛和章溢被時人稱譽為“浙東四先生”,除了葉琛繼續追隨石抹宜孫,章溢也出於對時局的絕望而隱居於匡山,作為文壇領袖的宋濂則隱居於龍門山。他們與劉基一樣,對天下形勢隱居默察,思謀有為,希望能出現一位救世明主,然後出山輔佐於他,以成就一代王業。

婺州自古人文薈萃,在此時有“小鄒魯”b與“東南文獻之邦”之稱,自南宋以來先後出現了呂祖謙、唐仲友、陳亮三大婺學巨頭。風氣所化,影響到附近好幾個州縣甚至整個江浙行省。

很多深受儒家文化濡染的“忠臣義士”,對於各類反元武裝還有著本能的抗拒。已經成為行省參知政事,奉命防守處州的石抹宜孫也與婺州遙相呼應,而石抹宜孫的弟弟石抹厚孫正是婺州的守備負責人。

b 婺州是今浙江金華。孟子在鄒,孔子在魯,春秋戰國時期,鄒魯一帶可謂是天下的文化學術中心。

至正十八年十月,胡大海在拿下蘭溪縣後,又將進攻的矛頭指向了婺州。

婺州這塊骨頭顯然不太好啃,部隊打了快兩個月,卻沒有任何進展。消息傳到應天後,元璋非常著急,他已經有意親征,於是召集來李善長、馮國用、陶安等一幹心腹僚佐,向大家征詢道:“胡大海在婺州碰了釘子,這也算是意料之中的事情,為求速戰速決,咱當再派十萬大軍前往增援才是,諸位有何意見?”

陶安拱手道:“婺州不同於別處,此地人文昌盛,胡院判雖頗知愛民,然他畢竟是一介武夫,恐怕不易得士林推戴。不如主公親往婺州一行,中途也可往石門拜謁一下楓林先生,請他出山固然好,便是先生不願出山,主公也可聽聽他的高見!”

“好,近日鄧愈也上表特意推薦朱先生,可見這鄧愈還算用心。”其實元璋一向叮囑將帥們在外要注意訪查賢德之士,以充為己用。

李善長慨言道:“主公親率大軍出征婺州,可彰顯我部對浙東誌在必得,倒是也可以向方國珍示威,讓他放規矩點。”

馮國用笑道:“親軍將士已經在摩拳擦掌,主公就叫他們隨征吧!”

“好!那就叫楊璟率部從征吧,國勝還是與文正一起留守在應天為要!西邊也很緊急,就讓徐天德主持西線事宜吧!”元璋拍板道。

朱文正自常州之戰後回應天主持樞密院,便與元璋穩穩地掌握住軍權。臨行前,元璋特意叮囑文正道:“老叔這回去浙東,恐怕少則兩三個月,多則半年,外事一時無憂,唯有內事須多加留心。如今邵榮跟天德一起拿下了宜興,功勞簿上又添一筆,他總對老叔不服氣,所以你在應天要時刻對他多加防範。遇事多找善長、陶安他們商量,國勝掌握著親軍,你也要多跟他走動,拿不準的事再寫信請示咱。”

楊璟本是廬州的一戶儒家子弟,元璋在曆陽時,他率麾下來投奔,受封為管軍萬戶;拿下應天後晉封總管,後率部參與了常州之役,因他忠謹可靠,戰後升為親軍副都指揮使,成為馮國用的副手。在決定親征之前,元璋已經開始從各地調集人馬,最後共計動員了包括楊璟等部在內的十萬大軍。

十二月,元璋親率一部援軍取道宣州到達徽州。在這裏他稍作停留,並把一幹地方上的故老耆儒召集來,向他們了解民情,事實上也是出於撫慰之意。

有儒士唐仲實、姚璉等來見,一向洞悉世情的元璋便和他們聊了起來,順便向他們兜售了一番朱家軍的政略:“本軍一向秋毫無犯,誌在安定天下,解民於倒懸,若是有擾民、害民之處,還請眾鄉賢監督、指出才是。”

唐仲實隨口恭維道:“貴軍確實與眾不同,軍紀嚴明,搶掠之事甚為鮮見。”

這幾句話不鹹不淡的,對方似乎有心裏話沒說,元璋會意,便接著問道:“鄧愈所部在當地修築城防,不知百姓有何看法?”

唐仲實看元璋說到了實在處,也就沒有隱瞞,答道:“頗怨!”

元璋聽後不免吃了一驚,道:“修築城防本是為了保護百姓,百姓何故不悅呢?”

姚璉看了看元璋的神情,惴惴不安地回答道:“明公有所不知,徽州一帶久曆戰亂,百姓困苦不已,正待休養生息,此番修築城防,實在勞民過甚。”

聽罷,元璋思忖了半晌,方道:“好吧,那修築城防之事就暫緩辦理吧,也體現咱的與民休息之意。而今我大軍四出,料想徽州一帶暫時不會有戰事之憂。”接著,元璋便正式向鄧愈下達了命令。

接下來,他們又談論了一番古今賢王仁君的事,彼此都頗多感慨。在談話的過程中,唐仲實還希望元璋效法漢光武的寬博容納、恢廓大度,尤其是他的博覽經學、崇尚儒術,元璋覺得很有道理,不斷點頭稱是。

但他心裏也有不服的地方,比如劉秀手下的大將吳漢多有縱兵燒殺擄掠的劣跡,雖然劉秀事後予以嚴厲譴責,但元璋自負所部乃其一手帶出,以其權威之不二、軍紀之嚴明,斷然不會出現吳漢這等莽撞之徒,若然真有,也定斬不饒。上回毅然下令處死湯和的姑父,就是最好的例證。元璋心知自己不及古代賢王之處多矣,但也自信過於古代賢王之處亦多矣。

末了,唐仲實等人才拜謝而去。臨走時,元璋還特意賞賜了他們一些布帛,以示慰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