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周昭王南恨荊蠻地

《史記》中說:“康王卒,子昭王瑕立。昭王之時,王道微缺。”昭王統治時期可說是盛極而衰,是西周王朝的轉折點。從昭王開始,西周進入統治中期,王朝的盛世一去不返。

對於昭王的生平,史書上記載得很少,後人隻能通過查閱多方麵材料,進行整合,然後作一個粗略的分析。《史記·周本紀》記載:“昭王南巡狩不返,卒於江上,其卒不赴告,諱之也。”根據這一條沒有交代原因,隻說出結果的含糊記錄,後人對昭王的死作出了很多推測。有人說昭王南巡不返是因為當地人憎惡他,給了他一隻用膠黏合的船渡江。結果渡江的時候掉進江中淹死了。他死後,周室覺得這件事情很丟人,也就沒有向諸侯報喪。這一說法漏洞太多,顯然不可靠。

昭王在位十九年。他在位的時候,對於北方主要采取守勢,進攻的重心轉向了南方。盡管昭王之世,北疆也很不寧靜,戎狄經常入侵,但西周各方諸侯凝聚在周天子的周圍,能夠團結一致,所以當時北邊的戎患,周天子多依仗北路諸侯抵擋,周人的真正戰略目標是物質資源豐富的長江以南的荊楚地區。根據《竹書紀年》中的記載,周昭王十六年,西周東南部方國侵擾邊境,昭王接到戰報,便率六師遠征討伐,很快就取得了勝利,隨即繼續向東南挺進。西周大軍捷報的傳播速度遠比西周六師南下的速度快,西南各地方國很快就聽聞了消息。東夷與南夷共二十六個方國自知無法抵擋周人,於是全部主動投降,率部眾出迎周軍,朝見昭王,由此西周在軍事上與政治上又一次取得了重大勝利。但就在此時,長江以南的荊楚蠻族似乎依賴漢水天險,仍然與西周大軍進行著對峙。在這一背景下,一場大戰似乎不可避免。周楚雙方戰鬥的具體情況,缺少資料可查,不是十分清楚,不過,戰鬥的結果確實是以西周的失敗而告終的。昭王十九年,西周大軍準備渡過漢水伐楚。遺憾的是周人並未能渡過漢水,發生了什麽?史書上的記錄是模糊的:“涉漢遇大兕;十九年……天大曀,雉兔皆震,喪六師於漢,王陟。”可見這次南伐,周人損失慘重,是遭到偷襲,還是遇到台風或地震一類的天災,雖不是很清楚,卻可以肯定絕對不是隻昭王一人遇害,而是周人的主力軍——六師也受到了致命打擊。

周人盛極而覆,自昭王開始。周人有意掩飾事實的真相,使曆史變得模糊不清。而失敗畢竟是失敗,六師的慘重損失無疑對周人是一個重大的打擊,削弱了西周的軍事力量,打亂了西周的軍事布局,這應該是西周突然衰落的原因之一吧。昭王死後,以禮為尊的周人竟然一反常態,沒有向諸侯報喪,這是否是周人為穩住大局,采取的一種應急措施呢?